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尔·凡尔纳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科幻和冒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插图本)》是他著名的三部曲之一,最能代表他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缜密细腻行文的特色。那艘“鹦鹉螺”号潜艇的设计和对海底世界的精彩描述,不仅使小读者们如痴如迷,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纳不愧是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图书 | 海底两万里(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儒尔·凡尔纳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科幻和冒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插图本)》是他著名的三部曲之一,最能代表他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缜密细腻行文的特色。那艘“鹦鹉螺”号潜艇的设计和对海底世界的精彩描述,不仅使小读者们如痴如迷,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纳不愧是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内容推荐 《海底两万里(插图本)》是法国举世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19世纪下半叶,“异国风情”曾受到不少作家、画家的青睐和读者的追捧,《海底两万里(插图本)》的奇妙旅行为异域风情另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展现了绚丽多姿的海底世界。这还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这部”海洋小说”不仅在当时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而且日后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欢迎。 目录 上篇 一 飞驰的礁石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先生,悉听尊便 四 尼德·兰 五 瞎转悠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尼德·兰的怒气 十 海洋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电的世界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流 十五 一份邀请信 十六 漫步海底平川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科罗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陆地上度过的几天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闪电 二十三 强制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下篇 一 印度洋 二 尼摩艇长的新建议 三 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 八 维哥湾 九 消失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 十四 南极 十五 意外事故还是小插曲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三 尾声 作者大事略 试读章节 这头海怪在各大中心城市成了时髦的话题,人们在咖啡馆里为它赞叹不已,在报纸上对它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把它搬上了舞台。各家报纸正好不失时机地炮制奇闻轶事。那些小报不断报道各种虚构的巨型动物,从北冰洋的白鲸——可怕的“莫比·狄克”到北海巨妖“克拉肯”(它可以用触角缠绕500吨重的大船,然后将它拽人海底深渊)。有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了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的观点(他俩都承认这些巨型海怪的存在)、彭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赫格德的游记,以及哈林顿先生那些可信度不容置疑的航海报告。1857年,哈林顿在加斯迪兰号船上曾经见到过一条大蛇。迄今为止,这种大蛇只在立宪号船经过的海域出现过。 于是,轻信者和怀疑论者在学术团体内部和科学报刊上展开了没完没了的争论。“海怪问题”导致他们情绪激动。自诩忠于科学的新闻记者和那些自称相信神灵的同行发起了笔战,在这场值得纪念的论战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有人还为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因为海蛇引发的论战最终转化为对锋芒毕露者的人身攻击。 这场论战整整持续了六个月,论战的双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各家小报不遗余力地对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大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森协会发表的论文,《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主办的《宇宙》杂志、皮特曼主办的《消息报》上组织的讨论,以及法国和国外各大报纸科学专栏上刊登的文章进行大肆反驳。这些才华横溢的小报撰稿人滑稽地援引海怪怀疑论者们曾经引用过的林奈①的一句话“大自然不会造就不合理的东西”,并且要求他们的同时代人不要违逆大自然的意志,贸然相信什么“克拉肯”、大海蛇和白鲸莫比·狄克的存在,以及头脑发热的海员们的其他胡言乱语。最后,一家令人生畏的讽刺报纸的最受读者欢迎的一名编辑,草草撰写了一篇概述性文章,像希波吕忒那样给这头海怪以致命的一击,在世人的谈笑声中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最终,还是机智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海怪问题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看来不会再被旧事重提。然而,就在这个当口,公众又了解到一些新的事实真相。不过,这不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回避的严重而又现实的危险。问题完全变成了另一种性质:海怪变成了小岛、露出海面的岩礁、巨礁,而且是一块难以捉摸、变幻莫测、漂泊不定的巨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洋运输公司的摩拉维安号轮夜间行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时,右舷后半截撞到了一座这一海域任何航海图上都没有标明的礁石。当时,摩拉维安号轮凭借风力和自身400匹马力的功率,以每小时13节的速度航行。如果不是摩拉维安号轮船体坚固,那么触礁以后一定会开裂,连同它从加拿大载来的237名乘客一起葬身大海。 这起事故发生在早晨五点拂晓时分。出事以后,值班官员们赶紧跑到船尾,极其认真、仔细地观察洋面,除了距离船艉三链的地方激起一个巨大浪花——犹如这里的海面刚受到猛烈的撞击——以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情况。摩拉维安号轮没有遭受明显的损坏,准确地记录下出事地点以后,又继续它的航程。它是触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沉船的残骸?当时无从知晓,直到上坞检查船底时,才发现摩拉维安号轮的龙骨已经部分破损。 这起就其本身而言极其严重的事件,倘若不是三个星期之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发生,那么也许会像许许多多类似事件一样被人们遗忘。新发生的碰撞事故也仅仅因为受损船只的国籍及其所属公司的声望才引起极大轰动。 无人不知、名声显赫的英国船东库纳德的赫赫大名。1840年,这位精明的英国实业家用三条400马力、1162吨位的轮动木船,创立了经营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班轮的邮船公司。八年以后,这家公司的装备扩充到四条650马力、1820吨位的轮船,过了两年又增加了两条马力和吨位更大的轮船。1853年,库纳德公司刚获得继续经营快寄邮件运送特许权以后,相继添置了阿拉伯号、波斯号、支那号、斯戈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一流航速的邮船。这些邮船是继“大东方”号轮之后吨位最大的海轮。到了1867年,这家公司已经拥有一支由12条船组成的船队,其中有八条轮动式邮船,四条螺旋桨邮船。 笔者之所以做这么一番简单的交待,是想让读者了解这家因善于经营而闻名的海运公司的规模。没有一家跨洋海运企业在经营上比它更加灵活,取得比它更大的业绩。二十六年来,库纳德公司的邮船已经横渡大西洋2000次,从来没有航行失败的记录,没有一次延误,没有遗失过一封信件,更没有人员或船只损失。因此,虽然法国与它展开了有力的竞争,但旅客们仍然喜欢搭乘库纳德公司的船。最近几年的官方统计资料也是这样反映的。因此,库纳德公司最豪华的一艘邮船出事,会引起如此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晴空万里,微风正适合航行。1000匹马力的斯戈蒂亚号邮船正以13,43节的时速航行在北纬45度37分、西经15度12分的洋面上。邮船的水轮完全正常地拍打着海水。这时,邮船吃水6,7米,排水量是6624立方。 下午四点十七分,乘客们正聚集在大厅里一起用午餐,斯戈蒂亚号邮船左舷水轮稍后的船体被轻轻地碰了一下。P5-7 序言 儒尔·凡尔纳(1828—1905),是家喻户晓的法国科幻小说家。 凡尔纳出生在法国西海岸的港口城市南特,从小热爱壮阔波澜的大海,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是最具有浪漫特色、最受欢迎的那些小说中,大海常被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按照那个时代子承父业的传统,家人也期望他在律师业有所成就。不过凡尔纳对此似乎兴趣不大,在很小的时候就试图改变家人安排的生活道路,因为他最热爱的事情莫过于幻想和旅行。在十一岁的时候,他偷偷跑到一艘远洋海轮上,要求当一名见习水手,随船去印度,他的家人在船已经起锚离港的时候才找到他。当然,在挨了家人严厉的教训之后,他又回去上学了。十八岁的时候,他为学习法律前往巴黎,但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文学创作方面,他父亲对此极为不满,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受到雨果和大仲马(凡尔纳和他有些私交)作品的影响,凡尔纳在青年时代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其中大约有二十部没能出版。他还写了很多诗歌与歌剧,但没有引起很大反响。 凡尔纳在发现了美国著名诗人、侦探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后,深受启发。1851年,他发表了自己第一部与科幻相关的小说《气球上的旅程》。不过在此之后,他作为一名职业作家的道路并不顺利,为了谋生,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转而去从事证券交易工作。直到1862年,他的作家生涯才发生重大转机。这一年,他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好友——编辑赫茨尔。当时凡尔纳正拿着《气球上的五星期》的书稿到处找出版社,赫茨尔给了凡尔纳很多修改建议,并最终协助其出版。在此之后,赫茨尔所在的出版社和凡尔纳签订了长期出版合同,每年让凡尔纳出版两本科幻小说,这些小说被总称为“奇异的旅行系列”。 从此,凡尔纳进入了海、陆、空各个方向的创作高峰期。很快,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其中包括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这使他在科幻小说界奠定了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 虽然凡尔纳本人并不具备专业科学教育的背景,也从来没有像他笔下《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先生那样长途旅行过,但是他一直都注意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对于各学科的进展都非常关注,这使他总是能够觉察到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这些努力,再加上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以及他在创作时的对各种知识、见闻、阅历的融会贯通,使得他的小说生动曲折,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书的喜爱。 提到凡尔纳,就不能不说到英国的乔治·威尔斯(小说《世界之战》的作者),他们俩都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虽然这两位从未以此自诩或者称赞对方,也从未声称自己的作品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科幻小说都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年代的,无论是凡尔纳或是威尔斯,都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融入了当时流行的文学元素。这两位作家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出了超越时代的文学和人文价值,但同时,他们也为读者提供了19世纪科学文明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 虽然两位作家同享盛誉,但是我们不能不理会他们之间的巨大不同。凡尔纳是一位科学实用主义者,前期作品中充满了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也表现出19世纪盛行的欧洲中心论。而出生于大约四十年后的威尔斯,则在其作品中勾勒出了那种旧世纪盛极而衰的世纪末黯淡图景。当然,凡尔纳并非对社会氛围的变化毫无察觉,他创作阶段最后十年的作品,比起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那些写于19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小说,叙事结构上更加凝重,寓意也更加深沉。 就整体而言,凡尔纳的小说都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故事逻辑严谨,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想象力的巨大双翼。他的小说往往表现出超前的想象力和启发性,给予读者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具有超越时代的道德价值。作为“三部曲”第二部的《海底两万里》,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一部。 《海底两万里》以第一人称展开写作,“我”,生物学家皮埃尔·阿罗纳克斯,讲述了神秘莫测的海底冒险经历。1866年有很多船只失事,传说在浩瀚的大海中出现了一头疑似独角鲸的巨大怪兽,就是这头大鲸兴风作浪,弄沉舰船。科学界和民众为此争论不休,于是“我”受邀去追捕船上参与追踪和消灭这头大怪物,结果却在追捕中落入水中并被“大怪物”搭救。“我”发现这头大怪物其实是一艘叫做“鹦鹉螺号”的潜艇。尼摩船长邀请“我”和其他俘虏做了一次海底旅行。“鹦鹉螺号”在海底潜行,经过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和北冰洋,环游世界,看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海底动植物,见识了海底不为人知的洞穴、暗道和遗址。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险。在到达挪威时,“鹦鹉螺号”遇到了大漩涡,“我”和伙伴们死里逃生,并最终这些海底秘密公布于世。而潜艇和船长则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书中塑造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也具有非常吸引人的个性。尼摩自行设计建造了这艘潜水船,并长期潜伏在海底进行他所喜爱的科学探索。除此之外,他也是在躲避他的敌人,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追求着自由和理想。他热爱和平,却试图用撞沉战舰的方式结束战争。这个人物复杂而神秘,内心充满矛盾和深深的孤独感。读者会对这个人又爱又恨,又赞叹又同情,读罢不禁深思。 这部书叙事宏大,情节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同时又很有科学启蒙价值,让人读来手不释卷。一直到今天,《海底两万里》仍然是科幻小说中最不容错过的佳作之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底两万里(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国)儒尔·凡尔纳 |
译者 | 沈国华//钱培鑫//曹德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274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3 |
出版时间 | 2012-05-01 |
首版时间 | 2012-05-01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5 |
宽 | 150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