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识途文集(第1卷清江壮歌)
内容
试读章节

在上海开完会的第二天,任远就赶到武汉去。他才在招待所落了脚,就马上用电话和公安厅联系上了。

不多一会儿,公安厅工作组的同志来了。几个人都是喜笑颜开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只有打了大胜仗的人,才有这样的神情。他们热烈地向任远道了喜,工作组的燕侠同志把一个卷宗翻开,用他那公安人员惯常使用的、准确而有严密逻辑性的语言,不慌不忙地说道:

“我们是在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奉厅长指示,承办这一件查找柳一清烈士遗女的案子的。我们当时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个女孩是在柳一清同志牺牲的时候失踪的,时间已经过去十八年,当时女孩大约才一岁,没有名字,也没有特征。这是一件困难的案子。我们工作了半年,证明有三个人知道小孩的下落。第一个是当时敌军统特务站的站长陆胜英,这个人下落不明。第二个是军统特务站的副站长薛吉武,这个人在一九五一年被镇压了,死无对证。第三个人是看守所长黄银,已经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击毙。很明显,要查小孩下落,只有找寻陆胜英的下落。据一些自新特务的坦白,有的说他已经逃到台湾去了,有的说他已经死了,有的说他早就洗手不干,退伍回家了。这些混乱和互相矛盾的证词,使我们很失望,但是在查找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有关柳一清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事迹鼓舞了我们,我们……”

燕侠的叙述无疑问是很有条理的,假如任远是在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听到别的同志发言这样有条有理,他一定会很高兴地听下去的。但现在他却缺乏耐心了,因为他最关心的不是查找小孩过程的精确分析,而是查找小孩的结论。他明明知道中途打断燕侠的话是不礼貌的,但他还是忍不住插进去问:

“同志,你可不可以先把结论告诉我,到底小孩找到了没有?是不是真的找到了?”

燕侠和工作组的其他同志都笑了。他们现在才觉察到,在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场合,慢吞吞地做这样冷静和客观的分析,是不合时宜的。燕侠有几分抱歉似的转过话头来说:

“结论是肯定的,柳一清烈士的女儿是找到了。我们拥有无可辩驳的充分证据:第一,我们有这个小孩的养父养母签了字的谈话记录;第二,我们有这个孩子的照片,曾经把它送到我们厅里技术处和柳一清同志的照片验对过,没有错误,写有正式的证明;第三,我们还有很多旁证,比如……”

任远又打断了燕侠的逻辑语言,插进去问:“可以先把小孩的照片让我看一下吗?”

“当然可以。”燕侠把一卷装订整齐的卷宗送到任远面前,打开来指给他看:“这就是这个孩子最近的照片,在北京工业学院大门口照的。这前面许多张是她在不同年龄时照的。”  “啊!”任远才看一眼就惊叫起来:“是她,是她,一点也不错,简直像是柳一清同志又复活了!”

任远站起来,笑着走向工作组同志的面前,似乎现在他才想起来,应该对工作组同志表示谢意。他紧紧地一一握过他们的手,说道:

“感谢你们,非常感谢你们,更感激我们的党,要不是有党的关怀和你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是永远找不到这个孩子的。”

任远坐下来,翻了一下卷宗,笑着对燕侠说:“好吧,现在我能够安静地听你们说查找小孩的过程了,随便怎么详细都行。”

于是燕侠又开始了他那有条有理的叙述。

原来,工作组在研究分析了各种情况之后,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找到陆胜英这个特务头子的下落上。但是提审了许多特务,都说不知道,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不愿意说出陆胜英的下落。后来从一个曾经在陆胜英家里做过佣人的老太婆那里得知,陆胜英的老婆可能是卜溪人,姓甚名谁不知道,但是听陆胜英经常叫她老婆“芝兰”。这总算有一点头绪。工作组立刻顺着这个线索到卜溪去,正好赶上县里开五级干部会,在会议结束时由县委宣布要查找一个特务的事。这个特务的老婆名叫芝兰,是本县人,要大家回忆一下。群众路线的力量真是伟大,果然在一个公社里有个老会计回忆起来,说一九四九年快解放的时候,有一个本地女人叫任大妹的,带回来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样子和工作组说的有几分相似,住不几天,他们又走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她的弟弟任在田是本社五大队的社员。工作组连夜连晚赶到五大队找任在田。果然任在田说他有个姐姐叫任芝兰,嫁给一个叫罗英的国民党军官,可是后来离了婚,他姐姐又改嫁到鄂城去了。才有一点线索,又要断了。

工作组决心去找这个罗英的老婆。自然,不能幻想这个老婆会说出实话来,工作组就充分运用已经掌握到的当时特务活动情况的资料,假冒陆胜英当时的同事去找她,谈了许多当时有关陆胜英的活动情况,果然她信以为真了。她暗示陆胜英已改名罗英,逃到嘉县一个山上隐藏去了。但是由于工作组同志谈话时过于着急,引起这个女人的某些怀疑,她再也不说一句话了。

P6-8

作者简介
马识途,原名马千禾,中国当代有名作家。生于1915年,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国文学系。马识途自少年时代起即投身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后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出生入死,功绩卓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靠前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靠前笔会中心理事直至离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革命文艺创作,几十年来写下了700余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自1935年起至今,马识途已在全国报纸杂志共发表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部,其中,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短篇小说《老三姐》《找红军》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引起了文坛轰动,新时期以来,又重振精神,接连发表、出版了一系列长篇新著和散文杂文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深得文学界好评。
后记

《清江壮歌》创作的前前后后

我进入文坛以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清江壮歌》。一九六〇年的五月,在我的身上发生了一件使我终生难忘的事,那就是我找到了我那散失了达二十年之久的女儿。一九四一年年初,我的女儿在湖北的恩施生下来才一个月,就随她妈妈刘惠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这年的冬天,她妈妈牺牲了,孩子下落不明。我找了二十年,没有找到,多亏党的关怀和公安部门的努力,组成专案组,找了一年半,几乎跑遍全国,才在武汉找到我的女儿。她是被一对好心的工人夫妇捡回去收养了,才活出来的。她现名吴翠兰,在北京工业学院学习。我好不容易找到女儿的事,在四川传为美谈,也特富于传奇色彩。沙汀等文学界的同志极力鼓动我就此事作为引子写部长篇小说;我的朋友和家人也鼓励我,把当时地下斗争中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烈士们在狱中英勇战斗、慷慨牺牲的事迹写出来。无疑,这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大有好处的。于是,我在沙汀的具体指导下,真的写起长篇小说来。这就是解放后我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但《清江壮歌》却是我一生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九四二年我在西南联大时写的描述抗战生活的《第一年》,王士菁曾经帮我修改过,可惜后来在流亡中散失了。

我那时正担负着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不可能脱产写作品。而且害怕受到“追名求利,不务正业”的批评。事实上,我已经听到“马识途在搞自留地,搞小自由”的窃窃私语。那个时候,这种话的含义就是在搞“资本主义自发”,这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一种危险的罪名。我真的有些害怕,不想写了。可是,我已经从感情上“进入角色”,那些一块儿战斗过的烈士,特别是我尊敬的何功伟和我的爱人刘惠馨烈士在呼唤我,要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我们常常在梦中相见,他们和我谈笑风生。一种感情、一种责任感在催促我,欲罢不能。就是冒受讥讽、受批评的危险,我也要义不容辞地拿起笔写下去。因此可以说,我是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中来写这本书的,也可以说是怀着一种悲愤的情怀来写这本书的。

当时我的工作虽然很忙,我仍然白天照样上班,工作量一点也不减,只有晚上回去开夜车。每晚上我几乎都熬到半夜以后。我那时的老伴王放一直支持我写,却又可怜我这么伤神。她虽然也是一直做地下工作的,且是大学毕业生,可是在写作上,却无力帮助我,她只好陪我熬夜。她把孩子们安排睡觉后,便来陪我。她的工作也很忙,而且身体不好,营养又差,她坐在一旁,不断打盹。猛然醒来,便来给我的茶杯添水,有时给我煮两个荷包蛋来提精神。须知那个时期,正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连饭都吃不饱,每人一个月十九斤粮食,还得多照顾三个孩子,两个鸡蛋岂是容易的事?夏天晚上蚊子很多,那时的房子没有纱窗,把我叮咬得受不了,妨碍思路。我老伴便为我安一张小桌在床上,挂上电灯,放下帐子,让我坐在帐子里写作。但是帐子里闷热,又为我安一个小电扇,这样总算有了二个开夜车写文章的环境。不过那时电扇的质量不好,那嗡嗡的叫声也怪烦人的,我不想用。这就给我的老伴添了麻烦,她不时进帐来给我扇扇子,真难为她了。我就这样一连开了一百八十多个夜车,加上所有的节假日,才算是拉出了初稿。有时真是筋疲力尽,到晚上一见到摆在桌面前的方格稿纸,头就痛起来。然而我终于在英烈们的精神感召下,坚持写了出来。而且写完后感到从来没有的痛快,真是如释重负。

沙汀把初稿拿去看了一下,觉得不错,决定马上在《四川文学》上连载,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同时,成都市委书记决定在《成都晚报》上连载,那影响就更大了。据说《成都晚报》因此增加了发行量。我认识的四川大学教授告诉我,他每天一到晚饭前,就是去拿晚报,看我的连载《清江壮歌》,他说许多教师和同学都如此。后来《武汉晚报》也开始连载,据总编写信告诉我,因为故事发生在湖北,写的又是湖北的烈士,一连载就引起轰动,反应强烈。因此之故,我就进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视野。

据说自从《清江壮歌》在报刊上连载,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开始注意。不久,四川人民出版社印成征求意见本后,他们找我要去了一本,经过审读,有意出版。尤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辑韦君宜,特别关注。一则是抗战初期,她和我一块儿在黄安党训班学习过,算是老相识了。她和《清江壮歌》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刘惠馨烈士,又是在那个训练班里同学,和她也熟。因此她对这部稿子更有兴趣。她通读以后,情有独钟,更为书中的革命英雄人物所感动。在这以前,她早已认可我的写作能力,曾在《文艺报》上写文章,评介我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所以,虽然四川人民出版社已决定出版《清江壮歌》,她还是力主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派了王仰晨同志到成都来,找了沙汀和我,提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意愿。我想,由全国最有权威的文学出版社出版,当然更好,沙汀也赞成。于是,由沙汀出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交涉,最后达成了由两个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协议,稿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修改和审定。事情就这么定了。

此前,这部文稿,已经由沙汀同志在四川省作协组织过两次讨论会。大家一致肯定这部作品,以为不仅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而且着力表现了“父子之情、夫妻之情、母女之情”,很有人情味,令人感动。结构上悬念迭起,扣人心弦。语言上不乏幽默讽刺,耐人寻味。当然大家也谈到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我决定好好改一改。王仰晨这位老编辑很有眼光,当着沙汀的面,向我传达了他们社里的审读意见和韦君宜的看法,我才知道问题还不少。有两章需砍掉,有两章需改写。前后如何贯通,如何收尾,特别是悲惨牺牲的结尾的调子如何处理,还要斟酌。果然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乏高手,提的修改意见很中肯。同时曾在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特委的钱瑛同志看了初稿,要我更加强第一主人公何功伟的分量。因此我决定准备用一年时间,从头改写一遍。韦君宜要我抓紧改完,他们等着出版。

但是那个时候,我的工作的确很忙,我在西南局宣传部和科委担着两份差事,更担任着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的重任,具体事务很多,忙得不可开交。要是只利用业余时间,一年内改写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韦君宜知道这个情况后,她趁我在北京开会时,带我去见了周扬。韦君宜为我说明这个情况,提出请周扬给西南局常务书记李大章打个招呼,给我修改这部作品的时间。周扬慨然同意,他大概真的在中央的什么会上见到李大章,向他打了招呼。李大章回来,在西南局办公会上对我说了,允许我每天只上半天班,抽时间修改《清江壮歌》。但是他知道第一书记会有看法,所以加了一句:“工作任务不减,还要完成。”这无非是要我多流点汗水,挤时间办事,我也同意了。但就是这样,还招来有的人不满意,认为我写作是不务正业,干私活。不管他,李大章同意了就行。我就马上把修改的任务紧紧抓住,利用下午和晚上,一章一章地重写,搞了大概一年,重写了一稿。其实不止写一稿,从我女儿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后一稿稿本标注的字样看,写的是第五稿了。总之,我终于完成任务,把我的定稿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去了。他们大概又作了一些小修改,便交付印刷厂排版,打出了清样。王仰晨亲自把清样送到成都来,交给我。要我把清样最后再看一遍,便最后定稿,上机印刷出书了。这大概是一九六二年的事。

但是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一九六二年,中央在北戴河开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会上揭发出一本歌颂革命烈士刘志丹的书《刘志丹》是反党大毒草,还说毛主席说“以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一下株连了一大批中央要人,被批被斗、撤职查办。像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这样的高级领导人也未能幸免,被搞成了一个西北反党集团,习仲勋就是头脑。这书的作者更是被抓起来投进监狱,整得很惨。出这本书的工人出版社也受株连,出版社的领导坐了监狱。这件事,我已风闻,但知道详情,还是我到北京开会,到我过去的上级、中央监委副书记钱瑛家里去玩,才得知的。

钱大姐对我说了北戴河会议的情况后,告诫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一本歌颂革命烈士刘志丹的书,竟然是反党的大毒草。你写的《清江壮歌》也是歌颂革命烈士的,到底怎么样,你有把握吗?我看还是小心一点的好,不要出版了吧。现在有些事情你是料想不到的,弄到你头上来时,那就悔之晚矣。”她从她的书柜里取出一本小册子来给我,说:“这是我写的一本怀念革命烈士的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已经印出来了,还没有发行,我从北戴河回来以后,马上通知中青社,停止发行,全部销毁。我只留了几本作纪念,这一本是留给你的。”我看了一下,书名叫《俘虏的生还》,翻看一下,我知道这是她怀念她的在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爱人谭寿林的。这样的书对于教育青年一代不是很好吗?我们不是提倡革命传统教育吗?竟然自行销毁,不见天日,实在可惜,也实在不可理解。不理解归不理解,眼前的事实却不能视而不见,悬在我的头顶上的那把看不见的达摩克利斯剑,是可以随时落到我的头上来的。钱大姐一番好意的劝告,我是不能不理的,我答应回去就和出版社商量,起码目前暂时不出版。不过钱大姐说:“你的书虽然还没有出版,但是已经在几个报刊上连载了,影响很大,如果有问题,你也是想跑也跑不脱的了。中央正在进行全面的检查,但愿《清江壮歌》不会有问题。不过你还是要有思想准备。一有风闻,自己争取主动检讨。”我当然接受了老上级的警告。不过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一是害怕祸从天上落,一是心里不服气:干吗歌颂烈士的书也会是毒草呢?

我回来以后,马上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系,给韦君宜写了信。她回信说,《刘志丹》一书的事,他们知道了。他们也奉命清理。她说《清江壮歌》一书,她认为是不会有问题的,他们还将继续出版。不过她叫我再认真地检查一遍,可能犯嫌的地方都加以必要的改写。她提到,最后的被屠杀的悲惨局面,一定要把调子提高一些,亮色一些。我同意了她的意见。说实在的,我真希望《清江壮歌》还是能出版,我不希望我的第一部长篇中途夭折。就是要担风险,为了纪念我最怀念的革命烈士,我也准备豁出去了。话虽然如此说,可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家人也为我担心,因此我决定拖后出版。但是我不想告诉出版社这个主意,只对出版社推说,我正在重看重改。我的工作很忙,能抽出的时间不多,所以一时还不能把清样改好送回去。事实上也是真如此,我的确很忙。同时我的确接受韦君宜的意见,把结尾的调子改得高昂一些,设计一场劫狱斗争,整个结尾那几章都要重写过。韦君宜同意我拖后一些时间交清样。不过编辑部还是催我赶快,说新华印刷厂的《清江壮歌》排的铅字版,摆了一屋子,等着打纸板后拆板,占了他们的铅字和屋子,是要加收租钱的。我还是稳起,不理会。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全国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了,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展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据说农村有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共产党手里,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夺回来。于是在全国调了几十万干部下乡搞“四清”。我本来是决定第二年下去的,却因为我因事开罪了某上司,当年就被下放到川北南充县去做县委副书记,专搞“四清”。这一下我完全被卷入十分紧张的阶级斗争里去了,日夜奔忙,心情又不佳,老伴又得了重病,哪有时间来修改《清江壮歌》?干脆就放下了。在这同时,眼见文艺战线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山雨欲来风满楼,我慢慢地对于出版这本小说丧失信心了。特别是我曾到北京中宣部去开会,亲耳听到陆定一部长在一个小会上说了一句“作家是危险的职业”的话,印象深刻。我何必去从事这个危险的职业呢?《清江壮歌》不出也罢。不过仍然耐不住韦君宜的催促,而我也有敝帚自珍的心理,我还是把清样带下乡去,有时晚上得空,挑灯夜战。真的是挑灯,那些山区里只点土煤油灯。但是,这样一曝十寒,进展自然不大。

这样拖了一年多,又出现新问题。文学界展开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人性论、人情味、中间人物,如此等等,都在被批判之列。沙汀从成都写信来告诉我这件事,特别提醒我,《清江壮歌》里正有这样的问题,既富人情味,又有中间人物,要我考虑修改。他甚至提到,书里许多地方有痛哭流泪的场景,凄凄恻恻的,虽是情之所至,可是也可能犯忌讳,要作适当的打磨。在这同时,韦君宜也一番好心,给我写信,说到同样的问题,要我注意。她沉痛地告诫我:“现在不准流泪,你就暂时不流吧。”于是我就为保安全,遵命不流泪,把那些流泪的描写尽量删去。看看,我的女儿,生下才满一月,就跟着妈妈去坐牢,妈妈牺牲后下落不明,我找了二十年才把她找到,父女一朝相见,自然是涕泪滂沱。我在书稿里写到同样的父女相见的情节,却不准写流泪,这是多么不近人情的事!但是我为了自保,也顾不得了。

《清江壮歌》这部清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催再催,我却一拖再拖,就这么拖了五年,直到一九六六年初,才把清样送回出版社去。他们在文字上再做些修改,马上付印,印了二十万册。一九六六年的初夏,我终于收到了样书。然而这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是风雨满楼的架势,而我籍列“阎王殿”,已经成为被他人抛出来为“文化大革命”祭旗的牺牲品了。《清江壮歌》的出版,陡然给我这个罪孽深重的人,增加新的罪孽,多一个被批判的对象。就为这本书的出版,我不知挨了多少批斗。所幸的是,因为批斗,这本书竟成为青年们最喜欢偷偷阅读的书。我坐牢时,常常被点名拉出去到这个学校那个工厂斗争,一到那里,成群结队的青年,像看珍奇动物一样来围看“写《清江壮歌》的马识途”。批判会变成展览会。

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终于结束了。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我联系,提出重新出版《清江壮歌》的事。韦君宜和我也恢复了联系,告诉我准备重新出版《清江壮歌》,要我把原书再看看,有什么修改没有。我说,没有什么大的修改了,只是把原来不得不作的某些修改又恢复过来,比如那时不准流泪,现在可以让流了。我把原书稍作字句的修改,便给了出版社。他们于一九七八年定稿付印了,还是和第一版一样,开印就是二十万册。据说卖得很快,后来我看到有天津和武汉印刷的版本,不知是不是加印的。一九七九年天津市广播电台把这本小说进行连播,听说反应不错,电台应听众要求,特来采访我,补播了对我的专访和我怎么写《清江壮歌》的讲话稿。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本小说进行连播,随后四川广播电台和武汉广播电台也作了连播。应该说,我写这部长篇小说所想起的作用,已经如愿以偿。过去为此书的创作所受的一切惊恐和磨难,都算不得什么了。

二〇〇四年六月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尾章

《清江壮歌》创作的前前后后(后记)

序言

◇马识途

《马识途文集》终于出版了。我年逾九十,有如风前之烛,瓦上之霜,是随时准备听候召唤而去的人,这时,作为一个作家,我能看到自己一生心血所凝结的文集面世,自然是很高兴的。

其实,我本来不是一个作家,最多也只能算一个半路出家的作家。虽然我在一九三五年就发表过作品,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曾经接受过一些文学大师们的科班训练,当时还创作过长短篇小说、杂文、诗歌等作品,但是我当时正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我的职业不容许我当一个作家,我也无意于当一个职业作家。解放以后从政,十分忙碌,与文学绝缘,同时看到文坛上雷鸣电闪,雨横风狂,更不敢想去当作家了。

这完全是一次偶然的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我应老作家沙汀之约,为《四川文学》写了一篇回忆录《老三姐》,在《人民文学》上转载后,便为文坛前辈发现,生生地把我拉进文坛,成为长胡子的文学新兵。他们对我鼓吹说,我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又在政坛上长久沉浮,这就是“生活”。有了生活,又有写作基本功,便能写出作品,甚至写出好作品。并声称,我的脑子里有一个文学创作富矿,是不能拒绝他们来开发的。特别吸引我的是,他们说,这样歌颂革命斗争的作品,对于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大有好处。我想,我从政之余,又挤出时间写作品,一个人干两份差事,岂不是把我的生命延长一倍,多为人民服务吗?好事。便接受他们为我戴上一顶令人羡慕的作家桂冠,走上了一条当作家的不归路。我先是被动应付,写了《找红军》《接关系》等短篇,后来就主动地写了长篇《清江壮歌》和一批中短篇小说。还冒失地开始写大家不敢涉足的讽刺小说《最有办法的人》《挑女婿》等,一时颇受关注。有时飘飘欲仙,有时如履薄冰,载沉载浮,一日晴,二日阴,三日风和雨,在坎坷泥泞的路上颠踬前行,才知道这文学创作道路,并不是一条日暧风和的康庄大道。

六十年代中,我忽然发现,我和文学前辈们一起被说成是“跌进了修正主义的边沿”的人,才知道那顶桂冠实在是一顶扎头的荆冠。我想猛醒回头,揭下帽子,金盆洗手,却已迟了。“文化大革命”来了,我在四川被第一个抛出来为“文革”祭旗,成了“修正主义反革命分子”。从此文斗武斗,拉来扯去,讨伐批判,结果被判定为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受够践踏。我想这是咎由自取,还能怪谁?此生休矣!

这时幸得新生的红色政权“省革委会”看上了我,把我从逃遁中追捕回来,送进文明监狱,名之日“监护”。我没有想到,那三尺牢笼,虽然度日如年,和在外面比较起来,反倒成了洞天福地。除开早请示晚汇报,偶尔拉出去为大人物陪斗之外,再不受造反派凌辱虐待之苦,终于在监狱里度过了六年,才重见天日。

奇怪的是,这座文明监狱设置在一个近郊古庙之中,丛林翠竹,佛塔森然,十分幽静,真如我写诗说的“高树朝朝歌好鸟,野塘夜夜鼓群蛙”。我和老作家沙汀、艾芜关在一起,放风时以目相询,倒也安然。因为我曾任过建设厅厅长,特任我担任工程劳动的领班,领导一个可以建立一个省委班子的劳动大军,披荆斩棘,修路筑台,后来又获准担水种菜,倒是别有滋味。

这时不知怎的,我忽然文思潮涌,手又发痒,想利用写“认罪书”之余的充足的纸笔,重操旧业。一个作家走上了创作不归路后,似乎特别健忘,好了伤疤忘了痛,什么劫难也不能阻止他拿起笔杆来。相反的,还似乎真像司马迁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离骚》”那样,文章“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我越是处于被囚被诬之境,越想“述往事,思来者”,把自己一生所见所闻和所思写出来,即便不能以飨读者,也可以打发多余的时光。何况我在狱中时,过去那些牺牲的战友,往往在梦中来找我述说往事,呼吁他们继续现身文学作品的权利。于是我在六年的狱中生活中,偷偷写了五十多万字的提纲和作品。这便是我出狱后的二十年中陆续写出,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的《夜谭十记》《雷神传奇》等长篇在内的十几本书的基础,其中出版的作品的大部分已编入这部文集中。

编入这部文集的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我编辑出版的《讽刺小说集》,还有一百来篇杂文集成的《盛世危言》,那都是我对于现实生活有所感悟而“舒愤懑”的作品。有些人读了也许不愉快,然而这正是我希望的。即使因而得罪,我也不会后悔。如果还能执笔,我仍将写下去。一个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我是半路出家的作家,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作家,虽然写了一大堆作品,却都是利用公余之暇或开夜车写的,比较粗疏,无足称述。但是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曾经参加过中国革命,也许算是一个革命家,那时候叫做“职业革命家”,因此我写的作品,如果可以叫做文学作品的话,那算是革命文学作品吧。我是想用我的一支拙笔,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表现他们在外受列强侵略,内遭专制压迫的极其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中华民族精神,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事迹。让某些号称要“淡化革命,颠覆英雄,否定崇高”的作家知道,中国的确经历了一场伟大的人民革命,的确出现过许多民族英雄,世界上的确有崇高的事业。这样的民族精神,这样的崇高英雄和他们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中国人民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我的作品,坚持我所追求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很不时兴的大众文学。我就是要追求民族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以便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艺术享受,受到一点启发。就是读了便扔掉也罢。我的作品大概难以进入不朽的缪斯殿堂,去博得高雅的欣赏。我绝不为此而感到羞愧。我从来不想追求不朽,也不相信世上有永远不朽的东西。我乐意于让其速朽。让更新更好的作品来代替,发挥更好的作用。

现在文集已经编定,在编委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即将出版。这些作品,过去曾经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起过一点作用,如果现在对于青少年教育能继续起一点作用,我将引为极大的安慰。如若不能,那就让它到造纸厂去实现其最后的价值吧。

最后,我知道出版文集不是容易的事,我衷心地感谢支持出版这部文集的同志和朋友们,衷心感谢为我的文集作序的王火同志,衷心感谢编委会和负责具体出版工作的四川文艺出版社。

二〇〇四年九月六日

内容推荐

马识途著的《马识途文集(第1卷清江壮歌)》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实行法西斯统治,特务组织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清江地下党组织遭受敌人和叛徒的破坏,被捕入狱的贺国威、柳一清、章霞等共产党员,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同狱外党组织密切配合,仔细调查,一次又一次地揭露敌人和叛徒的无耻阴谋,又采取调虎离山计,袭击监狱,救出了大部分同志,获得了重大胜利,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

编辑推荐

《马识途文集(第1卷清江壮歌)》是《马识途文集》的第一卷,也是马识途的成名之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着重就湖北地区地下党同国民党的斗争,以及共产党人士被国民党抓捕后,在狱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进行了描述。马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其对小说架构、人物塑造、情节节奏把控等方面的能力,其内容也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记录,使得该作品在文学和社会意义上都具有其价值。

本书以烈士何功伟、刘惠馨(作者妻子)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1930年代,两位知识分子怀着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来到清江河畔的鄂西恩施地区,开展地下党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终遭敌人杀害。刘惠馨被捕时刚生孩子,在走向刑场时将婴儿巧妙地置于路边草丛中,孩子逃脱大劫,被人收养,20多年后才得以与亲生父亲相聚。该书感动了清江两岸的人民,是优秀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读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识途文集(第1卷清江壮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识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5322
开本 32开
页数 4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8-05
首版时间 2018-05
印刷时间 2018-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32
CIP核字 201628318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1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