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概念的“牺牲”,昭示着自律战胜了欲望,同时也被贬为消极与陈腐的自我克制。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扣人心弦的论述,揭示出“牺牲”这一理念其实一直遭到诸多曲解。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试图追溯“牺牲”的复杂话语谱系。他对“受难”做了全景式的分析,将一大群哲学家、思想家及文本绘制在了一起——从黑格尔、尼采、德里达到《埃涅阿斯纪》和《鸽之翼》。他试图抛开误解,探求“牺牲”在现代性中的意义。
| 图书 | 论牺牲(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作为现代概念的“牺牲”,昭示着自律战胜了欲望,同时也被贬为消极与陈腐的自我克制。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扣人心弦的论述,揭示出“牺牲”这一理念其实一直遭到诸多曲解。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试图追溯“牺牲”的复杂话语谱系。他对“受难”做了全景式的分析,将一大群哲学家、思想家及文本绘制在了一起——从黑格尔、尼采、德里达到《埃涅阿斯纪》和《鸽之翼》。他试图抛开误解,探求“牺牲”在现代性中的意义。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1943一 ),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任雷蒙·威廉斯的助理研究员。1969年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从60年代末开始,伊格尔顿以“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评析当代西方各种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当代美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影响广泛。主要著作有 《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审美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幻象》《理论之后》《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激进的牺牲 第二章 悲剧与受难 第三章 殉道与必死之厄 第四章 交换与过剩 第五章 国王与乞丐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重估伊格尔顿的可能 导语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领袖人物伊格尔顿晚年跨领域综合性代表作之一。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化与上帝之死》后,伊格尔顿贯通文学评论、政治哲学批判、神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深入西方文明的内在肌理,重绘牺牲观念的思想地图。 一部追溯暴力与文明源头的另类西方文化小史。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论牺牲(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特里·伊格尔顿 |
| 译者 | 译者:林云柯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6649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83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50 |
| 出版时间 | 2021-04-01 |
| 首版时间 | 2021-04-01 |
| 印刷时间 | 2021-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08 |
| CIP核字 | 2020184992 |
| 中图分类号 | B089.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