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
内容
编辑推荐

把握低碳、转型、升级、竞合等经济新趋势,抓住当前企业中形形色色的成本现象,以独创的企业软实力理论,对成本内涵进行全新的诠释和深度的剖析,告诉企业“成本刀”不仅是削减成本的“砍刀”,更是矫正成本的“手术刀”,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保持成本、利润与价值的平衡。

邓正红编著的《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首次提出“成本软实力”的概念,中国软实力建设委员会强力推荐!

内容推荐

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到企业中,就是要提升成本软实力。基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增强成本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最为紧迫的任务。成本软实力重在降低、改善、创新成本,让硬成本持续变软,不断提升成本价值,努力化解高成本压力,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在“微笑曲线”中的价值地位。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由邓正红编著。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首次提出了“成本软实力”的概念。

目录

第一章:成本杀手:要利润还是要价值

 ●下刀留心——成本是支撑价值的根本

 ●同质竞争——混乱的成本厮杀

 ●利润死水——成本山穷水尽

 ●价值洼地——现场捉襟见肘

 ●裁员减薪——推平小成本耸起大成本

 ●合作苛刻——给紧张的产业链埋下隐患

 ●竭泽而渔——付出更大的生存代价

 ●削质充量——让企业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章:成本创新:左手抓价值,右手抓利润

 ●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成本管理圈子

 ●创新流程——提升运营绩效,加快资金流速

 ●创新业务——利用合作使价值链持续增值

 ●创新模式——以更少的投入赢得更多的回报

 ●创新价格——在波动中最大限度攫取利润

 ●创新渠道——疏通实现价值的利润流

 ●创新技术——用现场智慧推动资源精益配置

 ●创新市场——摆脱竞争,开创价值新天地

第三章:成本责任:超越利润的价值追求

 ●成本宗旨——实现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

 ●成本境界——追求利润又不唯利润是图

 ●成本担当——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投资

 ●成本核心——做精做强,领先同行

 ●成本共享——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价值

 ●成本底线——以保证品质为根本

 ●成本个性——没有价值就是累赘

 ●成本定律——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第四章:成本文化:在价值氛围中创造利润

 ●成本观念——正确看待节约与花钱

 ●成本准则——以更少的耗费创造更大的价值

 ●成本契约——企业舍得为员工投入,员工自觉为企业创效

 ●成本习惯——从种瓜得豆到种豆得瓜

 ●成本潜力——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成本多

 ●成本活力——员工乐起来,成本降下来

 ●成本团队——充分沟通,减少内耗

 ●成本标杆——追求卓越,彰显价值

第五章:成本执行:价值没有折扣,利润持续保证

 ●成本操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成本绩效——全力以赴,速战速决

 ●成本落实——把成本钥匙交给员工

 ●成本细节——让成本更精确、更真实

 ●成本标准——保证成本恰到好处

 ●成本改进——眼睛盯住市场,工夫下在现场

 ●成本协同——超越自我利益,顾全成本大局

 ●成本专注——立足岗位,将降本增效进行到底

后记——成本博弈没有终局

试读章节

●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

应该说,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勒阿恩·马多克爵士在1982年的《新科学》杂志上告诫人们:“珍惜传统、古建筑、古典文化和典雅的生活方式是有价值的,不过在科技的世界,固守过时的生产方法、旧的生产线、旧市场、管理者或工人的陈腐态度,则是一剂自杀的药方。”

无可置疑,“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甚至约有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制造业贡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势不可当的草根韧性打破计划经济的堡垒,盘活了中国经济,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就业机会,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土制造型企业。“中国制造”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指点江山,甚至在世界市场中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低成本优势。

在中国,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等价格明显被低估,这些低成本的资源曾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乐园,并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工厂林立的世界工厂。无数的打工者在这里找到工作,也有无数个老板在打价格战。他们不管自己的生产是否需要创意和管理,他们只关心哪家同类工厂的价格又降低了。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靠着“低成本优势”这个法宝抢占世界市场的制高点。然而,这种所谓的“低成本”好日子似乎要到头了。2008年7月,石油的价格飙升到每桶140美元,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无可争议。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勤劳能干却不廉价。接踵而来的还有人民币升值、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压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能走多远?应该说,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而且也走不了多远了。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一席话击中“中国制造”的要害——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缺乏自主品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中国99%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因而成为世界性的“技术洼地”。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技术洼地的负面效应最终会显现,中国企业一直倚重的成本利器,变得越来越钝了,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中国商品的低价诱惑在逐渐消失,而他们又由于无品牌、无技术,海外采购上并不接受成本上涨后的涨价,提价意味着市场萧条,不提价意味着亏损,令很多企业进退两难,因而企业倒闭被淘汰在所难免。

价值洼地使得“中国制造”在提价中相对被动,而质量问题又成为制造业的一大软肋。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对“中国制造”的质量表示担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管门槛,每提高一次,总有一批企业遭淘汰。国外机构对1994年到1997年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这200家高成长公司给其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平均达到45%。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企业中,只有16%的公司能够保持10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我国的高科技公司在近20年间,有近90%的企业被淘汰。

“中国制造”有近200个产品产量独居世界鳌头,但其大多品牌籍籍无名或者贴上其他国家的知名商标,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却搭不上品牌价值的顺风车,产品的含金量就低了很多。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战,也不是软件的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现在国内企业需要洗脑的地方很多,但最紧迫的是要扭转观念落后、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要在转变观念、精细管理、强化执行上狠下工夫,才能开创企业新局面。

有家药企刚刚起步,资金很不充裕,有一批价值数十万元的六味地黄丸,配料时在其中一个配料锅里发现了一块不明物体。事故发生后,不少员工认为其实只要把这一锅物料废弃,同批其他产品的质量是不会受到影响的。然而公司的领导层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整批产品销毁。命令下达后,全厂震惊,在销毁现场,不少人还痛心地流下了眼泪。从表面看,这家企业的做法显得过于冒险,但日后的事实证明,其良苦用心收到了奇效,从此以后,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该公司的六味地黄丸凭借上乘的质量信誉,迅速占有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后来每一位员工在谈起类似几起危机事故时都面色凝重。看得出,这些事件对他们的震撼之深、影响之大。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处理得当,危机可转变为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和引导,如何加强宣传教育,这也是企业经营者观念转变的一个案例。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有希望的企业,也“宠”出一批懒汉企业。就好比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心底总认为好日子还在延续。其实,这是阻碍中国企业进步的最大的精神绊脚石,这种维持现状的观念不打破,中国企业就很难脱胎换骨,重新获得生长的力量。在笔者看来,企业一旦萌发“安生”的念头,就意味着面临生存危机。这种潜伏的危机来自企业本身,而且迟早会发生,只是中国3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大好经济形势为“安生”的企业们提供了苟延残喘的平台,使企业本身潜伏的危机一直推延发生。

不可否认,转型中的很多企业正遭遇着各种不同的困难。糟糕的公司可能在抱怨中消亡,普通的公司在逆境中辛苦经营,唯有优秀的公司会在变革中成长和壮大。经济转型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打破坛坛罐罐”的机会,可以重新建立规则。从表面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从深处看,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P22-24

序言

在高速发展了30多年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高成本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和出口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以往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举步维艰。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土地与环保等生产条件、人工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反倾销等众多因素的急剧变化,加速了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当企业丧失成本优势,将会怎样?是择机转行或转型;是以偷工减料作为应对策略,苦苦挣扎;还是选择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加大创新及研发投入?在高成本压力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生死抉择,亟待寻找一条新的生存路线。

从总体来看,企业应对高成本压力有四条基本途径:一是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二是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抛弃那些容易引发成本上升的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四是通过变革提高企业效率抵消高成本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之所以对于要素成本的上升敏感度很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产业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依赖低廉的要素投入来获取微薄的利润。缺少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靠低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换取利润,将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制造”走到了十字路口,是保持“中国制造”的现状,靠日渐丧失的低成本优势存活,还是蓄势待发,在阵痛中实现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毋庸置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的唯一出路。

由“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在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生产升级、管理升级、经营升级、市场升级、资本升级,通过升级来改善成本,提升价值,这样才有出路。这是一个阵痛期,至少需要三五年,就看谁反应快。

高成本时代,重新洗牌是必然的,不变只能等死,变了可能找死,但变了更可能死里复生。升级必然产生蝶变,蝶变才能使企业脱胎换骨,涅檠重生!

高成本压力带来威胁,也能导致改变,孕育突破和希望,这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

高成本压力也使成本产生革命性的转化,形成新的成本力量,这就是成本软实力!

按照企业软实力理论,成本是对生产要素耗费的量度,属于硬实力范畴,成本改善、成本优化体现的是企业软实力,换言之,将企业软实力应用到成本管理上,就是促使成本持续得到控制、优化、改善和创新,形成成本优势,增强成本竞争力。成本是硬实力,改善成本靠软实力,将软实力融入成本硬实力中,就形成一种持续改善成本的力量,就是成本软实力。

成本软实力不是简单的“成本+软实力”组合,而是将企业软实力作用到成本上产生新的价值,获取超额利润,这也是企业软实力的特性决定的。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成本是支撑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根本,创新价值必须从根本上实现创新,所以,成本创新是成本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成本软实力具有软、硬双重特性,也是企业成本活动的内生力,其作用不只限于企业内部,对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也起到协同、整合、创新的作用。

在合作、共赢的战略联盟时代,企业要强化对相关利益者的协调,必须靠软实力,也只有靠软实力才能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等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利益主体聚集在一块,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核心能力,为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而齐心合力,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价值链竞争优势,持续实现各环节的成本降低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成本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软实力思维和成本博弈相结合的产物,顺应了企业从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经营转变的要求,为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发挥、为企业综合价值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为企业成本管理实现突破开启了新的思路。

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到企业中,就是要提升成本软实力。基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增强成本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最为紧迫的任务。成本软实力重在降低、改善、创新成本,让硬成本持续变软,不断提升成本价值,努力化解高成本压力,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

后记

成本博弈没有终局

成本是企业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企业做不完的事情。

成本总揽企业全局,企业每一个细部的绩效都以成本论成败。

成本由量与质组成,常常以量的增减谋求利润,以质的保证引领量的波动。

成本没有意识形态,因为融入了企业的经营追求,才显示出不同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

成本反映企业的实力,企业一切实力因为有了成本,才可发挥,才可度量。

成本硬实力,那只是量的概念,成本软实力,才是质与量的统一。

成本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简单的事情变精细,让精细的事情彰显责任与能力。

成本是企业中流动的血液,一切业务流程没有成本流,就变得苍白无力。

成本是利润的推进器,没有成本,利润就会干涸,就成了无源之本。

成本是资本的变身,资本也有成本,那是小成本,资本创造价值,方显成本本色。

成本有两把刀,一把是砍刀,专砍浪费,一把是磁刀,将成本吸引到刀刃上。

成本有两个空间,在现场精益制造、精益创造,在市场成全价格、沉浮对手。

成本贯通产业链,将上中下游紧紧攒到一块儿,共担风险,共创价值,共享成果。

成本是一张网,将不同的成本点、成本线交织在一起,让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编织。

成本是一根完整的时间轴,有历史成本,有本期成本,还有未来成本。

成本是一个小宇宙,有原始成本也有辐散成本,有看得见的显性成本,还有看不见的暗成本,利害大的暗成本又称成本黑洞。

成本是一座信息库,由过去算盘账本的信息孤岛变成现在资源在线共享的信息汪洋。

成本没有对手,真正的对手是企业自己,不是成本卓越,而是要卓越改进成本。

成本有距离,因为成本有标杆,成本没距离,因为成本要沟通。

成本是一个很单薄的铁环,倒下去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圈子,立起来、滚起来才是充满生机的成本运动,当然这取决于企业对成本方向的把握,对成本惯性的保持,对成本轨道的铺设。

完全的成本包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责任成本、环境成本……这样的成本可在企业行使一票否决。

成本需要会计,但不只是财务人员会计,企业所有人员都要会计。

市场是个大世界,企业是个小世界,成本就是企业的全息微观。

成本是企业成败之本,是企业价值之本,是企业运营之本。

成本有极限,成本改进无极限,成本创新无极限,成本沟通无极限。

成本竞争有结局,成本博弈永远没有终局!

书评(媒体评论)

邓正红将其独创的企业软实力理论运用于成本领域,首次提出“成本软实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为中国低成本制造向中国高价值创造转变,为中国企业拓展新的利润源开启了新的思路。“成本软实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名词。也不是简单的“成本+软实力”组合,而是要将企业软实力作用到成本上产生新的价值,获取超额利润。

——管益忻 中国决策科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的突破更多是某个产业链环节的普遍的突破。而不是个别产业的突破。但是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开始做的,其实是一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中国企业肯定要从制造走向应用研发,再走到原创研发,再走向品牌和渠道。但是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太复杂的结构性的东西,中国企业就缺乏实力。

——曾鸣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正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4910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