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来话多/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以古今大块为述作,与天地清气相娱游”,是位于南京东郊的灵谷寺中的一副联语,它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钟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的时空内涵。虽然曾经龙盘凤舞却又终成“六朝废都”的南京城,不失为中国封建史上失败政治的典型,但“失败乃成功之母”,它却一直默默地警示着来者要时刻警惕披着时尚外衣的历史剧的重演。

自从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安钟山之后,以“民族、民权、民生”为诉求的“中国梦”,又为这座名山赋予了“天地正气”的时代内涵。因此,四时更替、常读常新的钟山,总是让中外文人墨客如潮而来,题咏而去。精装一大本,共574页的《钟山诗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首次集中搜集并展示了历代文人学士咏怀钟山的诗文作品,成为当代南京地方文献丛林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名山艺文志”。

钟山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位于宁镇山脉西端,横亘于南京城东,有峰三座,蜿蜒起伏,翩若游龙。后因东吴大帝孙权安葬于钟山南麓后,为避其祖父孙钟名讳,故易名为“蒋山”而有“蒋陵”“吴皇陵”“孙陵”的别称,成为南京地区六朝陵墓之首。因山体地质构成中的紫色页岩层,在阳光映射下耀如紫金,因而又被称为“紫金山”。“佛诞斯辰霁晓天,瑜伽声动袅炉烟。”在六朝时,山林中寺庙众多,历经岁月的沧桑,可惜如今只仅存灵谷寺一处。

龙蟠钟阜、毓秀金陵的钟山,虽在历史上曾有甘熙(1798—1852年)的《灵谷寺志》、王焕镳(1900一1982年)的《明孝陵志》、傅焕光(1892—1972年)的《总理陵园小志》等问世,但长期以来还是欠缺一部全景式集大成地揭示钟山历史人文内涵的《钟山志》。于是在2005年,钟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现任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长王鹏善先生即发愿编纂该志。经金陵地方文献专家吴小铁先生等广采博征有关的古代史籍、史志及近现代报章杂志,终于蔚成大观,并独立为《钟山志》续篇之《钟山诗文集》问世。

据《钟山诗文集》编者的搜集和统计,自六朝至现代的l’700余年间,先后有700余人写下了歌咏钟山的文史作品。如今一编在手,由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总合酿就的钟山文化,其丰厚性已然不言而喻。

王鹏善先生在序言中说本书的价值,一日“存史”:“辑录前人诗文,一仍其旧,可真实反映历史上各个时代有关钟山的政治、经济、军事及重大事件、文物名胜、民情风貌等社会历史现象乃至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现象,是最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许多诗文作者,时代久远,其不显,作品散失,此集所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二日“提升”:“此集诗文作者,或居处金陵如王安石,或侨寓钟山如顾炎武,更多的是登山临水,惊鸿一瞥,以生花妙笔,状山河之盛,此乃对钟山文化最好最美的诠释。我们今天汇集群贤诗文,实为提升弘扬钟山乃至古都南京文化品位计,不仅发思古之幽情而已!”三日“继承”。他认为,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极“左”思潮盛行之时,“中国传统文化曾面临断代危机,当前市场经济大潮又使人们无暇顾及传统文化”,如今“要使南京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文化创作生产高地,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文化人才荟萃高地,文化遗产传承高地和文化创新引领高地,《钟山诗文集》的出版,便是为实现此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更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历史的脚印!”

《钟山诗文集》卷首有“凡例”11款,把本书的编录标准,如诗词作者的断代,生年顺序,作品出处,内容中的异体或错别字,诗词原注的史料价值等,条分缕析地予以说明,足见编者的学风的仔细和严谨。

本书正文部分为含有谢灵运、沈约、王昌龄、李白、白居易、元稹、杜牧、温庭筠、李煜、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白朴、朱元璋、方孝孺、文征明、汤显祖、顾炎武、纳兰性德、林纾、康有为、于右任、鲁迅、叶恭绰、柳亚子、胡小石、毛泽东、叶圣陶、张恨水、林散之等诗、词、联语的古韵文集和古散文集两大版块。如按年代分,以明、清两代留存的诗词作品为最多(各有200余人的作品被收录);其次为宋代和民国时代。

编者对有关诗词的注解,很具可读性。如清代学者钱大昕《过明孝陵》诗中有这样一句:“初承龙凤号,终应富家谣。”此处“富家谣”是有典故的,诗后注释道:元末谣云“富家莫起楼,贫家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P10-13

后记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从1989年秋从国家教育部机关调到南京大学工作,屈指算来,已有24个年头了。在这20多年日新月异的社会进程中,也有风,也有雨,但终于坚持着读写于校园,逐渐把自己那种客居省城学府的游子心态变换过来,不离不弃,且努力参与着南大校园文化的积累,这期间的心路历程,颇堪一说。

……

同时我还要致谢于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献学家王余光学长,他不仅与我先后共同合作主编了《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华读书之旅》等书,而且在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期间,他还倡议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其前身为“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从而为我们所认同的“阅读文化学”,开创了专业实践的社会平台。

最后我要特别致谢于当代知名教育家朱永新道兄,他在去年春节休假期间,拨冗为本书所写的题为“愿书香飘溢吾土”的序,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切的情意,令我感动。十余年来,他对于包括学生阅读在内的“新教育”理念的执著和敬业,他对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大声疾呼,他对于终身阅读行动的身体力行,一直对我有着十分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

(农历甲午年二月雨水节中书于金陵江淮雁斋)

目录

人文的底蕴

“白门秋柳秦淮梦”:黄裳的《金陵五记》

“古今人文萃一编”:王鹏善主编的《钟山诗文集》

“耕读孝义传家久”:

 《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乡曾氏卷》

“临川才子金溪书”:吴定安的《芗草集》

“江淮本是书香地”:

 刘尚恒、郑玲的《安徽藏书家传略》

“苹楼万卷情独锺”:涂宗涛的《苹楼藏书琐谈》

从端居室到小莽苍苍斋:

 范凤书的《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

曾经灿烂的“中国梦”:

刘东主编的《中华文明读本》

书香的魅力

“敲罢了三声晚钟”:张建智的《绝版诗话》

“旧家燕子傍谁飞”:薛冰的《旧家燕子》

“在隐秘的花园里”:韦泱的《旧书的底蕴》

“窗头明月枕边书”:桑农的《随遇而读》

“书自香我何须花”:朱永新的《书香,也醉人》

“以书会友叙书香”:翁长松的书人书事随笔集

渐行渐远的故事

“志士文豪合一身”:张夷的《陈去病诗注析》

回忆“青涩年华”:阿滢主编的《我的中学时代》

“奋斗的生命才是美丽的”:勇于“造命”的陈衡哲

“心香一炷笔墨开”:

 《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

“一蓑烟雨任平生”:萧乾的口述自传《风雨平生》

“走在自己的人生道上”:亮轩回忆录《飘零一家》

瞬间与永恒:阮义忠的摄影随笔集《失落的优雅》

熏陶与受教:张曼菱忆父录《中国布衣》

“隐忧”:陈思和回忆录《1966—1970:暗淡岁月》

“安心是药更无方”:

 肖峋回忆录《革命·运动·法制》

读读孙犁.看看姜德明书话

“梦中每迷还乡路”:孙犁的《乡里旧闻》

半世三代一工程:百花文艺出版社补订新版

《孙犁文集》

“敬惜字纸津京书”:《孙犁书札——致姜德明》

“白洋淀紫苇之魅”:《韩映山文集》

一部“新文学简史”:姜德明书话的开笔诸集

梦寐中的旧书摊:姜德明的“三梦二话”

半世纪的书林笔耕:姜德明的“书话三叶”

半个“藏书家”:想起了姜德明的“淘书告诫”

所谓“旧文艺”:姜德明读写之路的深刻启示

前言与后语

《被湮没的篇章》序

《风情民国老期刊》序

《桐溪书声——(梧桐影)文选》序

“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前言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编后记

序言

今春的一天,在十多年前就曾相识于上海文庙旧书集市摊头的王雪霞女士忽然来电说,在她执行主编多年的《藏书报》上,新开辟了一个“全民阅读周刊”的园地,她注意到我近年来频繁参与有关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活动,因而提议我在专刊上开辟一个栏目,把过眼的新书、旧书读后感写下来,一定大受该报的读者欢迎云云。

感动于王女士自河北大学毕业以来对报纸编辑岗位的敬业,想到雁斋好书周至月来、络绎不绝的样子,尤其是每当收到师友们题辞邮赠的新著,往往无以回报,如今真能把开卷所见、观余所得、读后所感用千字文记录下来,“书生人情一叶纸”,也算得是一桩投桃报李的功德事,如此想来,便半就半推地应承了下来。

这个栏目,其实不过是老铺重开的“秋禾书话”。我随后在开栏语中说:

从《旧书信息报》到《藏书报》,我都是它的老读者。它使我在有意无意的浏览中,保有了一个读书人和藏书家参与业内所需的基本资讯。累积起来受其种种人文津逮,自非数百千言所能道明者。日前承编者以专栏文字相约,于道于义,皆不可辞谢者也。忽忆老话有云:“富不丢猪,穷不丢书”“读书皆为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有余粮鸡犬饱,架上书多子孙贤…‘丹桂有根,生于书香门第;黄金无种,出在勤俭人家”……谐庄之间,种种民间传统智慧,真意味深长而耐人咀嚼矣。遂捡出旧店招一幅,日“秋禾书话”,新开老铺,专一话说师友赠书,坊间老书,书林好书,一书一影,文以两千字内为限。春耕春种,秋耘秋收,或可与众书友同觅茶叙之旧欢与夫笔谈之新怡耶?是为小引。辛巳植树节后三日于金陵江淮雁斋。

开笔后在三月份成稿的三篇文章,依次是《心香一炷笔墨开》《“苹楼万卷情独钟”》《敲罢了三声晚钟》,分别推介的是旅法作家郑碧贤女士的《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津门藏书家和学者涂宗涛先生题赠的新著《苹楼藏书琐谈》,及湖州藏书家、作家张建智先生题赠的新著《绝版诗话》。这似乎是个象征,说明我对于书自何处来其实是不甚在意的,临文之际在乎的是,开卷之余是否真有话说,且能否自圆其说,还要说得是不是在理和合情,让读者在一瞥文章标题之余,还想接着展卷浏览下去——假如读罢拙文后,还产生过去书店淘来读,去图书馆借来看,甚至上机网购来收藏的闪念,那谢天谢地谢读者,我这番先读后作的辛勤,也就无所妨了。

不承想,栏目上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刊出后,似乎还能受到一点欢迎。一个小小的标志是,远道快递来的作者赠书,似乎比往年要多一些了。这使得开了头起步走的这一程“书话苦旅”,可持续了下来。常常讲学、开会结束,倦游归巢之际,在拆看堆叠案头的书包时,心中会泛起一丝焦虑:好书真多,可怜我能真正读后作评的却是那么的少。

不过时近岁末,检点笔耕劳绩却也颇为欣喜。要感谢开专栏写稿所固有的为读者负责,向编者交差的“倒逼机制”,让我得以在“交差”之余,挤着时间多读了一二十册好书,留下了这近十万字的书话、书评文字。到此秋收冬藏的季节,居然可以灾梨祸枣,又出新集了。

话说我在《藏书报》开栏时,用的是西泠印社理事、福州书法家、藏书家林公武先生多年前赠刻的“秋禾话书”朱文图章,作为栏目的标识;如今要结集出版了,《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和《秋禾话书》(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两个书名,早已在过去的数十年颠来和倒去地用过了,如何才能再起个别致点的好书名出来呢?

踌躇之间,忽然心灵而福至。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听评弹听说书时,男女艺人在场上都爱讲的一句苏白“说来话长”,颇符心意。于是替换其中二字,以“书来话多”为新集之名。并暗自决心,到明年底时还要努力再编上一集姐妹篇《书来话长》,以成联珠而为全璧。这两个书名的好处,在于嵌入了“书话”一词,表达了作者想跻身于文坛前辈开启的“书之书”林场的微愿。于是在自鸣得意之余,请得河北篆刻家、十不全斋主人任建玮先生为镌一枚书名图章,纪此一念。是为序。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时为农历癸巳年小雪节后一日,于金陵江淮雁斋。

内容推荐

《书来话多》系作者藉其雁斋所收藏的作家、学者签名本,对孙犁、姜德明、涂宗涛、朱永新、张建智、吴定安、范风书等人的旧书新著加以多元化的品评,共分“人文的底蕴”“书香的魅力”“渐行渐远的故事”“读读孙犁,看看姜德明书话”“前言与后语”五辑,向读者彰显了淡泊明志、知书识礼的乐趣。

《书来话多》的作者是徐雁。

编辑推荐

《书来话多》系作者藉其雁斋所收藏的作家、学者签名本,徐雁对孙犁、姜德明、涂宗涛、朱永新、张建智、吴定安、范风书等人的旧书新著加以多元化的品评,具体收录了《一部“新文学简史”:姜德明书话的开笔诸集》;《梦寐中的旧书摊:姜德明的“三梦二话”》;《半世纪的书林笔耕:姜德明的“书话三叶”》;《半个“藏书家”:想起了姜德明的“淘书告诫”》;《所谓“旧文艺”:姜德明读写之路的深刻启示》等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来话多/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2187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1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2014057219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4
13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