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型分离技术(第三版)(陈欢林)
内容
内容推荐
《新型分离技术》(第三版)基于第二版教材修订而成。首先介绍了分离过程分类、技术进展、应用前景与工艺选择原则等,同时归纳了一般分离与传递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其平衡过程与推动力的基础知识;待分离物质间、分离物与分离剂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离系数等计算基础,分离因子及其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等。 然后重点介绍了已开始规模化应用的新技术,如反渗透、纳滤、气体渗透、膜电解与双极膜水解离等膜分离技术;已有成熟应用案例的特种萃取、恒沸和反应精馏,以及近年来开发的分子蒸馏与膜蒸馏技术;应用于特种场合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凝胶萃取与膜基溶剂萃取技术,以及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等分离技术;正在涌现出来的印迹色谱、印迹手性拆分、印迹固相萃取、印迹与免疫膜分离等新技术;仍然在发展阶段的泡沫分离、液膜分离;正在高速开发应用的高梯度与超导磁分离新技术。很后提出了不同分离技术与装备的耦合、集成及其过程建模与优化设计等。本书每章均穿插有相关例题,以助理解概念和深化知识点;章后附有适量习题,通过练习以巩固设计基础和掌握计算方法;章后所列参考文献,读者可对相关新技术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索研究。《新型分离技术》(第三版)可作为普通高校化工、环境、生物、食品、材料、资源与能源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及其相关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人员自学参考。
作者简介
陈欢林,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教授,1949年9月生,浙江萧山市人,硕士。现任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非均相分离专业委员会委员、《膜科学与技术》编委、浙江省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海水资源利用专家组成员。曾任浙江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膜材料与技术工程中心(筹)副主任,曾任国家科技部新材料领域863项目初审、终审专家。《Ind.& Eng.Chem. Resch.》、《J of Membrane Sci.》、《Desalination》、《J applied polymer Sci》《Colliod and surface》等靠前杂志特约评审人。
目录
章绪论11.1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11.1.1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11.1.2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21.2分离过程的分类31.2.1机械分离41.2.2传质分离41.2.3反应分离与转化51.3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51.3.1膜分离技术61.3.2基于传统分离的新型分离技术81.3.3耦合与集成技术91.4分离技术选择的一般规则111.4.1选择的基本依据111.4.2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121.4.3过程的经济性131.4.4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13习题14参考文献15第2章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162.1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162.1.1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162.1.2偏摩尔量和化学位172.1.3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182.1.4相律192.1.5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192.1.6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222.2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基础242.2.1分子传质及其速度与通量242.2.2质量传递微分方程262.2.3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272.3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272.3.1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272.3.2溶解度参数302.3.3渗透系数312.4分离因子332.4.1平衡分离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332.4.2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342.4.3分离因子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352.5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362.5.1有效能的基本概念362.5.2分离过程的分析39习题41参考文献42第3章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433.1反渗透与正渗透443.1.1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443.1.2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463.1.3反渗透操作特性参数计算483.1.4反渗透工艺流程493.2纳滤523.2.1纳滤膜发展历程523.2.2对氯化钠的截留作用533.2.3对单价或多价化合物的截留作用533.2.4对混合物离子的截留作用533.2.5对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截留作用553.2.6纳滤恒容脱盐553.3超滤573.3.1超滤的基本原理573.3.2超滤传质模型573.3.3超滤过程工艺流程613.4微滤663.4.1微孔过滤模式663.4.2滤饼过滤式通量方程673.4.3通量衰减模型683.5膜组件713.5.1膜组件种类713.5.2各种膜组件比较75习题76参考文献78第4章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794.1气体分离794.1.1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794.1.2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834.1.3气体分离的计算884.1.4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数计算914.1.5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934.2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944.2.1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944.2.2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954.2.3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984.2.4影响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994.2.5渗透汽化级联计算1014.2.6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分析1024.3膜基吸收1034.3.1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1034.3.2膜基吸收的传质1044.3.3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确定1064.3.4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106习题107参考文献108第5章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1095.1透析1095.1.1透析过程机理1095.1.2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1105.1.3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1115.1.4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1125.2电渗析1145.2.1电渗析过程原理1145.2.2电渗析的基本理论1155.2.3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1175.2.4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1175.2.5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1225.2.6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1275.2.7倒极电渗析过程设计及应用1285.2.8交换树脂填充式电渗析装置的设计及应用1305.3双极膜水解离1315.3.1双极膜的特性1325.3.2双极膜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1325.3.3双极膜电渗析水解离原理1335.3.4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1345.3.5双极膜水解离应用1355.4离子膜电解1355.4.1膜电解基本原理1355.4.2离子电解膜1355.4.3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平衡1375.4.4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1385.4.5电解定律1395.4.6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1395.4.7膜电解的槽电压1395.5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141习题141参考文献142第6章特种精馏与蒸馏1436.1混合物组分的相图1436.1.1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1436.1.2剩余曲线图1446.1.3蒸馏曲线图1476.1.4全回流下的产物组成区(蝶形领结区)1486.2萃取与恒沸精馏1496.2.1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1496.2.2溶剂选择原则1506.2.3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1526.2.4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1536.2.5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1566.3反应精馏1576.3.1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1586.3.2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1586.3.3反应蒸馏的动力学1606.3.4反应精馏塔的设计计算1616.3.5反应精馏选型与应用1636.4分子蒸馏1666.4.1分子蒸馏的原理1676.4.2分子蒸馏的传热与传质1696.4.3分子蒸馏器及其工艺设计1706.4.4分子蒸馏器特征及其应用1716.5膜蒸馏1746.5.1膜蒸馏的基本原理1746.5.2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1756.5.3膜蒸馏用膜及装置177习题179参考文献179第7章超临界流体与特种溶剂萃取1817.1超临界流体萃取1817.1.1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1827.1.2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1867.1.3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1897.1.4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1937.1.5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1967.1.6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1977.1.7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耗1987.2双水相萃取1987.2.1双水相分配原理1997.2.2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2007.2.3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2027.2.4双水相系统的选择2057.2.5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2067.2.6双水相萃取的应用2077.3凝胶萃取2087.3.1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2087.3.2凝胶的相变温度2097.3.3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2097.3.4凝胶的筛分作用2117.3.5凝胶萃取设计参数2117.3.6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2127.3.7凝胶萃取的应用2157.4膜基溶剂萃取2167.4.1膜基萃取基本原理2167.4.2膜基萃取传质方程式2177.4.3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2187.4.4萃取剂选择原则2197.4.5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221习题221参考文献222第8章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2248.1吸附与交换剂结构及其性能2248.1.1常用吸附剂2248.1.2离子交换树脂2258.1.3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2278.1.4吸附剂的选择原则2298.2吸附分离2298.2.1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2298.2.2吸附扩散传质机理2328.2.3吸附分离特性参数2348.2.4吸附分离工艺2378.3离子交换2448.3.1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2448.3.2离子交换过程设计2488.3.3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2508.4色谱分离2528.4.1色谱的分类和特点2528.4.2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作方法2548.4.3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2558.4.4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259习题262参考文献262第9章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2649.1弱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2649.1.1分子间弱相互作用2649.1.2分子识别及其专一性条件2649.1.3分子识别的基本尺度2659.1.4互补性和预组织原则2659.1.5分子识别的键合常数2669.1.6分子识别体系2679.2分子识别理论及模型2699.2.1分子识别的热力学基础2699.2.2分子识别的动力学基础2699.2.3分子识别过程的键能2709.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2719.3.1制备材料的筛选2719.3.2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2729.3.3典型制备方法的利弊分析2749.3.4典型印迹聚合物的特征2759.4印迹分离过程建模及估算2759.4.1印迹分离过程建模2759.4.2分子印迹扩散吸附模型与相互作用能差2779.4.3客体结合常数与优选结合量估算2789.4.4影响分子识别效应的因素2809.5印迹聚合物的应用2819.5.1印迹色谱分离2819.5.2印迹手性拆分2829.5.3印迹固相萃取2849.5.4印迹与免疫膜分离289习题294参考文献2940章泡沫、液膜与磁分离29610.1泡沫分离29610.1.1泡沫分离基本原理29710.1.2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30010.1.3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30210.1.4过程设计与理想泡沫模型30510.1.5泡沫分离新发展31010.2液膜分离31110.2.1液膜的形状和分类31110.2.2促进传递机理及载体的选择31210.2.3液膜分离机理及传质方程31310.2.4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31710.2.5液膜分离的应用32210.3磁分离32410.3.1磁场及其磁性材料特性32410.3.2磁分离计算基础32710.3.3高梯度磁分离32910.3.4超导磁分离33110.3.5磁分离机及其处理系统33210.3.6磁分离机系统设计要点335习题338参考文献3391章耦合与集成技术34111.1反应-分离的耦合集成过程34111.1.1催化膜反应器34111.1.2渗透汽化膜反应器34311.1.3膜生物反应器34611.2分离-分离集成工艺及过程34811.2.1膜与吸收、汽提的集成34911.2.2精馏-渗透汽化的集成35011.3耦合与集成过程建模35311.3.1平推流集成过程建模35411.3.2全混流集成过程建模35511.3.3间歇式集成过程建模35611.4集成过程的设计优化35811.4.1Aspen Plus软件模拟设计35811.4.2McCabe-Thiele图解法设计359习题363参考文献363附录365附录A电解质水溶液的渗透压系数365附录B聚合物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366附录C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367附录D无机离子和离子对的自由能参数368附录E碱金属阳离子和卤族阴离子的自由能参数369附录F有机离子的自由能参数369附录G结构基团对Ecoh,i和Vi的贡献369附录H结构基团对溶解度参数的贡献37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型分离技术(第三版)(陈欢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欢林、张林、吴礼光 主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48166
开本
页数 372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625
出版时间 2018-01-01
首版时间 2018-01-01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①TQ028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