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缤纷海归(百位海归谈事业与人生)/海归推动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百年海归的命运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命运。

本书收集了110位成功海归人士关于时代的畅想,人生精华的总结,个人经历的分享和社会责任感的体会。在文字的背后铺展着110位曾经远渡重洋寻求真知、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事业抱负带回祖国的中华学子,在怎样思考、比较、探索和实践一条注定艰难的优良国家之路。

内容推荐

三十年为一“世”。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神州大地走过了千百年来变化最巨也最为辉煌的三十年。在这一世中,一百多万中国人远涉重洋,寻找民族富强或个人成才之道。他们中的一部分学成归国,已成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企业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这套《海归推动中国》丛书,讲述了近两百位海归的成功经历,是目前为止国内行业覆盖面最广、研究范围最宽、采访人数最多、涉及领域最为齐全的一套研究和介绍海归事迹的丛书。丛书中的人物既有万众瞩目的共和国部长,又有甘于寂寞并为民族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更有众多的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企业家,是当代中国海归的全景式画卷。

本书为其中的一本。

目录

曹建明: 我的事业在中国

曹韵贞: 见证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

常兆华: 不受束缚的心灵

陈丹青: 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

陈 玮: 再造一千个柳传志

陈小悦: 生命中那块梦魂萦绕的黄土地

陈新凯: 趋势,市场,国情

陈志武: 正视我们的不幸福

程 东: 男人当如山

戴为东: 认真的梦

邓亚萍: 登临绝顶后的人生转型

刁凤河: 海归,海待,海创

范文仲: 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的几点思考

冯克非: 商道其实是一种积累

符 松: “保守”的真谛

高世楫: 出国偶然,回国当然

高 文: 诺言改变人生

高燕定: 人生和职业的规划

高志凯: 看重自己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

龚 克: 人生能有几回搏

管哓宏: 求学路上的财富

韩德民: 责任·信念·基石

韩少云: 在成长中实现梦想

韩征和: 为缩小差距做点事情

何建国: 做事,做人

洪秀平: 办一所学校聘用自己

胡 晖: 创新是我的生命之源

胡舒立: 盛世危言

华 生: 建立标准规范主流

黄伯云: 活着就要拼命干活

黄晓东: 我的容闳情结

金岩石: 回归幸福之路

阚凯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独立思考

匡镜明: 爱,使我潜心研究,专心工作

李稻葵: 认认真真研究中国自己的经济问题

李 华: 不离不弃民族魂

李建保: 勤奋·包容·分享

李 雷: 诚信,一个深山里加油站的故事

李 平: 海归怎么样才能成为人才

李 山: 追梦

李世鹤: 我一生的事业

李 文: 和谐来自于对差异的认同

李兆熙: 改变国企权责不对称的“软性监督”

李忠明: 一个篱笆三个桩

梁 能: 久违的感觉

寥晓义: 为环保东拉西扯上蹿下跳

林毅大: 向王选老师学习

林义相: 最开心的收获来自家园

刘建亚: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创业者

吕思清: 心存感恩,才能走得更远

马颂德: 我和“863计划”

毛大庆: 见证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大时代

闵维方: 教育是毕生的责任

宁高宁: 分层次

潘杰客: 一个世界公民的独白

钱 宁: 海归们的中国梦

邱致中: “栝思”以致远

邵亦波: 吸引和选择

史晓燕: 工作让女人充满魅力

舒德干: 平常人的沉醉

唐 骏: “盖房子”影响了我的一生

唐 越: 创业需要冒险精神

陶景洲: 三分努力,七分机遇

陶庆华: 社团组织——联系海归的纽带

田麦久: 难忘的人生历练

涂志云: 创业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王俊峰: 营造法治的空气与土壤

王利芬: 赢在中国赢在内心

手 闽: 友情,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王 楠: 站在接受挑战的前沿

王诗宬: 出国好,回国更好

王松灵: 每天都应有新的收获

王 选: 正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

王亚非: 新世纪,人才最重要

王湛生: 生逢其时的幸运

王中伟: 将“实用主义”英语教育进行到底

魏 雪: 感恩与责任

吴晓钟: 攀登我的喜马拉雅

夏善晨: 在自我反思中创业

夏颖奇: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我在其中

门傲霜: 把理解和支持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闫长明: 搭建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平台

阎 兰: 我找到了想走的路

羊 东: 太极式投资

杨 锐: 前沿观点非常重要

杨 壮: 商界更需要西点精神

易 珉: 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博弈

应钢星: 回国创业的那些艰辛

余 隆: 激情与朴素的融合

俞孔坚: 难忘的禁林

喻 恒: 走好创业的每一步

袁 红: 留学的艰辛与收获

袁 岳: 缺少伟大科学家的时代

曾之杰: 经营企业是一门艺术

翟虎渠: 情系祖国献身农业

张朝阳: 国际化病毒

张春霖: 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张黎刚: 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

张维迎: 皇帝衣服太透明了

张昕竹: 未来国内经济学家肯定要进一步分工

张醒生: 人前人后的修养

张秀兰: 社会政策要满足社会需求

赵 敏: 留洋十三年的祖国情结

赵 彤: 路在脚下延伸

赵玉芬: 为生命起舞

郑兰荪: 热爱祖国,哪怕她贫穷落后

郑利平: 哈佛不只姓美

卓新平: 我的回国经历

子 繁: 有“融”乃大

左小蕾: 我为理想而执著

试读章节

我出生于湖南茶陵的一个小山村,父母没什么文化,家中兄弟6个,我排行第五。

1979年,我考取中南矿冶大学计算机系。第一次到了长沙,我的世界从此开阔起来。我的同学,已经开始侃政治、侃文化,甚至已经有了口头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而我除了正规的教科书外,没有任何课外书刊,借不到,也没钱买。

宿舍一位周刚同学的父亲,是中科院长沙某研究所的翻译,我从他那儿借到了《中国日报》。1986年初,在国防科大拿到硕士学位后,我不想再学工科了,但是学校不让我走,要我留校任教,分配到政治教研室。我是进入政治教研室的第一个工科生。半年后,我申请了出国留学。

我没有参加托福或GRE考试,因为考试需要美元,而当时外汇管制严,我当时一美元都搞不到。没办法,直接给耶鲁负责招生的教授写信,说明缘由。我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而且有奖学金。按当时政策,一有工作,二有奖学金,算自费公派出国,国家只允许换取80美元外汇。1986年8月,我身揣80美元,坐上了从北京飞往美国的飞机。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对万历十五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政治事件不感兴趣,但我喜欢经济史和社会史。我的分析方式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史料便是在这一视角下为我所用。要有的放矢,让历史回答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论史料证明了还是证伪了我的观点,都是让人欣喜的,一个学者能体验到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国内能提出真命题、在历史里找真素材的学者,实在太少了。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的养老问题,你会发现实际上很多老人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这是怎么回事?解决方案在哪里?

中国的孩子,小时候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又四世同堂,要负担父母、孩子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有两三个孩子,在赡养父母上,可能会互相推诿。做父母的,可能会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生存呢?觉得自己是累赘,是负担,更不幸福。我不是说所有的中国人、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不幸福,而是说,要有勇气正视并非小面积的不幸福,然后再探究不幸福的原因何在。也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在很多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是一种以感情交流为主线的关系。因为,美国的父母亲自己已经有了很多的经济保障,他们不需要把孩子看作他们未来的保障,他们已经通过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好了自己未来的方方面面,没必要把孩子培养得对自己言听计从。中国的一些传统家庭观念,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而逼出来的。

文化不是自上而下、凭空而来的。举例说,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的呢?他们靠的是后代,靠的是家族、宗族。或者说,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休金、保险和信贷,后代是这些金融证券的具体替代。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的替身,是隐形的金融合约,它们的执行机制不是靠法官、检察院、警察,也不靠县太爷,而是靠文化。就是说,社会与家庭文化的内容必须作相应的发展,来保证这些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

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学术传统,发现我们既没有实证传统,也没有逻辑证明传统。中国的学术传统和中国的现实社会脱节得太厉害了。我想强调的是,文化不是你想提倡什么、你要倡导什么,而是要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化,而不是那样的文化。我们的教科书,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我的看法是,如果教科书不从根本上改变,危险便是中国社会的常态。我们要勇于承认,我们经常被教科书上的那些错误分析框架、错误理论蒙蔽了。

在美国生活21年,越来越发现,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受到利益的驱动。美国人也不喜欢什么事都到法院里去,但他们知道这是没办法的。我们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来拒绝其他国家的经验和知识。

P24-26

序言

本书是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丛书中有关海归回国发展感悟的一部,收集了110位成功海归人士关于时代的畅想,人生精华的总结,个人经历的分享和社会责任感的体会。在文字的背后铺展着110位曾经远渡重洋寻求真知、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事业抱负带回祖国的中华学子,在怎样思考、比较、探索和实践一条注定艰难的优良国家之路。而这110位归国者,又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120万中国留学人员行走历程中的部分代表。在这里,我想向这些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写作这些感言的海归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部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百年海归的命运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命运。

从160年前中国留学先驱容闳踏上美利坚国土的那一刻开始,一代代留学生携带“我出去,我看到,我学到,我改造”的强烈责任感走出国门,续而折身反哺。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个民族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浪潮。而这些归国者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承载着让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传播普适价值的崇高使命。是这些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众多的新名词、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他们正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和改变着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百多篇感言中,海归学子们站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风口浪尖,或经商,或从政,或埋首象牙塔,或沉浸实验台,或高声呐喊,或默默耕耘,在自己选择的舞台上,为国家做着各自认为有益的工作。他们用平实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精彩的留学经历,归国感悟,创业历程,生活箴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哗众取宠的说辞,细细看来你会发现,这一百余篇流于笔端的只有真诚、真实、真切。

这些作者,有的是商界巨子,有的是大学校长,有的是救人无数的医生,或者众人追捧的艺术家,他们是学界领袖、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他们很多人是为人称羡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们有着共同的称号——海归。站在自己不同的人生履历上,他们回顾了在异乡打拼的艰难,回顾了在终于优裕起来的海外生活与回国创业之间的抉择,回顾了归国后所感受到的不亚于当年初到异国时的文化冲击,回顾了创业的得失,和在中国尚不完备的体制里遭遇的诸种逆境。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约而同的表达了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学者的独立精神?什么是为商之正道?怎样能减少改革给中国民众带来的代价?如何让幸福、健康、和谐、自由、民主、公平之光普照华夏大地?如何能够更好的回国创业与发展?我们分明能从这字里行间看到强烈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精神。但这种理想主义来得务实而有力,他们正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使命。“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留学经历,使海归们有机会将自己长期置身于祖国之外,拉长距离去学习、比较、体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之根的差异。这种距离让人清醒、冷静甚至痛苦、迷茫,然而最终化为深刻的理解、热烈的报答和改造的冲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中国传统士人撼天动地的济世情怀,欧风美雨中,西方萨特、哈贝马斯般的公共知识分子浓厚的人间关怀都让中国海归了然于胸,化为动力。海归群体无疑要划归为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分类本身天然就意味着某种浩然正气,兼济天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他们说“一个海归不仅要注重个人事业发展,更应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中为社会多作贡献”;于是,他们要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出“盛世危言”;于是,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海归总被人教导: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你是海归不了解国情。但这些观念是一种误导,不是海归不了解,而是有些被认定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应该被改变。”于是,他们省乎己:“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行文中,能感到他们急于变革的忧愤,迫切缩短距离的焦虑;当然也有乐观的期冀,青春的激情和经验的分享。你看他们坚信“最开心的收获,来自家园”;“我离开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还能有什么作为,我不知道。”

优良国家——这种使命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太具诱惑力了,更不要说这些胸怀报答之情的归国学子。这里的一百多位作者——事实上只是一个庞大群体中一小部分的代表。留学也许是他们一生最重大的选择,而学成为国服务却是他们最为同仁称道的抉择。确定一个愿意献身的事业,这项事业超越了他们个人的需求,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国家创造着财富,更在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光添彩。

也许,“海归”终将只是一个历史名词,但在急需完成复兴、自由、民主、富强大业的祖国舞台上,海归们的一啄一饮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今日中国之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生活甚至价值观。请让我引用肯尼迪的另一句话作为这些感悟的序言,也为本文做结:“所有这些工作将不会在从现在起的一百天、一千天内完成,甚至可能不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完成,但是,请让我们现在开始工作。”

              王辉耀

              2007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缤纷海归(百位海归谈事业与人生)/海归推动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辉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1012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