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彦辉所著的《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内容推荐

对“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国学”,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

徐彦辉所著的《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目录

上篇 通三教九流——洞明生存般若智慧

第1章 儒教——不是宗教胜似宗教

 千年儒教的命运流变

 教义、思想与终极追求

 仪礼、技艺与朝圣之地

 开山祖师及历代圣贤

 流传千年的儒教经典

 儒教信徒的人格修养

 逢乱世衰,当治世兴

第2章 佛教——了脱生死的不二法门

 佛教的创立与向中国的传播

 佛教的教义、理念、戒律与礼仪

 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

 佛教自度度人的经典小故事

 佛教经典、众神、名胜与高僧

 崇尚与毁禁佛教的历代帝王

第3章 道教——得道成仙的乌托邦

 追根溯源话道教

 道教发展简史概说

 道教的教义、信仰及行为规范

 道教与道家关系漫谈

 道教神仙谱系、宗教仪式与道术、道功

 道教典籍、人物、名山与仙观

第4章 墨家——与儒家抗衡的先秦显学

 反儒——墨家学说的终极渊源

 《墨子》——中国古代小百科

 十论——墨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知、辩——墨子的哲学建树

 譬、援、归、止——辩论术

 《墨经》——墨家的科技成就

 墨者——以圣人大禹为榜样

 止楚攻宋——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

 善守——墨家的积极防御战法

 任侠——锄强扶弱,救人急难

第5章 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源头

 中国法脉——古今法家流变史

 法家先驱——从管仲到申不害

 集大成者——法家巨子韩非子

 改革实践——勇于打破旧制度

 经典览要——历代法家代表作

 法家困境——艰难的政治改革

 情、理、法——难之又难的博弈

 法、势、术——稳定的闭圈结构

 秦朝兴亡——成也靠法,败也因法

第6章 名家——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

 胜人之口——名家成为先秦显学

 邓析——有案可稽的名家始祖

 惠施——口若悬河的辩论高手

 历物十事——关于“合同异”

 智士奇书——公孙龙和他的书

 离坚白——关于“白马非马”

第7章 阴阳家——寻求人世和自然的契合点

 阴阳“源起”与阴阳家“兴衰”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德终始——天道的运行规律

 四时明堂——天子的四时教令

 邹衍——整之于身,施及黎庶

 “邹衍吹律”和“驳白马非马”

 新地球观——“大小九州”说

 《月令》——战国阴阳家的杰作

第8章 纵横家——游说于各国之间

 合纵、连横——出人头地的良机

 纵横家之祖——通天彻地鬼谷子

 约为“合纵”——苏秦佩六国相印

 巧施“连横”——张仪鼓三寸之舌

 远交近攻——“天下辩士”范雎

 礼贤下士——光彩照人的战国四公子

 逐鹿中原——秦末汉初的纵横人物

 智慧武器——务实的长短纵横之术

第9章 杂家——兼收并取杂合百家

 闲话杂家——博采各家学说之长

 杂家先驱——秦国宰相吕不韦

 杂家名人——西汉淮南王刘安

 《吕氏春秋》——杂家的治国思路

 《淮南子》——百家思想的大杂烩

 德主法辅——融合“德治”与“法治”

 多欲多用——综合墨、儒的“义利观”

 重温经典——《吕氏春秋》里的小寓言

 学点科学——《淮南子》中的天文地理

第10章 农家——君民共耕的追求者

 农家起源——神农与后稷的传说

 许行——“君王亲耕”的希冀

 氾胜之——西汉农业技术专家

 出发点——以民为本,重农抑商

 天、地、人——农业的三维组合

 传承与流变——从农家到农学家

 农典——从《上农》到《天工开物》

第11章 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与《孙子兵法》

 司马穰苴与《司马法》

 吴起与《吴子兵法》

 孙膑与《孙膑兵法》

 尉缭与《尉缭子》

 范蠡与赵武灵王

 《六韬》与《三略》

 文武双全的韩信

第12章 医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巫医——中华医家的最初形态

 古代医生——大夫、郎中、杏林

 药物疗法——内服外敷药到病除

 器物疗法——针灸、拔罐、刮痧

 古代名医——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

 中华医典——传统医学的百宝箱

 医药禁忌——宁信其有,勿信其无

 上医医国——古代医家的人格追求

下篇 阅人生百态——体味尘世酸甜苦辣

第1章 文人——货文武艺与帝王家

 文人理想——学好文化去当官

 文人气节——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人之奸——争权敛财胜常人

 讼师——社会下层文人的出路

 文字狱——对文人的文化专制

第2章 官员——古代从政者的生活

 精兵简政——中国古代官员数量

 官职常识——古代各级官员一览

 有张有弛——古代官员作息时间

 财产公开——从诸葛亮到白居易

 腹有诗书——古代官员的读书风

第3章 师爷——官员们的“入幕之宾”

 师爷流变——从诞生到终结

 无幕不成衙——以专长服务于官员

 刑名师爷——大席中的大席

 钱谷师爷——州县官的财神

 “荐幕”——师爷行里的潜规则

 前途何在——师爷的收入与出路

第4章 塾师——古代教育的中坚力量

 私塾教育——家塾、村塾和义塾

 族人学校——从《红楼梦》看家塾

 有苦有乐——近代名人笔下的私塾

 识字写字——私塾教育的启蒙活动

 落魄文人——私塾先生的主要来源

 清贫生活——待遇不高但较为稳定

第5章 丹青——存形莫善于画

 无名画者——美大业之馨香

 画工作品——密切联系生活

 画工题记——争取“署名权”

 画工的种类、业务与报酬

 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

第6章 武人——“威武不能屈”的勇士

 古代兵器——天下谁与付吴钩

 止戈为武——习武就是“求道”

 历代名将——刀剑霜寒动九州

 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

 以武犯禁——匹马秋风胆气豪280

第7章 镖师——押运着货物走南闯北

 江湖走镖——旧中国的镖行与镖师

 三会一不——功夫交情一样不能少

 联手除寇——老北京八大镖局轶事

 谈判专家——镖师们动口多动手少

 揭开神秘面纱——走近现代“镖师”

第8章 农人——农业文明的真正创造者

 耕帝籍田——体味农业生产的艰辛

 农耕智慧——肥料、农具、耕作法

 开心农谚——口耳相传的农业秘诀

 租地生涯——对剥削的容忍与反抗

 农村民俗——纯朴与迷信相互融合

第9章 商贾——搞活商品市场的催化剂

 商业起源——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易

 商人分野——相当复杂的社会群体

 商界风云——著名商帮与商贾名流

 生财有道——旧时经商禁忌与原则

 夹缝求生——招商引资与重农抑商

第10章 药铺——许仙和白娘子看好的行当

 药铺由来——从医药分家开始

 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

 明清以来几个著名的大药铺

第11章 当铺——风平浪静的产权转移

 典当行——要想富,开当铺

 当铺规矩——高利息低放款

 种种黑幕——骗人与被欺骗

第12章 优伶——予人欢笑,自饮苦酒

 巫觋事神——优伶的产生与发展

 严师高徒——十年如一日勤学艺

 梨园瓦肆——学艺与演出的地方

 历代名伶——智慧、技艺、无奈

 悲喜人生——观赏、奴役、欺凌

第13章 风水——藏风聚气为哪般

 由来——风水先生是社会的产物

 奥秘——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皇陵——护佑子孙在人间的权力

 业务——风水先生都在干些什么

 工具——罗盘、六壬盘、寻龙尺

 无稽之谈——历代不信风水的人

第14章 算命——中国最古老的行当之一

 神乎其神——算命先生的故弄玄虚

 观面识人——秦汉时期的看相算命

 算“八字”——高人名士不能免俗

 谈命问相——《金瓶梅》中的算命

 测字风行——看相算命更加世俗化

 求签——最最简单易行的算命术

第15章 厨师——治大国若烹小鲜

 彭祖——中国首位专业厨师

 兴旺发达的汉代饮食业

 各有所专——厨师分工的细化

 食不厌精——扬州名厨甲天下

 刀工与配料——厨师的两大基本功

 社会地位——官厨、民厨各不同

第16章 媒人——地上无媒不成婚

 无媒不交——严男女之大防

 演变历史——从居间人到媒人

 媒人别称——红娘、冰人、月老

 官媒私媒——说门好亲,穿身好新

 巧牵红线——说媒的技巧和原则

第17章 丫鬟——委身权贵富豪家

 婢女——失却人身不自由

 女仆——粉面油头青布衫

 生活——衣食堪忧常受辱

 婚姻——人生大事难自主

 更名——丫鬟新名蕴深意

第18章 娼妓——青春流逝在勾栏院

 娼妓流变——从诞生到被净化

 花街柳巷——吃人不吐骨头

 饱受摧残——繁华背后是荒芜

 嫖妓规矩——武陵少年争缠头

 古代名妓——十年一觉扬州梦

第19章 乞丐——生存边缘的自我救赎

 赤脚褴褛行——乞丐分类与行乞规矩

 博取同情——乞丐行头和行乞手法

 流氓化——那些披着丐皮的“狼”

 丐帮兴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丐风流——出身乞丐行的大人物

第20章 宦官——五味杂陈的悲剧人生

 被阉割——皇帝“家天下”的牺牲品

 宦官职责——鞍前马后效劳内宫

 日常生活——工作闲暇的私人世界

 畸形心理——人格及行为上的变态

第21章 赌博——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赌博之始——上古占卜的孪生兄弟

 赌博类型——多花样的赌戏与赌场

 十赌九骗——千奇百怪的赌中骗术

 孤注一掷——导演自己的人生悲剧

 诱人犯罪——赌博之害与历代禁赌

第22章 帮会——草莽江湖,风起云涌

 反清复明——帮会起源与组织结构

 拉帮结伙——开山仪式和入帮程序

 组织维系——宗旨、伦理观、帮规

 发不义财——走私、聚赌、卖人口

 双重角色——祸害百姓与推动革命

第23章 恶棍——为祸人间的社会渣滓

 地痞——本乡本土的大灾星

 流氓——东混西混的闲散人

 骗子——以假话、假象蒙人

 窃贼——做梁上君子好多年

 绑匪——绑架人质勒索巨款

 强盗——暴力侵夺他人财产

试读章节

第1章 儒教

不是宗教胜似宗教

儒教站在人生之内,逆觉体证宇宙万物的本源,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的命运、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儒教圣人学说,千言万语,无不是为了将人教化成具有爱的情感,明人伦、守秩序,达到道德自觉的君子。

千年儒教的命运流变

秦汉之前,儒家非教,只是一个影响较大的思想流派。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一跃登顶,由“家”入“教”。作为封建“宗教”,其“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教义一直钳制着人们的思想,以致近代有识之士要“打倒孔家店”。作为思想学说,儒学这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六种历史形态,即子学、经学、理学、心学、气学、新学等。

⊙儒教——是不是宗教

儒,最早是举行仪式或祭祀时的司仪,后泛化为知识分子的通称。《说文解字》中说:儒者,柔也,术士之称。《汉书》中说:有道术者皆为儒。《法言》中说:通天地人曰儒。《论衡》中则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是“师者”。孔子首倡私学,其学生子夏、子游、曾参等皆为名师。因此,“儒”便逐渐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

另外,关于“儒”,孔子还曾告诫弟子,要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三国演义》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世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儒教没有受到崇拜的人格神,没有“天国”或“极乐净土”,也没有超脱凡俗的出世思想,因而不是宗教。其实,出于下列原因,也可将其视为宗教。

第一,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孔子死后,其故宅率先成为祭祀场所。在孔子逐渐被神化后,供奉他的“文庙”也日渐增多,20世纪初达到两千余座。而且,古代学童入私塾就读,每天上下学都要向孔子牌位磕头敬礼。

第二,有自己的教义。儒教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当成宗教来信仰,封建宗法制度与神秘的宗教观念融为一体,信奉“天地君亲师”,而“四书”“五经”就是儒教的“经书”。

第三,有自己的宗教仪礼。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套祭祀的礼规仪式。两千年来,人们逐渐在祭孔大典中加入佛教、道教的宗教仪式,仪式日臻完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

不过,儒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

一者,它神秘成分少,无天堂、地狱、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

二者,道教有三清、四御、天仙、地仙、散仙等;佛教有佛、菩萨、罗汉、天神等;孔庙中虽有“四配”“十二哲”等,但更像纪念堂,没有神仙派系。

三者,佛寺、道观、教堂、清真寺等都有专门神职人员,且世人入教有定规、定仪,佛教、道教更有“出家”“在家”之分,而儒教则无专门的神职人员,信徒入教也无固定的仪式。

文化常识

把“俗人”变成“僧侣”  儒教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取佛、道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会化;把俗人变成僧侣,使宗教生活、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宗教辞典》

儒教到底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学派,还是世俗意义上的特殊宗教,难下定论。但不管怎样,儒学的观念主张,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中,世代炎黄子孙无不深受熏陶和影响。以此说来,儒家究竟是“学”还是“教”,似乎已不重要了。

⊙周礼——儒学的先声提起儒教,人们便会想到孔子,但实际上,“周公制礼”才是儒学的先声。周公姬旦,儒教之“元圣”,孔子之偶像。孔子晚年曾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对孔子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当摄政王。后来,他平定了“三监”叛乱,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后,他便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

周公吐哺

周公曾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沐浴未毕,用餐未完,便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可谓求贤若渴。所以,曹操才叹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制礼,内容广泛,大到国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礼仪制度;小到个人日常行为规范,如婚礼、丧礼、成人礼、祭祀等,无所不包。

根据周礼,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为大宗,其叔伯、兄弟则为小宗,此为“宗法制”。天子之下为诸侯,诸侯又分爵、分等,此为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组成一套系统、严格的礼仪制度。

另外,商周两代非常重视祭祀与征伐,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祭祀有隆重的仪式,出征、会盟、饮宴、婚嫁、丧葬等,都有不同的仪式或乐舞。

总之,周朝执政者试图使周朝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人们生活及思想,都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

此后两千多年,虽朝代屡更,但西周时所确定的各种礼制多得以传承。如办丧事时禁止谈笑,邻居有丧事时不许在街巷唱歌,听音乐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等。其婚姻制度中的“六礼”和“七出三不去”,更是中国聘娶婚的源头,影响至今。

文化常识

“六礼”和“七出三不去”

六礼,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六大程序来完成。

七出是解除婚姻的具体条件。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恶疾。

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即妻子家族散亡的不可休。二是与更三年丧,即曾为公婆服丧三年的不能休。三是前贫贱后富贵,即娶妻时贫贱,后来富贵的不可休。

古时决定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才会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陆游的妻子唐婉的离婚悲剧。

P2-4

序言

综论“正统”与“世俗”三教九流

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流”,合称“三教九流”。关于“三教”,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的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以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九家最为重要。

汉代以后,“三教九流”成为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并逐渐演化为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代媒体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

其实,中国传统上将人群划分为士、农、工、商,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三教”是没有争议的,就是指儒、释、道。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后来更演化为27种职业,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版本甚多。

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呢?

先说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一流是佛祖,是世人的精神导师;二流是玉皇大帝,他统治天界,比人间帝王高一级,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么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如皇帝的老师等;宰相是皇帝的臂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的解元是科举省试的头名。

唐伯虎是民间最出名的“解元”,他29岁在南京乡试夺魁。第二年,他进京会试不幸受科场舞弊案牵连而下狱,此后便变得放荡不羁。多亏好友祝允明规劝,他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终成一代名家。

再谈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他们不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就是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画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都是非常正当的职业。

末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磨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下九流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版本,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拐骗及巫婆)、七盗八窃九娼妓”。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

在古代,“官”跟“僚”区别很大。科举考上的这一部分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员自己去搭台组班,提供经费,师爷属于“僚”,所以被排在下九流;媒人是婚姻介绍者,经常夸大事实,被认为不够诚实;“时妖”是搞一些坑蒙拐骗,做假货、搞“仙人跳”之类的诈骗,是邪门歪道。这个版本有点幽默色彩,很鄙视那些油水大、经常滥用职权的职业。所以把从事那些职业的人和一些非法人员,例如盗窃犯以及卖淫女列在最末二级中。

有人或许会问,说“七盗八窃”,为什么明火执杖的“盗”比偷偷摸摸的“窃”地位要高?小偷小摸是不入“流”的,没有“道”,基本是无赖,不讲是非,惹人讨厌;但是盗不同,俗话说“盗亦有道”,大盗有他们的游戏规则,比如说他们不会调戏朋友的妻子,借钱会还,甚至会劫富济贫。中国文化特别耐人寻味,盗和窃的区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元朝政府按所从事职业的不同,把臣民划分为“十流”,即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分明显的是,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特别敌视知识分子,因而把儒列在娼妓之后。当他们是“臭老九”。

对“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国学”,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中最精髓的“蜂王浆”,我们称之为“国学”:我们常说的两个词,一个叫“诸子百家”,一个叫“三教九流”,所指的内容都是国学……据统计,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量典故都出自“三教九流”,我们成语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也出自“三教九流”。所以说,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更不用说它对我们思想方法的影响了。

——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

“三教九流”这个题目,不是好说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的,更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得好的。做文先做人。

——资深记者、著名女作家、光明日报社《文荟》副刊主编 韩小蕙

出现在我笔下的名人,分布在政界、学界、商界、军界、宗教界、新闻界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在我看来,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江湖大哥,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商界翘楚,都不过是一个人此生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已一他们究竟应该归入上九流、中九流,还是下九流,无关乎职业的不同,而取决于人品的高下。

——香港《明报》前主笔、国学大师南怀瑾关门弟子 魏承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彦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6154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71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