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雪莱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雪莱作为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美好的幻想和饱满的激情抨击黑暗,以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美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创造了诗歌的伊甸园。雪莱的散文所体现出的思想丰富而多样,内容涉及生活、爱、死刑、来世、道德、艺术、文学、宗教、儿童等。同时,他的哲学理念与他的诗意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散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理解雪莱的诗应该读他的散文,而在雪莱的散文中人们又能找到他的诗魂。本书可以说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和了解雪莱散文的平台,使人们能在雪莱的散文中透视他的思想和灵魂。

内容推荐

雪莱,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抒情诗和诗剧,《西风颂》、《云雀》、《云》等名篇早已为众多诗歌爱好者所熟知和传诵。然而,雪莱不仅在他的诗歌中抒写他的心灵感悟,也在他的散文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表达他对人生的关爱,对永恒的精神生命的探求。要想了解雪莱的诗歌精神应先读雪莱的散文作品,二者在精神内涵方面是相通的。他的散文透明、清朗,能更好地使读者清晰地认识雪莱的诗意和哲思。雪莱的散文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冥想和诗的灵性,是另一种形式的诗。

目录

柯利修姆遗址(片断)

刺客——一个传奇的片断

论爱

伯里克利时代——兼评佛罗伦萨画廊的雕塑

论生活

论来世

论死刑(片断)

论古风俗。涉及爱的主题

论文学的复兴

论《会饮篇》(片断)

道德沉思录

形而上学沉思录

评赫格的《爱历克斯·海玛道夫亲王回忆录》

论基督教

驳自然神论——对话录

论无神论的必然

告爱尔兰人民书

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

人权宣言

致艾棱巴罗勋爵的信

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

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

试读章节

论爱

什么是爱?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问那些活着的人,什么是生活?问那些虔诚的教徒,什么是上帝?

我不知其他人的内心结构,也不知你们——我正与之讲话的你们的内心;我看到在有些外在属性上,别人同我相象;或于这种形似,当我诉诸某些应当共通的情感并向他们吐露灵魂深处的心声时,我发现我的话语遭到了误解,仿佛它是一个遥远而野蛮的国度的语言。人们给我体验的机会越多,我们之间的距离越远,理解与同情也就愈离我而去。带着无法承受这种现实的情绪,在温柔的颤栗和虚弱中,我在海角天涯寻觅知音,而得到的却只是憎恨与失望。

你垂询什么是爱吗?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就是爱。倘使我们推理,我们总希望能够被人理解;倘若我们遐想,我们总希望自己头脑中逍遥自在的孩童会在别人的头脑里获得新生;倘若我们感受,那末,我们祈求他人的神经能和着我们的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们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们的一样炯炯有神;我们祈愿漠然麻木的冰唇不要对另一颗心的火热、颤抖的唇讥诮嘲讽、这就是爱,这就是那不仅联结了人与人而且联接了人与万物的神圣的契约和债券。我们降临世间.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东西,自我们存在那一刻起,就渴求着与它相似的东西。也许这与婴儿吮吸母亲乳房的奶汁这一规律相一致。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随着天性的发展而发展。在思维能力的本性中,我们隐隐绰绰地看到的仿佛是完整自我的一个缩影,它丧失了我们所蔑视、嫌厌的成分,而成为尽善尽美的人性的理想典范。它不仅是一帧外在肖像,更是构成我们天性的最精细微小的粒子组合。它是一面只映射出纯洁和明亮的形态的镜子;它是在其灵魂固有的乐园外勾画出一个为痛苦、悲哀和邪恶所无法逾越的圆圈的灵魂。这一精魂同渴求与之相像或对应的知觉相关联。当我们在大干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音(它能准确地、敏感地捕捉我们所珍惜、并怀着喜悦悄悄展露的一切),那么,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上的琴弦,在一个快乐的声音的伴奏下发出音响,这音响与我们自身神经组织的震颤相共振。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正是它,驱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没有它,为爱所驾驭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歇息。因此,在孤独中,或处在一群毫不理解我们的人群中(这时,我们仿佛遭到遗弃),我们会热爱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的树叶的颤动中,我们找到了秘密的心灵的回应: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流淌的溪水和河边瑟瑟的苇叶声中,有一首歌谣。它们与我们灵魂之间神秘的感应,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精灵去跳一场酣畅淋漓的狂喜之舞,并使神秘的、温柔的泪盈满我的眼睛,又如心爱的人为你独自歌唱之音。因此,斯泰恩说,假如他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伯里克利时代——兼评佛罗伦萨画廊的雕塑

毫无疑问,从伯里克利诞生到亚里士多德逝世这一段时期,无论就其自身或它对文明时代人类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而言,都是世界史上最令人难忘的。那一时期的道德与政治究竟怎样促成了文学与艺术前所未有的飞跃,为何这一迅猛的飞跃又如此之快地横遭阻挠终至衰退下去?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些微妙纤细而又深奥难测的心灵的残骸断片,仿佛是一片优美的雕塑品的废墟,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昭示了整体的灿烂完美。其语言——那个时代的智慧创造了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又成为那个时代智慧的镜子——在变幻多姿、简洁明晰、灵活饥动、丰富多彩方面,超越了西方任何一种语言。在我们的推想中,他们的雕塑成为理想的真与美的典范,令当代艺术家望洋兴叹。根据普林尼和保萨尼阿斯的记载,他们的绘画精致优雅,和谐秀美。有的画哀婉动人,竟至犹如温柔的音乐或悲剧性的诗篇,能唤醒人们心中排山倒海般的情感。也许正因这些作品不曾得以流传,我们才如此习惯于把十六世纪的画家看作将绘画艺术引至完美顶峰之人。各种创造性艺术,彼此之间似乎互相感应,维持着一种关系。

P28-31

序言

在诗意与哲思中展现人性之爱(代前言)

雪莱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抒情诗和诗剧,《西风颂》、《云雀》、《云》等著名诗篇早已为众多的诗歌爱好者所熟知和传诵。然而,雪莱的创作并不局限于他的诗歌作品。雪莱的散文、杂文及论文也是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早期的英国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思潮涌动,人们的思想处在剧烈的变革与创新的时代。作为时代精神的求索者和思想者,雪莱不仅在他的诗歌中抒写他的心灵感悟,也在他的散文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表达他对人生的关爱,对永恒的精神生命的探求。雪莱散文编选者、评论家克拉克认为,要想了解雪莱的诗歌精神应先读雪莱的散文作品,二者在精神内涵方面是相通的。他的诗歌灵动、飘逸,充满想象和隐喻,他的散文则透明和清朗,能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雪莱的诗意和哲思。这有一定道理,但是,雪莱的散文并不简单直白,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冥想和诗的灵性。他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诗。

雪莱的诗作在二十世纪早期就开始被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然而,雪莱的散文作品却至今尚不为国内的多数读者所熟知。人们所了解的雪莱散文作品一般局限于他的政治论文和诗歌理论。《为诗辩护》成为雪莱诗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论无神论的必然》、《告爱尔兰人民书》等成为研究雪莱政治及宗教思想的主要文本。而雪莱的另一些充满哲学思想的抒情散文或杂文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和一般读者的兴趣。事实上,雪莱的散文除了上述几篇之外,还有更宽广和多重的内容及主题,思想博大、想象丰富、内涵深刻、语言优美清丽,诗意与哲理并重,想象与智慧并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论爱》一篇中,雪莱把“爱”置于人间,更置于宇宙万物之间,成为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间之通感,这是一种宏大的人的“自我”与万物之“他者”之间的共同及共通之存在。“爱”是人类最为天然和普遍的情感,但究竟什么是“爱”,人们却很难给予准确的界定。有些人可能简单地把“爱”理解为“爱情”,或者认为“爱”就是“关爱”、“爱护”之意。中国的儒家思想将“爱”与“仁”联系起来,“爱”就是“仁爱”,包含着同情、怜悯、关怀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雪莱的“爱”表达了一种人间相互的理解与融合,是精神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是人间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雪莱以诗一般的想象和如歌的语言写道:“我们祈求他人的神经能和着我们的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们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们的一样炯炯有神;我们祈愿漠然麻木的冰唇不要对另一颗心的火热、颤抖的唇讥诮嘲讽。这就是爱。”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情感可以是欢乐、幸福,也可以是同情甚至是恐惧,只要共同去经历和感受,人们的心就连在一起,“爱”就能渗透每个人的心灵。令人更为感动的是雪莱将“爱”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爱”不仅是人间之“爱”,也是人与万物之间的相互感悟和相互引领。他说:“你垂询什么是爱吗?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就是爱。”人间的共同情感经历只是“爱”的一个方面,人还要与自然、与万物、与宇宙产生通感,受宇宙万物的吸引,感受宇宙中万物的快乐和苦痛,把自己视为万物中的一员,心与之相悟、相连、相通,万物之痛就是人之痛,万物之欢乐即人之欢乐,万物之精神即为人之精神,人在万物之中,万物在人的心灵之中,此即为大“爱”、真“爱”。由此,我想到了雪莱同时代的大诗人华兹华斯的诗篇《永生的信息》中最后的诗句:“对于我,最平淡的野花也能启发/最深沉的思绪——眼泪所不能表达”。世间的一切已经融汇于人的内心中,引发最触人心绪的情感。许多人在理解浪漫主义诗人所讲的“爱”时往往比较简单,以为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爱”大多就是浪漫的“爱情”。其实,他们所讲的“爱”绝不仅如此,而是人间与世间的通灵之情感。自然是其中的关键枢纽。

雪莱在他的散文中也探讨“生活”。“生活”是穿透自然与宇宙而存在的“生命”经历。《论生活》的英文原文为“Essay on Life”。英文中“life”可以指“生活”,也可以指“生命”。在这里译者选用了“生活”这个词汇,但“life”事实上包含这两层意思,且从这两层意思去理解本篇会更有意义。什么是生活?雪莱认为“生活”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和经历,是对宇宙精神的感悟,是对外在事物的内化,是心灵在自然外界的引领中对生命的启悟。“人,就是生活;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即为宇宙。生活和宇宙是神奇的。然而,对万物的熟视无睹,犹如一层薄薄的雾,遮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神奇。”虽然活在万物之中,但未能领悟其精神,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生活。在雪莱看来,生活要有高远的志向,精神的升华,内心的灵动,与万物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生活的“出神人化”、“返璞归真”、“物我两忘”之永恒境界。此时,人们已经忘却了人与物、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的差别,“我”、“你”、“他”不过是一种称呼上的变体,而心灵是合一的、相通的。在此,雪莱还探讨了人的生与死。他提出“降临是否即为存在之始,死亡是否即为存在之终”?华兹华斯认为人的出生即是睡眠、是忘却。雪莱的提问或许与华兹华斯的诗句有一种冥冥中的互通,他们都追求精神的生命存在,而对尘世的生活感到无奈。或许,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只有精神的生命能够不朽。这,就是生活。在以往的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认为雪莱与华兹华斯的思想是不相容的。雪莱在政治上比较激进,向往理想的社会,主张世界大同,而华兹华斯先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转向自然,又在一八一○年之后政治上趋于保守。雪莱对华兹华斯也有过批评。然而,从上述雪莱散文的分析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互通之处。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为雪莱散文选集所做的新序中着重分析了这一点,认为雪莱与华兹华斯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影响关系。实际上,雪莱的自然观及他的沉思与冥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华兹华斯的影响,而这一点在雪莱的散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雪莱的散文还论及想象力。那真是令人感到震惊的神奇伟力。在《柯利修姆遗址》一文中,肉眼的盲视与内心的灵视打造出非凡的想象力和精神在灵视中的巨大力量。文中写到一对父女探访古罗马大竞技场的遗址。老人是盲人,但机敏而睿智,女儿海伦年轻美貌、活泼善良,她陪伴在父亲身边,向父亲讲述眼前所见的一切。这对父女向世人展示着人类的理想存在和生命状态。人性的永恒体现在身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之中。海伦的天真、纯洁、善良与美丽代表了人性的一个侧面,而更为令人惊异和动人心魄的是盲眼的老人在内心中所见、所感、所悟到的一切,这一切超越了时空,穿越了躯体的种种屏障,达到了内心与外界、人与物、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精神沟通。女儿是父亲的眼睛,而父亲通过心灵的想象力跨越了视力可见的景象,其想象力的辉煌展示着世间万物中的不朽灵魂。古代的艺术与旷远的自然风物融合为一,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父女间的对话深深启迪着一个陌生人,那是一位精神的求索者,他在俩人的对话中感悟到人与世间生命之共通的灵性与美。而我们,作为读者,也不禁被雪莱的思绪所启迪、所感动。

雪莱的散文还论及死刑、来世、道德、艺术、文学、宗教、儿童。雪莱不赞同死刑,不相信来世的善恶报应,赞美艺术的永恒,探索文学的生命,谈论道德的力量。在《道德沉思录》中,雪莱将道德看作仁慈与公正,认为这是人性中的美德;在《刺客——一个传奇的片断》中,他倡导人类社会中平等的劳作,朴素恬淡的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自然的荒野、远古的遗迹、人类文化的滋养带给人的精神慰藉与生活的勇气;在《论基督教》中,他推崇耶稣基督的向善之心、慈悲、隐忍与同情。雪莱主张无神论,但是,他又将万物视为神灵,将世间的大爱、悲悯视为神的至高存在,为人生的追求与祈盼。

雪莱的散文所体现出的思想丰富而多样。同时,他的哲学理念与他的诗意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散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诗、文、哲学,这三者的结合成为雪莱散文的突出特点。理解雪莱的诗应该读他的散文,而在雪莱的散文中人们又能找到他的诗魂。国内出版的雪莱散文集目前尚不多见,这个选本可以说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和了解雪莱散文的平台,使人们能在雪莱的散文中透视他的思想和灵魂。

章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雪莱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雪莱
译者 徐文惠//杨熙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5844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