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徘徊于人类头脑中的三大谜团/头脑风暴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广阔而没有边际的宇宙中,我们是惟一的生命,是孤独地生存吗?是否有上帝?……直到最近我们才主要运用科学而不是宗教的理论来探索这些问题。科学的论断得出一切起源和创造始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在这本书里,作者黛勒·卡尔森阐述了我们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故事。

浏览一下这本书,这里有一些最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关于我们是谁,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进化和分子生物学;染色体组和对我们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还是后天的辩论;神经系统科学和宇宙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动物行为学和生物伦理学……本书为“头脑风暴译丛”中的一本,可供青少年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我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上帝在想什么,余下的是细节。”——爱因斯坦

……一切质量都是能量,在极微小的层面上,夸克是组成你的原子中、组成我的原子中和组成行星的原子中的夸克。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块石头有生命吗?因为组成石头的原子和组成我们的原子做相同的运动。因为同样的原因.一只小鸡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重要呢?古穗说,生命是一片小树墙,而人类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嫩枝——生命并不是一棵苍天大树人类也不是在最辉煌的顶端……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广阔而没有边际的宇宙中,我们是惟一的什么,是孤独地生存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们来自何地?

 第一节 我们是外星人吗?

 第二节 你的进化

 第三节 物质的宇宙和它包含的一切物质

 第四节 宇宙:给予了地球生命,创造了自己无法了解自身的人类

第二章 我们身居何处?

 第一节 你的大脑和身体

 第二节 基因、性别和错误

 第三节 智慧和意识:我们、机器人和宇宙

 第四节 动物行为学和环境:野生动物,失落的人群

第三章 我们走向何方?

 第一节 医学的道德规范:大思想家的小思想

 第二节 科学与道德:他们以科学的名义在做什么?在对谁?

 第三节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如此的怪胎环境中?

最后的话

注释

试读章节

小朋友汤姆和本哲尔的精子

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时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形成,神秘的潜意识,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和鸡行为的不同,如果要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一切,人类能做些什么,或者根本无能为力?

我的女儿汉娜,现在是脑外伤、智障和精神障碍方面的专家。当然,她还有其他的一连串专业头衔。相对于那些笼统的统一理论,汉娜倾向于专门而直接的理论,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从孩提时代起,我对宇宙奥妙的探索就很少引起她的兴趣。汉娜喜欢研究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我则喜欢探求物理和宇宙的演变。下面的经历就是例证。

不知是什么原因,汉娜小时候给她最喜爱的布娃娃起了个名字叫小朋友汤姆。有一天,小汉娜站在我面前,把她的小朋友汤姆举过头顶,昂起她的小脸,很认真地问我,小朋友汤姆是从哪儿来的?

作为新式的母亲,我总是尽量抓住每个可以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在传授给孩子新知识的同时,我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也逐渐高大和博学。汉娜是我所有孩子中最爱问问题的,对于小朋友汤姆,她尤为关心备至。

我从宇宙开始讲起。先解释了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的宇宙大爆炸论:宇宙可能始子一个极微小的基本原子的爆炸,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都由此而产生,向各个方向扩散的物质微粒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同时也解释了霍伊尔(Hoyle)的稳态理论:宇宙是本来存在的,稳态的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宇宙所包含的物质在不断更新。接着,我讲了近千年来曾探索过宇宙的许多天文物理学家、生物进化学家和哲学家。这些科学家都曾致力于研究星系的起源,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尤其是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起源和形成。

女儿耐心地听我讲完,那时候她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的讲解理论那么不屑一顾。当我结束了有关时空的话题,汉娜又把小朋友汤姆举过了头顶。

“我的朋友亚理桑德拉想要一个和我的小朋友汤姆一样的布娃娃,”汉娜说,“我告诉她小朋友汤姆是从布鲁明戴尔来的。”

从那以后,我记住了两件事:一是要弄清问题究竟问的什么;二是不要答非所问,要切中要点。

另一个孩子敏锐的现实感总是让我觉得好奇而有趣。

思莫·本哲尔(Seymour Beozer)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领域的先驱。他的父母从波兰一个犹太人聚居的小村落移民来到美国。当思莫·本哲尔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母就送给他一个显微镜作为礼物。他在家里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数以万计的生命体——他自己的精于。

这两个孩子,后来都放弃了笼统的万能论,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另一个酷爱生物学和物理学,他们对生命的每一个细节的热爱,给我上了相同的一课。

简单。直截了当。

从你现在的地方开始。从你现在所拥有的开始。

       P2-P4

序言

“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我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不感兴趣,对这样或那样的谱也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上帝在想什么,余下的是细节。”这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的,他是20世纪两个最基本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奠基人。

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他的追随者一一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追求的不只是科学的圣杯,或者宇宙公理,而是霍金所说的“上帝的头脑”。

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想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创造的,或者是否真的有上帝创造了这一切。有趣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发现?通过科学的精神,抑或宗教的精神?或者这两者本来就是一致的?

今天教授自然科学的方法,就如科学本身,是分离式的:物理学、化学、生物、数学等等。这种把知识分类的方法有助于具体的学习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对科学总的认识,对细节的学习就变得很肤浅。那样的话,科学就变成了只在实验室里学习、远离人们正常生活的学问了。科学是否更博大,而人类应该对每个其他人感兴趣?科学是否有人类在不断寻求的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是否有上帝?

直到最近我们才主要运用科学而不是宗教的理论来探索这些问题。科学的论断得出一切起源和创造始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这次大爆炸形成了星系、恒星和恒星周围的行星系。在地球上,适宜的气候和条件形成了生命形态,而生命最终衍化成为人类。在这本书里,作者黛勒·卡尔森阐述了我们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故事。

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元素,而研究宇宙法则的具体理论就是物理学。

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各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各种物质的分子,研究这些物质及其性质的科学就是化学。

各种各样的化学分子相结合产生了更加复杂的有机结构。研究这些有机结构如何进化成为生命形态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在这些生命形态中,人类进化成为能够思考的生命,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可以分析推理、观察、学习、传承知识和文化,这一切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人类内心的心理世界。对这个世界及其现象的研究创造了科学的另一个分支——心理学。

心理学的目标之一是更多地了解自身,学会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比如,不安全感和风尚,让我们习惯于听从外部的——老师、精神治疗医师,从而获得关于自身的信息。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J·克里什那姆提指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来了解自身,也可以通过日常的思想、感觉、反应和行为来了解自己。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自己影像之间的关系亦能引发人类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包含对权威的崇拜和摆脱羁绊的自由,这种思考是对宗教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不囿于已经确立的宗教或者科学理论。信仰在科学探索中没有一席之地,信仰也不能减少心灵的磨难。只有通过敏感的感知和观察,我们才能了解新的一切。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比给大脑填满各种信息的细节更重要。科学精神追求缜密、准确、效率,不是个人、国家的特有风格或者对于某种组织和宗教的倾向。科学还是冒险的精神。它追寻事实,不是个人主义,不对街灯柱顶礼膜拜,而是在灯光下继续前进。培养这样的精神是科学教育的目的。这意味着观察艺术、实验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这种精神得到发展,这些艺术和同样的独立精神就能引导我们去认识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样,科学的精神和宗教的感情就合二为一。这比单纯的科学发现要重要得多。

因此,当人们运用科学的精神来了解自身、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同时就创造了真正的“宗教精神”。用J·克里什那姆提的话说,“一个为‘宗教’献身的人是一个帮助他人获得自由的人,而他自己,历练了生活的残酷和苦难——最终从所有信仰中得到自由。他不承认任何权威,他不盲目跟从任何人,因为他自己是生命之光,而生命之光来自对自身的认识。当一个人真正了解了自己,就意味着真正的解放。”

我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这样的“宗教头脑”。

      Kishore Khairnar

后记

    最后的话

因此,整本书都是关于科学,而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却不来自于科学,也不来自于这本书或其他的书,而是我们自己。

另外,我们人类只是宇宙一次意外的实验品吗?还是宇宙一次有意识的而充满爱的庆典?

还有,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我们说,“既然我们正在经历地球上的第六次大毁灭,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那我们就是在问一个错误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我们该做哪些正确的事情,结果又是什么?”

最后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要担心和困惑?

请记住,正确的答案在物理学和玄学——任何事,任何人都在影响着宇宙中其他的任何事和任何人。

你的一口口水,也许会落在某个人的眼睛里。

爱,也被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徘徊于人类头脑中的三大谜团/头脑风暴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黛尔·卡尔森
译者 李若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49763
开本 32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7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9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