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给中国人的社会风俗史(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七章内容。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以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目录
第一章·服饰风俗
第 1 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 002
一、头衣 - 002
二、上衣 - 010
三、下衣 - 018
四、足衣 - 020
第 2 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 026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 026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 026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 032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 038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 041
第 3 节 佩饰和化妆 - 047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 047
二、女性的美容和化妆 - 053
第二章·饮食风俗
第 1 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 066
一、主食 - 066
二、副食 - 072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 080
第 2 节 雅俗共饮的茶 - 090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 090
二、中国的茶道 - 097
第 3 节 中国的酒文化 - 099
一、酒的流程 - 099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 103
第 4 节 饮食器具 - 114
一、古代的炊具 - 114
二、古代的饮食器具 - 118
第三章·住居风俗
第 1 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 128
一、四合院 - 128
二、堂、室、火炕 - 129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 130
四、墙和影壁 - 134
五、卜宅 - 136
第 2 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 137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 137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 140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 144
四、床、帐、屏风、户帘 - 145
第 3 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 150
一、庭院树果 - 150
二、六畜 - 153
第四章·行旅风俗
第 1 节 旅游的类型 - 162
一、帝王巡游 - 162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 167
三、商旅之游 - 179
四、宗教之游 - 180
第 2 节 出行礼俗 - 184
一、祖道 - 184
二、赠别 - 186
三、饯行 - 187
四、折柳送别 - 189
五、长亭送别 - 190
六、洗尘 - 192
第 3 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 - 194
一、徒行 - 194
二、车 - 195
三、步辇、肩舆、轿子 - 206
四、船 - 212
五、马、驴、骡、骆驼 - 216
第五章(上)·岁时风俗
第 1 节 年、月、季和古代的历法 - 224
一、年、月、季 - 224
二、农历和阳历 - 227
第 2 节 一日之内的计时 - 230
一、六十甲子 - 230
二、日晷和漏刻 - 231
三、十二时辰 - 233
四、更和鼓 - 234
第 3 节 二十四节气 - 236
一、少昊氏以鸟名官 - 236
二、七十二候 - 237
三、二十四节气歌 - 241
四、二十四节气与置闰 - 242
第五章(下)·节日风俗
第 1 节 除夕和元旦 - 246
一、由元旦到春节的流变 - 246
二、除夕 - 248
三、元旦 - 259
第 2 节 元宵节 - 270
一、元宵节的起源 - 270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 272
三、吃元宵 - 274
第 3 节 清明节 - 276
一、清明节探源 - 276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 280
第 4 节 端午节 - 289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 289
二、天师符、五时图、五色丝、艾草、 菖蒲酒、石榴花、雄黄 - 290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 屈原 - 292
四、角黍 - 296
第 5 节 中秋节 - 298
一、中秋节的起源 - 298
二、中秋月饼 - 302
第 6 节 重阳节 - 304
一、重阳节的起源 - 304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 - 305
三、重阳节的传说 - 314
第六章·婚姻风俗
第 1 节 婚姻媒介 - 318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 318
二、指腹婚和童养媳 - 321
三、收继婚 - 323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 - 324
第 2 节 婚 礼 - 327
一、六礼 - 328
二、合卺、拜舅姑、庙见 - 336
三、两汉婚礼的变异 - 340
四、催妆、 女、拜堂——婚礼的进一步演变 - 344
第 3 节 婚姻禁忌 - 346
一、同姓不婚 - 346
二、士庶不婚 - 348
三、居丧不婚 - 350
第七章·生老风俗
第 1 节 对新生命的呼唤 - 354
一、祈子风俗 - 354
二、胎教 - 365
第 2 节 幼有所长 - 368
一、悬弧挂帨和弄璋弄瓦 - 368
二、三日洗儿和满月 - 369
三、百岁和周岁试儿 - 371
四、十二生肖 - 372
第 3 节 踏上人生之路 - 375
一、孩提、幼学、成童 - 375
二、冠礼 - 380
三、姓、氏、名、字、号 - 383
第 4 节 敬老养老 - 390
一、暮年巡礼 - 390
二、敬老养老 - 391
三、生日和祝寿 - 395
后 记 - 399
序言
社会风俗史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秦永洲撰写,精装
四色印刷,680多幅精美古图,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
,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
精彩页
四、船
(一)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
我国古代最早的船是筏子和独木舟。筏子的制作比较简单,用几根树干或 竹子排扎在一起即可。《物原》语:“伏羲始乘桴。”《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语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即筏子。
独木舟是用一段粗大的树干挖成的小船。《淮南子·说山训》讲:“见窾 (kuǎn)木浮而知为舟。”“窾木”即中空木。《易经·系辞下》说,伏羲氏“刳木 为舟,剡木为楫”。《汉书·地理志上》说,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另外还有 共鼓、巧垂、伯益、番禺凿舟的神话。
到商代,出现了用数块木板组装而成的木板船。受筏子制作原理的启发,人 们将两舟连接起来,又制造出了能提高稳定性和装载量的舫。《通俗文》云:“连 舟曰舫。”
周代规定:“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舫)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桴)。”〔1〕天子乘坐由多条船连成的造舟,诸侯乘坐“维连四船”的维舟,大夫乘 “并两船”的方舟,士乘单只船的特舟,一般平民则只能乘筏。
连接多条船只的造舟、维舟、方舟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知道防止船的摇晃 和颠簸,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制造形制太大的船。
(二)橹、舵、帆、锚
先秦时,船的动力主要是操桨,秦汉时出现了橹。橹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人力 推进工具,一橹的功效是一桨的三倍,“用膂力然后舟行也”。长沙伍家岭西汉船模型显示了橹的早期形态,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的内河航行船图像可以看出橹 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橹是我国造船与航行技术的一项杰出发明,有的外国学者 称:“橹可能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
汉代还出现了舵、帆和锚。
舵当时又称柁或柂,用来控制船的航向。东汉刘熙《释名·释船》 讲:“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后见拖曳也,且言弼(辅助)正船,使顺流不 他戾(拐弯)也。”1955 年,广州近郊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型, 长 54 厘米,宽 11.5 厘米,高 16 厘米,船首系锚,船尾有一宽叶桨板,似作掌 舵,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舵。
风帆是利用风力使船航行速度加快的器具,始见于东汉中期。《释名·释船》 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马融的《广成颂》对帆 的使用情况作了生动的描写:“方余皇,连舼舟,张云帆,施蜺帱,靡飔风,陵 迅流,发櫂歌,纵水讴,淫鱼出,蓍蔡浮,湘灵下,汉女游。”〔1〕为了增加受风面 积,更充分地利用风力,还出现了双桅以至三桅、四桅船。
锚到东汉时已渐趋成熟。上述广州东汉陶制船模型首部悬挂有锚,其性质已 经脱离了锚的初始阶段,锚上既有锚爪又有横杆,使锚爪易于插入水底泥中,基本上具备了后世锚的特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给中国人的社会风俗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永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80837
开本 16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23-07-01
首版时间 2023-07-01
印刷时间 202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766
CIP核字 2023086218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