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小龄童品西游(附光盘上)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国人中,和《西游记》距离最近的应该非六小龄童莫属。六小龄童之所以将孙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于他对《西游记》的准确把握和对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鸣。应该说,六小龄童多年来饰演孙悟空不单是一项艺术活动,他是在将《西游记》的无穷想像力传播给大众。现在,六小龄童在拥有众多观众的同时,还要拥有读者。对于《西游记》这本书,六小龄童最有发言权,否则他不可能将孙悟空演得惟妙惟肖。于是我们看到了六小龄童撰写的这本《六小龄童品西游》。

文学泰斗季羡林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推荐,著名企业家王石,童话大王郑渊洁。看《六小龄童品西游》是一种享受。其乐趣就在于,我们能和孙悟空一起读一回《西游记》。

内容推荐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流传400多年久盛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中国妇孺皆知。

六小龄童用了17年去饰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对《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领悟。本书是按《西游记》原著章回为脉络,以孙悟空的发展变化——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佛的神圣性为主线对原著逐章品读。其间除品读原著故事及人物以外,融入六小龄童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过程中对原著章节的感悟和理解。本书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的开拓,展现原著中隐含的对我们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启发价值。

目录

序Ⅰ

序Ⅱ

前言

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1

 积沉在中国文化深处的石头精神/1

 不甘于做一只普通的猴子,才会有那成功的一跃/3

 关注想要的还是关注惧怕的/5

 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7

 漂洋过海苦学艺/8

 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预言家”/10

 离别恩师闯天下/11

第二章 天宫地震——大圣闹天宫/16

 铸就孙悟空的英雄传奇/16

 天宫外交官——太白金星/18

 可爱的孩童英雄——哪吒/22

 不讨好的托塔天王——李靖/23

 大圣广结朋友/25

 究其闹天宫的原因/26

 悟空眼中的最高权贵——玉帝老儿/29

 初遇天宫中的高手——二郎神/32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我的近视眼/36

 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40

 五行山下的艰辛/44

 五百年后的省悟/46

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49

 历史上的玄奘/49

 西行求法/51

 九死一生的取经路/53

 名家对玄奘大师的评价/55

 小说中的唐僧/57

 戴着“僧帽”的儒士/58

 佛教常识之敲木鱼、数念珠/62

 佛教常识之舍利子/63

 细品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64

第四章 取经队伍的建立/74

 佛界第一相才高手——观音菩萨/75

 恩威并重——菩萨的领导艺术/79

 中国式约束——紧箍咒/82

 团队的力量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成绩/88

第五章 坠入佛门的花和尚——猪八戒/91

 作为食与色象征的猪八戒/94

 猪八戒的私房钱/100

 孙悟空眼中的呆子/101

 八戒的农民之慧/105

 细品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关系/109

 猪八戒在取经过程中的进步/114

第六章 以和为贵的沙僧和通人性的白龙马/117

 君子为人之道——和而不同/117

 通人性的白龙马——小白龙/122

第七章 细品八十一难经典章回/127

 观音院斗宝失袈裟/128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136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41

 火云洞菩萨收红孩儿/147

 车迟国斗法除三妖/157

 女儿国唐三藏奇遇/165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170

 麒麟山巧盗紫金铃/182

 雷音寺如来赐真经/189

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191

 妖怪为什么要吃唐僧肉/191

 妖怪分类/193

 妖怪行为分析/195

 神魔法宝种种/198

 神和魔的象征/202

 吴承恩何以钟情于猴王/203

 从优秀到卓越/20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8

 调动一切可用资源/210

第九章 解读韵味/212

 人物个性特色/212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215

 人性美的体现/217

 德育箴言探幽/219

 极幻与极真/221

 主题的形成/222

第十章 亲临历史/228

 玄奘西行求法对后世的影响/228

 玄奘之路的终点/231

 重走玄奘路的感悟/232

 敦煌壁画中的取经故事/234

 孙悟空形象的来源/236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天宫地震——大圣闹天宫

从学道归来到被压五行山,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孙悟空还处于自然人阶段,还没有完全融入人类社会,是属于人类的异己力量,还保留着猴的一些本性。大闹龙宫和大闹地府,是他融入人类社会的开始。然而,他既然已经和人类社会发生了联系,并希望得到人类社会的承认,又不知道如何按人类社会的法则行事,他的自由精神就必然要与人类的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因此,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神佛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自由和秩序的矛盾;孙悟空由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的过渡,就是自由向秩序的皈依,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蜕变。

铸就孙悟空的英雄传奇

比较四大名著,我们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会感到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着明显不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以描写英雄群体为主,而《西游记》主要描写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尽管书中提到了神仙、道士、佛等人物,取经路上也有很多妖魔鬼怪,但这些人物都是为师徒四人作陪衬的,没有像描写师徒四人那样用浓墨重彩。取经的队伍中四个人各司其职,每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精神领袖是唐僧,但实际上的主角却是孙悟空。四人队伍中只有孙悟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形象;其他三人都有可赞许之处,但却都有着不少严重的毛病,算不得英雄。其中沙僧少言寡语,形象比较模糊,没有什么性格;唐僧的形象比较鲜明一点,也有一些特征;真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而算得上是英雄的人只有孙悟空一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游记》是描写孙悟空的一部英雄传奇。

孙悟空是如何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呢?我们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取经故事是取材于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玄奘取经事件演变而来。唐太宗时期,玄奘和尚历时十七年克服万难取回梵文佛经,回国以后亲自主持翻译佛经工作,并讲述了取经途中的奇闻趣事。他的弟子根据这些故事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的故事就这样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众多的戏曲和文艺也纷纷引用其精彩段落。故事越传越丰富和离奇,而且越传越带有神话色彩。《西游记》的成书也受到民间很多故事的启发。《西游记》一书中取经故事有两个重大的演变:一是宗教色彩减少,而贴近百姓世俗的方面加重,主题由宗教向社会演变;二是故事的主人公由唐僧演变为孙悟空,原来表现在历史人物玄奘大师身上的那些顽强意志、乐观勇敢的众多崇高品格被传承到孙悟空身上。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孙悟空加唐僧等于玄奘的说法。

直到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才把齐天大圣的名号加在了孙悟空头上,并且将他塑造成为一位神通广大、坚韧勇敢、颇具正义感的英雄形象。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但由于《西游记》的深远影响,这位由小说家妙笔创作出的齐天大圣,却逐渐完成了由“妖”向“神”及由“兽”向“人”的过渡,成为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有些地方甚至还建起了齐天大圣庙。有史料记载,福建、河南、山东等地人们常常在家里供奉祭祀孙行者,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设有齐天大圣庙。的确,过去各地建有不少大圣庙,家家供奉“降魔荡怪齐天大圣”的牌位,对齐天大圣的崇拜非常普遍。这不能不说是吴承恩的功劳了,也足见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在民间影响之广泛。

《西游记》全书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生和大闹三界;第二部分是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唐僧取经缘由;第三部分是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写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第三部分的取经故事是全书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但第一部分是全书最引人入胜、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天宫外交官——太白金星

历史上的统治者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总会有主战派和主和派。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把主和派理解为投降派;主和派多为反面人物,把他们与秦桧等面目可憎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主战派常常被理解为英雄。而《西游记》中的主和派太白金星则有些例外,一反主和派的丑恶嘴脸,是一位面目慈祥、和和气气的老头儿。

《西游记》中能赢得孙悟空敬重的人少得可怜。对于大权在握的玉帝,他呼之为玉帝老儿;对于太上老君,几乎回回拿他开涮;对于如来,也只是畏他而非敬他,嘲笑如来是“妖怪的外甥”;他更是把天宫的神仙呼来唤去。只有观音菩萨和太白金星让悟空敬重。悟空对于观音菩萨的敬重是源于对她的帮助和指引,而对太白金星的敬重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太白金星高超的交际艺术和朴实的人格魅力。太白金星不仅让悟空敬重,更让读者喜欢。吴承恩老先生刻画太白金星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知道在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中,阻挠取经大业的妖怪很多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宠物等等,而太白金星是绝对没有这样不良记录的。

太白金星的周旋能力无疑是出众的,这使他能胜任招安的“钦差大臣”。悟空“打劫”龙王、欺负阎王,惊动了天庭,玉帝下令围剿花果山,是太白金星立刻启奏,建议招安孙悟空。

大天尊宣众文武仙卿,问曰:“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一言未已,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玉帝道:“哪路神将下界收伏?”言未已,班中闪出太白长庚星俯伏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玉帝闻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

太白金星的这席启奏是很符合玉帝当时心理的:一方面玉帝不愿意出兵争斗;另一方面面对龙王和阎王的告状,也想给手下做主出气,太白金星的招安策略正好化解了玉帝的尴尬。太白金星承认悟空是天地孕育,既是天生就应该招之为天庭所用,这使招安变得理所当然。所以玉帝甚喜,立即批准。应该说,太白金星是很会拿捏玉帝心理的,使得招安计划顺利实施。而从语气上,让玉帝觉得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招安,宣扬天庭的神威,肯定他的绝对领导地位。

而太白金星一到花果山马上进行角色转换,放下“钦差大臣”的架子,抓住悟空喜欢肯定他名头的心理,张口闭口大王,把悟空弄得高兴地要设宴款待,并马上答应跟着太白金星去天庭接受招安。其实招安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主要是由于悟空生来就没有等级观念,对社会权力缺乏认识,你想他连“水利局局长”龙王都敢“打劫”,根本不会把什么“钦差大臣”放在眼里。如果太白金星按照规矩办事,以施恩的方式对悟空招安,是不会行得通的。必须以平等和谦恭的语气“求”悟空到天宫做官,他才会接受。不这么做招安是不会成功的,甚至“钦差大臣”都会挨悟空的棒打。而抓住悟空天性好胜,喜欢别人奉承,利用他的性格弱点,就能把事情办成。太白金星对悟空的心理拿捏得非常准确,以出色的交际艺术化解了一场争斗。第二次的招安,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太白金星能够招安成功,在于他出色地担当起调停人的角色,而不是狐假虎威的钦差大臣。他在玉帝面前歌颂赞扬玉帝,又在悟空面前奉承夸赞悟空,表面上看似“欺骗”,实际上是一种必要的外交手段。在他的成功调停下,玉帝和悟空化干戈为玉帛,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

取经路上唐僧被抓到陷空山无底洞中,那女妖精本是托塔天王的干女儿,悟空知道事情真相后就到天庭状告托塔天王教女不严。玉帝又让太白金星随悟空去找托塔天王对质,没想到托塔天王把自己几百年前收干女儿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认为是悟空诬告,命人捆住悟空,经过哪吒提醒才想起来。这回被悟空逮个正着,悟空死活不饶他,非要到玉帝面前讨个说法。托塔天王只得求太白金星说情。太白金星知道悟空爱憎分明、知恩图报,让悟空给自己个面子,悟空果真答应了,对托塔天王既往不咎。让悟空从玉帝那里“撤诉”,太白金星是如何办到的呢?我们看一下太白金星的劝言:

金星道:“一日官事十日打,你告了御状,说妖精是天王的女儿,天王说不是,你两个只管在御前折辩,反复不已,我说天上一日,下界就是一年。这一年之间,那妖精把你师父陷在洞中,莫说成亲,若有个喜花下儿子,也生了一个小和尚儿,却不误了大事?”行者低头想道:“是啊!我离八戒沙僧,只说多时饭熟、少时茶滚就回,今已弄了这半会儿,却不迟了?老官儿,既依你说,这旨意如何回缴?”金星道:“教李天王点兵,同你下去降妖,我去回旨。”行者道:“你怎么样回?”金星道:“我只说原告脱逃,被告免提。”行者笑道:“好啊!我倒看你面情罢了,你倒说我脱逃!教他点兵在南天门外等我,我即和你回旨缴状去。”天王害怕道:“他这一去,若有言语,是臣背君也。”行者道:“你把老孙当什么样人?我也是个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又有污言顶你?”天王即谢了行者,行者与金星回旨。

悟空已经是非常机灵聪明了,太白金星却能诱导悟空“撤诉”,使他屡屡中招,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外交官的才干。P16-21

序言

序Ⅰ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童话。童话是传播想像力的工具。《西游记》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有足够强大的想像力。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中国人的想像力日渐式微,这要“归功”于应试教育。知识是船,想像力是水。没有水,再大的船也寸步难行。从这个角度说,《西游记》对国人,是一副能够振兴想像力的灵丹妙药。有了想像力,我们就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创造性劳动是富强的基础。

在国人中,和《西游记》距离最近的应该非六小龄童莫属。自从饰演孙悟空后,六小龄童就和《西游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我曾经参观过吴承恩故居,那里竟然有六小龄童的展室,由此可见六小龄童和《西游记》的关系之深。孙悟空表面看最大的特点是神勇和忠心耿耿;实际上,孙悟空是中国想像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于其变幻无穷。六小龄童之所以将孙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于他对《西游记》的准确把握和对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鸣。应该说,六小龄童多年来饰演孙悟空不单是一项艺术活动,他是在将《西游记》的无穷想像力传播给大众。

现在,六小龄童不满足于用形体诠释《西游记》了,他要把他对《西游记》的理解和心得告诉大家。六小龄童在拥有众多观众的同时,还要拥有读者。对于《西游记》这本书,六小龄童最有发言权,否则他不可能将孙悟空演得惟妙惟肖。于是我们看到了六小龄童撰写的这本《六小龄童品西游》。

看《六小龄童品西游》是一种享受。其乐趣就在于,我们能和孙悟空一起读一回《西游记》。

郑渊洁

2007年1月13日写于北京皮皮鲁城堡

序Ⅱ

说来和六小龄童彼此早就认识,但来往次数却屈指可数。1991年,万科旗下的影视公司拍摄电影《过年》,获得极大成功。章先生饰中年教师程志。记得制片人向我谈剧中演员表现时,对章先生的评价是:艺德好,待人诚恳热情,没有大明星架子,有正义感,给剧组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一晃12年,期间没有来往,只是报纸、电视上感觉着美猴王的踪影。2003年不期邂逅成都西岭雪山,兴奋地喝了不少酒。章先生佩服我52岁登顶珠峰的壮举,我则举杯称赞章先生17年时间完成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登上了艺术生涯的珠峰。我告诉“孙大圣”,60周岁,我要二次攀登珠峰;小我8岁的章先生笑着表示,绝不会停步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孙悟空的水平上。爷们儿的竞赛。

再次见面是在2006年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的考察途中。

在鹿野苑,法轮初转之地,参观结束,最后一个登车的章先生一脸兴奋,摊开一幅彩色画,佛陀左侧跪着一位猴脸人物,“这是印度的神猴,名字叫哈努曼,神通广大,也能七十二变,也有根金箍棒,印度的孙悟空;而孙悟空又是中国的哈努曼。我想这两只猴神应该作为中印两国友谊的桥梁”。第二天,在那烂陀玄奘纪念馆,章先生拿出一张黄迹斑斑的地图,介绍说是在北京的地摊上买到的一张民国十二年出版的玄奘取经线路图,请我、曲向东、葛剑雄教授在上面题字,他说:“这幅图我会很好地珍藏起来。我认为《西游记》里的玄奘+孙悟空=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章先生对玄奘西行的尊敬和那份执著的追求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人。

两天后,在德里一所中学,作为“玄奘之路”考察队的代表,章先生上台发表讲演,介绍了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角色,并同印度的哈努曼作了形象的对比,揭示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宣传中印友好往来,博得热烈掌声。现场临时找了一根水管充作金箍棒,章先生竟表演起猴棍,赢得满堂喝彩。学生们争着让中国的哈努曼签字,场面感人。

此时,我才悟到:在17年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表演的艺术生涯中,章金莱先生是中国猴戏艺术的传承者,现在,则是中国猴文化的倡导者和中国美猴王精神的传播者。什么是当今的美猴王精神呢?我以为就是遵守道德底线,敬业求精,充满爱心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年来章先生就是这样做的。

《六小龄童品西游》一书是在弘扬西游文化,宣扬美猴王精神。对于商业上盛行的大话历史人物之类,章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表明了他的观点:文学是平面的,成为影视剧作品后便是立体的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也不是胡说。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这些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唐僧原型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玄奘精神一直以来被尊敬和推崇,所以我希望改编者一定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甚至恶搞,要防止一些影视剧作品为了商业利益或一时的所谓收视率,满足少数人的乐趣而丧失艺德和人格。

这样做,不仅需要坚守道德底线,还需要捍卫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王石

2007年1月15日凌晨写于深圳

前言

一位西方学者在评价世界文学的发展时说:16世纪时,人类的智慧之光同时照亮了东西方。

他指的是西方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而东方当时也出现了足以雄视世界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和伟大的小说家吴承恩。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作品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西方文学的象征;而汤显祖和吴承恩的作品也早已遍布东方,成为东方文学的骄傲。

按照现代文艺理论的标准评判,《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按照中国小说的习惯分类,《西游记》列“神魔小说”的榜首。在国内,《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外,《西游记》已被译为几十种语言,目前世界主要语种和东南亚的各语种均已有较为完整的译本。据估计,《西游记》的读者人数大概是世界第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这部作品的直接或间接的读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的。成语俗语中涉及到《西游记》的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要评价古典小说对中国人的影响,《西游记》应数第一。中国人最早接触的古典名著就是这部作品。《西游记》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范围和次数,也是中国第一,涉及到戏剧(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电影(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电视剧、漫画、卡通画等几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被改编最多的当数京剧,现在保留曲目的京剧剧目即有几十种之多,只有三国戏、包公戏可与之媲美。  传世之作具有永恒的魅力。百回本《西游记》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流传至今。从时间上说,400多年久盛不衰;从影响所及看,遍及全世界。一部富有神奇色彩﹑描述佛家弟子不远万里历尽艰难险阻求取佛经的神话小说,究竟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令世人传诵不衰呢?《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以品嚼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相信这是深受社会各个文化阶层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孩子们喜其情节的离奇与绝妙;成人则赏其充满正义﹑善良真诚﹑乐观勇敢﹑自信与执著;娱者爱其可以给自己带来无穷快乐与艺术享受;学者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而智者可以从中体会出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

我用了17年去饰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对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领悟。《六小龄童品西游》是按原著章回为脉络,以孙悟空的发展变化——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佛的神圣性为主线对原著逐步品读。其间除品读原著故事及人物以外,也融入了部分我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六小龄童品西游》一书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的拓展,展现原著中隐含的对我们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启发价值。

衷心感谢季羡林老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冯其庸、王石、郑渊洁为本书推荐与作序。在历时半年的成稿过程中,美猴网的站长郭捷及一直支持我的影迷朋友们:张晔、卢嘉群、嵇宇敏、孙文璐、李燕荣、王静、毕凤萍、张卫星、王刚、章劼、徐来、凌琼、佐京彩子(日本)、廖燕妮(马来西亚)、秀丽(新加坡)、郑勇、雷阿卉等人对本书无私的奉献也一直感动着我,他们的支持给我带来无穷的动力。

还要感谢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秘书长王肇辉和王昭鑫、王泽宁、陈曦桦,他们对本书的写作思路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再次感谢帮助和支持《六小龄童品西游》的所有朋友。愿本书能像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一样永远珍存在你的记忆中。

六小龄童

2007年1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小龄童品西游(附光盘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六小龄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08921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6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