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山丹长城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二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靠前实属罕见。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靠前保存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博物馆”。 作者简介 张涛,1962年3月生,甘肃山丹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西学院河西学研究所主持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的教学和河西文化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大漠长河——河西长城》《陇文化概论》等专著。 目录 章山丹地理、历史、文化概述 节山丹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山丹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灿烂的山丹文化 第四节山丹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章山丹境内汉长城 节汉代对河西的开拓与经营 笫二节河西走廊汉代长城的主要走向和线路 第三节汉长城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汉长城线上的军事建制与组织系统 第五节山丹汉长城墙体保存比较好的地段 第六节山丹汉长城壕堑、烽燧 第七节山丹汉代城障 第三章山丹境内明长城 笫一节山丹明长城的走向 第二节明长城现状 第三节山丹明代壕堑 第四节山丹明代烽燧 第五节山丹明长城城障(燧障) 第四章山丹明长城烽燧体系和边境保障 节山丹明长城南北烽燧体系 第二节山丹长城关隘 第三节明长城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四节山丹明长城防御工事体系 第五节山丹明长城线上的驿站 第六节山丹明长城的构筑特点 第七节山丹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山丹长城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涛,蔺海鲲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362010 |
| 开本 | B5 |
| 页数 | 25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7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928.7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