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儒道同源 |
内容 | 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001 导论同源互补:儒家和道家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001 章礼乐文化:儒家和道家的共同源头/008 一、儒道之分野/010 二、老子与孔子/016 三、承继与异同/023 四、理想及原型/029 五、结论/034 第二章融德入礼:周公对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036 一、礼的起源/037 二、为什么说周公制礼作乐/046 三、周公的德礼改造对老子和孔子之影响/054 第三章溯本正源:儒道的史官远源/068 一、诸子是否出于王官/070 二、民国学者对儒家、道家渊源的探讨/074 三、巫、祝、史之分化/078 四、巫与王之关系/087 第四章重德远神:儒道二家天道论的形成/097 一、帝/098 二、天/104 三、配天/109 四、天之演化/119 五、命/126 第五章天道人道:儒道二家的不同关怀/137 一、道、天道和人道/138 二、生之为性与化性起伪/149 第六章观德达数:孔老对《周易》的不同解读/161 一、《周易》与先秦儒家/162 二、《周易》与先秦道家/174 三、结论/188 第七章儒道交融:《孟》《庄》的时代议题/190 一、小国寡民/194 二、至仁无亲/196 三、性与故/199 四、心与气/204 第八章魏晋风度:循名教还是任自然/214 一、汉代的儒家教化/214 二、由清议到清谈/219 三、名教与自然/221 四、玄学的衰落和佛教的挑战/233 第九章圣贤气象:儒释道的碰撞与融合/238 一、佛教的挑战/238 二、韩愈李翱的反击/243 三、宋明理学的兴起/249 四、宋儒对佛教的吸收/256 五、宋明理学之衰落/261 第十章中西相遇: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266 一、中西碰撞/267 二、全盘西化/269 三、重建中国文化之必要/271 四、重建中国哲学之前提/274 五、如何重建中国哲学/279 结论儒道共生互补:中华文化历久弥新/284 后记/291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导论、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共同的反思题材和不同的结论、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奠基性意义、儒家和道家是否出于王官、《孟子》《庄子》反映出的共同话题和不同态度等章节以及结论:儒道共生互补: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儒道同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谭明冉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9107655 |
开本 | 26cm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儒学研究者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B223.05 |
丛书名 | 文化三源丛书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4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