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逻辑学(哲学全书第1部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他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现当代哲学离不开黑格尔,甚至其中许多伟大的东西都源自黑格尔。黑格尔特别熟悉人类思想史,他的哲学像一片汪洋大海,融会了前人几乎全部的思想精华。本书也是被哲学界俗称为《小逻辑》,也是第一次依据德文原版译出。

目录

中文版序 张世英

第一版序言 /1

第二版序言 /3

第三版序言 /19

柏林大学开讲辞 /25

导论§.1-18 /31

绪论§.19-83 /55

第一篇 存在论 §.84-111 /165

第二篇 本质论 §.112-159 /215

第三篇 概念论 §.160-244 /293

译者注释 /381

译后记 /405

试读章节

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相同,假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基础,不过批判哲学不承认经验是真理,而只承认它是关于现象的知识。

批判哲学首先从经验分析中出现的两种成分,即感性材料与其普遍性联系的区别出发。当上节中提到的反思——即认为在知觉本身包含了单纯个别的东西和单纯发生的事件——与这个出发点相结合时,这个出发点也坚持一个事实,即普遍性与必然性是作为同样重要的规定在被称为经验的东西中出现的。这种普遍性与必然性的成分并不是来源于经验东西本身,所以属于思维的主动性,或者说,是a priori[先天的]。——各个思维规定或知性概念构成经验知识的客观性。它们总是包含着联系,因此,通过它们就形成了各个a priori[先天]综合判断(即对立成分的原始联系)。

[说明]在知识中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定,这个事实休谟的怀疑论并不否认。它在康德哲学里也同样是一个假定的事实;我们可以用科学中的通常语言说,康德哲学只不过提出了那个事实的另一种解释。P101-102

序言

给我的听众提供一本理解我的哲学讲演的入门书的需要,最近促使我让这个哲学全书纲要比我原来预想的更早地出版问世。

纲要的性质不仅排除了对于理念按照其内容作出详尽阐述,而且也特别限制了对于理念的系统推演作出阐述,而这种推演必定包含着我们在其他科学中理解为证明的东西,对科学哲学不可或缺的东西。哲学全书纲要这个书名,一方面可以表示整个哲学体系,一方面可以表示把各个细节留给口头讲述的意图。

但是,当那种要以有意压缩的方式提出来的东西是业已假定和熟知的内容时,在纲要中注意的就主要是编排这种内容的外在合目的性。因为当前的陈述不属于这类情况,而是要提出对于哲学按照一种方法所作的新的改造,而这种方法如我希望的,还会被承认为惟一真正的、与内容一致的方法,所以,假如外在情况允许我先写出关于哲学的其他两个部分的详细著作,它们类似于我已经提供给读者的那部关于整个哲学体系第一部分、即逻辑学的著作’,我也许可以认为这对读者更为方便。此外,我还认为,虽然在当前的陈述中那个容易理解表象和经验认识的内容的方面一定会受到限制,但从各种过渡——它们只能是由概念产生的中介——来看,则已经让人很明显地看出,进展的方法既与其他科学所寻求的单纯外在编排方式有足够的区别,也与这样一种在哲学课题中业已变得习以为常的手法有足够的区别,这种手法假定了一套格式,像外在编排方式做的那样,用这套格式把各种材料外在地、并且更加随意地并列起来,而且由于最奇特的误解,以为用结合的偶然性与随意性就满足了概念的必然性。

我们看到,同样的随意性也支配着哲学的内容,走向思想上的冒险,并且在一个时期里使诚实可靠的、致力于哲学的人们表示敬佩,但是在其他场合也被看成一种简直达到疯狂程度的胡思乱想。尽管这种随意性令人敬佩或使人疯狂,但它的内容实际上常常使人看出是人所共知的浅薄无聊的东西;同样,它的形式也使人看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谈吐容易得到的和特意拼凑的诙谐妙语,表示矫揉造作的乖僻观点的单纯手法;并且整个说来,在它的严肃认真的外貌背后也使人看出它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我们在另一方面又看到,一种肤浅性与此相反,把自己的思想贫乏标榜为一种本身聪明的怀疑主义和彬彬有礼的批判主义,并且用空洞的理念在同样的程度上增强自己的虚骄之气和自命不凡。这两种思想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愚弄了德国人的严肃认真,抑制了他们很强烈的哲学要求,并且导致了对哲学科学抱一种淡漠的、甚至十分蔑视的态度,以致现在居然也有一种自命谦虚的人以为可以肆意妄为,对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大放厥词,而否认理性认识——它的形式我们在以前理解为证明——有权过问这样的问题。

我们提到的前一种现象可以部分地被看作新时期里青年人的兴致,它就像在政治领域里那样,也已经在科学领域里进发出来。当它以蹒跚步伐迎接新生精神的朝霞,不经过深沉劳作就直接去欣赏理念的美妙,在一个时期陶醉于理念所展示的种种希望和远景时,理念是很容易对它的放荡不羁的狂想表示谅解的,因为它是以一个核心为基础的,它围绕这个核心喷吐出来的浮泛云雾必定会自行消散。但另一种现象却很令人讨厌,因为它使人认出它的软弱无力,而它却力图以一种压倒千古大哲,误解他们,并且通常是误解自己的虚骄之气来掩盖这种软弱无力。

但是,更令人愉快的是注意并再提到,哲学兴趣以及对于高级知识的认真爱好如何与这两种现象相反,没有偏见、毫不虚骄地保持了自身。如果说这种兴趣有时主要是投向了直接知识或情感的形式,那么,这也反而表明了寻求理性见识的内在的、持续的冲动,惟有这种见识才能给予人以人的尊严,而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哲学兴趣本身来说,直接知识或情感的观点仅仅是作为哲学知识的结果形成的,因此,那种好像鄙弃哲学知识的东西就被这种兴趣至少承认为达到哲学知识的条件。我们奉献给这种认识真理的兴趣的是写出一本满足这种兴趣的导论或纲要的尝试;但愿这样一个目的可以为认识真理的兴趣顺利地接受。

                    海德堡 1817年5月

后记

1981年8月12日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王子野为主任委员、汝信和高崧为副主任委员的“黑格尔全集编译委员会”;9月10日,这个委员会作出决定,由我修订贺麟先生所译的《小逻辑》,作为全集第1l卷首先出版;并将这个安排发表于《人民日报》。我接受这个任务以后,试改了书中的第1—15节;商务印书馆把我的试改稿打印出来,分发给各位编译委员,征求意见。1982年5月10日,编译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这个试改稿;由于意见分歧,又进一步决定,贺先生的译本仍入全集,梁存秀继续翻译此书,将它作为单行本发表。从这个时候起,到1984年年底止,我不敢懈怠,认真地执行了会议的决定,克服种种困难和阻挠,完成了此书的重译工作。但我最后发现,这个编译委员会是一个徒有空名而不办实事的官僚机构;于是,我于1985年6月退出了这个编译委员会,把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了编译《费希特著作选集》方面。因此,尽管这个编译委员会以课题组的形式,于1986年从国家社科基金申请到一大笔资助,召我返回去参加它的工作,我也没有再加以考虑。1992年以后,许多同事都鼓励我重操旧业,把这项工作做完;尤其是,王太庆先生还把他完成的第1—15节重译稿作为一份宝贵的礼物送给我,供我参考。但是,我当时正忙于编译费希特著作,根本不可能顾及此事。直到2001年6月,在我结束了自己在费希特课题组里承担的编译和研究任务以后,我才得以返回来修订这本在20年前手写的译稿。当我现在把修订稿交给人民出版社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总算没有辜负我的老师们和同事们对我的期望,而是尽自己的所能,继承和推进了贺先生开创的翻译这本古典著作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料,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者的素质的提高,总会有一位或几位有志者在已经做出的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一个更加完善的中译本。

关于我提供的这个中文译本,我想作出四个方面的说明。

一、书名问题。黑格尔的这本著作是他在世的时候发表的《哲学全书纲要·第一部分·逻辑学》(Enzyldopadie der·philosophise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ErsterTeil.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系讲授提纲,只包括“正文”和“说明”,因而篇幅不大。黑格尔逝世后,友人们在给他编辑全集时,把《哲学全书纲要》更名为《哲学体系》,给其中的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增加了大量听课笔记和遗著,作为“正文”的“附释”。这样,这本著作的书名就变成了《哲学体系·第一部分·逻辑学》(Sy’stem der·Philosophie.Erster-reil.Die Logik),并且那三个部分也被分别编为三本书,即《黑格尔全集》第Ⅵ卷《逻辑学》、第Ⅶ卷第1分册《自然哲学》和第Ⅶ卷第2分册《精神哲学》。但大家知道,黑格尔在1812—1816已经发表过一部两卷本巨著《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Logik)。于是,德国哲学界将那前一本逻辑学著作俗称为“小逻辑”,而将这后一部逻辑学著作俗称为“大逻辑”,以示区别。例如,恩格斯在19世纪后半期也把前者称为“小逻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03页),而把后者称为“大逻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02页)。这种俗称后来便逐渐流传于其他国家。因此,贺先生的译本也沿用了“小逻辑”这个俗称。然而,出于对学术规范的考虑,我认为应把这本著作的中译书名改为《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而且新俄文译本(莫斯科1974年)就是这么做的。这样解决书名问题,既可以在文字上把《哲学全书》里的逻辑学著作与《哲学全书》外的逻辑学巨著区别开,也不妨碍在口头上仍然使用那类俗称,而最重要的是恢复了黑格尔发表的原版著作的书名。

二、版本问题。在《自然哲学》(北京1980年)的“译后记”里,我曾经向我国的读者讲过,黑格尔哲学研究家早已发现,《黑格尔全集》米希勒版(即死者友人版)所加的那些“附释”是有问题的:有些材料出自黑格尔本人,属于不同时期的手稿;有些材料出自黑格尔学生的听课笔记,并不完全准确可靠。所以,在20世纪上半期《哲学全书》先后出版了三个经过考订,但不包括那些“附释”的版本,即拉松本(1923年第3版)、荷夫迈斯特本(1949年第5版)和尼柯林与鲍格勒尔本(1959年第1版)。尽管如此,由于增补了那些“附释”的米希勒版言简意赅和比较易懂,所以又出现两个以它为底本的版本,即:格罗克纳编《黑格尔全集》纪念版,其第1卷至第XIX卷为米希勒版的重印,第‘VIII卷为《哲学体系·第一部分·逻辑学》(1955年第3版);莫登豪艾尔与米谢尔编《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VIII卷为《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1970年第1版)。大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过的是米希勒本,贺先生依据的瓦拉士英译本也是从这个版本译出的;所以,我现在这个译本依据的也是这个版本,并且为了便于查考,用边码注明了米希勒版的卷数与页码。当然,我也参考过其他德文版本,校正了米希勒本上的一些错字。至于那些“附释”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则可以预期,在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科学院版《黑格尔全集》把著作、遗著和可靠的听课笔记分辑出齐以后,就会逐步得到解决。

三、译名问题。这类问题难度最大。在黑格尔全集编译委员会1982年举行的那次工作会议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结束时,王太庆先生诙谐地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如何翻译作为开端的Sein,这是一个大祸根”。近几年来,关于如何理解和翻译Sein的问题,我们的学者已经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但这里的情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看来还得继续加以研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并且也应该沿着贺先生开辟的途径前进,并在若干地方作出改进和修正。就我继承了贺先生的译名而言,主要有:Sein(存在)、Dasein(特定存在、定在)、Grusse(大小)、Quantum(特定的量、定量)、Existenz(现实存在、实存)、Scheinen(映现)和Paralogismus(背理论证);其他没有争议的译名就不再一一提及了,例如贺先生首创的译名“反思”(:Nachdenken)现在已经通用,当然无可争议。我改进了的译名有:1.:Reflexion.in.sich,原译“自身反映”,现译“自内映现”,即在自身内的映现;Reflexion—i11.Anderes,原译“他物反映”,现译“他内映现”,即他物内的映现。2.Reflexion,原来“一律”译为“反思”,现在“分别”译为“映现”和“反思”,前者是表示“本体论的”关系的,后者是表示“认识论的”关系的。3.‘Fotalit~t,原译“全体”,现译“总体”,系指各个环节构成的系统。4.:Beziehung auf sich,原译“自身联系”,现译“自相联系”,即与自己相联系;Beziehtmg auf Anderes,原译“他物联系”,现译“与他物的联系”。5.Mechanismus、Chemismus与Teleologie原来分别译为“机械性、化学性”与“目的性”,现在分别译为“力学过程、化学过程”与“目的论”。我修正了的译名有:1.die schlechte Unendlichkeit。这里的schlecht具有einfach的意思,在现代已演变为schlicht;过去把这个词汇译为“坏的无限”或“恶无限性”是错误的,应改译为“单调的无限”。2.der·Schein。确有假像的意思;但黑格尔在本质论里讲的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本质映现出来,形成表现本质的映像。因此,在这里不应把它翻译为“假像”;杨一之先生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北京1976年)里已经把它翻译为“映像”。3.Der Anstoss yon aussen。这个词汇在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里指的是自我必须不断克服的"P,t、来障碍”;他在以后写的知识学著作里改用die Hemmung(阻碍)来表示这层意思。所以,把它译为“外来的刺激”是不妥当的。指导我学习《小逻辑》(1954年三联版),我每隔两周去他在燕东园的寓所汇报我学习的情况,他都详细地解答了我遇到的难题,并指明需要注意的论点,让我感到每次请教都获益匪浅。不仅如此,贺先生还鼓励和支持我学习德文。无论我在北京大学时期向Tom Marie女士学习,还是在中国科学院时期跟Wilhelm Zeisberger先生学习,都是他通过时任西语系主任的冯至先生促成的;这样,我就经过努力,有了进一步自习德文的基础。第二,从1956年9月至1957年5月,贺先生响应中宣部提出的“开放唯心主义”的号召,赴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讲授黑格尔哲学,我听了他讲的课,并遵嘱整理出《黑格尔(小逻辑)讲演笔记》。他在给我布置这项任务时态度很民主。他对我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本书的评论,如果我讲得有遗漏,你可以补充;关于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你有什么研究心得,也可以写进去”。这件事情在接着而来的“反右派”斗争中,既变成了他的罪状,也变成了我的罪状。那些“左派们”指责贺先生说:“瞧,这就是你的学生!他已成为右派”;同时又批判我说:“你崇拜资产阶级教授,已堕落为唯心主义的俘虏!”但贺先生并不嫌弃我,1958年春季他在家中讲授《精神现象学》导言,仍然要我前往听课,而我也紧紧地跟随着他,没有改变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初衷。第三,1959年4月,我在中国科学院居庸关绿化队劳动改造,贺先生怕我业务荒疏,以西方哲学史组组长的身份,征得领导小组组长姜丕之的同意,把我调回这个研究组,钻研《大逻辑》,协助杨先生翻译此书。谁都看得出来,这一调动对我在学术上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后,1978年贺先生要我协助他修订了《小逻辑》第19—130节的译文。对于我完成的这件工作,他表示很满意,所以在赵中立同志邀请他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讲《小逻辑》时,便把我推荐给了他们。正是经过贺先生的提携,我才开始在一些大学里走上了讲解这本古典作品的讲坛。从这些往事足以看出,我现在所以能完成这个译本,是与贺先生对我的长期培养分不开的。在他的祭坛前,我可以默默地表示:我虽然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在专业上遭到排挤,但仍然在您走过的道路上推进着您开创的工作。贺先生说过,“我可以与老婆离婚,但不能与黑格尔离异”。他这种对专业的执著追求就是告诫我们,即使世上暴力肆虐和物欲横流,也不可改变学术方向,仍应坚定地致力于探索真理的事业。

我的老师、以研究黑格尔著称的张世英先生为本书写了简明扼要的译序;我的夫人沈真译审在我感到有疑难的地方替我查阅了俄译本;李理依据德文原本,审读了三篇序言;沈真审读了§.1—83译文,苏晓离审读了§.84_159译文,诸葛殷同和张尚水审读了§.166_193译文;我多年的合作者薛华先生对我翻译此书始终给予真诚的关切、支持和协助——我要在此对他们各位致以衷心的谢意。

                        梁志学

                        北京,200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逻辑学(哲学全书第1部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黑格尔
译者 梁志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37134
开本 32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2-12-01
首版时间 2002-12-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11.0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0
16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