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
内容
亮点展示

《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详情.jp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阐述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治家之道的家风普及读物。全书共20章,精选建党以来20名优秀共产党人,着眼他们的优良家风、家训、家教,提炼家风条目,讲述家风故事。

在人物选择上,该书稿立足家风,注重选取家风材料丰富、家规家教鲜明的20位代表共产党人,体现了红色家风的一脉相承;在内容上,以人物为主线,着眼于现实指导性,梳理提炼人物学习立志、律己修身、尽孝尽责、艰苦朴素、忠党爱国等特色家风家教条目,结合其家书、家训和家庭生活,讲述其感人的家风故事;在呈现形式上,全书版式精美,图文并茂,力求为读者喜闻乐见、让家风深入人心。

全书内容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易懂接地气,充分正面展示了党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品质,系统展现了其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对于积聚正能量,以家风正面引导促社风、正民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guo j ji人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相关教学、研究多年。著有《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回看毛泽东》等,主持国家科研项目多个,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目录

序 红色家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第一章 毛泽东: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

一、艰苦奋斗,生活向下看 / 4

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5

三、“恋亲,不为亲徇私” / 8

四、做普通人,为人民 / 11

第二章 刘少奇:“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

一、“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 / 18

二、“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 20

三、“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不正人” / 22

四、“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 / 24

第三章 周恩来: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0

二、“我的修养要则” / 32

三、艰苦朴素,过好“生活关” / 34

四、十条家规,过好“亲属关” / 36

第四章 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

一、“尽儿孙之孝,尽长辈之责” / 44

二、“勤俭办一切事业” / 46

三、“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 / 48

四、“做平凡的普通群众” / 50

五、“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 / 52

第五章 邓小平:无私无畏,相亲相爱

一、简单朴素,艰苦奋斗 / 58

二、崇尚阅读,奋发图强 / 59

三、“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 / 61

四、尊老爱幼,温馨和睦 / 63

第六章 陈云: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一、“浪费和贪污一样都是犯罪” / 70

二、亲属子女“三不准” / 73

三、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不搞特殊化 / 75

四、读好书,做好人 / 78

第七章 彭真:本真为人见风骨,革命家风继世长

一、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 / 83

二、革命夫妻,伉俪情深 / 85

三、刚毅坚强,铁骨柔情 / 87

四、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 89

第八章 任弼时:“骆驼”精神传承,“三怕”家风传家

一、乌鸟私情,舐犊情深 / 96

二、“要永远记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 100

三、“艰苦朴素是革命的传家宝” / 103

第九章 陈毅:革命是吾风,勤俭是吾宗

一、“诗书传正道,礼仪定天下” / 110

二、一生革命公为先 / 112

三、“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 115

第十章 黄克诚: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一、“能节省一点是一点” / 122

二、清正严明,“不怕撕破脸皮” / 124

三、“没有什么后门可走” / 126

四、“一心为公,无私无畏” / 129

第十一章 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一、“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 / 136

二、“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 138

三、“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 / 141

第十二章 吴玉章:事事莫争虚体面,行行当立好规模

一、立大志,不二三其德 / 148

二、学得一技之长,做有用之人 / 151

三、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 153

第十三章 谢觉哉:做官就要做“焦官”

一、“部长不是官” / 160

二、学习要谦虚,不要骄傲 / 162

三、“对人宽,对己刻” / 164

四、“不要做社会的寄生虫” / 166

第十四章 董必武:甘当“配角”,朴诚相传

一、“学要有恒,尤要专心” / 174

二、民生在勤,性习于俭 / 176

三、严守规矩,约法三章 / 178

四、“政府干部都是长工” / 181

第十五章 方志敏:忠党爱国,清白家风

一、“对祖国深深的爱” / 188

二、铁面无私,忠于革命忠于党 / 190

三、“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 193

第十六章 钱学森:心系祖国,大智兴邦

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 200

二、“以国家需要为念” / 202

三、“勤俭为本,自必丰亨” / 204

第十七章 谷文昌:心中“四有”,清白持家

一、心中有党,不计条件 / 210

二、心中有民,不忘初心 / 212

三、心中有责,不要特殊待遇 / 213

四、心中有戒,不能特殊化 / 215

第十八章 焦裕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

一、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 / 220

二、艰苦朴素,不高人一等 / 223

三、不搞特殊,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 225

第十九章 杨善洲:自强自立自清的家风

一、不拿别人一点东西 / 232

二、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 233

三、再给人民做点贡献 / 236

第二十章 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一、“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 / 242

二、亲情常在永相伴 / 244

三、不做特殊的那个 / 246

四、读书,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 248

精彩书摘

做普通人,为人民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谈及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时说:“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的一生。不忘人民,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夹着尾巴做人,都是毛泽东的重要家风,他不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这么要求家人。

毛泽东生于农村,自幼与农民有较多接触,对贫苦农民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毛泽东对母亲关心穷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多年以后,他仍旧记得: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1917 年,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行程450 公里,徒步考察了长沙等五县。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毛泽东的实际经历培养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保持着若干农民生活习性,自豪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正因为毛泽东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体察和了解,他才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 创刊宣言》 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投身革命后,他长期从事农民运动,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1925 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学生到海丰、韶关等农村搞社会调查。同年,毛泽东回湖南,步行700 公里,走访了五个县,做了 32 天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对于穷苦大众有一种天然的同情。他曾经深情地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但有一种情况下流过眼泪,就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有一次,毛泽东带领红军进入贵州,看到一位60 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在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毛泽东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穷人) 的队伍。”毛泽东不仅自己做到关心人民疾苦,他还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这是“第一家庭”立起的“第一军规”。毛泽东对女儿李敏曾一再提到:“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这句话曾令她感到困惑。1963 年,一辆平板车拉着李敏一家三口的全部家当,来到一所普通民居,李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她的第一课是学会生炉子做饭。一开始,木柴和煤搁不好,一屋子烟,熏得满眼泪水,做饭也不知多少米该放多少水,做出来不是夹生饭就是糊糊的粥饭。正是在这样的家常生活中,李敏终于慢慢领悟到父亲这句话的道理所在:“爸爸是怕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会借着父母的地位而飘飘然地忘乎所以;会借着父母的权势而目中无人地自以为了不起;会借着父母的荣誉,什么都不懂却哇啦哇啦地乱发议论。这样的人,小而言之,害了自己;大而言之,害国害民。”1976 年,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居住,生活十分清贫,最艰难的时候,她把心爱的书籍卖给了旧书店。冬天,她顶着寒风和市民们一起排队,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回首以往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她感激不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那是真正的父爱。”

为人民就应该要永远夹着尾巴做人,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官二代。毛泽东为了人民,教育亲人“一切按规矩办理”,他以身作则,这种家风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的亲人,大弟毛泽民被军阀活活勒死,却不肯改口背弃共产主义,小弟毛泽覃血染红林,温婉柔和的妻子杨开慧在敌人的皮鞭木棍下说“我死不足惜, 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还有那在监牢中生下孩子就毅然走向断头台的堂妹毛泽建,年仅19 岁被敌人活埋的侄子毛楚雄,他们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用鲜血生动诠释了“为人民利益”的家风。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就是新婚才几个月就奔赴战场的儿子毛岸英。毛岸英8 岁时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饱尝艰辛磨难。北京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京,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毛泽东却没有阻止。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当时,毛泽东身边有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五位亲人。这个劝说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当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时,悲痛的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一个多月后,他又对满怀内疚的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要回去讲,

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毛泽东并非无情,在他逝世后,人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这几件东西,毛泽东整整保存了26 年。这是毛泽东对爱子无尽思念的寄托。

前言/序言

红色家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家风,是一种温暖而无声的力量。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记录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家风家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21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接受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红色家风, 成为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走过艰难困苦,为家人、后世和社会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没有红色家风,近百年的共产党历史将黯然失色;没有红色家风,今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将步履维艰。它作为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形的规约、无声的力量, 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共产党人的心灵,塑造着共产党人的品格。

中国共产党人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在处理家庭内外关系方面,形成了先“大家”后“小家”,特别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准则和风范。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的根本价值取向、终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灵魂深处的信仰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红色家风始终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盏明灯,是引领和激励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发有为的强大内生动力。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从吴玉章坚定革命的远大志向和信念,“决不会二三其德”,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焦裕禄教导子女艰苦朴素,“千万不能搞特殊”,儿子看戏一样交钱,到杨善洲信守诺言:“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家风故事教育和感动了后人,他们的家风是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坚强柱石:这些家风,蕴含着志向远大、终身学习的奋斗之姿,体现出尽孝尽责、严慈相济的家庭温馨,诠释着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包含了律己修身、不搞特殊的清廉本色,更充盈着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家国情怀,已成为激励后辈、光照后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家风里有志向远大、终身学习的奋斗之姿。“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终身学习,一秒不肯松懈,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董必武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作为自己的学习信条,也教育子女“学要有恒,尤要专心”。古稀之年的徐特立制定了“二十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他认真地说,“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我还要用这有生之年,争取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工作”。共产党人,扣好了人生立志为国为民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基础,才能走得远。

红色家风里有尽孝尽责、严慈相济的家庭温馨。欲治其国,必先治家,面对身边的亲属,中国优秀共产党人对待长辈嘘寒问暖,竭尽所能尽孝道;对待平辈和晚辈,既从严要求,又关怀备至。比如,朱德为深切缅怀“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的祖母,将家乡各界人士祝寿及吊唁祖母的诗文汇编成册示范后人;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一直强调要自力更生,“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也不忘叮咛嘱咐。邓小平喜欢买铅笔和橡皮送给孙子们,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这些共产党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代际间传递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红色家风里有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 产党人向来坚持的优良作风和倡导的家风。方志敏被捕时,身上“唯一 的财产”竟是放在深山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焦裕禄跑遍兰考每个角落,靠的是破旧的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于子 女他从不放松要求,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要他们时时参加劳动, “不能不劳而获”。此外,无论是陈云使用物品“不能让它们轻易退休” 的苛刻,还是黄克诚从不追求个人享受,“能节省一点是一点”,都是这 一传统的生动写照。

红色家风里有律己修身、不搞特殊的清廉本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革命岁月,“跟我上”的延安作风打败了“给我上”的西安作风;在建设年代,“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更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毛泽东倡导“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原则”。周恩来从严要求、从严律己,他对收养的烈士子女以及亲戚要求高、管束严,立下“十条家规”,教育他们“完全做一个普通人”。谷文昌管理了大半辈子林业,女儿结婚,想让父亲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厉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这些共产党人,他们将廉洁和自律看作一种自我约束,更视为一种人格的追求和道德的信仰。

红色家风里有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既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定执着,也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更是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热血和执着。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家风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925 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曾明确地说:“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钱学森历经重重阻碍回到中国,用一生践行了“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诺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爱党爱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家风中重要的精神标识。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良好家风有利于培养人才, 不仅惠及家庭家族,也造福社会。不正家风不但影响子女成才、殃及家庭家族,也祸及桑梓。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习近平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家风的好坏,其亲属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先从搞好家风做起,以正家风带动正党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征途继续保驾护航。

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只有中华文明流传至今未曾断裂,这与中国独特的家庭观念、家风文化不无关系。如今,中国正步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然而,个人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会变,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所具有的无法取代的作用和地位不会变,人们通过不懈奋斗、克服艰难险阻,才能达到理想彼岸的过程和事实不会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而言,继续汲取中华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营养,无疑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传承红色家风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向先贤致敬,更是以家风促社风、正民风,以此,才能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才能永驻“红色”之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平汉
译者
编者 罗平汉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10829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1-01-01
印刷时间 202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444
CIP核字 2020209750
中图分类号 D263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70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