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积贮粮食备荒养民,一直以来是国之大政。清高宗初政不久,在各省督抚支持下,试图通过本色捐监和政府采买,实现高达六千多万石的常平仓粮食储备。然而,这场政治实践一波三折,步履维艰。乾隆十三年,高宗被迫放弃大规模增贮计划,将贮额全面回调到康熙、雍正年间水平。 这段乾隆朝历史,充满着利益纠葛和不确定性,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政治意蕴。本书立足于从国家治理和政治生态演生的视角,将其作为完整的政治过程加以考察,在把握高宗追求“父母斯民”、教养百姓道义理念和责任前提下,着重阐释官员利益本位原则对地方行政行为的塑造作用,深入探究地方行政与皇权意志和国家政策之间多维度的政治张力,及其对皇权意志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的直接冲击或隐性改造,进而从皇帝、督抚与州县官三者关系角度,勾勒出一条道义追求与政治实践共生、博弈的历史轨迹,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政治史研究视角与叙事思路 一对焦国家治理和政府行政 二关注地方政治生态及其相对独立性 三强化历史参与感 四关于乾隆朝常平积贮养民政治过程的叙事思路 第一章  “父母斯民”:高宗初政及其教养之道   第一节  “治天下之道,莫大于教、养二端”   第二节  从“先养后教”到“寓教于养”   第三节  “养民之政多端,而莫先于储备”   第四节  “赈济之道在于发粟” 第二章  “视积谷为畏途”:积贮赔累风险与州县官的规避   第一节  “积贮一事,本非州县乐从”   第二节  积贮压力下的地方应对 一存价待买与仓储缺额 二派买勒买扰累民间 第三章  “使官吏无累而盖藏常足”:修补常平积贮制度 缺陷的努力   第一节  乾隆初年买补与平粜大讨论 一一份来自浙江金华的呈文 二粜价不敷如何采买 三常平积贮中的“有治人,无治法”   第二节  缓解采买压力 一邻封采买与本地采买兼行 二尝试建立信息沟通与代买机制 三平粜盈余通融拨补 四照依时价采买   第三节  仓谷折耗与补贴脚价 一盘量折耗 二开报气头、廒底与议给采买脚价 第四章  “贮粟养民”:各省推行常平原额之外捐监增贮   第一节  重提本色捐监   第二节  督抚汇奏捐监增贮计划   第三节  “报捐者寥寥无几”   第四节  变通事例鼓励报捐 第五章  “诸臣奉行不善”:重新核定贮额与暂停邻省 采买及本色捐监   第一节  对政府采买的持续批评   第二节  “捐监谷石增入常平额”   第三节  暂停采买与捐监   第四节  采买与捐监存废之争   第五节  明确“应买则买,应停则停”   第六节  捐监“半属有名无实”   第七节  打击囤积居奇 第六章  “不过循其名而已”:州县经理仓谷平及其行政实效   第一节  平粜仓谷比例问题 一部分官员反对“存七菜三” 二拘泥定例几成顽疾   第二节  初步确定减价平粜标准 一三则重要定例出台 二划定统一减价标准 三赋予地方更多减价平粜自主权   第三节  减价标准中的本价与时价之争   第四节  利害关系支配下的地方平行为 第七章  “朕既知初意之失”:常平积贮养民政治全面回调   第一节  重新解读乾隆十三年米贵问题大讨论 一“今日政治之阙失何在?” 二高宗难以释怀的困惑与断然废止高额指标   第二节  政策逐步调整到位 一恢复康熙雍正旧额 二粜价提解司库 三细核额外加贮 四酌议永停动项买 五废止本色捐监 第八章  “惟以盘查无亏一奏了事”:积贮盘查与各类数据的 真实涵义   第一节  从《清实录》数据谈起   第二节  题本、奏折文本数据评估   第三节  形同虚设的盘查奏题   第四节  方志数据与实际储量   第五节  常平积贮数据的总体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在大量挖掘、利用清代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对乾隆朝大规模常平积贮养民政治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探讨了常平积贮养民政治的缘起、发展与变迁,对其涉及的存储、平粜、采买等环节具体的运转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本书研究努力跳出单纯制度史研究的束缚,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视角,着重探讨了乾隆朝政府政策与国家制度在地方的实际运作状况,具体分析了体现道义责任的皇权政治之下地方官员的利益诉求和具体行为,以及地方官员行为对政府政策和国家制度发展演进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对乾隆朝奏报、题报的常平积贮数据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证、分析,从而为深入认识乾隆朝乃至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对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种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