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图书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王邦维,主要从事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佛教语言、文献和文学的研究。著有《佛经故事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等。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及明清至近代的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历时与横向兼具,为我们呈现出浩荡的两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 目录 第一章 中印文化交流两千年 精彩书摘 中国和印度,是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文明古国。中印之间,地域相连,两千年来,在文化上发生过极多、极密切的联系。纵观世界历史,同样的例子没有第二个。从中国方面讲,在近代以前,中国人所了解,所接触的“域外”的国家,数量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则非印度莫属。古代“域外”的文化,在近代以前,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大多来自印度。这一点,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 但是,中印之间最早的交往,可以具体地追溯到什么时候,却是一个问题。西汉以前,在中国方面,没有直接提到印度的资料。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是一些虽然间接,但却值得注意的证据。 首先是在考古方面发现的材料。近代印度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域一带发现的古文明遗址,历史学上称为印度河古文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城市的遗址,还有许多物品,其中有不少史前时期的彩陶。同时,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考古学家也发现许多史前时期的彩陶。两个地区的彩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有人推测,在史前时期,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不过,这在目前仅仅只是一种推测。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是怎样一种联系,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说明。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的还有,史前时期在今天中国新疆和甘肃地区活动的古代居民的情况,实际上与后来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增加了这方面研究的难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邦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5126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9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08 |
CIP核字 | 2020270247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9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