图书 | 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心理治疗译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系统式心理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循环提问——的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弗里茨·B.西蒙,医学博士,大学教授,主修医学和社会学,精神科医生及精神分析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师及组织顾问,海德堡系统式治疗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撰写了约210篇专业论文以及2l部专著,被翻译成10种语言,其中主要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1984)、《家庭治疗的语言》(1984)、《生活的系统》(1988)、《造成差异的差异》(1988)、《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1990)、《“极端的”市场经济》(1992)、《健康的另一面》(1995)、《不学习的艺术》(1997)、《循环提问》(1999)、《致命的冲突》(2001)、《家族企业的家庭》(2002)、《我们一起犯傻!?》(2004)、《数代的家族企业》(2005)、《系统论及构成主义导论》(2006)、《系统式组织论导论》(2007)。 目录 1.前言 Ⅰ.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第一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第一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第一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一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心理治疗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 |
译者 | 译者:于雪梅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975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2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4 |
CIP核字 | 2013006402 |
中图分类号 | R749.055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6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