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特写(新京报特稿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就如同这张报纸的命运一样,这本由新京报时事专栏结集的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每有重要的新闻发生,新京报总会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时事评论。作为伴随这张报纸一起成长了三年的著名栏目,囊括了全国最负盛名和最重要的时事评论家以及专家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一窥该栏目全貌。而《新特写·新京报特稿精选》则是本报特稿的结集成书之一,正如书的封面上所说:“焦点新闻事件拷问人性道德最深处,触目惊心;一线记者手记解密采访现场原生态,催人泪下”。

内容推荐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本书为“新京报”系列之一的《新特写·新京报特稿精选》。

目录

走进秦始皇陵

 报道:秦始皇陵地宫之谜是这样揭开的

 手记:艰难的“吞肉吐骨头”

青藏铁路之谜

 报道:冻土降温思路之变:棉被改冰箱

 报道:迁徙通道就是藏羚羊的生命

解密中国“换脸”

 报道:解密中国“换脸”方案:术后还像自己

 报道:三位中国医生竞跑“换脸”术

 手记:用专业给”换脸”手术浇盆冷水

任长霞情动亿万人

 报道:14万百姓痛别女公安局长

 报道:“她只是个普通平常的女人”

 手记:泪泉和墨写长霞

还原“水遁”诗人马骅

 报道:还原马骅:他绝不是因失恋到雪山的

 手记:怀念马骅

山西煤老板群像

 报道:山西煤老板暴富生态

 手记:这座县城怎么了

农妇溺杀四子危情24小时

 报道:“绝后之痛”:湖南农妇溺杀四子的24

 手记:电影手法的文本运用

对话“易子而杀”的母亲

 报道:“他走错了,我也走错了”

 手记:这时,她的身份还是母亲

拯救长江刀鱼

 报道:长江刀鱼天价之问

 手记:无奈的讲述者

被剥皮的动物们

 报道:两亿皮草收入背后的杀戮

 手记:生命的尊严

乡村防艾纪事

 报道:村里有条防艾热线

 手记:与艾滋村医有关

 手记:那些眼神让我不安

艾滋患者最后生涯

 报道:重庆首例艾滋病患者的最后十年

 手记:一个普通生命的标本价值

飓风过后的华人世界

 报道:”卡特里娜”过后的唐人街世界

 报道:一位中国留学生的飓风七日

沙兰洪灾印记

 报道:15孩子砸窗逃生8人生还

 报道:同学泥手摁墙想往上爬

 手记:泥中的小诗

“河洛郎”寻根起点

 报道:台湾“河洛郎”的寻根起点

 手记:连战到来之后

遣唐史的石头记

 报道:一位日本遣唐使的石头记

 手记:藏在石头里的故事

唐山重生30年

 报道:废墟婚礼那一道难愈的折痕

 手记: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灾难

抗战60周年华夏烽烟

 报道:40万人伤亡赢得大国尊严

 手记:《华夏烽烟》的“现代眼光”

 报道:日本关东军覆亡中的嘎丽娅之死

 手记:寻找历史中的“失语者”

龙脉

 报道:被拯救的新疆胡杨和上海蓝天(综述)

 报道:4200公里管道穿越百年梦想(揭秘)

 报道:气站“移民”(目击)

 手记:西气之源的胡杨木

故宫六记

 报道:侍卫犬力保故宫平安夜

 手记:《故宫六记》诞生记

 手记:有效制图点亮“核心”

试读章节

简介:

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承载世人的好奇沉睡了千年之久。2003年11月28日,创刊不足20天的《新京报》刊出报道首次披露:这座地下宫殿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10天后以5个版,全方位解读了秦始皇陵,开创了《核心报道》解释性科技类深度报道类型。

走进秦始皇陵

刊发日期:2003-12-9  采访地点:西安北京

记者:高明袁凌  编辑:李列周桓

报道: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是这样揭开的

黪电阻率曲线显示椭圆状的墓室空洞●磁性异常证实细夯土墙的空前发现●高空扫描确认千年防水渠效用犹存

弧形铲头、胶木长柄。100多年前,洛阳邙山南麓马坡村一个名叫李鸭子的盗墓贼发明了这样一种盗墓工具。洛阳铲的铲头看似半圆筒,插入地下后,铲子的内面可以带上一筒土,以此可以了解地下不同层位的土质、土色、包含物,判断地下文物遗存。

洛阳铲长了眼睛

2003年7月15日,西安秦始皇陵封土堆东坡灌木林中,一把洛阳铲在两名考古人员合力夯击下,向黄土地节节钻进。

这把铲子的使命,是用传统方式来检验此前运用遥感、物理探测等高科技手段勘探的成果。1米、2米……直到30米深,地下突然传来“咚咚”的异响——洛阳铲顶到了硬物。在场的秦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一阵激动,这编号第八的钻孔下面,正是此前使用物探方法推断出的石质地宫范围。这“咚咚”的异响注定将震响考古界。

 过去几十年中,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在近60平方公里面积的秦始皇陵区钻探了70多万个孔。希望发现地下陵墓的秘密,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定性范围,收效甚微。

此次,洛阳铲与高科技手段紧密合作,如同长了透视的眼睛,事半功倍。

考古人员将洛阳铲从钻孔里提出,铲尖的泥土上粘着几块青石碎屑。经辨认,碎屑为石灰岩,与骊山上遍布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石质完全不同。石灰岩在骊山地区很少见,在}胃北却广泛分布。这正与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石材运自渭北相吻合。

“地宫找到了!”段清波掏出手机,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北京的刘士毅。

刘士毅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物探专家,此时承担着国家863计划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考古秦始皇陵的课题项目。今年年初,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在秦陵陵区用物探的方法对秦陵地下进行了综合探测,得出了“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地宫周围有一周细土夯墙”等系列推断,并用详细数据给出了地宫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深度。数月之后,物探结论最终得到了考古队洛阳铲钻探的实际验证。

“多了句嘴,却不想改变了我晚年的命运。”2003年12月1日的北京,65岁的刘士毅一脸幸福。

2002年年初,从中国地质调查局退休多年的刘士毅作为地球物理探测专家,被科技部邀请参加“秦始皇陵考古遥感探测技术”863计划立项论证会。会上,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遥感只能探测表面,达不到揭示秦陵地宫内部秘密的最终目的;而物理探测却能深入地下几百米。这个建议被科技部采纳。2002年11月13日,补充增加的《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子课题正式启动。

2003年7月15日那天,和段清波、刘士毅同样兴奋的还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的谭克龙、万余庆等专家们。在刘士毅物探组展开勘探活动的同时,谭克龙也带领一组科技人员在秦陵区展开了另一项子课题的考古研究——高光谱遥感探测。2002年年末至2003年初的3个月内,遥感组科技人员天上地下搜集了秦陵每一寸土地的光谱特征。高光谱遥感合成图像和物探方法互相验证,揭示了地宫以及阻排水渠的存在。

“物探和遥感方法用于考古,以前都有过。但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的手段,效果又这么好,国内是第一次。”12月4日,北大考古学院教授、秦汉陵墓研究专家赵化成评价。

“封土堆相当于一个大导体”

2002年11月21日,刘士毅领着20人的队伍,扛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探测仪器从北京赶到西安临潼,站到了秦始皇陵看似寻常的封土堆表面。准备使用手头的数十种物探新技术,寻找地下最细微的异常。

“我一辈子的工作就是在寻找异常!”刘士毅总结说,他的工作好比医生用X光给病人检查身体,因为人体病变部位和正常部位存有差异,x光片才成为有用手段。在秦始皇陵物理探测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共采用了8大类22种方法进行探测,“所有方法的突破口都是在寻找数据的异常”。

但探测陵墓自然要比给病人拍X光片复杂。刘士毅说,拍X光片时,为了排除衣物和金属佩饰的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让病人脱衣服。而在地质探测中,则麻烦得多。

“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已无存,但陵丘高耸如小山包。封土堆上的各种建筑物和金属物品、园内地下埋藏的水管、部分建筑物和碑石都含有磁性和电性。墙外还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村庄、工厂,电网密布。所有这一切在探测中都属于强干扰源,却又不能拆除。”

刘士毅说,最让他担心的是,如果封土里包含有大量砾石,对勘探地宫将是致命的干扰。

“当时对于物探到底能取得多大效果,心里尚不完全塌实”。刘士毅认为,“在秦陵物探所使用的8类22种方法中,电法和化学方法的效果最关键。”

刘解释,按物探设计方案,冬季地表水分最少,相应的电性干扰也最小,所以是电法测试的最佳时机。“电法我们使用了9种。”P2-4

序言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操作深度新闻的品牌栏目“核心报道”正式开篇。我们挤在这栋建于上世纪中叶的老楼里,开始了理想之旅。

三年间,核心报道在新闻事件的深度掘进中不断求索,并一直尝试和探寻着深度报道的新模式。三年间,我们留下了900多个个案,希望以此记录当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

“核心报道”是什么?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日报尤其是都市类媒体,以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赢得读者,但在选题上,多社会新闻而少深度掘进,多事件而少纵深;在采写上,为吸引眼球多渲染而少雕琢,多夸张而少平实:其采访上的不扎实、写作上的粗糙成为“唯时效论”下的诟病。

与此相对,传统周报(刊)的延伸报道则又往往滞后于读者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新京报核心报道应运而生。我们借助日报的信息优势和时间优势尝试深度新闻的操作,在满足读者对事件快速知情的欲望后,延伸他们的品读需求。

就像变焦镜头,只有景深大才能看得远,新京报核心报道迥异于以往的“特稿”和宣传通讯,我们不仅力图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也关注着新闻当事人的复杂内心,力图发掘隐匿于事件背后的内幕和意义,从现象中找寻最为本质的“核心”。

另一个层面,就媒体而言,在同质新闻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原创的深度报道弥足珍贵。深度报道是一家媒体影响力的象征,是其内在品质和自信心的体现,其价值取向则成为衡量这家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标尺。

“核心报道”做什么?

我们深知,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会意识到各级政府在行政观念和方式上较以往有所不同,新政层出,在处理与百姓关系的方式上有很大变化;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会感受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对于一些事情的观念在不断改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发生着巨变,社会则更加宽容,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在社会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道德危机、利益冲突、制度缺位、贫富加剧,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民所向。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深度报道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个时代的诸多变化。

因此,我们既会去中央党校听听中央常委如何集训新农村,也会到上海“孟母堂”去看看现代“私塾”是什么样子;我们既会解读铁腕官员的施政策略,也会记录荒诞的官场现形记;我们既会探秘“换脸”手术,也会追问刀鱼何以卖出天价;我们既会探寻马加爵的心路历程,也会和佘祥林一起感知11年冤狱后的巨变。

新京报核心报道,在体裁上,包括调查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报道、时政报道、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形式和领域,其核心理念是法治与人文。在我们看来,这是体现中国核心变化的两个方面,我们力图记载的正是这些核心之变。

对于一个事情能不能成为核心报道的题材,我们会问,它有没有纵深,也就是背后有没有长期积累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否能通过一个事件折射出来,这个事件是否有助于推动法治的建设、政治的文明、道德的彰显和社会的进步。

以“嘉禾拆迁”为例,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嘉禾却为了拆迁,居然株连九族,并打出“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刺激性标语,引发民愤,而当时,类似的违法拆迁多有出现,我们的报道刊发后,引发各方思考,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随后出台了相关规范拆迁的管理办法。

另外,核心报道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紧跟热点。从根本上来讲,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一段时期的社会热点,一份有责任感的媒体绝不能缺席。对此,我们常常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成全景式的动态消息,二是准确选择恰当的角度,记录事件的特殊性、影响、原因、结果分析或者解释。

“核心报道”怎么做?

为了能够忠实、真实地记录上述事件和时代变化,我们异常谨慎。

对于新闻媒体来讲,采访对象的限制、正反方数量的多少、当事人对事件理解的偏差,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和真实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所做的是,尽最大可能,以无限逼近事实真相。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轻易放弃任何一种可能。体现在稿子中的一个数字、一句话,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从不吝惜付出巨大的劳动,而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到最核心的事实。

2004年上半年,在《回望吕日周长治之治》的采访报道中,我们派出两名记者历时两月,辗转五地采访数百人。不仅如此,最后成稿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编辑记者核实每一信息,对稿件反复修正,甚至将洗漱用品搬到报社度过数个无眠之夜。

在我们看来,追求真相过程中的严守原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阿拉善地区一个2000亩农业项目未经环评成为北京风沙策源地,我们立赴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并非是沙尘的制造者,而是一直和沙尘做着斗争。他们遵循“人退沙退、人进沙进”,将牧民从半荒漠草原中迁出,重新划地耕种,但迁移项目确实没有经过环评,最后我们进行了如实报道。尽管报道内容与此前官方披露信息相去甚远,但以理性态度反映事实真相,见报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相关领导的表扬。

三年间,有无数的细节和例子,正是这一次次的磨练让我们逐步成熟起来。随着影响力逐步扩大,我们更加谨慎,因为,我们深知,影响力越大杀伤力也越大。我们要求记者必须采访到当事人尤其是监督报道中被批评的对象,我们拒绝孤证,拒绝匿名消息源,理性,建设性则成为我们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无可讳言,在这个求真的过程中,危险无处不在。我们曾在鸦片种植者持枪站岗的深山里探寻罂粟带来的暴利,曾历时半年深入文物大盗“虎穴”掘地三尺,也曾在暗访盗矿时被不明身份者开车猛追……我们激发自己最大的智慧与勇气,将最原始、准确的事实展现给读者。

平实,是我们对文风的追求。其实,一篇深度报道,就像一场电影或者一场戏剧,我们做的是如何用最简练、朴实的语言将事实描述出来,将戏剧冲突展现出来。

在写作上,我们寻求文字之美,但决不允许煽情和渲染。多短段、短句,善于捕捉细节、描摹场景,以此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并使文章“变软”,增强可读性。

除了以故事的方式整合新闻素材之外,我们更注重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以事实之间的关联展示出事件的成因,或者是事件映射的体制之弊,或者是事件暴露的法律漏洞,或者是人间冷暖背后的观念冲突。这也要求深度报道的编辑与记者,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透彻的思辨能力,需要对人情国情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看重事实,却不是堆砌事实,而是通过一手的材料来感知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用事实背后的逻辑关系来客观、中立、隐匿地表达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在新京报核心报道走过三年历程之际,我们筛选了部分代表作品,组成两本集子。上册为调查报道,多为本报的重大独家报道,侧重于采访突破,包括事件调查、重大案件、官员落马、个性官员、热点追击、时政调查等八个章节。下册为特稿,侧重于写作,包括人物、环保、医疗、灾难、历史、揭秘等八章。每篇报道之后,我们附上记者采访手记或者编辑心得,希望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产生的过程,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记录中的探索和发现。

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我们希望共同探讨深度报道的操作模式和业务技巧:对于更多的普通读者,我们希望这些故事能成为您观察、思考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素材之一。

我们将感激这段经历,因为报道的每一点艰辛与喜悦,读者的每一点关注和肯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无比丰饶。因编辑时间仓促,难免有诸多错误和不足,请批评指正,我们也将在深度报道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努力,更期待您的关注和帮助。

刘炳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特写(新京报特稿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京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5760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7
17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