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丽人重访/红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打开尘封档案,重温红色经典,揭密经典背后鲜为人知的隐秘历史。这本《红色丽人重访》由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组编著,书中的《陈波儿》、《丁玲》、《丁雪松》、《于蓝》、《史沫特莱》将带你踏上红色的寻根之旅,寻访光阴的故事,回望烽火中绽放的美丽青春。

内容推荐

《红色丽人重访》由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组编著,《重访》所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是通过寻访、考证、口述与记录,再现一段段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前尘往事。

《红色丽人重访》的内容为:昔日电影明星为何抛却繁华来到延安?上海滩当红女作家如何从昔日的“文小姐”变成今天的“武将军”?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在延安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普通女学生如何成长为成功塑造“江姐”形象的表演艺术家?异国记者为何要把骨灰撤到中国这片土地上?《陈波儿》、《丁玲》、《丁雪松》、《于蓝》、《史沫特莱》将带你踏上红色的寻根之旅,寻访光阴的故事,回望烽火中绽放的美丽青春,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目录

序 有一种生动叫历史

陈波儿

丁雪松

丁玲

于蓝

史沫特莱

编导手记

 神啊,请多给我一点时间吧

 侠骨柔情

 不胜唏嘘

 走近史沫特莱

编后记 邂逅《重访》

试读章节

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的陈波儿参加了鲁迅先生等进步人士发起的“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同年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开始参加到“左翼”戏剧运动中,连续演出了《梁上君子》、《炭坑夫》、《爱与死的角逐》等剧目,成为中国革命戏剧最早的演员之一,迅速成为戏剧界的名人。

1931年陈波儿因此被列入国民党特务搜捕的黑名单,她不得不暂时离开上海,转移到香港。1934年陈波儿重返上海,进入了“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故事片《青春线》,同年春参加了中共直接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的演员剧团。在反动派特务组织震惊中外文艺界的捣毁“艺华”公司事件之后,“电通影片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时期左翼电影运动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在“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桃李劫》中陈波儿首次与袁牧之合作,饰演了女主角黎丽琳,表演清新、自然,把黎丽琳这个温柔、沉静的知识女性,活生生地展现在银幕上。电影《桃李劫》引起广大知识青年的共鸣,陈波儿也成为了深入人心的优秀演员。

 《桃李劫》的巨大成功引起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极大注意,1935年冬,“电通影片公司”被迫关闭。1936年,陈波儿和电通部分人员参加到新成立的明星二厂,在那里她与袁牧之再次合作,拍摄了电影《生死同心》,陈波儿饰演了女主角赵玉华,她准确把握了人物在斗争中成长的经历,朴实、自然流畅地塑造了这个进步女性。

王永芳(《陈波儿传略》作者)

当时是没有替身演员的,陈波儿很敬业,特别是像摔跤的镜头、洒水的镜头都是她自己演的。

陈波儿在影片《桃李劫》、《生死同心》中的巨大成功,使她很快成为广大观众热爱的明星。

此时,东北三省早已被日本侵占,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沈钧儒等“七君子”要求抗日救国,竟被当局逮捕入狱。陈波儿与宋庆龄女士等16人联名上书,要求释放“七君子”,否则愿意与“七君子”“同罪同罚”。

在上海,陈波儿投身在抗日浪潮的最前面,在宋庆龄、何香凝的支持下,她与史良、沈兹九、胡子婴等成立“上海妇女救国会”,成为团结职业妇女开展救亡工作的有力团体。

·《重访》栏目主持人

1936年11月下旬,正当陈波儿主演的抗战题材电影《生死同心》即将公映时,传来了傅作义将军领导的部队在抗日前线一举攻克敌人侵占的“百灵庙”的喜讯。听到这个消息的陈波儿非常兴奋,她发起并成立了“上海妇女儿童慰劳团”,决定奔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1937年1月9日,慰劳团冒着严寒,在黄浦江码头,登上了开往天津的“云南号”。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乘坐的是三等舱。

1937年1月23日,寒风凛冽的“百灵庙”处处显示着不久前这里刚刚进行了艰苦战斗,但就是在这片战斗过的焦土上Ⅱ向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一首首激昂的旋律。很多战士忘了伤痛,专注地看了好几遍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一个娇小的身影在舞台上散发出振奋人心的活力,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她就是陈波儿。

《放下你的鞭子》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一对逃难人关的父女以卖艺为生,女儿在表演的时候饿得晕倒在地,老父却举鞭抽打她,观众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指责老父,老父痛说当亡国奴的艰难岁月,全场感动。陈波儿饰演的女儿与崔嵬扮演的老父,表演细腻,感情真挚,街头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首次在抗日前线演出这一举动,轰动了全国,意义不同凡响。  当北上“百灵庙”的慰问演出结束后,陈波儿带领“上海妇女儿童慰劳团”一行人途经北平;受邀观看了刚刚从延安回来的斯诺举行的陕北红军摄影展,第一次看到革命圣地图片的陈波儿,就被黄土高坡的活力吸引,“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延安”的愿望从那时起深深扎根在了她的心中,回到上海后,她多次向党组织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P3-6

序言

有一种生动叫历史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副总编/郭本敏

《重访》栏目是我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2006年初推出的一档历史类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为播出平台,每周一期,时长为40分钟。之所以创办这样一档节目,是因为新影厂丰厚的历史影像资源。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成立,到1953年建厂起,它就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着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感谢我们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42000本胶片,大约42万分钟、70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记录了中国近百年的时代风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人民生活等等所有方面的内容,因此新影也被誉为中国国家影像档案馆。而这些纪录影像,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宝藏,为我们创办这样一个以回顾历史为己任、流溢着几分怀旧情愫的电视栏目,提供了丰厚的选题资源。

“打开尘封记忆,重访旧日时光”是《重访》拦目的口号,也是节目的宗旨。《重访》力图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历史尘埃中的焦点与疑点,史海钩沉,触摸一段尘封的记忆,并通过今天的寻访与考证,口述与记录,再现一段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前尘往事,让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令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重访的过程不仅仅是历史画面的简单重放和回顾,而是以今天的眼光去重新发现、重新解读,构成我们对于过往历史的今日视点。即便是同样的历史影像,也力求呈现出不一样的解读与求证。

3年来,《重访》栏目正是秉承这个宗旨,在历史类节目的大范畴之中,不断开拓进取,从稚嫩走向成熟,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牌。其中2007年推出的《暗战》系列节目荣获当年度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该栏目也在众多的纪录片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于2008年5月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银牌栏目。

当今社会似乎有一种全民娱乐化的趋势,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是摆在以记录社会为己任的新影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不同,《重访》栏目在大胆探索的路子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纵观《重访》创办3年来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选题的甄选上,还是在艺术的呈现上、叙事的方式和方法上、情景氛围的营造上、节奏的把握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节目中可以看出,更多地借鉴和运用了电影、戏剧的元素,使纪录片呈现出新的审美特质,更加强调故事性、戏剧性,充分运用冲突、悬念、细节,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

总之,《重访》已经推出的这些节目,让我们在方寸银屏之上,光影流转之间,既可以透过镜头重温那些曾经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也可以穿越时空回顾那些决定前途命运的焦点时刻。在这里,既有令人唏嘘的风云人物的经历与情感,也有令我们感叹的普通百姓的喜悦和悲伤。我相信无论是通过观看这个节目,还是阅读这些文字,您将不再是看到冷静和单线条的历史,而是能感受到细节的温度,因为,厚重的历史从来都是生动的。

后记

邂逅《重访》

《重访》栏目制片人/石同欣

2006年初夏,我职业生涯中有了一次美丽而致命的邂逅——和《重访》携手同行。

当时《重访》栏目还是一个诞生不足半年的婴儿,正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崭新的面孔。节目的定位、形态,乃至于选题的范围等等都还在探索之中。

探索的步履是艰难的,直到有了主编李谊的加盟。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夜色渐晚,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隔桌而坐的两个女人依然没有睡意,一个吞云吐雾地抽着手中的香烟.一个漫不经心地品味着杯中的啤酒,看似无意地讨论着什么无关紧要的问题,突然,一个兴奋得大叫起来,另一个却用冷静的目光望着远处不可知的地方不动声色。当然,大叫的那一个是感性的我,已届不惑,冷静的那个是理性的李谊,刚过而立。

无数这样的夜,时间静静流走,却留住一个个创意和灵感。

于是,我们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栏目定位,开始锁定选题的内容和范围,渐渐找到了属于我们的那条路,那就是:在40分钟的时间里,将镜头对准历史尘埃中的焦点与疑点,史海钩沉,触摸一段尘封的记忆。通过今天的寻访与考证,口述与记录,再现一段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前尘往事,让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令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同样的历史影像,不一样的解读与求证。

岁月是一条蜿蜒的河,我们在此岸,往昔在彼岸。我们竭尽全力打造这艘名为《重访》的渡船,载我们渡过岁月的长河,去认识和了解那些被历史的风尘渐渐掩埋的人和事。

在《红舞台》系列中,我们再次重温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红色经典,并以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密令绝杀》系列中,我们试图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揭密隐藏在民国一系列刺杀大案背后的前因后果。

在《暗战》系列中,我们回望没有硝烟的战场,领略敌我双方惊心动魄的地下交锋和不露声色的巅峰对决,并为那些忍受亲人和战友误解而独自踏上征程的无名英雄的人格所震撼……

在《红色国际特工》系列中,我们首次揭秘20世纪秘密战中尘封最久的特级机密,掀开中国谍报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一页。

在《红孩子》系列节目中,我们通过对当年那些“红孩子”的访问,穿越岁月风尘,回顾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并以此来感念老一辈革命家和他们的子女为了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在《红色丽人》系列中,我们重现当年奔赴延安的“红色丽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带领读者踏上红色的寻根之旅,寻访光阴的故事,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3年来,在《重访》栏目组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那些从往事中跳出来开始复活的故事泅过时间的潮水,集结了时间的重量,在从创意成长为影像的过程中,变得如此强大,如此生动和感人,并最终凝结成这些文字。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对栏目组的同仁说声感谢!是你们用你们的真诚采访了大量的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构成节目中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当然,更要感谢口述者的倾情回忆,引领我们到达历史的某个节点,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当历史渐渐远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幽暗中发现一丝丝光明,而发现这一丝丝光明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发现本身,而在于它对未来的价值。

让我们继续循着那一丝丝光明,从历史的尘埃中发现焦点与疑点,在今天的重访中捕捉答案与真相,打开尘封记忆,重访旧日时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丽人重访/红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8005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