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
内容
内容推荐
《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是申道贤的最新作品,阅读此书,能够“按图索骥”了解学习人文学的全部过程,因此,它堪称是一本“人文学入门书”。这本书着眼于人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将作者自身学习的经历呈现给广大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朋友们会与世界主要人文学家邂逅,好奇并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获得思维的力量,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申道贤,人文学作家,哲学专业出身,思考和学习哲学并且从事写作。老师起名为“木仁”,意为像大树一样踏实、质朴、爱自己与世界。著有《说话的魅力》和《朝鲜王朝时期深受欢迎的句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说话的魅力》一书,经由防弹少年团成员金泰亨阅读后而引发巨大反响,版权被输出到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市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人文学
“疲于奔命”的人文学
关于人的学问
文史哲
学院派人文学、培训式人文学、江湖人文学
人文学能够通过考试来评价吗?
恒久的危机
不可替代的人文学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人文学
眼镜
直角尺
毛笔
引擎
镜子
鞋子
橡皮擦
第三章 学习人文学的几个入门问题
纯粹文学真的纯粹吗?
不懂歌词也可以欣赏流行音乐
历史记录的是事实吗?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哲学可以被划分为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吗?
东方哲学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吗?
第四章 攀登人文学高峰的8种方法
始于“问题意识”
跟随内心去阅读
遇到不懂的句子就跳过吧
读一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书籍
过江之前不要扔掉竹筏
不要害怕误解
学以致用
抓住要点
第五章 首先要找到自己
孔子:不要拘泥于原则
康德:活下去也是一种“义务”
丁若镛:苦中有乐
子思:人生就是信念和欲望的斗争
韩何云:看看那些历经磨难的面孔
第六章 如何与他人相处
马可·奥勒留:内心拥有力量
保罗·田立克:孤独且热爱
崔时亨:人即是人
李滉:没有两粒一模一样的沙子
庄子:看到问题的本质
李舜臣:父母之心
第七章 世界是什么
郑道传:世界不会自己变得更好
曹植:政治的态度
孟子:追求变化需要讲究方法
韩非子:体制重于圣君
罗素:教科书的内容究竟是谁的思想
布莱希特:历史没有记录所有的东西
第八章 怎样才能过得更好
老子:规定生活的那一瞬间起,生活就变得无趣了
培根:真正可怕的,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释迦牟尼:欲得需先舍
朴重彬:合理地运用情绪
艾瑞克·弗洛姆:幸福就在现在这一刻
阿兰·巴迪欧:“献身”之时才能成为人生的主宰
序言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
师,今年71岁了,是一位童
话作家。这位老师不仅在童
话创作方面成果斐然,对于
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是融会
贯通,堪称一位著作等身、
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第一次
见面的时候,老师突然问了
我一个问题:“你从何处来
?去往何处?”
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句
普普通通的问候,好像是遇
到了在书中读到的禅机问答
一样,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记得当时只是一味尴尬地
笑。
人文学的历史或许就是
人们努力解答这两个问题的
历史。不朽名著《西方哲学
史》的作者伯特兰·罗素曾
阐述过学习人文学的目的。
他认为学习人文学的目的有
两个:其一是为了从理论上
来研究世界的结构,其二是
为了发现最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我是这样理解的:思考“从
何处来”是为了了解我出生
至今一直生活所处的世界。
而思考“到何处去”则是为了
探寻该如何生活下去。
也是为了解开这样的疑
问,我才开始学习人文学。
好奇我究竟是谁,好奇出生
之后一直生活所处的世界,
想知道究竟该如何生活下去
。所以我一有空就会阅读和
人文学相关的书籍,大学时
主修了哲学和文学,也撰写
过人文学的著作,可以说是
和人文学相识已久。
如果你问我是否已经找
到了答案,我能做到的恐怕
还是尴尬地一笑。如果那么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答案,想
必数千年来就不会有那么多
人投身于人文学研究中了吧

那么,人文学是一门可
望而不可即,穷毕生之力也
难以登堂入室的学科吗?我
认为并非如此。其实,人文
学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正是让人文学充满活力
的力量。如果有标准答案,
那我们按照前人做好的试卷
照抄不就可以了吗?这样的
话,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呢?
人文学里没有标准答案
。换言之,人文学里的答案
并非唯一,而是存在很多种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
案,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
己的答案。虽然前途漫漫,
但我也在学习人文学的过程
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今后也会继续探索更好的道
路。
这本书面向的是刚开始
对人文学产生兴趣并决定学
习的读者。虽然概述人文学
历史和思想的书有很多,但
是同时论述人文学的特点、
作用和学习方法的书却不多
。首先,了解对人文学的概
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更为重
要的。这本书里包含了我自
己的领悟和方法。
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
章介绍人文学是什么、人文
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人们
对人文学又有怎样的误解。
第二章论述我们为什么要学
习人文学。第三章从整体上
认识人文学的三大支——文
学、史学和哲学。为此,分
析、论述了一些人文学中亟
待厘清解决的问题。第四章
介绍我个人的人文学学习方
法。
第五章开始到第八章,
带着各位读者一起欣赏东西
方人文学中具有影响力的学
者和思想家的作品。我尽量
把每一句话都分析清楚,而
不是只进行简单枯燥的概括
。希望这能帮助广大读者更
好地理解人文学的核心问题
和解读方法。需要事先说明
一点:本书中探讨的人物不
仅是对人文学,更是对我的
人生产生了许多影响。他们
当中有很多人是哲学家。
这本书是我绘制的一张
关于人文学的地图,介绍了
我从入门到现在使用过的方
法和走过的路。我也希望大
家能够绘制出属于自己的人
文学地图。
最后,我想向防弹少年
团(BTS)表达我的感谢。
他们的成员V(金泰亨)阅
读过我之前写的《说话的魅
力》,使得这部作品为更多
的人所知。花香虽不能逆风
而行,但美丽的故事却可迎
风而上,流传千里。衷心希
望防弹少年团和粉丝们的美
好情缘也能流芳于世。
导语
探讨人文素养与日常美好生活的紧密关系。知识框架清晰、讲解通俗易读,言之有物切实可行、实用性强。
本书作者作为韩国顶流艺人防弹少年团成员备受推崇的作家,出版的作品曾引发热烈反响。
人文学并不高冷,文史哲妙趣横生。迅速建立认知框架、提高知识素养储备、get大家思想精髓,发现更好的生活方式。
精彩页
“疲于奔命”的人文学
给人文学下定义绝非易事。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与人文学相关的各类书籍总是会过分地解读人文学的定义。人文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因此想要定义人文学,就必须全面了解人文学。这并不简单。我也曾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在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我心中所认为的人文学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展开后面的内容。不仅对人文学下定义,还要把当下人文学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人文学这个词。光是在网上搜索“人文学”三个字,就会出现很多人文学相关的演讲课程和书籍。演讲的题目五花八门、令人目眩:“咖啡与人文学”“绘画人文学”“经典鉴赏入门”“提高个人素养的诗歌鉴赏”“阅读的乐趣”“我们这片区域的文化遗产”等。在谈论饮食、美术、音乐、文化、历史、科学等多种领域的时候,人们总会把它们和人文学联系起来。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这种做法只能让焦点变得涣散、毫无目的。我时常会想:他们是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听课才搞得如此花样繁多呢?
不过话说回来,从这个角度介入人文学其实倒也无可厚非。人们从罗马时代开始才正式使用人文学一词,它在当时作为一个高级别的概念,涵盖了音乐、语言学、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英语圈国家的人们把人文学称为“liberal arts”或者“humanities”,而“liheral arts”一词正是从古罗马的通识教育(liheral education)一词派生而来的。这么来看,多种学科都和人文学攀上了关系也并不奇怪。
把目光拉得近一些,东亚文化圈中的“人文学”是指“研究人及其所处文化的一门学问”。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人的学问”。如果将人文学称为一门探究人的学问的话,那么前面列举的饮食、美术等演讲主题自然都可以被包含在人文学当中。
如此宽泛地界定人文学,人文学就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学科。粗略地思考一下就可以想到,这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门学问是游离在通识教育之外,完全与人无关的。可如果所有学问都纳人人文学的话,那么人文学也就没有了学术边界,从而无法称为一门学科。
因此,我打算采用更为严谨的态度界定人文学的本质特征。本书介绍的人文学一定要与课堂上被“滥用”的人文学,以及从词源角度分析的“人文学”含义有所区别。只有这样,读者朋友才能够避免模棱两可,真切地感受到人文学本身的魅力。
关于人的学问
如果要严谨地定义人文学,只能从学术层面下手。这个过程可能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想要了解什么是人文学的话,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众所周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学科分类的两个标准。换句话说,学科分类是根据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来进行的。
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是指不依赖人的心理活动自发进行的现象,它包括自然界里所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与变化。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毫无疑问属于自然学科。我们常说的科学指的就是自然科学。相反,精神科学主要研究精神现象。所谓的精神现象,指的是包括人类的心理在内,人类所有的精神层面上的活动及其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精神有关。因此精神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类的心理、行为、社会和文化等。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精神科学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社会科学,它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类被称为人文学,它坚持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指的是观察和实验。这种方法抛开研究人员自身的想法和主张,致力于客观中立的研究。相反,传统的研究方法则是通过结合理性和感性的思考以及直接的体验来进行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它的特征是不会排除研究人员的价值观等内容。
举个例子,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约翰·施瓦茨提出了超弦理论,他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是粒子,而是不断变化的弦。因为世界是由弦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认清楚人们之间的弦才能活下去吗?并不是如此,这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个例子中运用的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之相反,传统的研究方法中包含了人们应当履行的义务。举个例子,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论的主张,他认为存在都有其目的,其中人类最终的目的是幸福,人类肩负着为了变得幸福而活下去的责任。 精神科学被一分为二是近代发生的事情。近代以来,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为了改良精神科学,更加客观地进行研究,精神科学内部也开始尝试引入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它们依旧把精神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实验和观察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精神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其中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等。而坚持传统研究方法的精神科学则被称为人文学,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学和哲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申道贤
译者 译者:杨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29542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21-06-01
首版时间 2021-06-01
印刷时间 202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0
CIP核字 2021045814
中图分类号 C4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2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