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美学(第6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挂靠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每期排版字数约28万;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中国美育”、“美学书评”、“学术动态”等;每期亦可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本刊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一代美学学者打造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流做出一点贡献。此稿为第6辑。 作者简介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美学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和中国美学研究 ,著有《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主编《北京审美文化史》(三卷本,撰写上古至元代卷);合著《中国美学主潮》等。在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美学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很好成果奖、中华美学学会很好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等近20项。 目录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 节俗的缘起与价值――以汉代定型的五大节日为例 麈尾:形制、功能与六朝文人美学 中国画论中的“习气”说 杜甫绘画美学思想综述 美的传承――仰韶彩陶纹饰艺术的南延北展 女红之雅――谈中国古代女红的人文意蕴 苏派门楼匾额用语审美文化探微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论晚唐五代对含蓄蕴藉之美的追求 潇湘图与潇湘母题诗文意象之人文精神审美探析 二十余年来顿悟美学研究综述 从比较的视角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意趣神色:生生观念与汤显祖的曲律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 刘勰《文心雕龙》的审美理想 朱熹与康德三种美学范畴之比较 中日美学交流 人格主义与移情美学――阿部次郎的美学思想探究 《最终讲义》:感性学(美学)中的快乐与情感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莫言的异托邦空间想象与生存寓言――《生死疲劳》的空间美学研究 建立汉语新诗的美学体系――从当代汉语新诗的几种美学形态谈起 北京审美文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北京审美文化的表现特征 从沈从文创作看京派小说的审美风格 《中国美学》稿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美学(第6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邹华主编王旭晓杜道明副主编 著 无 编 无 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43653 |
开本 | |
页数 | 2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1000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