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同一与他者: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的哲学阐释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稿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2016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里尔克与卡夫卡的的创作呈现了世纪转折期两希传统的交汇、冲突之具体状况,也是西方思想史中同一与他者问题的生动体现,他们对两希传统的重新挖掘以及对尼采等现代西方思想家批判精神的承继,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西方世界现代性进程中的灯塔式标示。本书勾勒两位现代大师的创作思想包含的基本冲突与困境,并将其置于西方思想史同一与他者问题视域中来考察,凸现两位现代大师创作思想及其分歧在西方思想史中的丰富意义与价值。 作者简介 唐妙琴,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职于浙大出版社社科中心,曾在《浙江学刊》《人文艺术》《同济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章 绪 论 节 为何是里尔克与卡夫卡 第二节 关于里尔克和卡夫卡的研究 第三节 进入里尔克与卡夫卡之困 第四节 里尔克与卡夫卡之后 第二章 欧洲精神危机中的里尔克与卡夫卡 节 欧洲精神危机与现代艺术之使命 一、布拉格的现代大师与另一个精神故乡 二、“贵族”里尔克的艺术理想及其反基督教性质 三、“犹太人”卡夫卡的犹太性及灵感之源 第二节 《司炉》之争始末:艺术的救赎与救赎的艺术 一、从《司炉》到《变形记》:放逐与受难 二、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两种类型的生命 第三节 夜间的歌者:奥耳福斯与约瑟芬妮 一、“深深的午夜”:纽克斯之夜与耶和华之夜 二、归来的奥耳福斯与消失的约瑟芬妮 三、同一与他者:存在之家与救赎之路 第三章 死亡与他者 节 里尔克的死亡观 一、“腐尸”之后:“死神开花了 二、向死而生:“奥耳福斯在歌唱 第二节 卡夫卡的死亡观 一、“致死的疾病 二、通往审判与救赎的死亡 第三节 “我”的死亡还是“他”的死亡 一、死亡中的虚无或陌生 二、谁能死去 第四章 奥秘之性与神圣之爱 节 里尔克的 观 一、性之“秘仪”:进入奥秘的中心 二、奥耳福斯与伟大的爱者 第二节 卡夫卡的 观 一、性之“魔术”与他者 二、通往救赎的婚姻 第三节 欲爱还是圣爱 一、里尔克的性与希腊神话中的原欲思想 二、卡夫卡的性与希伯来宗教的圣约传统 三、 之奥秘与神圣 第五章 将来之神或古老的上帝 节 里尔克的上帝观 一、“亲爱的上帝 二、天使与奥耳福斯 第二节 卡夫卡的上帝观 一、“我们”的上帝 二、约瑟芬妮的救赎 第三节 将来之神或古老的上帝 一、里尔克的将来之神 二、卡夫卡的古老上帝 三、无限之体验或永恒之期待 第六章 奥耳福斯之歌与约瑟芬妮的救赎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同一与他者:里尔克与卡夫卡之争的哲学阐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唐妙琴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8868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2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61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5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