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间(在激情与理性的界域中穿越)
内容
编辑推荐

《间(在激情与理性的界域中穿越)》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同济大学教授郭强近几年的文字结集,有诗,有随笔,有讲话稿等。这些文字如实记录郭老师这些年来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增进读者的社会观察、人生经验、治学方法等,都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在市民与农民之间

在老师与学生之间

在我们与他们之间

在自我与他人之间

在理性与激情之间

在理论与学术之间

在理解与误解之间

在世上与世外之间

无间的亲密根植于没有界限的生活真实;

原本没有的界限在生活的真实中被消解;

反映界限生活的问性理论在真实还原中逝去……

《间(在激情与理性的界域中穿越)》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同济大学教授郭强近几年的文字结集,有诗,有随笔,有讲话稿等。

《间(在激情与理性的界域中穿越)》中的这些文字如实记录郭老师这些年来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增进读者的社会观察、人生经验、治学方法等,都大有裨益。

目录

前言不搭后语:一种不务正业的胡言乱说

2005

生活思(一):生活

生活思(二):淡然

生活思(三):阳光自我

生活思(四):生活的意义

四十思(一):四十岁大事

四十思(二):四十岁声明

四十思(三):颂贬四十岁

学车随记(一):四十岁学车,追赶时代岁月

学车随记(二):聚散两依依

学车随记(三):关山印象

学车随记(四):从学车到开车

忆苏州(一):躺在苏州怀里

忆苏州(二):苏州的大与小

理思(一):行动力

理思(二):在“荡妇”的怀里疯狂吗?

理思(三):我不是“露阴癖”

新年贺信

2006-2007

致儿子

生活感悟

忘了我

思考

爱国组合

永远的导师白红光教授

求于光远先生

我认识的任平教授

我带的学生

我所参加的高考

上海两年

毕业二十年

充实的幸福体验:我认识的三位勤奋者

媒体发声(一):走善政到善治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

媒体发声(二):节约文化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媒体发声(三):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扫描 感官“污染”何时休

媒体发声(四):加速立法促和谐

媒体发声(五):引领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和谐

2008-2009

吃野

夜行

乡村情结 三亚感怀

和园听落叶

湖游

这一周:太多的情愫涌出

结婚二十年感慨

人这一辈子

学思(一):顶天立地做学问

学思(二):是否成为垃圾

学思(三):新心事

序文(一):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序文(二):当下关注

序文(三):张口要钱

序文(四):玩转题器

序文(五):新新可否相映

序文(六):我与灾害研究的不解之缘

序文(七):社会学家在展示事实中呈现自我

跋文(一):注意主义的方向

跋文(二):在知识的搀扶下前行

语录(2008)

语录(2009)

论战(一):我们的社会不会进入一切人忽悠一切人的时代

论战(二):论宽容片段

论战(三):知识论重负

郭强说话:生命之坦荡与开朗

媒体发声(一):元宵节——民族文化的符号

媒体发声(二):重建家园,科学理性必不可少

媒体发声(三):都江堰流动党校温暖党员群众心

媒体发声(四):煤炭股:“黑金”失色 资源税调整锁定奥运

媒体发声(五):大国转身 塑造优雅

媒体发声(六):邓伟志的胸襟:学术水平在平均线以下

媒体发声(七):类似“近亲繁殖” 校友招聘是否有违就业公平?

媒体发声(八):墙内开花 先香墙内

媒体发声(九):专家:互联网或成文化产业逆势而上新引擎

媒体发声(十):再访四川绵竹棚花村 灾后重建文化推力

媒体发声(十一):新能源产业不是过剩而是不足

2010-2011

泪流

生日

珍惜

感动着

随感

游荡着过年

元宵节的时代意义

跋文:找到自己的根

语录(1)

语录(2)

郭学堂抑或郭学派:师生共同体宣言

郭讲堂(一):世界观和观世界

郭讲堂(二):人生观与观人生

郭讲堂(三):我的空间化

郭讲堂(四):对社会根理论的若干交代

郭讲堂(五):关于民族复兴的反思与追问

郭强说话:写出生活的斑驳 郭强对话(一):世界观的解读与回应

郭强对话(二):间——主体间性的界域

媒体发声(一):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

媒体发声(二):守卫电视调解的价值追求

媒体发声(三):中央缘何启动“青年千人计划”?

媒体发声(四):做好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大学问”

媒体发声(五):清明将至高档祭品热销 炫富心态诱发巨资祭扫

媒体发声(六):和谐劳动关系的理想选择

媒体发声(七):坚持善念,善就会一点点扩展开去

媒体发声(八)郭强:内地高校要扬长避短

附:内卷化:判断中国现代性的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命题

试读章节

又到花开季。我对春的依恋情愫在微风中发酵。

穷的日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春天总是给我惊喜。

我吃过槐花,是蒸拌着吃的。味道怪怪的,但是却能充饥。槐花含苞待放之际,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掩映在一片嫩绿之中,白的是万分纯洁,紫红的百般妩媚,让人忍不住摘一串,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在吃槐花的时候,并没有如此欣赏槐花。只是记得,自家的槐花摘完了,就偷偷摸摸地摘别人家的,一旦被抓到,就会被大骂一顿,并没收了所摘的槐花。

我吃过蒿蒿菜,这种菜实际就是葛树花。一到春天,大坑旁,河岸边,长满了葛树,这种葛树开的花很是漂亮,一串串地挂在河岸,似乎要点缀春天。

我吃过桐花,桐花,颜色绛紫,中部微白,花完全绽放的时候呈喇叭形,花蕊有甜味,清香扑鼻。六月开花,有“莫道春花已殆尽,点滴桐花春不老”。桐花可药用,医治青春期各种疾病,给人再青春。另,桐花和梅花是最有诗意的良种花,可给人无限遐思。但是我却是用桐花充饥的。

我吃过榆钱,除了蒸拌着吃,还可以在下面条的时候,放入锅中当菜。对榆树,我有着特别的记忆。因为不仅吃榆钱,而且吃过榆树皮。吃的方法,至今我还记得。就是把榆树皮晒干,捣碎,用箩箩出粉面,并把这些粉面掺拌到红薯面中,这样就可以擀成面条下锅熟后而食。为何要掺人榆树皮面呢,因为红薯干面无法擀成面条。

除了这些能吃的树花外,还吃过两样东西,这是令我难忘的。一样是马蜂菜,学名叫马齿苋。小时候,河边、路旁,抑或人家的场院里、苗圃间到处都生长这种菜。基本的做法和吃法是这样的:取一把马蜂菜,洗净,切碎了,掺入白面、豆面或玉米面等,便可蒸出各色的可口馍馍。或切得粗糙些,搅人面糊,打上几枚鸡蛋,便可煎制成美味的菜饼。但无论哪一种,总有一份鲜嫩的清香的气息在里头,爽口爽心,百吃不厌。若食用时,蘸些蒜汁,则又增十分风味。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怀念这种菜呢!至于为什么叫马蜂菜,可能是可以救治蜂蜇的原因吧。还有一样是大麦苗,特别穷的时候,树花被吃完了,野菜被剜静了,就只好吃麦苗了。但是小麦的苗子是不能吃的,只有大麦苗子,做成蒸菜也是能吃的。由于吃的次数很少,已经记不起味道如何了。倒是吃过这种东西,记得清清的。

那个时候,生活的目标还是只要能够吃饱就行了。但是现在倒是吃饱了,反而经常想起儿时受穷时所吃过的这些东西。

夜仃

从嘉定市区出来,已经接近晚上九点了。天,下着细雨,淅淅沥沥的。风,比较和,微微的,很是多情。

到华亭还有一段距离。同行两辆车,前面一辆上有两位朋友,是华亭的,比较熟路。而我则坐在后边的车上。这是一辆小型商务车,视野开阔,坐着也舒服。但是,更令我爽心的不是这个车,而是开车的人。开车者,是一位20出头的大姑娘,也是一位美女,尽管年经,但是已经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了。

当车子转向乡间公路时,路灯没有了。可以看到前车铮亮的灯光,晃动着,照得很远。路两旁矗立着不知道名字的树,能够看得清的是地上有一米高左右的用白石灰水刷过的树干。白白的,向着远方,伴随着车的前行,久久地延伸着,伸张着,像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目的地的畅途。白白的树干的上方影影绰绰的,是看不清一晃而过的枝叶,似乎可以听得到树叶唰唰声响,像是为细雨伴奏。

雨,依然细微,淅淅沥沥,像线。这雨线在车灯的照耀下,放出光亮来,仿佛是根根银线。雨刷器按照最慢的速度刮动着。

开始,我跟这位叫晓洁的姑娘聊天。她问我喜欢何种音乐,我便答是轻音乐、校园歌曲和原生态音乐,并特别告诉她最近在听萨顶顶的歌曲。还没有等我说完,晓洁便提高嗓门,一边似乎是激动地说她同我的爱好相同,一边寻找轻音乐光盘插入读盘器播放轻音乐。晓洁说,她也特别喜欢听萨顶顶的歌,尤其是《万物生》和其他自语歌曲。

路很长,静听代替了聊天。

车外的雨还在下着,车灯照着这沥沥淅淅的雨线,刮雨器有节奏的动作以及这个动作所发出的声响在喃喃低语的雨声中显得有些笨拙,白色的树干似乎冒出了唰唰后退的呼叫,自语式的音乐像是倾诉着夜景的欢愉。静静的,身旁的美女似乎是在专注地开车,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也被这难得的夜况给搅动了心思,我甚至能够听到她的呼吸。

我清醒地陶醉着,正像这车子在雨中夜行。P61-64

序言

我的正业似乎是在知识的理性中穿越,但事实上,在这种非内卷化的徘徊中经常会有不可名状的纷杂情感从心中涌出,堵也堵不住。于是,索性就胡乱写上一通。这就是在这个小册子中大部分内容包括不像诗歌的诗作、不像散文的乱记以及其他。好在,这些胡思乱想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历程以及自己那份情感情绪和情怀。

这个小册子收录的内容是作者从2005年以来的散思。2005年是一个“之间”的年代。我正好调动工作,从苏州大学到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由于在苏州大学还带有研究生,还承担研究生课程,还有科研项目要做,故当时在苏州和上海“问”穿越是经常的。除此还有在思想上的间性存留,割舍与浸入成为这种间性的见证,于是回忆的记述也就成为情怀散发的一种样式,《忆苏州》二篇、《学车随记》四篇、《我所认识的任平教授》等就成为躺在苏州怀里的留恋之思,依然想在苏州怀里放荡一把。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是对我而言,很遗憾的是,到了四十方立,于是便有了《四十思》三篇。尽管四十立,但是不惑之思依然释放出无法压抑的情愫,2005年的《生活思》四篇似乎在验证这种说法。

在四十之间距离被压缩了,四十而立刚刚破题,但是恋旧的情感又急速地在理性与激情之间出场。《爱国组合》、《毕业二十年》、《求于光远先生》、《永远的导师白红光教授》、《结婚二十年感慨》、《乡村情结》等成为怀念恋旧之作。忆昔岁月稠,白发撒满头,不问皱纹何以多,只缘世间愁。

活着何意?于是便有了许多的追问和探究,《生活》、《生活感悟》、《人这一辈子》、《泪流》等则透露着这种追索的信息和情意。似乎,在世间行,走便成了这种追寻的答案,于是世上和世外的“之间”也成为了自己生活真实性的栖息地。

情满岁月的日子有了许多的忘我,那些所谓的诗歌承载了这种生活情意的忘我之思。《结》、《思考》就是这种随意。但是无论生活怎样涌满激情,总归要在知识搀扶下前行,否则无助感无力感和无方向的漂泊犹如迈入了生活迷宫,跌跌撞撞地纠结在无途的路上。于是《理思》、《学思》以及《语录》各篇正是这种知识搀扶的心迹。这种心迹盛满了“间”的路途。

空间的穿越加速了时间的流逝,于是一晃在2010年达到四十五岁了,从此不情愿地迈向了奔五的路程。要总结了,中年早逝的阴影促逼了这种岁月交代的紧迫。把以往的东西整理出来,编写一套《龙茗爻书屋系列》,知识研究的《知识搀扶》、灾害研究的《拷问灾难》、发展研究的《注意主义》以及《郭强申请书》、《郭强建议案》、《郭强问卷库》、《郭强报告选》等。这些著作的序文和跋文都在这个小册子中呈现,这些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记述了我四十五年的岁月。

培养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是我的一个毕生事业。辅导学生与学生对话,被布洛维(美国社会学家、公共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提出者与守卫者)看作是保卫社会的公共社会学的最佳方式。我始终浸淫在这种保卫社会的拯救行动中。在《GUOSCHOOL》中选用了《说话》和《对话》几篇作为这种行动的见证。“间”性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师道尊严被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所历世的时间诠释。

知识改变命运,事实上也包括知识改变社会的命运。尽管我绝对不想成为新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而只欲在间际里深耕,但是受邀在媒体发声可能也是纳入知识改变社会命运的行动类型和对当下波澜壮阔大转型社会实践做出知识回应的简略方式,故在这个小册子里非常不和谐地附载了这几年受邀在媒体发出的低弱声音(选用的这些声音都是平面媒体上的)。这种发声被我看作是一种“间”道,居在学术与理论之间的声音,居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话语,可以听得懂,看得清。问题是,是否有共谋的嫌疑,或者绑架的意欲,在我的坚守之外则是见仁见智的了。

感谢学生王芳对郭学堂以及其他讲稿的录音和整理。

文字中如有得罪和伤害,文字中如果有不妥和玩忽,是我的责任和过失,还望谅解和宽恕。

好了,前言不搭后语的一种不务正业的胡言乱说就到这里。

郭强

2011年8月3日龙茗爻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间(在激情与理性的界域中穿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5010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