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
内容 | 内容推荐 袁向春、刘中春著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精)》共分为7章,靠前章介绍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物理模拟实验技术;第二章介绍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第三章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介绍基于动、静态数据的宏观剩余油分析方法;第四章针对缝洞型油藏不同类型的储集体,介绍剩余可采储量分类评价方法;第五章揭示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重点介绍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第六章从效果评价、效果预测、参数优化等方面介绍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第七章介绍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 目录 章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物理模拟实验 节 物理模拟相似准则 第二节 物理模型的制作 一、概念模型 二、仿真模型 第三节 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第二章 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节 剩余油形成机理 一、未充填溶洞、溶孔 二、半充填溶洞 三、充填溶洞 四、缝洞网络 五、裂缝网络 第二节 剩余油主要分布模式及特征 第三章 宏观剩余油分析方法 节 储集体细分类方法 第二节 洞顶阁楼剩余油优势区分析方法 一、动态油水界面分析方法 二、洞顶阁楼剩余油分析流程 三、洞顶阁楼剩余油分析方法验证 第三节 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分析方法 一、水窜优势通道动态响应特征 二、单井水窜优势通道量化表征方法 三、井间水窜优势通道分级描述 四、水窜优势通道屏蔽剩余油潜力区分析方法 第四章 剩余可采储量分类评价方法 节 可采储量构成及划分方法 第二节 基于地质模型井控动态储量评价方法 一、储量评价流程 二、单井控制边界确定方法 三、单井控制储量评价 四、缝洞单元控制储量评价 第三节 PTA和PDA井控动态储量评价方法 一、动态法井控储量计算方法理论基础 二、动态法井控储量评价流程 三、缝洞型油藏剩余潜力评价 第四节 剩余可采储量分类评价 第五章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 节 缝洞型油藏补充能量注入体系优选 一、聚合物 二、弱凝胶 三、表面活性剂 四、注气 五、泡沫 第二节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一、氮气、二氧化碳性质对比 二、注氮气、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机理 第六章 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节 注气方式与注入剂优选 第二节 单井效果评价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综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单井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选井原则 一、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二、单井注气选井原则 第四节 注气效果预测方法 一、预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 三、K折双循环神经网络训练法 第五节 注气效果评价预测软件及矿场应用效果 一、软件介绍 二、软件功能 三、应用实例 第六节 注气参数优化 一、优化流程 二、单井注采参数优化 三、多井气驱优化 第七章 注气工艺技术 节 注气方式及注入工艺 一、注气井口 二、注气管柱 三、注气设备 第二节 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 一、典型单井注气效果 二、典型井组注气效果 三、典型单元注气效果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袁向春,刘中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653225 |
开本 | |
页数 | 17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64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7-12-01 |
首版时间 | 2017-12-01 |
印刷时间 | 2017-1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能源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E34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