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浮针疗法
3.2 患肌
3.3 肌肉前病痛
3.4 肌肉中病痛
3.5 肌肉后病痛
3.6 运针
3.7 扫散
3.8 再灌注活动
4 适应证与禁忌证
4.1 适应证
4.1.1 肌肉前疾病
4.1.2 肌肉中疾病
4.1.3 肌肉后疾病
4.2 禁忌证
5 操作步骤及要求
5.1 进针点选择
5.2 针具选择及体位选择
5.2.1 针具选择
5.2.2 体位选择
5.3 消毒和进针
5.3.1 消毒
5.3.2 进针
5.4 运针、扫散
5.4.1 运针
5.4.2 扫散
5.4.2.1 扫散操作方法
5.4.2.2 扫散的种类
5.4.2.3 扫散的时间、频率
5.5 再灌注活动
5.5.1 再灌注活动的分类
5.5.1.1 主动再灌注活动
5.5.1.2 被动再灌注活动
5.5.2 再灌注活动的操作要求
5.5.2.1 幅度大
5.5.2.2 速度慢
5.5.2.3 次数少
5.5.2.4 间隔长
5.5.2.5 变化多
5.5.3 再灌注活动的操作方法
5.6 留管及取管
5.6.1 留管操作
5.6.2 留管时间
5.6.3 取管
5.7 浮针治疗间隔时间和疗程
5.7.1 间隔时间
5.7.2 疗程
6 异常情况及处理
6.1 皮下瘀血
6.2 晕针
6.2.1 预防晕针
6.2.2 晕针处理
7 注意事项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浮针针具的结构和规格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患肌的特征、分级、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