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武帝大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被问道:中国有哪几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即使你不是第一个想起他,但他绝对是之中当之无愧的一位——汉武帝刘彻!一部西汉史,武帝一人便占去小半。他不仅仅是一位“功至著”的汉家天子,更是一位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百代人物。武帝登基,把属于他的五十四年演绎得有声有色:独尊儒术,裁抑相权,组建中朝,唯才是举;北伐匈奴,南平两越,东定朝鲜,经营西域……即使是在他的晚年,仍力挽狂澜,将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北伐匈奴转移到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上来。武帝死后,余音未绝,又有一幕“昭宣中兴”。中国封建社会若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政策大多创始于武帝一朝;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的疆域版图,于此时基本奠定!

目录

第一章 继承帝位 /1

第二章 大有作为的时代 /34

第三章 颁定治国思想 /86

第四章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33

第五章 改革兵制与选官制度 /200

第六章 外事“四夷” /244

第七章 缓解财政危机 /303

第八章 宫廷生活 /351

第九章 晚年的转变 /398

第十章 论汉武帝 /436

附录 汉武帝大事年表 /468

试读章节

(三)金屋藏娇

封胶东王不久,刘彻的启蒙教育便开始了,景帝让韩嫣伴他“学书”,即学写字。韩嫣的祖父韩陨当,即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韩王信之子。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韩王信投降匈奴,儿子韩陵当也随他去了塞外大漠,后来做了匈奴的相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韩陨当降汉,封弓高侯。韩嫣聪明伶俐,大概正是因此之故,景帝让他陪刘彻学书。

除了学书外,刘彻便在韩嫣的陪伴下,尽情玩耍。他还不知道,一桩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姻缘落到他的身上。促成这桩婚事的,是馆陶长公主。

馆陶长公主是文帝窦皇后的女儿,景帝的姐姐。汉代惯例,驸马须是列侯。馆陶长公主下嫁给堂邑侯陈婴之孙陈午,生有一女,芳名日“娇”。眼见刘荣被立为皇太子,馆陶长公主想让爱女做刘荣的妃子,将来刘荣承嗣大位,爱女便可立为皇后,母仪天下了,遂向栗姬求婚。谁知,栗姬正怀恨于她。原来,馆陶长公主时常引荐一些美女佳丽给景帝,有了新人,景帝难免要冷落栗姬等,别的嫔妃倒还耐得住寂寞,栗姬生性好妒,心中怨恨馆陶长公主,如今见馆陶长公主来求婚,遂摆出一副皇太子生母的架子,一口回绝,以泄私愤。栗姬只顾一时之快,岂不知却惹下了大祸,她后来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馆陶长公主碰了钉子,自是愤懑不已。虽说她的丈夫陈午只是个堂邑侯,但她却是当朝天子的姐姐,窦太后的掌上明珠,仅从后来窦太后死后遗命把自己名下的金银珍宝全赐给馆陶长公主这一件事上,即可窥见她是何等宠爱这个独生女了。而且“长公主”这个名位极为尊贵,仪服与诸侯王同。栗姬如此不给情面,怎不招惹馆陶长公主的愤怒?馆陶长公主又岂能善罢甘休?

陈娇与刘荣的婚姻是不成了,馆陶长公主打算从诸王中再物色一个。她把景帝十三王逐个衡量一遍,最后相中了刘彻。她向王夫人提亲,王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这等大好姻缘做梦都不曾有过,遂十分痛快地答应下来。

两个女人从各自的利益考虑,一手包办了儿女的婚姻,她们皆大欢喜,谁知后来却酿成了一幕悲剧。

刘彻与陈娇都还年幼,自母亲定下他们的婚事后,两家来往密切,二人两小无猜,倒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托名班固撰的《汉武故事》中说,有一次,馆陶长公主把小刘彻抱在膝上玩耍,故意逗他:“儿欲得妇否?”其时左右有侍女若干,馆陶长公主一一指着问刘彻,刘彻都说不喜欢。最后,馆陶长公主指着爱女问他:“阿娇好否?”刘彻这才笑着说:“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直乐得馆陶长公主眉开眼笑,这便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这事不一定可信。不过,年仅五六岁的刘彻自然不会喜欢大他若干岁的那些侍女,喜爱与自己一同嬉闹玩耍的阿娇,也是情理中事。P11-12

序言

出古城西安北去,过了渭水,便是广袤三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咸阳塬。咸阳塬,秦陶文中作“咸塬”,汉代又名“五陵塬”。极目远眺,但见坦荡如砥的黄土台塬上,荒冢累累,一个个坟丘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九座高大的陵墓,西边一座陵墓最大,那便是汉武帝的茂陵。茂陵位于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兴平南位镇茂陵村),故名。茂陵周边,有武帝钟情的李夫人,战功卓著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宰相公孙弘,儒学宗师董仲舒,顾命大臣上官桀、金日碑、霍光,音乐家李延年,以及平阳公主等人的陪葬墓。岁月如梭,茂陵高大的封土堆上草木丛生,一岁一枯荣。这堆黄土原是极神圣的,取其一抔土,罪莫大焉。汉亡之后,禁律自然也就废弛了。游人至此,必欲爬上陵顶,看个仔细。千人登,万人攀,遂踩出一条二三米宽的路来,直达陵顶;大路两旁,又岔出一条条小径,蜿蜒而上。陵中所藏珍宝,也屡屡被盗;陵旁的便殿、寝殿,早已夷为平地;城垣、门阙,仅存地基。李白有诗云: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  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  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  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  安可乘。

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凉的废墟、一堆黄土和俯拾皆是的残瓦碎砖。然而,那堆黄土,那些残迹,犹有巨大的吸引力、震撼力。游人至此,巡礼那一处处遗迹,耳畔会顿时响起毛泽东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彪炳史册、震铄中外的时代。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四十八岁的景帝病人膏肓,终于不治而死。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登上未央宫前殿,南面称帝,是为武帝。

父祖留给他一笔丰厚的遗产。

汉承战乱之后,满目疮痍。贵为天子,刘邦的乘舆竟凑不齐颜色相同的四匹马;那些开国将相,则只有坐老牛破车的份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刘邦君臣只好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惠帝二年(前193年),曹参接替萧何出任相国,萧规曹随,奉行无为而治。从此,这种出自黄老学派的主张被定为统治思想,历吕后、文帝、景帝不改。到武帝即位时,经济终于繁荣起来。

父祖的遗产不仅仅是一笔巨额的物质财富,还有六十多年来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赢得的民心。唐人马周有言:  .

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

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

另一方面,父祖也留给他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结束,但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诸侯王骄横不法,有的甚至觊觎皇位;豪强地主奢侈不轨,武断于乡曲;丞相权势过大,皇权被削弱。这是皇朝内部的四个突出问题。外部则有来自大漠匈奴人的不时侵掠。这些内忧外患不解决,大汉皇朝连生存都将成问题,遑论发展!

丰厚的遗产,使武帝有条件有所作为;遗存的问题,又迫使他必须有所作为。武帝十分清楚时代赋予他的重大使命,他曾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  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变更制度、消除边患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武帝就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巨人并能产生巨人的时代。

于是,汉朝历史上最辉煌也是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页,被掀开了。

初登大位,武帝还得听命于祖母窦太后,她两眼早已失明,却不甘寂寞。她虽然没有像婆婆吕后那样临朝听政,却也左右着帝国的命运。她目睹了无为而治之下欣欣向荣的景象,确信这是最佳选择,早在景帝朝,她便以无为而治政策监护人的面目出现。终于,在她的干预下,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尝试失败了,军国大政被拽回到无为而治的老路上来。但是,年轻的武帝并非无所事事,他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他在等待,在等待中做好充分准备。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寿终正寝。这时,尽管母后王娡尚健在,但她只是在王氏外戚的权益受到冲击时才出面干预,并不过问军国大政。至此,武帝终于放开手脚,去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武帝一朝历史的见证人司马迁把武帝的文治武功概括为八个字:“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这两个方面都是凭借父祖留下的丰厚遗产,围绕父祖遗存的问题展开的。

对内,颁定治国思想,在“独尊儒术”的名义下,“悉延百端之学”,创立“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分化削弱诸侯王,打击地方豪强大族;裁抑相权,组建中朝;以严刑峻法驭下,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构筑严密的防御体系,加强对皇宫和京师的保卫;建设官僚队伍,广开仕途,唯才是举,量能授官。对外,重点是北伐匈奴,解除这一长期困扰大汉皇朝的边患。与此同时,南平两越,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

文治武功,特别是北伐匈奴的战争,很快便耗尽了父祖留下的那笔物质财富,北伐匈奴等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当此之时,武帝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财政措施,如修渠屯垦、统一铸币、算缗告缗、官营盐铁、均输平准、榷酒酤等等,借此积聚了大笔钱物,使北伐匈奴等战争得以进行下去。但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国库空虚,富人也贫困潦倒,穷人则更加贫穷。穷则思乱,难以苟延残喘的黎民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到天汉二年(前99年),从燕赵到江汉,整个“关东”地区,到处都是衣衫褴褛、手执刀枪的起义军。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但表明社会危机已开始总爆发,大汉帝国濒临“土崩”的险境。

在此危难之际,武帝毅然于征和四年(前89年)颁发了《轮台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在诏书中,武帝检讨.了自己的失误,“深陈既往之悔”,宣布从今以后,当务之急是“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也就是说,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北伐匈奴转移到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上来。

实际上,这一转变是武帝的既定方针。不过,他原本把政策的转变设计在下一代,由他的后任来完成。然而,时局的发展迫使他不得不提前。对于这种转变之必要,当朝公卿如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商丘成、搜粟都尉桑弘羊等并没有意识到,桑弘羊甚至至死未能理解。武帝慧眼独具,从种种迹象中发现已到了非改弦更张不可的时候了。

正是这一转变,挽狂澜于既倒,并使大汉皇朝再次焕发生机,在武帝死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

武帝以赫赫功业奠定了他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

汉人认为,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出生人死打下天下,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祖述高祖,无为而治,至武帝才又轰轰烈烈,把西汉皇朝推向辉煌,“功至著”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汉初六十余年,清静无为,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是给武帝打基础、搭舞台的。武帝登基,把属于他的那五十四年演得有声有色。武帝死后,余音未绝,又有一幕“昭宣中兴”。一部西汉史,武帝占去 少半。

武帝不仅仅是一位“功至著”的汉家天子,更是一位在历史上 影响深远的百代之人物。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若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政策大多创始于武帝一朝;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的疆域版图,于此时基本奠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从此开通,等等。人们常以“秦皇汉武”连称,确实是事出有因,他们同是中国封建时代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张维华先生完稿于1957年的《论汉武帝》一书,对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了如下评价:

汉武帝在位作皇帝,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历  时五十四年,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而且在他  在位的期间,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或是在对外关系上,都有  些极重要的变革和措施;而这些重要的变革和措施,不仅影响  到汉王朝自身,而且也影响到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各方面。  旧日中国历史工作者,在人物的类比上,有“秦皇汉武”之说;  在历代王朝的类比上,有“汉唐之盛”之说。前一句话,虽然  是说秦皇汉武在各人一生的行动和生活上有些类同之处,但  也暗含着他们对于当时历史所起的某些作用。后一句话,虽  然是指着两个王朝说的,其实是影射着汉武帝唐太宗对于造  成“汉唐盛世”所起的影响。

武帝能够在汉代和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首先是时代使然。马克思有言:

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

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造就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帝的才识。

雄才大略,是班固写完《汉书·武帝纪》后给武帝下的一个评语。班氏所言不虚。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武帝可能有失误、不当之处,但他有通览全局之明。他的才识展现在他对天下大势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上,雄才大略之内涵,即在于此。“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事情千头万绪,变化多端,但武帝始终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有整体的把握,因此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即位之初,他对外征伐,对内改制,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使命。当此之时,他已制订了下一步对策:一旦“外攘夷狄”大功告成,即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开边转移到富民上来。当危机日重、百姓蜂起之时,他又意识到不能等他的下一代再转变了,当机立断,痛下罪己之诏。秦皇、汉武并称,二人在若干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在对时局的把握、及时地调整统治方针上,始皇实不及武帝雄才大略。始皇是个实干家,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裁决,一天要看一石奏章,看不完不休息。武帝则像个战略家,他的精力更多地用在战略方针的研究、制定上,具体事务多责臣下。

武帝用人,唯才是举。他打破了汉初以来家庭身份的限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哪怕是“有负俗之累”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也选拔出来。武帝一旦看中了某人,往往不问年岁,不论资历,破格提拔任用。广开仕途,善于任用,使得武帝一朝人才济济。班固 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苏轼说:

古之人,惟汉武帝号知人。盖其平生所用文武将帅、郡国   边鄙之臣,左右侍从、阴阳律历博学之士,以至钱谷小吏、治刑  狱、使绝域者,莫不获尽其才,而各当其处。 武帝正是靠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武帝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辞赋就写得很有水平。他喜欢游玩享乐,追求声色犬马。后宫佳丽成群,多至数千,武帝以好色而屡遭后人讥斥。他还喜欢驰逐射猎,观赏斗兽、歌舞,与臣子玩射覆、射壶、蹴鞠等游戏。武帝是一位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皇帝,但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当他登上未央宫前殿时,他是天下共主;下得殿来,他又成了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皇帝的权威与人的本性,在武帝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中对汉武帝其人有一段形象的描写:

说到汉武帝,也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幅严肃的  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很活泼、很天真、重情感的人物。  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  喜欢神仙。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  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  最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  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①

武帝连同他那个辉煌的时代,俱往矣。我们今天再次给他立传,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复原那一段历史,是立传的基本要求。当然,要把早已烟消云散的这段历史详细复原出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依据《史记》、《汉书》等文献和考古发掘提供的材料,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视角对焦于以下几个问题:武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时代给武帝以什么样的机遇?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武帝是怎样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的?他的所作所为对后代有什么影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等等。

对此,先贤今哲已进行了若干总结,关于汉武帝的学术专著就有张维华先生的《论汉武帝》等十 余部;学术论文,更不胜枚举。先贤今哲已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我们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草成此稿,试图对汉武帝其人其事做些更合乎历史事实的诠释。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失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所附地图,由安国同志绘制。插图由宋新刚同志制作。

谢玉堂同志虽先后担任繁重的省市领导职务,但于百忙中仍一直关心和支持秦皇、汉武两部传记的编写工作,谨在本书出版之际,再次表示敬意和感谢。

                       作者

                       2004年12月于济南

书评(媒体评论)

《汉武帝大传》以详实的资料、精审的考辨、优美的文笔、传神地再现了汉武帝雄才大略、波澜壮阔的一生,细腻透彻地剖析了他的思想、性格和才情,展现了影响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的群像。

《汉武帝大传》把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武帝大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作璋//刘德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7363
开本 32开
页数 4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41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