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1911—1929》的续篇,介绍抗战前的九年间,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情形。
清华大学有良好的学校领导人,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坚强的师资阵容,并有优良的传统和教授治校制度,实施严格的通才教育,这使得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各重要领域均有卓越表现和重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动荡不安、欲振无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样板。
图书 |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1911—1929》的续篇,介绍抗战前的九年间,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情形。 清华大学有良好的学校领导人,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坚强的师资阵容,并有优良的传统和教授治校制度,实施严格的通才教育,这使得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各重要领域均有卓越表现和重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动荡不安、欲振无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样板。 内容推荐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从表面上看是一部教育史著作,实则为研究和认识20世纪中国近代化复杂过程的学人和广泛读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捷径”。全书论及清华学堂筹设经过与沿革,清华人事网络与权力组织之变革,校长人选、贡献与继承风波,经费,校舍与设备,中美教师素质与差别待遇,以西学为重的课程变革,学生素质与社会背景,校园生活,叙述详尽,所提出之问题发人深省。第十章专论清华国学研究院,更是研究汉学的国际学人必读之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主清华 第一节 教授治校抑校长治校 第二节 罗家伦的改革成就与挫折 第三节 抗拒新任校长到职 第二章 梅贻琦与清华之发展 第一节 梅贻琦的背景与领导风范 第二节 梅贻琦的大学教育理念. 第三节 梅贻琦对清华的贡献 第三章 清华大学的方针、学制与课程 第一节 教育目标 第二节 学制、课程与教学概况 第三节 训育与体育教育 第四章 经费、建筑与教研设施 第一节 经费来源、基金保管 第二节 经常费概况 第三节 理工学院教研设施之扩充 第四节 图书馆扩建与充实 第五章 教师品质之提升 第一节 罗家伦与梅贻琦延揽人才 第二节 教师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教师的研究成绩 第六章 学生、校园生活、毕业生统计分析 第—节 历年招生名额、录取率及在校生统计 第二节 学习态度与校园生活概况 第三节 多彩多姿的课外活动 第四节 关于毕业生的统计分析 第七章 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 第一节 国共两党进入清华的经过 第二节 清华与九一八救亡运动 第三节 清华与一二九运动 第四节 从校园外斗到校园内斗 第五节 从抬棺游行至西安事变 第八章 毕业生的成就与评估 第一节 毕业生职场时空分布 第二节 理工学院学生的成就 第三节 文法学院学生的成就 第四节 我的评估 结论 索引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哪知—波刚平,一波又起。1936年2月29日,正是清华学生开始补考的日子。北平宪警突然入侵清华校园,学生群起抵抗,形成僵局者两昼夜。结果学生21人被捕。 事件原因是一二九请愿后,行政院令各校“取缔非法组织”。北平宪警当局遵命突击检查清华、北大、东北大学、中国学院等校。清华首当其冲。29日晨4时,北平宪兵司令部与公安局,联合派遣宪兵、警察200余人,携带40余人黑名单,分乘警车数辆,到清华即破门而人,从第一院至第六院宿舍,按名单对照学生证相片检查,将地下党领导人蒋南翔、姚克广(依林)和方左英(1936级土木系)3人及1名寇姓工友拘捕,惟到清华西院门时,被学生包围,抢回蒋南翔等3人。学生愤而将宪警逐出学校,并捣毁宪警用车8辆。 梅校长和潘教务长于此日上午9时在大礼堂召集同学训话后,进城晤见市长秦德纯、公安局长陈希文和冀察政务委员宋哲元,以求了解宪警捕人原因,并谋解决之道。 学生会也召开临时全体大会,决议:一、请校长立即保释同学和工友(其实已抢回)。二、请学校要求政府保证以后不得再有宪警进入校门。三、加强同学组织,在问题解决前不举行补考。四、请新任“救国会”委员立即宣誓就职,进行工作。五、一致拥护校长。六、电请行政院收川取缔平津“学联”成命。会后召集纠察队担任警戒,并派代表晋见校长。由此可见“学生会”、“救国会”和北平“学联”态度强硬。梅校长虽分电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和处长蒋廷黻,请北平当局“缓和处置,以免激起意外”。但于会晤北平当局后,竟向学生表示,学校无力“保障安全”。 果然29日午后,校外宪警增多(蒋南翔《新清华》说3千人),并有30余人进入校内。学生鸣钟集合五六百人,将宪警逐出校区并关闭校门。宪警层层包围全校,情势严重。学生再度集合,商讨对策,并派代表晋见校长,因校长时已进城,改向工学院院长顾毓诱和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请示。商议结果决定接受检查,请教授向警方交涉,只准50位宪警进入校园。全体同学可集合在体育馆,听凭检查。“时蒋南翔躲避在锅炉房,由工友掩护。姚依林躲在冯友兰家,女生某躲在朱自清家,还有学生躲在闻一多家”和华罗庚家者。但宪警人校后,径赴各宿舍搜查,包围图书馆和体育馆。对已在体育馆的同学,令女生外出,分男生为三部分进行检查,自晚上7时到30日晨5时结束。蒋南翔、姚依林等虽得幸免,但有22人被带走。其中,法学院7人,工学院4人,文学院3人,理学院2人,无学籍者6人。 事后梅校长发表谈话,感叹本校风潮甫经平息,又生些事,实属不幸。指学生捣毁车辆,是事态严重的原因。他说,黑名单中之40余人,系经军警各方调查确定者,但被带走之21人(方左英在外),多不在此名单之中。校方愧无保护之力,盼当局查证清楚,将无关者早日释回。至被毁车辆,校方准备赔偿息事。补考日期延至下星期六(3月7日)举行。显然,梅校长已知蒋南翔、姚依林和黄诚等人背景,既然治安单位手中确有证据,他自然不反对宪警人校捕人。 3月2日梅校长又召全体学生训话,承认宪警有入校传讯学生的公权力,对肇事学生查明后一定严惩。希望学生安心上课,不得再有越轨行动。校内课程必须照常进行,补考时间由各系调整。对无辜者,校方将设法营救。至于他未能制止学生暴行,则电教育部自请处分。梅校长的态度,必然令左派学生失望。3月7日在“救国会”主导下,戚长诚等26人成立营救委员会。赠送衣物食品,游说有关人员,争取社会舆论支持,催促政府释放同学。“救国会”承认犯错,愿以后“遵守全体公意”,接受“严格的裁判指导”,但又坚持:共同对付敌人是惟一活路。意思就是说他们不会放弃学生运动的工作。 由于各方营救,北平治安当局加紧审讯学生,中间还传讯有共产党嫌疑的张申府教授及其夫人刘婉容(清扬)。13日晚释放郭守田、王万福、马忠、米泰恒、韩鸣5人,23日释放孙世实、陆钦尚、施养成、陈耀庭、叶涣通、刘述真、宁幌、张璐、薛容、李捷参、武迟11人。他们都由教务长潘光旦和庶务主任毕正宣以大汽车亲自接回学校。其中,施养成因精神错乱,送神经疗养院治疗。其余5人留置陆军监狱继续侦讯,至4月8日下午释放林亮、段龙和谭三育3人。艾光增(第二次被捕)于4月23日获释,王玉发案情重大,拟移送南京侦办。 总之,这次宪警人校捕人,显示政府和梅贻琦压制学潮的决心,但并没有逮捕到主谋者,原因是教授爱护学生,同学也不忍心有人受害。 P194-197 序言 清华的校史,如果从游美学务处于1909年8月15日奏设“游美肄业馆”开始,迄今已91年之久,可以分为5个时期:一、清华学校时期:为留美预备学校,从1909年至1929年6月最后一班留美预备部学生毕业为止,惟于1925年设立大学部及国学研究院。二、抗战前国立清华大学时期:自国民政府北伐统一至1937年10月西迁长沙为止,是清华“突飞猛进”时期。三、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七七事变后次月,清华奉命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于长沙开学,翌年4月底迁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1946年5月4日结束,是最艰苦的时期。四、复员后清华大学时期:自1946年10月10日于北京本校复课,至1948年11月15日共产党领导清华为止,足内战与学潮共震时期。五、两个清华大学时期:1949年10月后,清华与其他学校一样,经历两年多政治学习与思想改造,于1952年底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依苏联模式改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56年前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复校,先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亦偏重理工。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并存,均为着名大学。 有关清华校史,目前所见者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易社强(John lsrael)的《联大:战时中国大学与革命》(Lianda: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与《清华大学校史稿》(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三书。前二书仅涉及清华校史的片段,后一书涵盖清华在1949年以前的全部历史。此书由前清大机械系教授刘仙洲领导的十三人小组编写,1959年开始工作,1965年完成初稿,文革期间受到批判停顿,1978年恢复编写,1981年出版,前后历时23年。编写小组掌握了清华大学的档案与出版品,并访问了老校友和老教授,资料相当充实。对各院系的教学与研究,写得相当出色。 我自1972年起研究清华校史,到1996年完成《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一书。本书为其续篇,专就抗战前清华大学的详情讨论。 研究清华校史,不能忽视其与美国的关系,固办校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了赔款,最初的学制、教育方针、主要课程的教师也都来自美国。学生毕业后,一律留美5年,深受美国学术、思想文化、科技与生活态度的影响。1928年8月,国民政府改清华为国立大学,主事者虽希望以党治校,然而成效不彰,反而因为自1922年起,在美完成学业的清华校友,陆续返回母校执教,原有的自由主义校风更加浓厚。清华与教会大学一样,均重视英语教学,但在学术独立与教授治校方面,别树一帜,其办学成绩,电为他校所不及。 研究清华校史,也不能忽视国内的政治社会环境。奉书讨论清华管辖权的归属、校长人选、学生运动等问题时,亦注意当时政治变局,诸如:北伐统一、中原大战、共产党革命与日本侵华等。我还决定从教育史角度重建清华大学校史,以彰显其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之特殊地位。虽有专章论述清华学生运动,但尽量保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因此,所见也多与一般的论著不同。 清华坚持学术自由,但亦配合和执行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民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机构有所增加,1912年,全国仅有北京、山西二所国立大学和数所教会大学。其后因准许设立单科大学,1928年专科以上学校增加为74所(其中专科学校25所,多为法政专科学校)。惟重文轻实,经费拮据,学潮频仍,一般品质低落。教会大学办理较佳,亦以人文、神学和医科为重。北伐后,国民政府提倡实科,抑制文科,规定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目标。规定大学至少应拥有三个学院,且必须包含理学院,或农、工、医各学院之一,不然只能称为独立学院,以纠正过去重文轻实的偏差。由于各大专院校的配合,文、实二科学生比例,由1928年之7.3比2.7,提升至1937年之几乎相等。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时代,仍以文理二科为重,梅贻琦上任后,配合政府高等教育政策,设立工学院,并加强法学院之经济系,使文、法、理、工四学院均衡发展。由于清华条件特殊,经费虽曾一度发生危机,但比其他国立大学充实,师资阵容坚强,学风严肃,成绩亦较其他大学突出。这一阶段,就是陈省身所谓“清华因改为大学而突飞猛进”的年代。从清华历届毕业生之生涯追踪统计分析亦可得到证明。 本书所涵盖的时间虽短,但所探讨的范围则很广。第一章为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主清华,介绍罗氏的改革成果与挫折。第二章为梅贻琦与清华之发展,介绍梅氏的领导风格、办学理念和贡献。第三章为清华大学的方针、学制与课程,介绍清华实施通才教育,文实平衡,理工并重的措施与严朴的学风。第四章经费、建筑及教研设施,介绍清华经费充实,设备完善,尤其是理工学院的教研设施。第五章为清华教师品质之提升,介绍清华师资来源由门户之见至惟才是用的进程。第六章为学生人数、校园生活与毕业学生统计分析,特别强调其严格的品质管制政策。第七章为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重新评价一二九运动及其对西安事变的影响。第八章为毕业生的成就与评估,由毕业生之职场时空分布,探讨其对两岸三地及美国的贡献。最后是结论,综论清华的整体成就及其所遭遇的困难。 关于抗战前清华大学的史料,教育部木栅档案室仅存有学籍档。据云,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史档案相当完整,惟迄今仍未开放。本人曾两度往访,均不得其门而入。所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了五巨册《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其中有若干原始档案。其实,清华早期出版物很多,如:《清华一览》(1932,1935,1937,1947)、《清华周刊》、《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1931)、《清华同学录》(1937)、《清华学报》(1924~1937)、《清华学校基金保管委员会档》(1913~1920)、《清华年刊》(1935,1936),和北京、新竹两校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回忆、传记及有关清华的著作等。最难得者为罗家伦主持校政时所创办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8/10一1929/10),幸得其女公子罗久芳女士捐赠私藏副本及有关函牍电稿,弥为珍贵。《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一至十一次报告》(1926~1936)中之清华经费部分资料,也有参考价值。近年又得清华校友何炳棣院士之鼓励与指导,接受访问,提供在校见闻与经历事件,使本书得以充实,不胜感激。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外是整合、叙述、统计、分析与讨论。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5年前开始研究时,本院计算中心林联盟先生及黄馨仪小姐协助设计电脑程式(当时还用磁盘),我与助理萧佑如小姐,边做边学,以中文电脑处理清华教师及学生的基本资料。近二年来又得助理林美慧和黄绣春之助,扩大搜寻清华师生学经历资料,利用中文电脑视窗,编制700余人的《清华大学教师名录》(1927~1949),及2000余人的《清华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录》(1929~1947)。教师名录的内容包括姓名、籍贯、生卒年、教师所在院系职位、在校时间和学经历。毕业生名录依院系及级别排列,也包括姓名、籍贯、生年和学经历。每人之资料从十余字至百余字不等。这两份名录,本拟作为本书之附录,惟本所专刊出版委员会以分量过多,建议改以史料丛刊名义,另行出版。不过,我就利用这份资料,撰写本书第八章,追踪统计分析清华毕业生的生涯成就和贡献,以便对清华大学作出正确的评估。 要感谢的人还很多,如新竹清华大学教授洪同和清华校友李高雄,提供其收藏之各级清华校友纪念刊物。周颖如女士赠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的各期《清华校友通讯》。香港浸会大学讲师区志坚寄赠大陆最近出版有关清华校友的回忆录和专书。感谢胡国台先生所领导的本所资讯室同仁,随时解决我的电脑问题。感谢同事赖惠敏、陈慈玉、李宇平和游鉴明四位女士,借让社会经济史组分配到的组助理时间,使我有充分时间完成《清华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录》。感谢真理大学叶泉宏先生赠送翁同文教授遗存清华刊物,校读全文。感谢本所张秋雯小姐和魏秀梅小姐校对文稿,江淑玲小姐协助列印装订。感谢两位隐名审查人和本所专刊出版委员会之指正和建议。感谢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校史室简淮勤小姐,提供梅贻琦校长的相片。感谢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刘广定教授和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电机系陈南鸣教授对清华理工学院设备一节所提供的建议和指正。更感谢张朋园先生和陈永发先生于全稿付印前,费心校改文字。排版后又蒙张建俅先生代为校对,十分感谢。最后要感谢的当然是我的内人王逸如女士。她牺牲奉献,照顾我数十年,使我无内顾之忧,专心研究,作出这一点成绩。此外,她还是我的家庭电脑顾问兼助手。谨以本书献给她,聊表寸心于万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云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1520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01-08-01 |
首版时间 | 2001-08-01 |
印刷时间 | 200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4 |
宽 | 14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