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启仁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启仁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人民的忠诚干部,是人民美术的一位前辈,是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勤恳的组织者。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上。他自己放下了画笔,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造就一批一批的美术新生力量而不知疲倦地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二十年来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凝聚着他默默的劳绩。张北英编著的《张启仁传》为张启仁传记,缅怀了一位美术教育前辈的一生。

内容推荐

张北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写的《张启仁传》总结了张启仁的一生,资料翔实,评价客观公允,令我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张启仁是优秀的革命战士,真正的谦谦君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人民的忠诚干部,是人民美术的一位前辈,是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勤恳的组织者。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目录

一、呼兰河畔的童年

二、迁居沈阳,学习美术

三、九一八事变,国耻家仇

四、逃难回山西太谷,接触马列主义

五、应聘到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教书,参加“社联”组织的读书活动

六、到北平求学,继续学习美术

七、参加“社联”、 “民先”组织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八、七七事变前夕,会同爱国青年漫画家在北平组织全国漫画展

九、参加山西太谷县抗日政府

十、在抗大的八年

十一、建立东北辽西(辽吉)根据地的战斗

十二、建国初期辽西省委的宣传工作和锦州市政权建设

十三、组织领导国家重点工程施工建设和“哈军工”的施工建设

十四、在中央高级党校学习

十五、鲁迅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

十六、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二十年

附录:张启仁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913年4月24日,辛亥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呼兰定名为县的那一年,张启仁(字一虹,笔名起人)在黑龙江省离呼兰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庄出生了。张启仁的父亲张会祥(1877-1961)、伯父张会极(1874-1960)是跟随他们的父亲从祖籍山西省太谷县曹庄村“闯关东”到呼兰县的第二代移民。张启仁的母亲朱树德(1889-1976)是祖籍山东省菏泽地区曹县到呼兰县的第三代移民。朱树德父亲是地主,她兄弟姐妹七人,家境富裕。张启仁的伯父张会极和朱树德的哥哥是在一个商号里共事的朋友,这两个人为自己的弟弟张会祥、妹妹朱树德牵线搭桥使其结为夫妻。张会祥和朱树德生育了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张启仁是老大,张启仁的大妹张志澄、二妹张静澄、三妹张敏澄、四妹张庆澄、五妹张秉澄、大弟张启道、二弟张启义。

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在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的烟囱,因而河流得名呼兰河,屯子得名呼兰镇,呼兰镇周围的土地也就划为呼兰县。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呼兰府。1913年改称呼兰县。呼兰河发源小兴安岭山脉流经呼兰县境后入松花江。呼兰县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盛产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土地面积2197平方公里,2004年全县人口65万,呼兰镇的人口也只有八万人,解放前呼兰县地广人稀。

呼兰镇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934年)正式建呼兰镇,呼兰县城距今已有270多年建城历史。呼兰县号称“满洲粮仓”,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南北交流的区域中心。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安稳,鼓励关内各省移民到黑龙江省落户。呼兰县距省会哈尔滨市只有24公里,交通方便,到黑龙江的移民都把呼兰县作为首选之地。呼兰县的汉族人大部分是关内移民,其中以山东、山西、河北移民为多。民国的大才女作家萧红(1911-1942)出生在呼兰县,她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著名小说《呼兰河畔》,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呼兰河和呼兰县。

张启仁的童年是在呼兰河畔度过的。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和院子是母亲出嫁时娘家陪嫁的,院子离朱树德父亲家不远,院墙是土坯垒的,门很大,可以进出马车。北房五大间住人;东厢房是柴房,放置杂物;西厢房是马棚,养着一匹马。

P1-2

序言

父亲逝世已经27年了。

很久以来,就想给父亲写本书。

杜润生是父亲的老乡,对父亲参加革命起到过重要的影响。杜老对我说:“你父亲不是个一般的人。”

我理解杜老的话有两重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经历不一般。父亲参加革命前,是一位青年画家,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他放下手中的画笔投身抗日战争,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去为国家奋斗,为民族牺牲。几十年来,他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前夕在北平举办过抗日漫画展,抗日战争时期在抗大工作八年。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建立东北辽吉根据地的战斗。建国初期参加辽西省锦州市的地方政权建设。参加了国家156个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组织者和园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文化大革命”中他拒绝批判所谓的“黑画展”。

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一生经历丰富,心路艰难。他参加革命47年,其中有34年是从事教育工作。他做过小学美术教员、大学艺术指导、军事学校教员、美术学院院长。他是鲁迅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担任两个美术学院院长的时间长达25年,空前绝后。他自己说:“我不是美术大家,也不是教育大家,我是一个一生热爱美术事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大环境下,父亲身处敏感的教育界和文艺界,既要贯彻上级精神,又要尊重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并且做出成绩,他内心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路程,外人无从揣摩。对此,杜老是清楚的。

父亲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追求个人的名与利。他的人生只有70年,但却是追求真理的70年。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他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服从党的分派。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同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他真诚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爱惜人才。他长期担任美术学院领导,没有向任何一位画家索要过画作。他说:“画是画家的劳动成果。作画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尊重画家就要尊重画家的劳动。随便拿画,就是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一些著名的画家送给父亲的画,他放在办公室里,“文革”初期,他办公室被人撬开,放在办公室里的画,也不知被什么人拿走了。他十分心痛,说:“没有保存好画,对不起画家。”

人的一生总会有遗憾,父亲说他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留下几张自己满意的画”。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美术,他的作品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抗战爆发,投笔从戎,就再没有拾起过心爱的画笔,直到离休后才又开始练笔。在他离休的五个月时间里,每天作画六小时,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他住院的前几天还在作画。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画的不满意就烧,烧完了再画。他不停地画,不停地烧。他说:“艺术是要追求完美的。作品一定要给人思想启示,给人美的感受,和谐的感受。”

后记

1984年,在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我到杜润生(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著名的经济学家)家拜年。临别时,杜老对我说:“你抽出时间,写一篇纪念你父亲的文章。你父亲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值得大家纪念的一个人。”我答应杜老说:“我一定写”。杜老是父亲的同乡,在父亲同乡同学同时代人中他认为杜老是“最有理论水平的人,是对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研究最深的人”。父亲佩服敬重杜润生,让我有问题就去请教他。当我拿起笔写父亲时,感觉我缺乏对父亲全面的了解。写了几天,就写不下去了。客观上讲,我当时的工作确实很忙,没有时间坐下来看资料、采访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人,拿起的笔又放下了,这一放就是26年。

去年6月,我退休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写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我收集了父亲没有销毁的笔记本、检查、讲话稿、处分决定、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写有父亲简介、名字、照片的书籍和父亲的领导、战友、同事写的回忆录、纪念文章。我用4个月的时间看完了40多本书,大约500多万字。采访了与父亲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过的先生和学生:侯一民、杨澧、程永江、张朗朗、王工、李林卓。鲁迅关术学院张启义、张文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国家图书馆周和平、中央党校图书馆王力力、中央美术学院韩小明帮助我查找了有关资料,对他们的付出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我还要感谢我的六姑和七姑,她们为我讲述了家史。感谢我的侄女张雨完成了文字的电脑录入、儿子张玖悦协助完成整理图片的工作。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她不仅为我讲述了父亲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工作经历,还亲自审阅修改书稿。

书稿写完了,可是一直关心我写书的两位97岁高龄的老人,已经不能亲自看书稿提意见了。这两位老人,一位是杜润生,一位是我的岳父邢亦民,他们都在北京医院住院。岳父和父亲是在延安时认识的,是在抗大工作时的战友。岳父躺在病床上,让我把书稿拿给他看,他翻开书稿,一页一页地过目,吃力地对我和妻子邢亚平说:“我现在不能看你们写的稿子了,也就不能提什么意见了。我们在抗大的事情,我跟你讲过几次了,书写好了,就是对你父亲最好的纪念。”

是的,我通过写这本书去纪念父亲,记住父亲,记住父亲那一代人奋斗的足迹。

书评(媒体评论)

张启仁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人民的忠诚干部,是人民美术的一位前辈,是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勤恳的组织者。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上。他自己放下了画笔,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造就一批一批的美术新生力量而不知疲倦地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二十年来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凝聚着他默默的劳绩。

中央美术学院1983.12.16

张启仁不是一个一般的人。

杜润生1984.2

我怀着激动和感激的心情读完北英写的《张启仁传》。北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书启仁老院长的一生,资料翔实,评价客观公允,令我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启仁是优秀的革命战士,真正的谦谦君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程永江2010.6.21

张启仁先生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人。

张朗朗2010.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启仁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北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0918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