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
内容
编辑推荐

桂清萍编写的这本《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精心挑选了50部震撼心灵的经典国外纪录片,展示世界著名纪录片大师的经典作品与人生历程,为读者全新奉献受益终生的传世典藏。通过对经典纪录片的娓娓介绍,轻轻细述影片里的纷繁故事,让读者静静地透过影像穿越时空的重重阻隔,去倾听纪录片大师们的声音,感受那段逝去的日子。

内容推荐

无论是《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翻阅中国50年思想相册》,还是桂清萍编写的这本《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场景中自己的背影、国家的背影、世界的背影,解读着“背影”周围的光与景。纪录片这种让人安静的艺术通过《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再次呈现,无论记录的内容有多么激荡起伏,都不会影响读者的心能够静下来,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品味世界,让快步向前的人们缓一缓脚步,甚至稍做停留,用背影反观现实,以便更从容地向前走。

目录

《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的乌托邦故事

《持摄像机的人》:魔幻般的戏中戏

《意志的胜利》:邪恶之花的法西斯美学

《夜与雾》:罪恶的警醒

《推销员》:物质与灵魂的较量

《旧世界群像》:黑白镜头里的老人世界

《可爱的动物》:一起寻找生活的乐趣

《愚公移山》:时代镜像

《浩劫》:说出血泪的历史

《天地玄黄》:重拾美丽心灵

《特写》:虚拟世界里的陶醉

《篮球梦》:让梦想照进现实

《微观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

《喜马拉雅》:来自雪域高原的信仰

《乐满哈瓦那》:浮生若梦

《裸体漂流记》:生命、美和艺术

《战地摄影师》:血与火的洗礼

《迁徙的鸟》:我心飞翔

《科伦拜恩的保龄》:繁华背后的悲哀

《是与有》:由孩子讲述的史诗

《史蒂夫》:十年后的邂逅

《水下印象》:一个传奇女人的最后宁静

《寻找阿富汗少女》:深邃的心灵之眼

《冰峰168小时》:叩问灵魂的抉择

《我的建筑师》:浮世中的永恒人生

《抓住弗雷德曼一家》:窥视家庭的力量

《哭泣的骆驼》:天籁之音锻造的神话

《生于妓院》:用相机点燃希望

《华氏911》:美丽谎言的背后

《尘与雪》:生死时间永恒

《灰熊人》:爱熊者的挽歌

《深海异形》:卡梅隆的纪录片情结

《地球众生》: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温情

《帝企鹅日记》:生命的奇迹,爱情的赞歌

《难以忽视的真相》:脆弱的地球“母亲”

《美国与列侬》:一代精神偶像

《永远》:永远的永远

《进退两难》:我决定我想要活下去

《在世界尽头相遇》:天地之大美

《听风的歌》:回归纯净的家园

《抢救切尔诺贝利》:人类科技的悲歌

《彼时,彼城》:来自一位老人的情书

《标准流程》:民主背后的真相

《亚洲之旅》:对和谐的探寻

《走钢丝的人》:追梦的空中舞者

《攀岩兄弟》:强大攀岩者的肖像照

《阿涅斯的海滩》:小老太那颗光影斑驳的心

《家园》:地球很美有赖你

《海豚湾》:皮斯霍斯的海豚情缘

《监守自盗》:贪婪的金钱游戏

试读章节

1997年,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多年操劳与影片的巨大成功似乎耗尽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热情与精力。在随后的十二年间,他的电影作品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事实上,《泰坦尼克号》的名利双收使卡梅隆觉得自己在好莱坞的地位稳固了,需要抓紧时间实现其他梦想。因此,这一阶段,他在自己热爱的深海探险领域,接连拍摄了《重返卑斯麦战舰》《深海幽灵》和《深海异形》三部高成本纪录片,《深海异形》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我是世界之王”

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8月16日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父亲是一位工程师。1971年他迁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却从事替别人开卡车的工作。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做些什么了。他在影坛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罗杰-考曼1980年的影片《世纪争霸战》中担任艺术总监。

在每一篇描述詹姆斯·卡梅隆生平的文章里,几乎都要不可避免地用到“恶名昭著”这个词——没错,他在拍摄地是个苛求、专横的“暴君”;在家庭中是个不懂体贴并且见异思迂的丈夫;而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机器。然而在很多影迷眼里,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梅隆,他是大英雄、大天才、无与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曾执导出《终结者》《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经典大制作,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项数目最多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标杆。他成功摘过十一项奥斯卡大奖,并在奥斯卡颁奖礼上高呼“我是世界之王”。他被很多人形容为“暴君”,但多年以来仍旧是一幅霸气十足的模样。没有人能否认正是卡梅隆这位惊世奇才,拍摄过那么多叹为观止的美国大片,带给全球影迷那么多的震撼,那么多的欢呼和那么多的感动。

探寻深海奥秘

《深海异形》是一部IMAX三维立体电影,2005年由迪斯尼公司推出,由卡梅隆执导并担任主演。

自《泰坦尼克号》获得奥斯卡大奖后,卡梅隆率领他的团队再度出击,挺进深海,将激情注入到深邃无边的大海中。这次卡梅隆受太空生物学灵感的启发,将兴趣的触角伸向了海洋的另一个世界——深海异形。影片对海底最深处的景观进行了全程纪录,是人类与深海底端不同物种生命进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向观众展示了太平洋及大西洋深海的精彩漫游,由于处在海底火山区域的特殊环境,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物种和地貌奇观……

《深海异形》挖掘和发现了几万英尺的海洋深处所隐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奥秘。在深海底端这个产生异形的世界里,没有一丝阳光,海底火山的岩浆喷口使得地表灼热沸腾。正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创造了许多最稀奇古怪的水下生灵,比如有种六英尺长的虫子,身上布满了红色的血管,可是它却没有消化器官;全盲的白色螃蟹和短脚的蜂窝虾有着不可思议的本领,它们凭感觉就可以辨别正确的方位去取暖和觅食。这些深海异形所生存的封闭环境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非独立生态系统完全不同,它们使卡梅隆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在深达数干公尺的海底,阳光无法照耀,为何能产生这些令人敬畏、不依赖太阳就能生存的生态系统?而这些生存于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终极生物,和人类即将登陆的火星极地、木星卫星欧罗巴,又有什么神秘关联?卡梅隆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海洋生物学家们所经历的奇妙海底探险不仅拜访了深海异形,而且还对人类未来探索外太空提出了伟大的假设。

“我们怎么去探索欧罗巴呢?”卡梅隆反问道:“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机器人工作?如何将数据传递给地球?我们现在考虑的这些问题,都是今后二十年所要面对的。拍摄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两个层面上的冒险,一个当然是体能上的,我们沉入到海底去一个罕有人去的生命边缘区。另一个冒险就是去发现和揭示新的物种,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得出全新的理解。”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星生物形态,深度探索海底奥秘,由美国太空总署策划,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四艘载人潜水艇同时同点潜入深海的超级探索任务。

纪录片《深海异形》中拍摄到的水下生灵不依靠阳光还可以存活,其原理是它们的能量来自化学反应,热量来自火山口喷发的热液。专门钻研过太空生物学的卡梅隆说:“我们过去知道的生命所需的基本要素就是在地球上。不过太空生物学里有这样一种声音,其他缺少阳光的星球上或许也存在生命,就和深海异形的生命模式一样。科学家发现火星和木星地下的蓄水层和我们的星球非常类似。事实上,科学家相信木卫二欧罗巴的海洋面积是地球的两倍,生命很可能就隐藏在厚厚的、拥有裂痕的冰壳之下。”

P234-237

序言

纪录片,大多都是选择国家生活、社会生活或家庭生活的细节进行记录,其中可能会有艺术化的结构与表达,但不会粉饰生活、艺术化生活。纪录片与生活如此贴近,却一直被称作“小众化”的艺术,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然而,快速发展的时代让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们在更多的方面趋同:你的艰难与执着可能就是我明天需要面对的;我的温暖与幸福也许就是你昨天走过的,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可能做着相似的选择与放弃……甚至有时,这种趋同打破了国界,也让大众有了微观上了解自己、宏观上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需求。这就使得纪录片的“土壤”虽然目前尚薄,但却在不急不缓地“增厚”,因为纪录片能让大众通过影像走进生活真实、环境真实,并在诚实的记录中找到共鸣。值得欣慰的是,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在做“增厚”纪录片发展的“土壤”、实现纪录片的意义与价值最大化的工作。

这套关于中外纪录片作品研究的“国内外50部经典纪录片”的书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翻阅中国50年思想相册》,还是《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场景中自己的背影、国家的背影、世界的背影,解读着“背影”周围的光与景。纪录片这种让人安静的艺术通过本书再次呈现,无论记录的内容有多么激荡起伏,都不会影响读者的心能够静下来,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品味世界,让快步向前的人们缓一缓脚步,甚至稍做停留,用背影反观现实,以便更从容地向前走。

纪录片是文化折扣率最低、人性本真的反射率最高的影像艺术。这套书在这两点上对多部国内外纪录片进行了通向心灵的分析阐述,让读者看到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看到了遥远的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的生存形态,看到了在曾经的艰苦中熠熠生辉的人性美,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尊严与智慧……文字与影像同时在这里与读者和观众的心相互碰撞交流。

值得肯定的是,这两部著作一定程度上在学术探讨和大众化解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或者说将学术探讨大众化了。研究者不难从中发现史料梳理和学理分析,普通观众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悦读”的落点和“看片儿”的索引,这就为纪录片发展的土壤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营养元素。

遗憾的是,限于篇幅,还有更多的精彩纪录片没有被选入。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这两本书的价值。展卷阅读,能够让大众感受到与学者的距离如此之近,也能让学者感受到人文意识的浸润如此舒适和宁静。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

何苏六

201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外50部经典纪录片--品味世界百年的光影波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桂清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69687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5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