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桃湾村的几个爷们/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杨秀刚著的《桃湾村的几个爷们》着力展示了20世纪最后三四十年间乡村普通人群的生活变迁,特别塑造了各种女性命运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同时也注重小说文体上的差异展示,语言着力营造一种诗化抒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小说着重编撰了一些日常生活故事,饶有深度地切入人性深处的感受与体验,并从这些小说看到了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悄然转移的文化痕迹。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巨大转型,地处云贵高原腹地的桃湾村自然也受到强烈波及。杨秀刚著的《桃湾村的几个爷们》以该村几个男人个体生命的遭际观照整个时代变迁,着重以时代气候与乡村传统观念、情感伦理并举的方式,在对人物灵魂内部的剖析,展示出他们分裂与弥合的精神图谱,以及他们抵制自我内心被世俗化的心理挣扎,让时代之光照亮他们内心黑洞的窗口,以人性气度解构或重塑新的价值观念,尽可能及早收敛起沉郁的精神流浪。

目录

说谎的故事

我们的村庄

接任

责任

试读章节

后来我才知道,就是这月亮山麓的浓雾害了我父亲。

我父亲叫黄连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一生中有许多莫明其妙的害怕,害怕饥饿,害怕政治运动,害怕人家瞧不起他,害怕自己再这么消瘦下去……父亲真的很瘦,瘦得脸都长了。如果有营养让他变得富态一点,那村里人就不会叫他“撂棒蛇”了。“撂棒蛇”是月亮大山里众多蛇型中的一种。据说这种蛇遇到惊吓时,它逃跑的方式不是爬行,而是像人们从山上扔下短根柴棒一样,快速地翻着跟斗,一路嘎嚓有声,眨眼之间便潜草人林了。不仅如此,父亲脸上的颧骨也高。小时候我记得他的颧骨是没有那么高的,许多肉都被饥饿打磨掉了,就像冬天的桃湾河裸露出难看的河床一样。但是,这么多缺陷,都还体现不了父亲最突出的特征。父亲最突出的特征是他走路。父亲走路总是很匆忙,大步流星的,脑袋总要超过脚尖几公分,像是有鬼在后面撵他似的,加上人又瘦长,就极像一条翻跟斗逃跑的“撂棒蛇”了。我经常听母亲数落他,说连生,你还不到五十岁呢,你的腰就不能挺直一点?成天一副饿狗抢屎的样子——关键又抢不到什么“屎”,一家人照样得勒紧裤带饿肚皮!

母亲爱唠叨,父亲仿佛也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母亲所有的唠叨父亲似乎都能容忍,唯独忍不下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父亲走路是难看了点,但在勤苦或对家庭负责任这些方面来说,在我们桃湾村,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了。即使这样,一家人的生活照样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让父亲很伤脑筋,也很伤自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父亲经常把他那点聪明发挥到极致。比如说春天给队里割秧草的时候,他会在草担中悄悄塞上几个石头,这样既增加秧草的重量,又加快了割草的次数,让工分像滚雪球似的垒上去;可在挑水粪时,他却想方设法弄得稀释一点,把该挣的工分挣到手……不过,这些小聪明只能让他得到一点点安慰,而家里的贫困丝毫却没有得到什么改变……在这些方面,母亲是清楚的,也是佩服父亲的,但母亲一唠叨起来,往往就忘了父亲的忌讳。这时候,有些偏执的父亲就犟得硬邦邦的。父亲说,我就一副饿狗抢屎的样子,怎么了?妨碍哪个了?!父亲那双习惯眯着的眼睛就会瞪得大大的,觉得母亲十分不可理喻。

桃湾人知道父亲这个性格,一般都少去找这种无趣。但是作为夫妻,母亲就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记得那些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父亲总爱捆着一条黑腰带。勒得紧的时候,就知道父亲饿了。这种时候谁要和他搭话,无论说什么,父亲都会绕到吃的上面来。对于那些没有见过或没有品尝过的美食,父亲总能生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臆想,见过一点世面的吴左右就爱纠正他。

父亲说你是支书,当然……  父亲还没说完,吴左右又纠正道:我只是个副的,正的是秀林大哥呢!

副支书也是支书……父亲就像尝到了美味一样不肯罢手,说天下厨子本事大着哩,难道就做不出我想的那种美味来?

在场的人无不哄堂大笑。

吴左右是解放前夕从江西逃难到我们桃湾村的,对因饥饿而衍生出来的臆想并不比父亲贫乏。但他运气比父亲好,凭着极贫户的资格,土改时被吸收进了农民协会,慢慢又进步到大队副支书位置以后,久不久地外出考察学习或参观访问,他就有了纠正父亲的资本……这些被桃湾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话免不了要传到母亲的耳朵里。母亲起初听到的时候,总是同病相怜地看着父亲,说想在心里就行了,不要说出来。

父亲不说话。从他不大自然的脸色上可以看出,他的那份廉耻并没有丧失。但是,饥饿往往又让他难以自持。次数多了,母亲就失去耐心了。母亲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都穷得像叫花子了,还牛逼哄哄卖弄什么山珍海味?我求求你少去丢人现眼点好不好?父亲说,你这个婆娘才怪哩,老子吃不到,莫非连想都不让人想了?嗯?!这一个重重的嗯子,表明他依旧是控制不了。

我们这种猜测一点没错。不仅如此,还与日俱增到了痴人说梦的搞笑程度。这样,一些不好听的话就在村子里流传开来,有人侮辱说,父亲的前世不是饿死鬼,就是叫花子……这些流言连我都感到愤怒,更别说母亲了。在队上出工或在村里行走时,只要看到三五个人凑在一起说父亲的这类笑话,母亲的脸总是红红的,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就像哑巴一样埋着个头,一言不发。

有一天下午,母亲拾粪回来,老远就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追着一个人嬉戏。母亲以为是在追村里的叫花子老汤,就没有在意,两眼依然在搜寻像宝贝一样的牛粪。快走进我们那条巷子时,看到老汤像堆牛粪一样坐在路边捉虱子,母亲就像被人狠狠打了一个闷棍,愣愣地站在那里。

父亲回到家,母亲就问父亲是不是与一帮小孩子瞎胡闹。父亲悲哀地说,这帮孩子比我还饿,我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还逼着我带领他们去找那些美味哩……得到证实后,母亲脸色铁青,竟然没像以往那样唠唠叨叨了,但脾气却大得出奇,什么东西拿在手上都像个烫手的山芋。但我和姐姐知道,一场激烈的争吵在所难免。我和姐姐没有想到,母亲把这场激烈的争吵会设计在吃晚饭的时候。像平常那样,母亲给每人都舀了一碗洋芋饭。端碗的时候,母亲突然把她碗里的饭全赶给父亲,满腔怒火地说道,饿死鬼,使劲吃,不然堵不住你那张臭嘴!父亲像被吓着似的,愣愣地望着母亲。母亲把碗里的最后一粒饭赶完,才骂父亲是个不知羞耻的东西!父亲自知理亏,更知道一场急风暴雨马上来临,他就像一个急于躲雨的人那样,默不作声起来。没想到这更激发了母亲的怒火。母亲扑过去,又是拧又是掐,好一阵,母亲那双手才像蚂蟥吸饱了血似的滑落下来,然后大放悲声……我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嘴唇吓得乌青。姐姐比我懂事,她用她那不大的力气,把母亲扶进房间里去……P3-5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根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关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桃湾村的几个爷们/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秀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100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23115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