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珊瑚--钟艺兵艺术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珊瑚--钟艺兵艺术文集》作者钟艺兵是长期活跃在影视界的著名评论家。作为一部回顾性的结集,本书有着跨时代的历史纵深。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不失启发性或能引起当代从业者深长思之,有些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收录《红珊瑚》等4个作品。借用辛弃疾的诗句“灯火阑珊处”为栏题,是回望50年前旧作之意。下编为艺术评论。为了不重复,未收入《钟艺兵艺术评论选》中的文章。

内容推荐

《珊瑚--钟艺兵艺术文集》为钟艺兵艺术文集,上编收录《红珊瑚》等四个剧本、相声作品,约10万字,借用辛弃疾的诗句“灯火阑珊处”为栏题,是回望50年前旧作之意。下编为艺术评论文章,包括对舞台戏剧、广播影视、小品曲艺、文学的评论及其它。

这本书取名《珊瑚--钟艺兵艺术文集》,是指这些文字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一样,本是微不足道的;但无数的珊瑚虫在千百万年的繁衍过程中,用它们的遗骸积垒起来,便终于形成一座座美丽的岛屿。

目录

1 / 序 胡可

上编 灯火阑珊处(剧本、相声)

 3 / 红珊瑚

 74 / 昨天

 84 / 黑嫚

 105 / 姑嫂渡

下编 橙黄橘绿时(艺术评论)

 戏剧评论

 117 / 要正视当前话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122 / 看《公正舆论》所想到的

 124 / 关于真实性和倾向性

 ——看话剧《快乐的单身汉》、《路》、《在这片土地上》有感

 126 / 真实与创新

 ——看剧断想

 131 / 写中华民族的灵魂

 ——歌剧《沂蒙儿女》观后感

 133 / 上海两度观剧有感

 135 / 一部承前启后的佳作

 ——在话剧《桑树坪纪事》座谈会上的发言

 137 / 与黎民百姓共忧乐

 ——看话剧《旮旯胡同》

 139 / 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看昆曲《夕鹤》

 141 / 端正党风的一面镜子

 ——看话剧《张鸣岐》

 143 / 讴歌新时代的弄潮儿

 ——看话剧《厂长马恩华》

 146 / 论话剧《地质师》的人物塑造

 155 / 大江东去 英雄砥柱

 ——看话剧《大江东去》

 157 / 追求艺术感染力

 ——看话剧《圣旅》

 161 / 令人瞩目的大学生话剧新作——《爱的牺牲》

 163 / 茅威涛与《孔乙己》

 165 / 《贺方军》:真实又亲切

 167 / 题材重大 独具风姿

 ——看话剧《元朝帝师八思巴》

 169 / 以史诗之气度写英雄之真情

 ——观话剧《和平之翼》

 171 / 是萤石,总会发光

 ——看琼剧《苏东坡在海南》

 173 / 可贵的觉醒

 ——赞话剧《青山不老》

 176 / 王佳纳导演艺术的成因

 178 / 题材未变 新意无穷

 ——看滇剧《京娘》

 180 / 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是创新

 ——在河北戏剧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182 / 扎实地立足军队 敏锐地着眼全局

 ——谈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创作特色

 185 / 同人民在一起

 ——看话剧《走向胜利》

 187 / 从话剧《工人世家》看代路的创作特色

 192 / 开了评剧的新生面

 ——看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194 / 讴歌新时代农民的创业精神

 ——二看粤剧《土缘》

 196 / 一面镜子

 ——谈话剧《马骏就义》

 199 / 百万雄师过大江留给今天的思考

 ——话剧《风驰瑶岗》观后

 202 / 话剧《孔乙己正传》的得与失

 204 / 话剧剧作面临的问题

 ——在“新世纪话剧论坛”上的发言

 207 / 再看“狗儿爷”

 ——写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

 210 / 居委会主任走上舞台

 ——评话剧《阳光地带》

 212 / 向民间戏剧学习

 ——淮北梆子《大树参天》、河南曲剧《清州遗怨》观后

 214 / 弥足珍贵的创作个性

 ——观话剧《李白》

 218 / 改编不是一件容易事

 ——谈话剧《开市大吉》

 222 / 让历史烛照现实

 ——谈话剧《立秋》

 224 / 贵在有童心

 ——谈儿童剧《宝贝儿》

 227 / 三看《月光摇篮曲》

 229 / 魅力依然

 ——看北京人艺新版《哗变》

 232 / 穿透半个世纪的震撼

 ——看话剧《警钟》

 235 / 喜看上海三部小剧场话剧

 237 / 孙德民与山庄戏剧

 241 / 岷江江水深千尺 不及同胞救灾情

 ——话剧《生 活》观后

 245 / “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是焦菊隐的永恒追求

 248 / 为明天写昨天的故事 以悲壮赞崇高的心灵

 ——赵瑞泰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成功原因

 254 / 好戏出炉待打磨

 ——话剧《知己》观后

 257 / 让孙悟空成为少年儿童的好伙伴

 ——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部

 260 / 在快乐中识别真假

 ——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西游记》第二部

 263 / 以善良、美好的人性陶冶小观众的心灵

 ——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西游记》第三部

 265 / 黄土地上开出的一朵红山丹

 ——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267 / 我看话剧《窝头会馆》

 270 / 准确的选材与遗憾的改编

 ——话剧《我这一辈子》观后感

 274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话剧《大酒店套房》

 277 / 学习经典 记取教训

 ——在纪念曹禺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看《日出》

 280 / 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观剧随笔

 283 / 儿童剧创作应该研究的问题

 ——在“第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研讨会”上的发言

 287 / 观复排版《天之骄子》

 290 / 话剧《明天》引发深度思考

 293 / 一次可喜的突破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观后

 296 / 直面现实 发人深思

 ——看小剧场话剧《从前有座山》

 299 / 寒夜中倒下的向日葵

 ——看小剧场话剧《燃烧的梵高》

 303 / 岁月难泯忧国情

 ——观复排版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307 / 沧海桑田一出戏 忧国忧民两代人

 ——纪念欧阳山尊百年诞辰,谈《油漆未干》在中国第十次上演

 310 / 第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观剧随想

 广播影视评论

 315 / 从电视剧《盼》谈起

 317 / 用实事求是的评论帮助电影更上一层楼

 319 / 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广播剧新作一瞥

 322 / 《胖胖》和《回声》

 ——两部值得推荐的幼儿广播剧

 323 / 正确评价了一代青年

 ——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观后感

 325 / 电影《人生》的得失

 327 / 发掘人们心灵深处可爱的东西

 ——广播剧《序幕刚刚拉开》听后感

 330 / 直面现实 启人深思

 ——喜看“全国新电视剧展播”中的三部佳作

 333 / “文艺观念更新”一议

 335 / 写出了孩子们眼中的美

 ——谈儿童广播剧《小家伙、大家伙和高个子姑娘》

 337 / 为创作开路,是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目的

 ——在“电视剧理论座谈会”上的发言

 342 / 要有浓烈的民族情感

 344 / 给孩子一视同仁的爱

 ——评电视剧《闯进画面的孩子》

 346 / 三点启示

 ——在影片《人·鬼·情》座谈会上的发言

 348 / 2300万先烈在注视着我们

 ——电视艺术片《国魂》观后感

 353 / 一个独特的视角

 ——看电视连续剧《儿童城》

 355 / 《京都纪事》的得与失

 359 / 人梯精神的颂歌

 ——听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

 363 / 短篇电视剧为什么黯淡了?

 369 / 商品大潮与电视剧精品

 373 / 舅甥楷模 一代英烈

 ——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观后

 375 / 标新立异的《兰陵王》

 378 / 《红樱桃》与《血色童心》

 380 / 无限感佩看《秋瑾》

 383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谈陈晖、于淑然的电视文艺作品

 387 / 促进戏曲电视剧发展的一次盛举

 390 / 《英雄无悔》的成功与不足

 391 / 大写意的艺术风格

 ——评影片《浴血太行》

 393 / 人间有真情

 ——听广播剧《爱的奇迹》

 396 / 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兼容

 ——6集电视剧《吴天祥的故事》观后

 398 / 从小人物的命运看大时代的走向

 ——电视纪录片《傻子沉浮录》观后

 403 / “十二连冠”带给我们的思考

 407 / 选材新颖 寓意深长

 ——谈电视连续剧《龙珠》

 409 / 独特的优势

 ——看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

 411 / 《悲欢岁月》令人感动

 413 / 一部催人泪下的力作

 ——8集电视连续剧《人子》观后

 416 / 敢为天下先

 ——赞50集大型系列电视戏曲艺术片《中国地方戏曲》

 418 / 《东芝动物乐园》的优势

 421 / 漫谈《雍正王朝》

 424 / 三个“难得”

 ——谈两集电视剧《忠诚的伙伴》

 426 / 熔时代脉搏、乡土气息于一炉

 ——谈黄梅戏电视剧《木瓜上市》

 429 / 从《生死较量》看细节的运用

 432 / 史诗的品位 现实的思考

 ——评影片《毛泽东与斯诺》

 434 /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谈电视系列片《西部的发现》

 436 / 屏幕再现洪湖浪 四十八载仍辉煌

 ——5集歌剧电视剧《洪湖赤卫队》观后

 曲艺、小品评论

 438 / 小品出佳作

 ——谈三个军事题材电视小品

 440 / 没有丰厚的生活土壤,便没有话剧小品的生命

 ——记“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邀请赛获奖剧目

 447 / 相声应反映群众的心声

 449 / 看赵本山喜剧所想到的

 452 / 感心动耳 荡气回肠

 ——评鼓曲联唱《千古功臣张学良》

 455 / 现实 热情 幽默 形象

 ——中国相声节获奖作品印象

 460 / 小议“说唱文艺与农村”

 462 / 相声呼唤精品

 464 / 从《学雷锋》到《唱延安》

 ——谈朱光斗的曲艺创作

 470 / 小品的危机来自何方?

 472 / 小品来自生活

 474 / 讴歌时代风貌 满足人民需求

 ——“金狮奖”第二届全国相声比赛述评

 480 / “群星奖”的启示

 483 / 小品的喜与忧

 ——第三届全国小品比赛观后

 文学评论及其他

 488 / 真、善、美的结晶

 ——读短篇小说《蓝幽幽的峡谷》

 492 / 赤子之心

 ——观“闻山百诗书画展”

 495 / 最后一次拜访白尘先生

 497 / 高山雪莲

 ——《莎吉木汗之歌》赏析

 499 / 钟鸿文选《寻美 寻乐 寻情》序

 501 / 《郭光春诗文选》序

 503 / 姹紫嫣红 绚丽多姿

 ——谈第12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金奖的散文、诗歌

 508 / 石浪、李应梅《长安粤剧集》序

 513 / 唱响纪念话剧百年的第一声

 ——祝贺《中国话剧百年图史》出版

 515 / 我与北京人艺的交往

 519 / 纸漫文思写风雅

 ——谈王恺书法

 521 / 《宋大声戏曲电视剧剧作论文选》序

 523 / 后记

试读章节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河北省先后有10台戏进京演出,这就是1月份的京剧《钟馗》,7月份的晋剧《代国情》、老调童话剧《百花山》、河北梆子《包公卖铡》、豫剧《虎符》,9月份的评剧《淀上人家》、河北梆子《尧天舜日》、话剧《圣旅》,11月份的京剧《长别赋》和12月份的评剧《银杏树下》。这些戏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河北省戏剧创作繁荣、戏剧人才辈出的崭新面貌。就剧作成就而言,可谓题材丰富,立意深远,生活扎实,精心锤炼,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突出燕赵地域特色和戏剧风格上,尤其受到广泛的赞扬。应该说,1999年是河北戏剧的丰收年。成绩的取得,是与省委的重视、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的认真抓创作、各个剧院(团)艺术家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与河北戏剧界有着多年交往的一个老朋友,我为河北戏剧的新成就感到欣慰。

如果从发展的要求看,河北戏剧还须继续攀登。一个严峻的课题是:这几年河北尚未出现在全国堪称“拔尖”的戏剧新作,何时取得突破?且不说“获文化大奖”算不算一个标准。就拿1999年全国各地进京演出的剧目来对比,河北戏剧界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系”。比如江苏的京剧《骆驼祥子》、浙江的越剧《孔乙己》、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话剧《生死场》、山西太原的话剧《走向胜利》、重庆的川剧《金子》、辽宁的话剧《父亲》、四川的儿童剧《未来组合》、湖南的话剧《水下村庄》、云南玉溪的滇剧《京娘》、上海的话剧《幸福的日子》,等等。同这些戏相比,河北戏剧还存在着差距。

今后河北戏剧的发展应往哪里使劲?大家常说的是要抓剧本创作,抓编、导、演、舞美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抓经费的投入和艺术院团的后勤生活保证,这都是对的,但重点是剧本创作。纵观河北进京的10台戏,并非没有思想意义,并非没有艺术特色,并非亏在资金投入少上,我以为缺的是在创新意识上的略逊一筹。如果说艺术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艺术的危机是重复,那么,河北戏剧“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了。

这样说,仍然是不具体的。因此,我希望河北戏剧的创新格外重视几个问题:

一是创新必须立足戏剧(或剧种)艺术的本体,真正按艺术规律办事。戏剧(或每个剧种)有其自身独具的规律和魅力,成功的戏剧都是在吃透这种规律和魅力的基础上而将其发展、创新的结果。当前最值得警惕的戏剧创作弊端是以浮躁的心态赶时髦,借口“创新”而远离了戏剧艺术的本体。

二是创新必须着眼于当代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是为少数人的兴趣而创新,不是为获奖的要求而创新,而是为了大多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需要而创新。创新的成败得失不是靠“炒作”能作结论的,不是靠“获奖”就能评定的,创新最大的成功是长期获得观众。观众持久不衰地喜爱一出戏,是给予戏剧家的最高的荣誉。

三是创新必须具有超越他人的识见。闭目塞听,根本不了解当前戏剧创作已经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何谈超越与创新?河北戏剧界应该把全国最拔尖的戏剧的录像、剧本、评介、资料搜集起来,进行专门研究、分析,找出自己的差距,找出成功的戏剧仍然存在的不足。

四是创新必须以开阔的视野选择题材。要请文学界、新闻界、评论界、经济界、政法界、教育界、科技界、历史界和基层干部都来出点子。河北的文学创作受到全国瞩目,电影、电视剧都能得益于此,为什么河北的戏剧不搞来自河北文学作品的改编?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思想敏锐的剧作家,不仅应关注他所在的地域,同时又不受地域的局限,否则便很难理解为什么江苏演《骆驼祥子》、北京演《生死场》、云南演《京娘》、甘肃演《邓小平在江西》了。何况随着21世纪的即将到来,日益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老龄化社会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国际交往问题、吸毒及艾滋病传播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教育与科技的普及问题、股市风险问题等等,都是不分地域而普遍存在的,都有可能进入戏剧题材的领域,戏剧家应有充分的准备。P180-181

序言

本书作者钟艺兵同志是我心存敬重的一位文艺评论家,读他的文章常使我感到亲切和受到启示。

钟艺兵同志曾任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编导和海军歌剧团的编导室主任。我没有同他在一起工作过,但对他参加创作的歌剧《红珊瑚》和参加创作的相声《昨天》却是熟悉的。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以后,随着“双百”方针的落实,我国戏剧研讨活动开始增多。那时他已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在《文艺报》从事专职文艺评论工作,并于1984年担任《文艺报》副主编。我是在多次参加戏剧研讨活动中同他相识的。由于都在军队里待过,又都从事过戏剧创作,因而对当时戏剧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有同感,由共同的责任感形成的牢固友谊一直持续至今。

读他的文章,常使我联想到一位好的文艺评论家应具有的品格。当然,作为文艺评论家首先需要有学识,需要熟知文艺创作的规律性,并因熟悉中外经典而具有宽阔的眼界和鉴别能力。评论者要了解被评论作品的历史背景并了解当代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受益,使作者受益。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好的文艺评论家,对读者是出色的导游,对作者是知心的朋友,既敢于为作品的成就欢呼,又敢于指出作品的欠缺和失误。在我的心目中,钟艺兵同志正是这样的一位文艺评论家。

钟艺兵同志的戏剧评论文章视野宽阔,在关注我国话剧成果之外,兼及我国歌剧、舞剧、儿童剧和戏曲、曲艺的成果;在关注戏剧创作成就之外,也关注导演、演员、舞美的成就。他不是那种专研究某一作家某一经典的学者型专家,他的评论文章一直与时代同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持续到今天,给人以新时期三十多年来我国戏剧全程全景之感。这样的戏剧评论家,在我国是为数不多的。

钟艺兵同志评论的作品,有些是我没有读过的,他论述的问题,有些是我没有思考过的。就我们都看过演出并写过文章的几部作品看,他的评论文章也常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如对话剧《地质师》,我强调了作家对描写对象的熟知,以区别于在英模人物成名后的采访,钟艺兵同志则论述了整个作品的优长和主人公性格的时代意义。又如我们共同参加过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现象”研讨会,我们都在会上发了言,会后写了文章。我仅从军队文艺工作的视角来谈前线话剧团的一系列戏剧作品对我军戏剧工作的带动,谈剧作家队伍的团结成长和领导的重视。而钟艺兵同志则以《扎实地立足军队敏锐地着眼全局》为题,着重谈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宋指导员的日记》、《虎踞钟山》和《厄尔尼诺报告》四部剧作的特色,和这四部戏剧对我国整个话剧创作的带动,特别谈了这几部戏剧对整个社会弘扬正气、反对腐败和对整顿党风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的良好影响。

近几年,钟艺兵同志因胃癌做过大手术,正在康复中。我以为这几年他在养病,读文集的目录始知他在病中一直坚持观剧而笔耕不辍,使我深为感动。祝他早日康复。

谨以以上文字作为此书的序言。

二○一四年十月

后记

1930年11月,我出生在武汉,祖籍山东济宁。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到重庆,在长江之滨和嘉陵江畔度过了12年的求学生活。1949年末重庆解放,19岁的我参加了解放军。先在二野十一军,后随部队改编为海军,当了三十年的文艺兵。在此期间,1951年我写了第一个大型话剧剧本并得到演出,它的不成熟是可想而知的。1956年,我有幸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三期学习,受到了一次难忘的文学熏陶。1958年,我从青岛被调到北京,任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我与赵忠、常宝华同志合作,写了相声《昨天》。1960年,我与赵忠、林荫梧、单文同志合作,写了歌剧剧本《红珊瑚))。1961年,此剧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62年,我与辛可久、田静同志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五场舞剧剧本《黑嫂》。此剧已进行编舞,后因文艺整风而终止。1963年,我与田静、陈瑞珺同志合作,由我执笔写了小歌舞剧剧本《姑嫂渡》,发表于《解放军文艺》月刊。1999年建国50周年时,由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主持编选的系列光盘《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出版,从50年中选入500部作品,《红珊瑚》、《昨天》在其中。

“文革”后,我于1979年6月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复刊不久的《文艺报》社工作,历任编辑、艺术评论组组长、编辑部副主任,1984年12月任副主编,直至1992年退休。这是我一生中最忙,也是最愉快的工作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那几年,《文艺报》在冯牧、孔罗荪、唐因、唐达成的主持下,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作为一个从军队到地方、从作者转变为编辑的新手,面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的一系列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我国文艺的复苏和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13年中,我在编辑工作之余,也写了一些艺术评论文章。1998年3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钟艺兵艺术评论选》,共收入1979年至1998年这二十年间我写的关于电视剧、电影、戏剧的评论,共44万字。在此之前,1994年1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任主编、黄望南同志任副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一书。此书的撰稿者除了我和望南同志之外,还有任远、孟繁树、果青、屈小平、高鑫、郭镇之、蔡骧同志,他们都是我在电视艺术界结识的评论家朋友。此书共48万字,我在其中撰写的《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轮廓》一章约10万字。

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最近两年来,疾病逐渐缠上了我。于是便想趁着尚有看稿的精力,将自己以往的作品和尚未结集的评论文章编一个集子,算是为笔耕画一个句号,与社会做一次交流。我自知这些文字印出来,既不是新潮浪花,也不会是畅销书;但它们是一段历史留下的印迹,应当还能对当前我国艺术创作的发展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本书取名《珊瑚》,是指这些文字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一样,本是微不足道的;但无数的珊瑚虫在千百万年的繁衍过程中,用它们的遗骸积垒起来,便终于形成一座座美丽的岛屿。这是我踏上我国的西沙群岛时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但愿这本书在我国文艺的疆土中也能是一粒珊瑚。

此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收录《红珊瑚》等4个作品。借用辛弃疾的诗句“灯火阑珊处”为栏题,是回望50年前旧作之意。下编为艺术评论。为了不重复,未收入《钟艺兵艺术评论选》中的文章。写作时间从1980年至2014年。借用苏轼的诗句“橙黄橘绿时”为栏题,是指这些文章皆写于新时期以来文艺繁荣之际。

感谢戏剧家胡可老师在93岁高龄之时为此书作序,这使我十分感奋,深受教育。感谢作家、诗人、书法家王恺同志为此书题写书名。还要感谢责任编辑田一秀同志,她为此书的问世付出了辛勤而又细致的劳动。

学无止境。我将这些文字捧给大家时,切望得到师友和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钟艺兵

2014年9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珊瑚--钟艺兵艺术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艺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7508
开本 32开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78
CIP核字 2014310594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