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带着偏见上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时代远去,重新上路,你以为曾经了解的都是真的,未曾抵达的都是美的。

而真相,不仅需要亲历,更需要时间。那些曾经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什么,掩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不如,带着偏见,上路去。

《带着偏见上路》走过19个神秘而亲切的城市,这些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风貌,比如冷峻的华沙和热烈的胡志明市,实在有天壤之别,但那里的人们曾经在同一个体制下生存,用同一种思维处理问题,面对同样的困惑和无奈。金维一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了,不如带上偏见,重新上路。

内容推荐

《带着偏见上路》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游记。与目前图书市场上的旅行图书不同的是,这不是关于勇敢者孤身上路的书,也不是一本旅行攻略书,更不是关于如何能多快好省地抵达旅行目的地的书。

《带着偏见上路》更多的是对旅行目的地的人文环境以及历史的追寻和思考。书中涉及的14个国家19个城市,这些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风貌,比如冷峻的华沙和热烈的胡志明市,实在有天壤之别,但那里的人们曾经在同一个体制下生存,用同一种思维处理问题,面对同样的困惑和无奈。作者金维一希望通过走访这些国家和城市,了解他们的历史,来感知近一个世纪来这个地球上发生的一个有趣现象:某种意识形态将五湖四海、彼此不同的国家联系在一起。

目录

前言 你好,所有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

Chapter 1 世界如此颠倒,却又如此合理

圣彼得堡

从伏尔泰到马克思

涅瓦河上炮声真的响起过吗?

九千万投票抵不过一个瞌睡

若不是他勇敢过头,历史也许会重写

这里一个教堂就够了

陛下,我们也不知道您该去哪儿

莫斯科

克里姆林唯此大

克里姆林宫有魔咒

一个时代的远去

红场为什么那样红

那些划过天际的流星

俄国也有公主坟

他们让所有墓志铭显得苍白累赘

命运自有时间表

帝国的背影

岁月抹不去的痕迹

金环

染不到一粒尘埃

循着伏尔加河的钟声

心有神明,家才安宁

布拉戈维申斯克

我们叫你海兰泡

世界如此颠倒,却又如此合理

Chapter 2 荣耀的废墟

华沙

烦透了宗主国的礼物

欧洲北大门的擦鞋垫

地图上抹不去的那个点

克拉科夫

美丽的乌托邦

上帝永远在那里

布达佩斯

多瑙河并不永远蓝

浪漫之都也悲情

恐怖博物馆的红与黑

Chapter 3 万物皆有时

布拉格

有谁不爱布拉格?

善与最善的冲突

布拉迪斯拉发

Hey,Jude

当捷克遇见斯洛伐克

天亮说分手

柏林

柏林已经没有墙

一万次逃亡

史上最疯狂的派对

Chapter 4 被遗忘的角落

索菲亚

正义女神真难看

苏兄,你是我大哥

历史的棋局下得真慢

布加勒斯特

一对老夫老妻的长官意志

最后的大招手

地拉那

让列宁同志先走

面纱背后的失落

你好,同志

Chapter 5 这是一个国家,而不是战争

平壤

跨过鸭绿江之后

平壤的日与夜

朝鲜人民需要什么?

首都之外的陌生世界

胡志明市

人人都说西贡好

更多米粉,更多选择

古芝

地下神兵千百万

硝烟散尽好回家

金边

埋着世界十分之一的地雷

太阳照不到堆尸陵

惟愿此恶永不返

Chapter 6 给我一块土地,还你一片天地

迈阿密

迈阿密需要慢慢咪

大海对面是古巴

墨西哥城

错失列宁继承人

栖息站,终点站

答案不在风中

试读章节

十月革命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苏联解体也已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事实应该也终将浮出历史的水面。

阿芙乐尔巡洋舰的船舱现在已经辟为小型的博物馆。不仅保留了部分船员在舱中生活的景象,而且陈列了大量当年的历史文物,有十月革命的宣传画。有炮轰冬宫的油画作品。有旗帜和勋章,有关于阿芙乐尔号的简单介绍。介绍多数是俄文。有限的英文记载了它不平凡的历史。1900年,阿芙乐尔号建成下水,是沙俄海军三大著名战舰之一。但天不假命,无论是日俄战争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都让阿芙乐尔伤痕累累。十月革命前夕,它已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躺在圣彼得堡造船厂接受大修,没有船长,几无弹药。船员也不齐备。但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是布尔什维克进行革命宣传动员的重点对象,阿芙乐尔号上的机械师别雷舍夫及其伙伴,响应号召把舰船缓慢地移动到尼古拉桥下,准备为武装夺权打援手。不管阿芙乐尔的任务是什么,10月25日那天从正午到晚上,船上的人捣鼓了半天也没发出一声响。直到夜里10点,才从阿芙乐尔号上传来一声炮响,而早在此前一小时,冬宫广场上已经枪声四起了。炮声传来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可能已经进入了冬宫。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炮引来轩然大波,第二天整个圣彼得堡都在议论布尔什维克竟然用大炮轰击价值连城的俄罗斯历史瑰宝——冬宫。阿芙乐尔号的官兵们对此予以坚决否认,发布《致全市人民公告书》,称他们只是从6英寸的炮口中发射了一枚空弹,这是给停泊在涅瓦河上的其他船只的信号。绝无破坏冬宫之意。难怪今天在船舱博物馆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英文编年史简介在1917年10月25日一段,只写道:“与其他10艘舰船一起踞守涅瓦河,等待革命委员会的指示。次日清晨列宁通过‘阿芙乐尔号’的广播,发布《告俄罗斯国民书》,宣布政权更迭到革命委员会手中。”通篇居然连个“炮”字都没有,更不用说作为十月革命的符号和象征了。

同样,冒着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夺取冬宫的情景也纯属杜撰。在宽阔的冬宫广场,由赤卫队和水兵组成的武装队伍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零星的枪声打碎了几扇玻璃窗,冬宫大门就打开了。由于当时的俄国深陷与德国的战争不能自拔,大量军队都在前线,守卫冬宫的只是为数稀少的士官生和一支女兵队。临时政府本来就是临时的,为首的克伦斯基前一天就出城求救兵去了,群龙无首,门外一逼宫,里面没过多久便就范,连大门都是士官生从里面打开的,根本没有激烈的枪战交火。以为一场浴血奋战成就了几十上百的革命先烈,其实冲突双方加起来,总共才死了6个人。苏联解体后,曾有学者半戏谑地说他们“可能是喝醉了酒从窗户上掉下来的”。赤卫队员进占冬宫后,逮捕了15位强作镇定坐在会议室里的临时政府部长。有人叫喊:“宰掉这些狗崽子!”“同志们,去他的!杀死他们,不就结了?!”临时政府的劳动部长格烈兹杰夫觉得很委屈,说:“我究竟喝过谁的血?在专制制度下。我自己是个普通工人,怎么就成了资本家?”

在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冬宫里面枪战酣,赤卫队首领告诫手下不要打坏文物,阿波罗神像要保护好。手下回嘴说:“这是维纳斯神,队长。”这算得上是编导的艺术妙笔。真实的状况不是枪战,而是抢劫。《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美国人约翰·里德记载,赤卫队占领冬宫后,金碧辉煌的皇宫令人目眩神迷。文物、地毯、字画、器皿都成了私人劫掠的战利品,并且引发了争执。当然,这场抢劫最终得到了制止。

我相信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攻占冬宫都是一个集体性的视觉记忆,清晰、明确、统一。很遗憾,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虚构的电影。电影当然可以艺术加工,但加工到用虚构彻底取代史实。电影就不再是电影了。没错,在斯大林的心目中,电影从来就不是电影。《列宁在十月》摄制于1937年,完全是十月革命20周年的献礼作品。影片最早的版本比较忠于历史,并没有对攻占冬宫作过度夸张的表现。根据计划,电影将在纪念日当天红场庆典后公映。但庆典结束后。电影局局长舒米亚茨基找到导演罗姆,向他转达斯大林的意见:资产阶级政府的垮台非常不清楚。必须马上补拍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官员的戏。罗姆觉得好气又好笑:拍电影又不是修改发言稿,公映在即开什么玩笑!局长告诉他,斯大林同志不满意,电影已经停映,何时公映等修改完成审查通过了再说。局长还劝诫他“政治上要开窍”,并暗示他今后的总结报告上要写明白,是谁帮助他转变思想,完成修改。无奈之下,导演罗姆和编剧卡普勒尔对电影动了大刀。除了进一步突出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的地位外,最主要的修改就是把攻占冬宫一段搞成了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枪战片。

《列宁在十月》与后来的《列宁在一九一八》一起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但别以为立功就会受奖,与这部电影相关的人员却有各自不同的命运:邀功心切的电影局长舒米亚茨基半年不到就遭到大清洗,被肃反镇压;编剧卡普勒尔曾是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的恋人。却身陷囹国十多年,只因他是个犹太人;只有导演罗姆获得斯大林宠爱并得善终。他当然不曾想到,这部乾坤转移、跳蚤变龙种的电影日后影响了数以亿计的一代中国人。

其实战斗激烈与否,都无损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列宁在夺权后的总结中,就满意地称这是一场“罕见的不流血和异常顺利”的起义。能够和平逼宫,足可弹冠相庆,布尔什维克当时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进了冬宫就抢夺财物,出了冬宫又洗劫全城的酒窖。这支由工人和水兵拼凑出来的队伍称得上是散兵游勇。十月革命能够成功,既要感谢机缘的安排。又要归功于列宁个人的胆魄。P21-24

序言

你好,所有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

有个笑话,我听过好几遍了,说英国人、法国人和另一个国家的人一起参观美术馆,看到一幅亚当和夏娃裸身在伊甸园吃苹果的画,三个人各自发表观感。英国人说这画上的一对儿肯定是英国人,因为他们彼此推让一个苹果,表现得如此绅士和淑女。法国人说这俩肯定是法国人,因为他们在神仙园里谈恋爱,浪漫而多情。另一个国家的人表示不敢苟同,说他们俩一定是敝国人,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自以为在天堂。”

在不同的版本里,这第三个人出自不同的国度,但无一例外,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当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编派的段子。我出生在“文革”时期,向毛主席保证,我从来没有挨过冻,更没有饿过肚子。虽然物质远没有今天丰富,但如果央视的人扛着摄像机来采访我,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我就是茁壮成长的花骨朵,我很幸福。

人不能超越时代而存在。你可以迁徙,甚至可以改变国籍,但当你只能发电报的时候,就不会明白什么叫手机,也不会明白发短信又是怎么回事;当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时候,就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光芒有多么璀璨。今天的小孩子有变形金刚、奥特曼、樱桃小丸子、迪士尼乐园,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玩的东西,而在我的少年时代,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英国美国日本,它们属于遥远的世界,一个与我们完全隔离甚至对立的世界。而在自己的祖国之外,与我们发生联系的国家总是那么几个,不管它们在哪里,好像总和我们处在地球的同一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见过的最漂亮最伟大的建筑,就是我家附近的“中苏友好大厦”,那金灿灿的塔尖据说是纯金打造,高得让我仰起脖子掉了帽子,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国度充满期待。“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老师这么教导我们。可后来不知怎么的,老师又管苏联叫“苏修”了,我们的明天和他们再也没有关系。老师还经常提起越南,越南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搞不清楚,只知道它一直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只知道有条神神秘秘的“胡志明小道”,用来偷运粮食和弹药,以至于我们几个小屁孩钻个弄堂走个捷径,都要称之为“走胡志明小道”。隔壁家的阿三经常花1毛2分钱买阿尔巴尼亚产的钻石牌香烟,这种廉价的香烟品质很差,是阿尔巴尼亚抵偿中国债务的出口商品,点起来嘬一口,满街都飘着烟味。进电影院看电影,正片前先要放纪录片《祖国新貌》,介绍我们国家领导人又去哪里哪里访问,去得最多的就是朝鲜。平壤的样子我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了,那个千里马大铜像,下面一条宽阔无边的大街,还有两旁挥着鲜花、喊着口号、裙子束到胸口,还直掉眼泪的朝鲜大娘。后面的正片如果幸运地是个外国电影,那也一定出自那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看多了就能总结出各自的艺术风格,有个民间大师做了很专业的概括:“越

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那时候天总是很蓝,路总是很宽,人总是很热情。来个外国贵宾,就像远方来了老娘舅,每次都要夹道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羡慕那些大人们,能够捧着鲜花,站在马路两旁,对着飞驰而过的黑色车队纵情呼喊:“欢迎欢迎,西哈努克亲王!”“欢送欢送,齐奥塞斯库!”后来大人们说,那些群花乱舞的老太太们哪里搞得清楚什么亲王什么斯库,她们其实是这么喊的:“欢迎欢迎,西瓜南瓜青瓜!”“欢送欢送,一二三四五!”

这就是我年少时关于“外国”的所有认知,即便我的长辈们也几乎不会知道得更多。大家对待这些国家,就和对待自己厂里的师徒、班级里的同学、弄堂里的阿三是一样的:亲切、热络、抱团、勾肩搭背、羡慕、轻视、嘲笑、戏弄,甚至还要被拍后脑勺。我们用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自己和这些伙伴,叫作“社会主义大家庭”。多少年后的今天,我走过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对“外国”的认识已经全然不同。常常有人问我,哪个国家最好。我的回答是,得看最好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最适合谋生的国家,我会选择美国;如果是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会选择意大利;如果是汇集最多国际美食的国家,我会选择日本;如果是问美女最多的国家,容我下一本书告诉你……

可是,如果问我最有亲切感的国家,我会回答说:所有曾经和依然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威斯敏斯特学院就国际形势发表演讲时,使用了“铁幕”一词。从此,这个世界一改过去以宗教划分、以民族划分的千年惯例,第一次通过意识形态的区别,被生生掰成了东西两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虽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界定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除了苏联和中国,还有欧洲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亚洲的朝鲜、越南、蒙古、老挝,以及特定时期的柬埔寨。它们曾经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共同与西方世界抗衡。50年斗转星移,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格局大变,所有东欧国家全部告别了社会主义,剩下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用各自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也许唯其生存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以这样独特的视角,来观照世界。

最近几年,我游走了除前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和柬埔寨。只有身历其境,你才会明白,这个“大家庭”如此庞大,其成员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它们的历史渊缘、身世背景、水土人文、生活习性是如此不同,用同一种理念和信仰让它们走到一起,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每一次旅行,又总能发现它们相隔万里却又彼此相似的地方。每当我回看历史,又常常能发现,曾经的胜利与失败、理想与现实、鲜花与血泪、所有的善与恶、罪与罚,都是如此雷同,让人不得不感叹,究竟是那个徘徊在20世纪的幽灵太强大,还是永恒的人性太执着?

我喜欢我到过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富裕的还是贫穷的,集体主义的还是个人主义的,因为我在每一个国家都看到笑脸,都看到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我相信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像《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在那个美好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主义”已经不再是辨识敌我、区分世界的标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让我们重新上路吧!天涯若比邻,四海皆兄弟,你永远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最出乎意料的感动,就像那个深夜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空旷的机场,边检人员翻开我的中国护照,用中文对疲惫的我说了一声:“同志。”我顿时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在国内,已经有七八年没人这么叫过我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带着偏见上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维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2239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215115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