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都德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最后一课》选取了都德的短篇集《磨坊书简》及《星期一的故事》中最耐人阅读的篇目。
图书 | 最后一课/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最后一课》是都德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最后一课》选取了都德的短篇集《磨坊书简》及《星期一的故事》中最耐人阅读的篇目。 内容推荐 《最后一课》选取了都德的短篇集《磨坊书简》及《星期一的故事》中最耐人阅读的篇目。这些短篇都是少男少女比较容易了解的作品,故事虽然很简短,但寓意却十分深远。《最后一课》正是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最后一课》是“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之一。 目录 最后一课 少年间谍 巴黎百姓 母亲 小馅饼 法国仙子 从阿尔及利亚回来的士兵 老柯奈尔的秘密 红鹧鸪 镜子 塞米雅号的最后一刻 史根先生的山羊 博凯尔的驿车 繁星点点 阿莱姑娘 教皇大人的骡子 马丁神甫 老夫妇 滑稽大师的公文包 金脑人 出售房屋 天主的家 打桌球的元帅 柏林之围 橙子 老旗手 前哨见闻 记事员 在卡马尔格 试读章节 原来,老师如此盛装上课,是表示对最后一节课的敬意。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村子里的老人们要坐在教室后面了。他们似乎在后悔以前没有常到学校来,今天的出席,除了感谢老师四十年来的辛勤教导外,也表现出对于即将失去的祖国的崇高敬意。 突然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大声、清楚地将动词规则正确地背诵出来,但是,我一开始就背错了,只能低着头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发着抖,心情十分沉重。 韩麦尔老师说:“小弗朗士,我不会骂你,你受到的处罚已经够多了。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时间还多的是,明天再读吧!’到了明天,又这样想……总是把教育放到明天再做,这就是我们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普鲁士人会说:‘什么?你们法国人连自己的国语也不会?’可怜的小弗朗士,之所以造成这一切,最大的责任不在于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要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的父母宁愿你去田里或制线工厂多赚一文钱,也不愿意你多花一分钟接受教育。老师也应该受到谴责,有时候叫你们去我的花园帮忙浇水,没有督促你们用功读书,有时候又让你们提早下课回家。” 就这样,韩麦尔老师从一件事谈到了另一件事,最终谈到了法语。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不要忘记它。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牢牢地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接着,老师拿起语法书开始讲解,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一听就懂,老师所说的内容也好像变简单了。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么认真过,老师也不曾这么有耐性地说明过。可敬的老师,他好像想在自己离开之前,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都传授给我们。 语法课结束之后,便是习字课。韩麦尔老师为我们准备了新的习字本,上面工整地写着——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卡挂在课桌的横档上,就像一面面小旗子,在教室四周飘扬。学生们一语不发,都在专心地写字。此时,教室里只有笔写在纸上的沙沙声。 , 就连一年级的学生也在很专心地听课,并在书上画着线条,仿佛那就是法语……偶尔有一只金龟子跳进来,也没有人看它一眼。鸽子在学校的屋顶上低声鸣唱。在这静谧的气氛中,我不禁想到:难道鸽子也必须用德语鸣唱了吗? 偶尔抬头看一看讲台,发现老师一动也不动地凝视着周围的物品,好像要将整间教室都收纳到自己的眼中一般。 我能体会老师的心情。这四十年来,老师提供自己的屋子当教室,从不曾离开过这里。教室里的桌椅始终没变,只是被学生磨得发黑发亮,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庭院里的胡桃树长大了,老师亲手栽种的蛇麻草从窗边攀爬到了屋顶。要和这些熟悉的景物分离,对老师而言,是一件相当心痛的事。 听见韩麦尔老师的妹妹在二楼整理行李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我的内心痛苦万分。明天,韩麦尔老师一家人就必须永远地离开这块土地了。 即使如此,韩麦尔老师还是坚强地上完了最后一堂课。习字课结束之后,是历史课。接着,低年级的学生练习发音,坐在教室一角的奥泽尔爷爷也戴上眼镜,双手捧着初级读本,和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我们都听得出来,他很认真地想要念好,但是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我们听了,又想笑,又难过。 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最后的一堂课。 教堂的时钟敲了十二下,接着就是祈祷的钟声,与此同时,普鲁士士兵也正好操练完毕,吹起号角从我们的窗外经过。韩麦尔老师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抬头挺胸。 “各位。”老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说话。 “各位……我……我……”老师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他转身向着黑板,拿起粉笔,用尽全身的力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老师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只是挥了挥手,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可以……走了!” 少年是史坦诺家的人,所以大家大都叫他“史坦诺宝宝”。 他是个出生于巴黎、身体虚弱的孩子。有人说他看起来大约十岁,也有人说他大概十五岁,但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年龄。少年的母亲早逝,他与海军退役的父亲相依为命,他父亲现在担任唐普尔街一个小公园的管理员。 巴黎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小孩、佣人、手拿折叠椅的老妇人、贫穷的母亲们,都必须经过这个公园,以避开来往的车辆。大家都认识史坦诺先生,也都很喜欢他。不过,野狗和流浪汉就比较怕他了。每个人都知道,在史坦诺先生坚硬浓密的胡须下,隐藏着如母亲般温柔的微笑。当你问他:“史坦诺宝宝好不好啊?” 史坦诺先生一定会面露微笑。P4-7 序言 都德,1840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尼姆城。在都德16岁那一年,由于父亲经营的丝织品工厂破产,他只好放弃进入大学就读,在中学寄宿式学校担任辅导老师。半年后,他远走巴黎,去投靠在那里当职员的哥哥。在哥哥的帮助下,都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868年,都德发表了描述辅导寄宿生生活点滴的半自传式小说《小东西》,从此,被视为新生代作家。1869年出版的短篇集《磨坊书简》,是都德的代表作。它描写的是日照充足的普罗旺斯的地域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况,是一部充满诗趣与梦想的作品。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也加入了国民别动队第九十六营,亲身经历了巴黎公社最初的日子。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来他以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为背景,在1873年发表了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1897年12月16日,这位大作家在巴黎家中吃晚饭时,突然倒地不起,与世长辞。 本书选取了都德的短篇集《磨坊书简》及《星期一的故事》中最耐人阅读的篇目。这些短篇都是少男少女比较容易了解的作品,故事虽然很简短,但寓意却十分深远。《最后一课》正是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它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深刻。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这一点在本书所选的篇目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而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感动着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也被许多国家列为青少年的必读名著。 编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最后一课/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阿尔丰斯·都德 |
译者 | 陈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049110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4 |
宽 | 14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