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内容
内容推荐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设计新要求、技术优选、数据可靠的一部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第二版重点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打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等内容。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共6卷,其中卷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零件结构设计,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连接件与紧固件;第2卷包括轴和联轴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机架、箱体及导轨,弹簧,机构,机械零部件设计忌,带传动、链传动;第3卷包括齿轮传动,减速器、变速器,离合器、制动器,润滑,密封;第4卷包括液力传动,液压传动与控制,气压传动与控制;第5卷包括智能装备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传感器,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电动机;第6卷包括机械振动与噪声,疲劳强度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人机工程与产品造型设计,创新设计,绿色设计。
新版手册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近期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荐了靠前外优选、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体现了便查易用的编写风格。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装备研发、设计技术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篇 机械设计基础资料
章常用资料和数据
1.1常用字母1-3
1.2国内及国外标准代号1-4
1.3机械传动效率1-5
1.4常用材料的密度1-6
1.5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7
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
1.7摩擦因数1-8
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
1.9常用材料的线胀系数1-10
1.10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1-11
1.11机械传动和摩擦副的效率概略值1-12
1.12各种传动的传动比推荐范围(参考值)1-13
第2章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
2.1法定计量单位1-14
2.1.1国际单位制(SI)单位1-14
2.1.2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14
2.1.3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1-15
2.2常用单位换算1-31
第3章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3.1术语与定义1-38
3.1.1优先数系(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
3.1.2系列代号1-39
3.2优先数的计算与序号N的运用1-40
3.3系列选择原则1-40
3.4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0
第4章常用数学公式
4.1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1-44
4.2二项式系数1-48
4.3代数1-49
4.3.1二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1-49
4.3.2指数和根式1-49
4.3.3对数1-50
4.3.4不等式1-50
4.3.5代数方程1-51
4.3.6级数1-52
4.3.7傅里叶级数1-53
4.3.8行列式1-53
4.3.9矩阵1-55
4.3.10线性方程组1-62
4.4常用平面几何1-63
4.4.1平面三角1-63
4.4.2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的几何尺寸1-66
4.4.3弓形几何尺寸1-67
4.5复数1-67
4.6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8
4.7常用曲线1-69
4.8几种曲面1-73
4.9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74
4.10微积分1-76
4.10.1导数1-76
4.10.2积分1-78
4.10.3常微分方程1-90
4.10.4拉氏变换1-92
第5章常用力学公式
5.1理论力学基本公式1-95
5.1.1静力学基本公式1-95
5.1.2运动学基本公式1-98
5.1.3动力学基本公式1-100
5.1.4常用转动惯量公式1-101
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9
5.2.1主应力理论公式1-109
5.2.2常用的强度理论1-114
5.2.3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的选取1-115
5.2.4常用截面几何性质的计算1-117
5.2.5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25
5.2.6非圆截面直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式(线弹性范围)1-127
5.2.7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9
5.2.8单跨刚架的弯矩计算公式1-150
5.2.9接触应力计算1-152
5.2.10平板中应力与位移的计算1-156
5.2.11薄壳的应力与位移的计算1-163
5.2.12厚壁圆筒和球壳的应力、位移计算与强度设计1-165
5.2.13旋转圆筒、轴、圆盘的应力和位移计算1-166
5.2.14压杆稳定性计算1-167
5.3热力学基本公式1-170
5.3.1热力学定律1-170
5.3.2热力学第二定律1-172
5.3.3状态方程1-173
5.3.4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Maxwell)关系式1-174
5.3.5比热容1-174
5.3.6热力过程基本方程1-176
参考文献1-177
第2篇 零件结构设计
章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1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2-3
1.1.1功能使用要求2-3
1.1.2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要求2-3
1.1.3其他要求2-3
1.2结构设计的内容2-3
1.2.1满足功能要求的结构设计2-3
1.2.1.1利用功能面的结构设计2-3
1.2.1.2利用自由度分析法的零件结构设计2-3
1.2.1.3功能面法结构设计示例2-6
1.2.1.4自由度法结构分析及示例2-8
1.2.1.5现代机械结构及功能分析示例2-9
1.2.2满足工作能力要求的结构设计2-12
1.2.2.1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2-12
1.2.2.2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2-19
1.2.2.3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2-22
1.2.2.4考虑发热、噪声、腐蚀等问题的结构设计2-25
第2章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2.1常用铸造金属材料和铸造方法2-29
2.1.1常用铸造金属材料的铸造性和铸件的结构特点2-29
2.1.2常用铸造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2-30
2.2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2-32
2.2.1简化铸造工艺2-32
2.2.2提高铸造性能2-39
2.2.3受力合理2-43
2.2.4便于切削加工2-44
2.2.5组合铸件2-46
2.3对铸造结构要素的具体尺寸要求2-47
2.3.1铸件壁厚2-47
2.3.2加强肋2-47
2.3.3壁的连接与过渡2-49
2.3.4孔边凸台、内腔、铸孔2-53
2.3.5铸件尺寸公差2-55
2.4特种铸造对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2-56
2.4.1压力铸件的结构工艺性2-56
2.4.2熔模铸件的结构特点2-57
2.4.3金属型铸件的结构特点2-59
2.5组合铸件结构2-59
2.6铸件缺陷与改进措施2-62
2.7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现代精确铸造技术2-71
第3章锻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3.1锻造方法与金属的可锻性2-82
3.1.1各种锻造方法及其特点2-82
3.1.2金属材料的可锻性2-84
3.2锻造方法对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2-85
3.2.1自由锻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2-85
3.2.2模锻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2-87
3.2.2.1模锻件的结构要素(JB/T 9177—2015)2-88
3.2.2.2锻件尺寸标注及其测量法2-91
3.3模锻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2-91
第4章冲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4.1冲压方法和冲压材料的选用2-96
4.1.1冲压的基本工序2-96
4.1.2冲压材料的选用2-98
4.2冲压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参数2-99
4.2.1冲裁件2-99
4.2.2弯曲件2-102
4.2.3拉伸件2-104
4.2.4成形件2-105
4.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形状和位置的相关公差与极限偏差2-108
4.4冲压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2-113
第5章切削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5.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2-118
5.2切削件结构设计工艺性2-120
5.2.1保证加工质量2-120
5.2.2减少切削加工量2-126
5.2.3提高加工效率2-126
5.2.4减少生产准备和辅助工时2-133
5.2.5结构的精度设计及尺寸标注符合加工能力和工艺性要求2-141
5.3金属切削件结构设计中的常用标准2-148
5.3.1标准尺寸2-148
5.3.2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2-149
5.3.3棱体的角度与斜度2-150
5.3.4中心孔2-151
5.3.5零件倒圆与倒角2-152
5.3.6球面半径2-153
5.3.7滚花2-153
5.3.8砂轮越程槽2-154
5.3.9刨切、插、珩磨越程槽2-155
5.3.10退刀槽2-155
5.3.11插齿、滚齿退刀槽2-157
5.3.12T形槽2-158
5.3.13燕尾槽2-160
5.3.14润滑槽2-160
5.3.15锯缝尺寸2-161
5.3.16弧形槽端部半径2-161
5.3.17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GB/T 3—1997)2-162
5.3.18紧固件用孔2-164
5.4切削件结构工艺性设计注意事项2-166
第6章热处理零件设计的工艺性要求
6.1零件热处理方法的选择2-170
6.1.1退火与正火2-170
6.1.2淬火与回火2-171
6.1.3表面淬火2-171
6.1.4钢的化学热处理2-171
6.2影响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因素2-175
6.2.1零件材料的热处理性能2-175
6.2.2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和表面质量2-176
6.3对零件的热处理要求的表达2-176
6.3.1在工作图上应标明的热处理要求2-176
6.3.2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2-177
6.4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2-178
6.4.1防止热处理零件开裂的注意事项2-178
6.4.2防止热处理零件变形的注意事项2-181
6.4.3防止热处理零件硬度不均的注意事项2-183
6.5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2-185
第7章快速成形零件的加工工艺性
7.1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2-192
7.2快速成形制造用材料2-192
7.2.1快速成形对材料的要求2-192
7.2.2快速成形材料的分类和使用方法2-193
7.2.3国外主要快速成形材料的产品及用途2-193
7.2.4国内主要快速成形材料的产品及用途2-193
7.3金属粉末的激光快速成形工艺参数对成形精度的影响2-195
7.3.1激光烧结工艺参数对成形精度的影响2-195
7.3.2激光烧结快速成形精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2-197
7.4快速成形设备技术参数、加工精度2-198
第8章其他材料零件及焊接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
8.1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工艺性2-201
8.1.1粉末冶金材料的分类和选用2-201
8.1.2传统粉末冶金零件制造工艺2-201
8.1.3可以压制成形的粉末冶金零件结构2-205
8.1.4需要机械加工辅助成形的粉末冶金零件结构2-206
8.1.5粉末冶金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参数2-206
8.1.6粉末冶金零件的形位公差及标注2-208
8.1.7粉末冶金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2-210
8.2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工艺性2-212
8.2.1工程塑料的选用2-212
8.2.2工程塑料件的制造方法2-212
8.2.3工程塑料零件设计的基本参数2-214
8.2.4工程塑料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2-216
8.3橡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2-218
8.3.1橡胶件材料的选用2-218
8.3.2橡胶件结构与参数2-218
8.3.3橡胶件的精度2-220
8.3.4胶辊尺寸公差2-223
8.3.5橡胶制品的尺寸测量2-226
8.4焊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2-226
8.4.1常用金属的焊接性2-226
8.4.2焊接方法及适用范围2-228
8.4.3焊接接头的形式2-232
8.4.4焊接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2-233
8.4.5焊接件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2-239
8.4.6焊接件的几何尺寸与形状公差2-241
第9章零部件设计的装配与维修工艺性要求
9.1一般装配对零部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2-243
9.1.1组成单独的部件或装配单元2-243
9.1.2结合工艺特点考虑结构的合理性2-244
9.1.3便于装配操作2-245
9.1.4便于拆卸和维修2-247
9.2零部件的维修工艺性要求2-250
9.2.1保证拆卸的方便性2-250
9.2.2考虑零件磨损后修复的可能性和方便性2-250
9.2.3减少机器的停工维修时间2-251
9.3过盈配合结构的装配工艺性2-252
9.4自动装配对零部件结构设计的要求2-254
参考文献2-259
第3篇 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
章机械制图
1.1制图一般规定3-3
1.1.1图纸幅面及格式(GB/T 14689—2008)3-3
1.1.2图幅分区及对中符号、方向符号3-5
1.1.3标题栏和明细栏(GB/T 10609.1—2008、GB/T 10609.2—2009)3-5
1.1.4比例(GB/T 14690—1993)3-7
1.1.5字体(GB/T 14691—1993)3-7
1.1.5.1汉字3-7
1.1.5.2数字和字母3-8
1.1.5.3图样中书写规定3-8
1.1.6图线(GB/T 17450—1998、GB/T 4457.4—2002)3-9
1.1.6.1线型3-9
1.1.6.2图线宽度3-10
1.1.7剖面符号(GB/T 4457.5—2013)3-12
1.1.8尺寸注法(GB/T 4458.4—2003)3-14
1.1.8.1基本规则3-14
1.1.8.2尺寸标注示例3-14
1.1.8.3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3-19
1.1.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GB/T 4458.5—2003)3-27
1.1.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标注(GB/T 15754—1995)3-28
1.1.11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编排方法(GB/T 4458.2—2003)3-31
1.2图样画法3-32
1.2.1角投影、第三角投影、轴测投影3-32
1.2.2视图3-34
1.2.3剖视图和断面图3-39
1.2.4图样的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GB/T 16675.1—2012)3-46
1.2.4.1特定画法3-46
1.2.4.2对称画法3-49
1.2.4.3剖切平面前、后结构的画法3-49
1.2.4.4轮廓3-50
1.2.4.5剖面符号的简化3-51
1.2.4.6相同、成组结构或要素画法3-52
1.2.4.7特定结构或要素画法3-54
1.3常见结构表示法3-60
1.3.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GB/T 4459.1—1995)3-60
1.3.1.1螺纹的表示法3-60
1.3.1.2螺纹的标注方法3-62
1.3.2齿轮表示法(GB/T 4459.2—2003)3-64
1.3.2.1齿轮及齿轮啮合的表示法3-64
1.3.2.2齿轮的图样格式3-66
1.3.3花键表示法(GB/T 4459.3—2000)3-67
1.3.4弹簧表示法(GB/T 4459.4—2003)3-69
1.3.4.1弹簧的画法3-69
1.3.4.2弹簧的图样格式(GB/T 4459.4—2003)3-70
1.3.5滚动轴承表示法(GB/T 4459.7—2017)3-71
1.3.6动密封圈表示法(GB/T 4459.8—2009、GB/T 4459.9—2009)3-75
1.3.7中心孔表示法(GB/T 4459.5—1999)3-79
1.3.8展开图画法3-80
1.4CAD制图有关规定(GB/T 18229—2000)3-84
1.4.1CAD工程制图的基本设置要求3-84
1.4.1.1图纸幅面与格式3-84
1.4.1.2比例3-85
1.4.1.3字体3-85
1.4.1.4图线3-85
1.4.1.5剖面符号3-86
1.4.2CAD工程图的尺寸标注3-87
1.4.3CAD工程图的管理3-87
1.5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有关规定(JB/T 5054—2000)3-87
1.5.1基本要求(JB/T 5054.2—2000)3-87
1.5.2编号原则(JB/T 5054.4—2000)3-90
1.5.3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JB/T 5054.7—2001)3-91
1.5.4通用件管理(JB/T 5054.8—2001)3-93
1.5.5借用件管理(JB/T 5054.9—2001)3-95
第2章尺寸精度
2.1尺寸精度基本概念3-97
2.1.1精度设计3-97
2.1.2互换性3-97
2.1.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3-98
2.1.3.1优先数系3-98
2.1.3.2优先数3-98
2.1.3.3系列的种类和代号3-98
2.1.4标准化3-100
2.2极限与配合基础3-100
2.2.1基本术语和定义3-100
2.2.2公差、偏差和配合的代号及表示3-103
2.3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系列3-105
2.3.1标准公差系列3-105
2.3.2基本偏差系列3-106
2.3.2.1轴的基本偏差3-106
2.3.2.2孔的基本偏差3-109
2.3.2.3基本偏差js和JS3-111
2.3.2.4基本偏差j和J3-111
2.3.3孔与轴的极限偏差3-111
2.4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3-136
2.4.1公称尺寸至500mm公差带与配合的规定3-136
2.4.1.1轴、孔公差带3-136
2.4.1.2配合3-137
2.4.2公称尺寸大于500~3150mm公差带与配合的规定3-143
2.4.2.1轴、孔公差带3-143
2.4.2.2配合的选择3-143
2.4.3公称尺寸至18mm轴、孔公差带的规定3-143
2.5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3-144
2.5.1适用范围3-144
2.5.2总则3-144
2.5.3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3-145
2.5.4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法3-145
2.5.5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和解释3-145
2.6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3-146
2.6.1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方法3-146
2.6.2尺寸精度及配合的设计3-146
2.6.2.1基准制的选用3-146
2.6.2.2公差等级的选用3-147
2.6.2.3配合的选用3-152
2.6.2.4配合的应用示例3-154
2.6.3应用示例分析3-157
2.7圆锥的公差与配合3-159
2.7.1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3-159
2.7.1.1术语及定义3-159
2.7.1.2一般用途的锥度与锥角系列3-159
2.7.1.3特定用途的圆锥3-159
2.7.2圆锥公差3-161
2.7.2.1术语及定义3-161
2.7.2.2圆锥公差3-162
2.7.2.3圆锥直径公差所能限制的优选圆锥角误差3-163
2.7.2.4圆锥公差按给出圆锥的理论正确圆锥角和圆锥直径公差时的标注3-163
2.7.3圆锥配合3-165
2.7.3.1圆锥配合的特征3-165
2.7.3.2圆锥配合的结构型式3-165
2.7.3.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3-166
2.7.3.4圆锥角偏离基本圆锥角时对圆锥配合的影响3-167
2.7.3.5内圆锥或外圆锥的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3-167
2.7.3.6基准平面间极限初始位置和极限终止位置的计算3-170
2.7.4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3-171
2.8尺寸链计算方法3-171
2.8.1尺寸链的术语和定义3-171
2.8.2尺寸链环的特征符号3-171
2.8.3尺寸链的计算方法3-174
2.8.3.1计算参数3-174
2.8.3.2计算公式3-174
2.8.3.3尺寸链的计算种类3-176
2.8.3.4装配尺寸链的计算方法3-176
2.8.3.5装配尺寸链计算顺序3-177
2.8.3.6相对不对称系数e与相对分布系数k的取值3-178
2.8.4尺寸链计算示例3-178
2.8.4.1正计算示例3-178
2.8.4.2反计算示例3-179
2.8.4.3中间计算示例3-180
第3章几何公差
3.1几何公差的概念3-181
3.2几何要素3-181
3.2.1几何要素分类和术语定义3-181
3.2.1.1几何要素分类3-181
3.2.1.2几何要素基本术语和定义3-181
3.2.2几何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182
3.2.3要素线型表3-183
3.3几何公差的定义及标注3-184
3.3.1几何公差术语定义3-184
3.3.2几何公差类型及符号3-187
3.3.2.1几何公差类型及特征项目符号3-187
3.3.2.2几何公差附加符号3-187
3.3.3几何公差带3-188
3.3.3.1几何公差带形状3-188
3.3.3.2几何公差带位置3-189
3.3.4几何公差的标注规范3-189
3.3.4.1几何公差的全符号3-189
3.3.4.2几何公差框格的指引线3-190
3.3.4.3几何公差框格3-191
3.3.4.4辅助要素框格3-203
3.3.4.5补充说明3-204
3.3.5几何公差的定义、标注和解释3-207
3.4基准和基准体系3-227
3.4.1术语定义3-228
3.4.2符号和修饰符3-228
3.4.3基准和基准体系的标注3-229
3.4.4基准的拟合方法3-235
3.4.5基准和基准体系的建立3-237
3.5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3-243
3.5.1术语定义3-243
3.5.2独立原则3-244
3.5.3相关要求3-245
3.5.3.1包容要求3-245
3.5.3.2优选实体要求3-245
3.5.3.3最小实体要求3-251
3.5.3.4可逆要求3-255
3.6几何公差值及其选用3-256
3.6.1几何公差的注出公差值3-256
3.6.1.1直线度和平面度3-256
3.6.1.2圆度和圆柱度3-257
3.6.1.3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3-257
3.6.1.4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3-257
3.6.1.5位置度3-261
3.6.2几何公差的未注公差值3-262
3.6.2.1直线度和平面度3-262
3.6.2.2圆度和圆柱度3-263
3.6.2.3平行度和垂直度3-263
3.6.2.4对称度和同轴度3-263
3.6.2.5圆跳动3-263
3.6.2.6轮廓度、倾斜度、位置度和全跳动3-263
3.7几何公差的设计3-263
3.7.1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方法3-263
3.7.2公差带的形状、大小、属性及偏置情况确定3-267
3.7.2.1公差带形状的确定3-267
3.7.2.2公差带大小的确定3-267
3.7.2.3公差带属性的确定3-267
3.7.2.4公差带偏置的确定3-267
3.7.3被测要素的操作规范确定3-268
3.7.3.1滤波操作的选用3-268
3.7.3.2拟合操作的选用3-268
3.7.4公差原则的选择3-269
3.7.5基准和基准体系的确定3-269
3.7.6几何公差设计方法3-272
第4章表面粗糙度
4.1表面结构的概念3-274
4.2表面粗糙度的术语、定义及参数3-274
4.2.1基本术语及定义3-275
4.2.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3-280
4.2.2.1评定流程3-280
4.2.2.2参数测定3-280
4.2.2.3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3-280
4.2.2.4参数评定3-281
4.2.2.5针触式仪器检验的规则与方法3-281
4.3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3-283
4.3.1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系列3-283
4.3.2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3-283
4.3.3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3-283
4.3.4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的补充系列值3-284
4.4表面结构的表示法3-284
4.4.1表面结构的符号和代号3-284
4.4.2表面结构参数的标注方法3-285
4.4.3表面结构的标注位置3-287
4.4.4表面结构要求的图形标注的演化3-287
4.5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3-292
4.5.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及设备功能的影响3-292
4.5.2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用3-293
4.5.2.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用原则3-293
4.5.2.2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实例3-294
4.6其他常见材料制品表面粗糙度参数及数值3-304
4.6.1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及数值3-304
4.6.1.1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通则3-304
4.6.1.2评定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系列3-304
4.6.2塑料件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及数值3-304
4.6.2.1评定参数及其数值3-304
4.6.2.2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材料所能达到的塑料件的表面粗糙度3-305
4.6.3电子陶瓷件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及数值3-305
4.6.3.1评定参数及其数值3-305
4.6.3.2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材料所能达到的电子陶瓷器件的表面粗糙度3-306
4.6.4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3-307
4.6.4.1评定参数及其数值3-307
4.6.4.2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材料所能达到的木制件的表面粗糙度3-307
参考文献3-309
第4篇 机械工程材料
章钢铁材料
1.1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4-3
1.1.1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4-3
1.1.2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4-12
1.2金属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名称、符号及含义4-12
1.3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及应用4-16
1.4铸铁4-23
1.4.1灰铸铁件4-23
1.4.2可锻铸铁件4-25
1.4.3蠕墨铸铁件4-26
1.4.4球墨铸铁件4-29
1.4.5耐热铸铁件4-33
1.4.6抗磨白口铸铁件4-34
1.4.7高硅耐蚀铸铁件4-36
1.4.8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4-37
1.4.9奥氏体铸铁件4-37
1.4.10低温铁素体球墨铸铁件4-39
1.5铸钢4-41
1.5.1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4-41
1.5.2熔模铸造碳钢件4-42
1.5.3焊接结构用铸钢件4-42
1.5.4奥氏体锰钢铸件4-43
1.5.5大型低合金钢铸件4-44
1.5.6耐磨钢铸件4-46
1.5.7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4-46
1.5.8高温承压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通用铸件4-48
1.5.9低温承压通用铸钢件4-50
1.5.10承压钢铸钢件4-51
1.5.11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4-58
1.5.12通用耐蚀钢铸件4-60
1.6机械结构用钢4-63
1.6.1碳素结构钢4-63
1.6.2优质碳素结构钢4-64
1.6.3非调质机械结构钢4-67
1.6.4易切削结构钢4-68
1.6.5耐候结构钢4-70
1.6.6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4-71
1.6.7弹簧钢4-74
1.6.8合金结构钢4-79
1.6.9不锈钢和耐热钢4-97
1.6.9.1不锈钢4-97
1.6.9.2耐热钢4-108
1.6.9.3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物理性能4-117
1.6.10工模具钢4-120
1.6.11非合金塑料模具钢4-132
1.6.12超级新型钢铁材料4-133
1.7各国钢铁牌号对照4-134
1.7.1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4-134
1.7.2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4-135
1.7.3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4-138
1.8型材4-152
1.8.1热轧钢棒4-152
1.8.2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及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4-156
1.8.3银亮钢4-159
1.8.4热轧工字钢4-160
1.8.5热轧槽钢4-162
1.8.6热轧等边角钢4-163
1.8.7热轧不等边角钢4-166
1.8.8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4-169
1.8.9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4-169
1.8.10通用冷弯开口型钢4-179
1.8.11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4-189
1.8.12热轧轻轨4-207
1.8.13起重机钢轨4-207
1.8.14重轨4-208
1.9钢板和钢带4-209
1.9.1热轧钢板和钢带4-209
1.9.2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0
1.9.3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4-210
1.9.4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1
1.9.5热轧花纹钢板及钢带4-211
1.9.6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4-213
1.9.7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4-215
1.9.8超高强度结构用热处理钢板4-216
1.9.9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4-216
1.9.10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6
1.9.11冷轧钢板和钢带4-217
1.9.12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4-218
1.9.13耐热钢钢板和钢带4-233
1.10钢管4-238
1.10.1无缝钢管尺寸规格4-238
1.10.2结构用无缝钢管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4-256
1.10.3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4-259
1.10.4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4-261
1.10.5流体输送用不锈钢复合钢管4-265
1.10.6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4-266
1.10.7冷拔异型钢管4-271
1.10.8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4-275
1.10.9焊接钢管尺寸规格4-277
1.10.10直缝电焊钢管4-288
1.10.1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4-288
1.10.12冷拔精密单层焊接钢管4-290
1.10.13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4-291
1.10.14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4-292
1.10.15机械结构用不锈钢焊接钢管4-293
1.10.16机械结构用冷拔或冷轧精密焊接钢管4-294
1.10.17高温高压管道用直缝埋弧焊接钢管4-298
1.10.18P3型镀锌金属软管4-299
1.10.19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4-300
1.11钢丝4-301
1.11.1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4-301
1.11.2一般用途低碳钢丝4-303
1.11.3重要用途低碳钢丝4-303
1.11.4冷拉碳素弹簧钢丝4-304
1.11.5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4-306
1.11.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4-306
1.11.7合金结构钢丝4-307
1.11.8不锈钢丝4-307
1.11.9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4-310
1.11.10合金弹簧钢丝4-312
1.11.11不锈弹簧钢丝4-312
1.11.12碳素工具钢丝4-314
1.11.13合金工具钢丝4-314
1.11.14高速工具钢丝4-315
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
2.1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4-316
2.2铸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4-321
2.2.1铸造铝合金4-321
2.2.2压铸铝合金4-338
2.2.3铸造钛和钛合金及其铸件4-339
2.2.4铸造镁合金锭4-342
2.2.5镁合金压铸件4-353
2.2.6铸造铜及铜合金4-356
2.2.7压铸铜合金4-365
2.2.8铸造轴承合金4-366
2.2.9铸造轴承合金锭4-370
2.3变形铝及铝合金4-371
2.3.1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4-371
2.3.2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4-375
2.3.3变形铝合金热处理4-376
2.3.4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4-379
2.3.4.1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4-379
2.3.4.2铝及铝合金花纹板4-418
2.3.4.3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4-421
2.3.4.4铝及铝合金挤压扁棒4-425
2.3.4.5铝及铝合金(导体用)拉制圆线材4-426
2.3.4.6铝及铝合金管材尺寸规格4-427
2.3.4.7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4-428
2.3.4.8铝及铝合金热挤压无缝圆管4-430
2.4加工钛及钛合金4-435
2.4.1钛及钛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4-435
2.4.2钛及钛合金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4-436
2.4.3钛合金热处理4-439
2.4.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4-440
2.4.4.1钛及钛合金板材4-440
2.4.4.2TC4ELI钛合金板4-444
2.4.4.3冷轧钛带卷4-445
2.4.4.4钛及钛合金带与箔4-445
2.4.4.5钛及钛合金网板4-446
2.4.4.6钛及钛合金棒材4-447
2.4.4.7钛及钛合金管材4-448
2.4.4.8工业流体用钛及钛合金管4-449
2.4.4.9钛及钛合金丝4-450
2.4.4.10钛及钛合金饼和环4-451
2.5变形镁及镁合金4-453
2.5.1变形镁及镁合金特性及应用4-453
2.5.2变形镁及镁合金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4-454
2.5.3变形镁合金热处理4-456
2.5.4镁及镁合金加工产品4-456
2.5.4.1镁及镁合金板材和带材4-456
2.5.4.2镁合金热挤压棒材4-458
2.5.4.3镁合金热挤压管材4-459
2.5.4.4镁合金热挤压矩形棒材4-460
2.6加工铜及铜合金4-461
2.6.1加工铜及铜合金特性及应用4-461
2.6.2铜及铜合金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4-466
2.6.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4-468
2.6.4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4-468
2.6.4.1铜及铜合金板材4-468
2.6.4.2铜及铜合金带材4-473
2.6.4.3铜及铜合金箔材4-475
2.6.4.4铜及铜合金拉制棒4-476
2.6.4.5铜及铜合金挤制棒4-481
2.6.4.6铜锌铋碲合金棒4-483
2.6.4.7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4-483
2.6.4.8铜及铜合金拉制管4-484
2.6.4.9铜及铜合金挤制管4-487
2.6.4.10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4-488
2.6.4.11铜及铜合金毛细管4-489
2.6.4.12铜及铜合金线材4-490
2.7镍及镍合金4-500
2.7.1加工镍及镍合金的特性及应用4-500
2.7.2镍及镍合金加工产品4-504
2.7.2.1镍及镍合金板4-504
2.7.2.2镍及镍合金棒4-505
2.7.2.3镍及镍合金管4-507
2.8铅及铅合金4-509
2.8.1加工铅及铅合金牌号、性能及应用4-509
2.8.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4-510
2.8.2.1铅及铅锑合金板4-510
2.8.2.2铅及铅锑合金管4-512
2.8.2.3铅及铅锑合金棒和线材4-513
2.9有色金属及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3
2.9.1铝及铝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3
2.9.2镁及镁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7
2.9.3铜及铜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9
2.9.4钛及钛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23
第3章粉末冶金材料
3.1粉末冶金结构材料4-526
3.1.1粉末冶金结构零件用铁基材料4-526
3.1.2粉末冶金结构零件用铜基合金材料4-533
3.2粉末冶金摩擦材料4-533
3.2.1铁基干式摩擦材料4-533
3.2.2铜基干式摩擦材料4-536
3.2.3铜基湿式摩擦材料4-538
3.2.4铁-铜基摩擦材料4-539
3.3粉末冶金减摩材料4-540
3.3.1国产粉末冶金减摩材料4-540
3.3.1.1粉末冶金铁基和铜基轴承材料4-540
3.3.1.2粉末冶金轴承用铁、铁-铜、铁-青铜、铁-碳-石墨材料4-542
3.3.1.3粉末冶金轴承用青铜、青铜-石墨材料4-542
3.3.2美国粉末冶金自润滑轴承材料4-543
3.3.3日本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4-550
3.3.4含硫烧结Fe-石墨轴承材料4-553
3.3.5烧结钢-铜铅合金减摩双金属带材4-553
3.3.6烧结金属石墨材料4-554
3.3.7其他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4-557
3.3.8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的选用4-557
3.4粉末冶金过滤材料4-558
3.4.1烧结金属过滤元件4-558
3.4.2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4-564
3.4.3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4-570
3.4.4烧结金属纤维毡4-571
3.4.5烧结金属膜过滤材料及元件4-571
第4章复合材料
4.1复合材料分类4-576
4.2金属基复合材料4-576
4.2.1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4-576
4.2.1.1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4-576
4.2.1.2碳纤维增强铅及铅合金复合材料4-577
4.2.1.3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4-577
4.2.1.4石墨颗粒增强铜基、铝基复合材料4-577
4.2.2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4-578
4.2.2.1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8
4.2.2.2硼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8
4.2.2.3陶瓷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9
4.2.2.4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4-579
4.2.2.5陶瓷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4-580
4.2.3塑料-金属基复合材料4-580
4.2.3.1铝管搭接焊式铝塑管4-580
4.2.3.2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4-583
4.2.3.3塑覆铜管4-583
4.2.3.4钢塑复合管4-584
4.2.3.5塑料-金属基多层复合材料4-586
4.2.4层压金属复合材料4-587
4.2.4.1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4-587
4.2.4.2钛-钢复合板4-588
4.2.4.3钛-不锈钢复合板4-588
4.2.4.4铜-钢复合板4-590
4.2.4.5镍-钢复合板4-590
4.2.4.6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4-591
4.3树脂基复合材料4-592
4.3.1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592
4.3.1.1玻璃纤维增强聚苯乙烯复合材料4-592
4.3.1.2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4-593
4.3.1.3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4-594
4.3.1.4玻璃纤维增强聚甲醛复合材料4-597
4.3.1.5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复合材料4-597
4.3.1.6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4-598
4.3.1.7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4-598
4.3.1.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4-601
4.3.2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607
4.3.2.1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4-607
4.3.2.2碳纤维增强尼龙-664-607
4.3.2.3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4-607
4.3.2.4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4-608
4.3.2.5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4-609
4.3.3钛酸钾晶须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610
4.3.4硼纤维-环氧复合材料4-610
4.3.5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4-611
4.4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
4.4.1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
4.4.1.1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
4.4.1.2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4
4.4.2金属陶瓷4-615
4.4.3氧化锆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6
第5章3D打印材料
5.13D打印技术和材料的特点4-618
5.1.13D打印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4-618
5.1.23D打印材料的特点及发展现状4-620
5.1.33D打印材料的分类4-620
5.23D打印金属材料4-621
5.2.13D打印钛及钛合金材料4-621
5.2.1.13D打印工程钛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21
5.2.1.23D打印生物钛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27
5.2.1.3商用3D打印钛及钛合金粉末及材料4-629
5.2.2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材料4-636
5.2.2.1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36
5.2.2.2商用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粉末及材料4-639
5.2.33D打印钢铁材料4-647
5.2.3.13D打印钢铁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47
5.2.3.2商用3D打印钢铁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1
5.2.43D打印铝合金材料4-658
5.2.4.13D打印铝合金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8
5.2.4.2商用3D打印铝合金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9
5.2.53D打印钴铬合金材料4-663
5.2.5.13D打印钴铬合金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63
5.2.5.2商用3D打印钴铬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64
5.33D打印非金属材料4-667
5.3.1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4-667
5.3.1.1国产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牌号、成分、技术性能及应用4-667
5.3.1.2国外3D打印光敏材料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71
5.3.2其他3D打印高分子材料4-681
5.3.2.1国产3D打印高分子材料牌号、技术性能及用途4-681
5.3.2.2国外打印3D高分子材料牌号、成分、技术性能及用途4-683
5.3.33D打印陶瓷材料4-695
5.3.3.13D打印陶瓷材料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5
5.3.3.2国产3D打印陶瓷材料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6
5.3.3.3国外3D打印陶瓷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7
5.3.4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4-699
5.3.4.1国产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种类、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99
5.3.4.2国外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种类、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706
第6章非金属材料
6.1工程塑料及塑料制品4-709
6.1.1常用工程塑料品种、特性及应用4-709
6.1.2常用工程塑料牌号及性能4-709
6.1.3塑料棒材4-709
6.1.4塑料板材和薄膜4-709
6.1.5塑料管材4-709
6.1.6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4-709
6.2橡胶及橡胶制品4-709
6.2.1常用橡胶种类、特性及应用4-709
6.2.2橡胶板4-709
6.2.3橡胶管4-709
6.3陶瓷4-709
6.3.1陶瓷分类4-709
6.3.2化工陶瓷4-709
6.3.3过滤陶瓷4-709
6.3.4结构陶瓷4-709
6.4玻璃4-709
6.4.1平板玻璃4-709
6.4.2钢化玻璃4-709
6.4.3石英玻璃4-709
6.5石墨材料和石墨烯材料4-709
6.5.1石墨材料4-709
6.5.2石墨烯材料4-709
6.6石棉及石棉制品4-709
6.6.1常用石棉性能及应用4-709
6.6.2石棉橡胶板4-709
6.6.3耐油石棉橡胶板4-709
6.6.4耐酸石棉橡胶板4-709
6.6.5工农业机械用摩擦片4-709
6.6.6石棉布、带4-709
6.6.7石棉绳4-709
6.6.8石棉密封填料4-709
6.7隔热材料4-709
6.7.1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4-709
6.7.2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4-709
6.7.3膨胀蛭石及其制品4-709
6.7.4泡沫石棉4-709
6.8涂料4-710
6.8.1涂料产品分类、名称及代号4-710
6.8.2常用涂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4-710
6.8.3常用涂料型号、名称、成分及应用4-710
6.8.4涂料的选用4-710
6.9其他非金属材料4-710
6.9.1木材4-710
6.9.2纸制品4-710
6.9.3工业用毛毡4-710
参考文献4-711
第5篇 连接件与紧固件
章连接设计基础
1.1连接的类型和选择5-3
1.1.1连接的分类5-3
1.1.2连接的选择5-3
1.2连接设计应考虑的问题5-3
1.2.1被连接件接合面设计5-3
1.2.2受载均匀化设计5-3
1.2.3减小紧固件所受载荷5-4
1.2.4强度和刚度计算5-4
1.2.5其他方面问题5-4
1.3紧固件的标准和检验5-4
1.3.1紧固件的有关标准5-4
1.3.2紧固件的检验项目5-4
第2章螺纹连接
2.1螺纹5-6
2.1.1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6
2.1.2螺纹术语及其定义5-8
2.1.3螺纹标准5-14
2.1.4普通螺纹5-15
2.1.4.1普通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5-15
2.1.4.2普通螺纹公差5-20
2.1.5梯形螺纹5-25
2.1.5.1梯形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5-25
2.1.5.2梯形螺纹的公差5-27
2.1.6锯齿形螺纹5-32
2.1.6.1锯齿形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5-32
2.1.6.2锯齿形螺纹公差5-37
2.1.755°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5-42
2.1.8 55°密封管螺纹5-44
2.1.960°密封管螺纹5-46
2.1.10米制密封螺纹5-48
2.1.11矩形螺纹5-50
2.2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5-50
2.2.1紧固件的标记方法5-50
2.2.2螺栓5-51
2.2.3螺母5-75
2.2.4螺钉5-93
2.2.5垫圈和挡圈5-125
2.3螺纹零件的结构要素5-149
2.3.1外螺纹零件的末端5-149
2.3.2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5-151
2.3.3螺钉拧入深度、攻螺纹深度和钻孔深度5-153
2.3.4螺塞与连接螺孔尺寸5-154
2.3.5地脚螺栓孔和凸缘5-155
2.3.6孔沿圆周的配置5-155
2.3.7通孔与沉孔尺寸5-156
2.3.8普通螺纹的内、外螺纹余留长度、钻孔余留深度、螺柱突出螺母的末端长度5-158
2.3.9扳手空间5-158
2.3.10对边和对角宽度尺寸5-160
2.4螺纹紧固件的性能等级和常用材料5-162
2.4.1螺栓、螺钉和螺柱的性能等级、材料和热处理5-162
2.4.2螺纹紧固件的应力截面积5-164
2.4.3最小拉力载荷和保证载荷5-165
2.4.4螺母的性能等级5-168
2.4.5有效力矩型钢六角锁紧螺母5-171
2.4.6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5-173
2.4.7紧定螺钉5-174
2.4.8自攻螺钉、自挤螺钉和自钻自攻螺钉5-175
2.4.9耐热用螺纹连接副5-176
2.4.10有色金属螺纹连接件5-177
2.5螺纹连接的结构设计5-178
2.5.1螺纹连接的类型和选择5-178
2.5.2螺栓组的结构设计5-180
2.5.3螺纹连接的预紧5-180
2.5.4螺纹连接的防松5-182
2.6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5-185
2.6.1螺栓组的受力分析5-185
2.6.2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5-187
2.6.2.1不预紧螺栓连接、预紧螺栓连接5-187
2.6.2.2受偏心载荷的预紧螺栓连接5-189
2.6.2.3高温螺栓连接5-189
2.6.2.4低温螺栓连接5-190
2.6.2.5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连接5-190
2.7螺纹连接设计示例5-190
第3章键、花键和销连接
3.1键连接5-192
3.1.1键和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192
3.1.2键的选择和键连接的强度校核计算5-192
3.1.3键连接的尺寸系列、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5-194
3.1.3.1平键5-194
3.1.3.2半圆键5-197
3.1.3.3楔键5-198
3.1.3.4切向键5-201
3.1.3.5键和键槽的形位公差、配合及尺寸标注5-203
3.1.4键连接设计示例5-203
3.2花键连接5-204
3.2.1花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204
3.2.2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5-205
3.2.2.1简单计算方法5-205
3.2.2.2花键承载能力计算的精确算法5-206
3.2.3矩形花键连接5-211
3.2.3.1矩形花键基本尺寸系列5-211
3.2.3.2矩形花键的公差、配合5-212
3.2.3.3矩形花键的标记与尺寸标注5-213
3.2.4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连接5-213
3.2.4.1渐开线花键的术语与代号5-213
3.2.4.2渐开线花键的基本齿廓5-215
3.2.4.3渐开线花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5-217
3.2.4.4渐开线花键的尺寸系列5-219
3.2.4.5渐开线花键公差与配合5-224
3.2.4.6渐开线花键参数标注与标记5-229
3.2.5花键连接设计示例5-231
3.3销连接5-232
3.3.1销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232
3.3.2销的选择和销连接的强度计算5-232
3.3.3销的标准件5-235
3.3.3.1圆柱销5-235
3.3.3.2圆锥销5-239
3.3.3.3开口销和轴销5-241
3.3.4销连接设计示例5-242
第4章过盈连接
4.1过盈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244
4.2圆柱面过盈连接设计计算5-245
4.2.1计算方法5-245
4.2.2设计计算示例5-250
4.3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5-252
4.3.1圆锥过盈连接的形式、特点及应用5-252
4.3.2圆锥过盈连接的计算和选用5-252
4.3.2.1计算基础与假定条件5-252
4.3.2.2计算要点与公式5-252
4.3.3油压装拆圆锥过盈连接的参数选择5-255
4.3.4过盈设计示例5-255
4.4过盈连接的结构设计5-258
4.4.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合理结构5-258
4.4.2圆锥面过盈连接的结构和要求5-259
第5章胀套及型面连接
5.1胀套连接5-260
5.1.1胀套连接的特点和应用5-260
5.1.2胀套连接的类型5-260
5.1.3胀套连接的选用和设计5-267
5.1.3.1胀套连接类型的选择5-267
5.1.3.2胀套型号选择5-267
5.1.3.3结合面的公差与表面粗糙度5-267
5.1.3.4被连接的轴与轮毂尺寸5-268
5.1.4胀套连接安装和拆卸的一般要求5-269
5.2型面连接5-269
5.2.1型面连接的结构、特点和应用5-269
5.2.2型面连接的廓形和尺寸5-269
5.2.3强度计算5-270
5.3星盘连接5-271
5.3.1星盘连接的结构、特点和应用5-271
5.3.2星盘连接的设计5-271
第6章焊、铆、粘连接
6.1焊接5-273
6.1.1焊接结构的特点和应用5-273
6.1.2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5-273
6.1.3焊接接头5-279
6.1.4电弧焊接头的坡口选择和点焊、缝焊接头尺寸推荐值5-279
6.1.5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5-281
6.1.5.1许用应力设计法5-281
6.1.5.2可靠性设计方法5-286
6.1.6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5-286
6.1.6.1许用应力计算法5-286
6.1.6.2应力折减系数法5-288
6.1.6.3结构构造细节分析法5-290
6.1.7焊接件的工艺及设计注意要点5-292
6.1.8焊接设计示例5-292
6.2铆钉连接5-293
6.2.1铆接的类型、特点与应用5-293
6.2.2铆缝的设计5-293
6.2.2.1铆缝的形式5-293
6.2.2.2钢结构铆缝的结构参数5-293
6.2.2.3铆钉连接的强度计算5-295
6.2.2.4铆钉材料和连接的许用应力5-295
6.2.3铆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296
6.2.4铆钉5-296
6.2.5铆接设计要点5-309
6.3粘接5-310
6.3.1粘接的特点和应用5-310
6.3.2胶黏剂的选择5-311
6.3.2.1胶黏剂的分类5-311
6.3.2.2胶黏剂选择原则和常用胶黏剂5-311
6.3.3粘接接头设计5-314
6.3.3.1粘接接头设计原则5-314
6.3.3.2常用粘接接头形式及其改进结构5-314
6.3.3.3接头结构强化措施5-315
6.3.4粘接工艺与步骤5-317
6.3.4.1表面处理5-317
6.3.4.2胶液配制和涂敷5-318
6.3.4.3晾置与固化5-318
第7章锚固连接
7.1锚固连接的特点与作用原理5-320
7.2锚固连接及锚栓的分类5-320
7.3锚栓的安装5-324
7.4锚固连接设计5-325
7.5锚栓的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26
7.5.1FZA型后扩底柱锥式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26
7.5.2FZEA型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27
7.5.3FH型转矩控制型后继膨胀套管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27
7.5.4FAZ型转矩控制型后继膨胀螺杆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28
7.5.5FBN型转矩控制型螺杆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30
7.5.6SLM-N型转矩控制型重载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31
7.5.7RGM型高强化学粘接型普通螺杆锚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31
7.5.8钢膨胀螺栓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32
7.5.9膨胀螺母规格、材料及安装尺寸5-333
参考文献5-33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大同,谢里阳主编
译者
编者 编者:秦大同//谢里阳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33797
开本 26cm
页数 179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960
出版时间 2019-03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chi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机械装备研发,设计技术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机械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2858
CIP核字 2018267811
中图分类号 ①TH122-62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8
195
8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199.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