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安门新影(1949-2009)
内容
编辑推荐

《天安门新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照片》这部书,是以1949年开国大典为起点,到2009年每年一组天安门的精彩照片,是一部集历史性、政治性、礼仪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的,很有震撼力的佳作。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天安门历史教科书,它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民族的最好方式。

内容推荐

如果说一个城市有性格的话,那么承载这一性格的实体,就是能够记录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而当这一建筑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符号时,她的历史价值、她的文化传承,便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这座丰碑上,烙刻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嬗替,见证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政治载体的天安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作为文化的历史的天安门则将载入永恒。

这座丰碑,这个记录城市符号的建筑,就是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

本书以数百幅历史照片和短小文字,详细描述了天安门历史老照片的背景故事、皇宫遗事、历史脉络。当你读完此书时,就会回到589年前的鲜活真实的历史中,犹如身临其境。

目录

序·使人感到吃惊的历史成就/孟昭瑞/1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通过天安门/1

中共领袖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3

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6

北平市首次清整天安门/8

张致祥被“钦点”布置天安门城楼/10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13

两个日本人设计了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18

天安门城楼上的两幅大标语/21

领袖群贤齐集天安门/23

开国大典大阅兵/27

天安门前庆祝中苏缔结新条约/35

第四版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37

天安门迎来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劳动节/39

共和国首次整修天安门/41

百岁老人保存了60年的珍贵影像/44

更换天安门城楼两侧标语/47

第五版毛主席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48

共和国国徽高悬天安门城楼/50

新中国第一次国庆阅兵/54

炮轰天安门城楼的阴谋/56

80万人天安门前庆五一/60

1951年10月1日的天安门/62

升了26年国旗的升旗手胡其俊/64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机飞越天安门/65

天安门前庆五一/67

修缮天安门城楼时惊现三发炮弹/69

第六版毛主席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71

1952年10月1日的天安门/72

天安门前首次召开追悼大会/74

“红五月”的天安门/76

1953年10月1日的天安门/77

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79

1954年5月1日的天安门/85

1954年10月1日的天安门/87

五十万人在天安门前欢庆五一节/89

1955年10月1日的天安门/90

天安门上送喜报/92

雪景中的天安门/94

天安门前旗帜和鲜花的海洋/95

“解放”牌汽车亮相天安门前/96

滂沱大雨中进行的国庆庆典/97

大半个首都万紫千红/98

天安门前欢呼八年来光辉成就/99

50万人天安门前大联欢/100

天安门城楼上抓麻雀/101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万人瞻仰下揭幕/102

东风牌轿车到了天安门/103

天安门前演出《和平竞赛》/104

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105

庆祝共和国成立九周年/108

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110

天安门前的妇女代表/112

1959年5月1日的天安门/113

天安门广场大景观/114

红旗轿车亮相天安门前/116

国庆十年大庆典/117

第一批女交警亮相天安门/1 20

天安门前造美景/121

欢欣鼓舞庆五一/122

天安门前演出活报剧/123

天安门前举行国庆盛大游行/124

300万人天安门前庆五一/125

天安门前的欢呼/126

欢度五一天安门前热闹非凡/128

“末代皇帝”天安门前留影/129

1962年国庆节时的天安门/130

天安门前的五月礼赞/132

第七版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33

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国庆典礼和盛大游行/134

天安门前的庆典/136

1964年天安门前庆十一/137

天安门前的愤怒声讨/139

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声讨美国强盗/141

天安门前一片欢腾景象/142

三十万人在天安门前发出震天怒吼/143

国庆庆典时出现“毛主席万岁”/144

毛主席天安门城楼上八次接见红卫兵/146

百万群众天安门前欢度五一/158

第八版毛主席画像悬挂天安门城楼/159

五十万革命群众天安门欢庆国庆/161

五十万军民天安门前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162

天安门前欢庆共和国成立19周年/163

天安门前欢庆党的“九大”隆重开幕/165

五十万军民同“九大”代表欢庆五一/166

首都四十万军民天安门前欢庆国庆/167

重建天安门城楼/168

天安门前欢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70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庄严声明/172

70年代第一个国庆节/173

声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74

1971年毛泽东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176

尼克松访华时的天安门/180

1972年的天安门风景/181

我爱北京天安门/182

1973年天安门的历史记忆/183

1974年时的天安门/184

1975年时的天安门/185

“四五”运动的天安门/186

毛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88

天安门前欢庆粉碎“四人帮”/192

天安门广场上修建毛主席纪念堂/194

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上落成/198

庆祝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国庆节/200

天安门前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1

天安门两侧观礼台上的大标语被清除/202

拆除人民大会堂上毛主席画像/204

天安门前庆祝中国女排荣获世界冠军/206

相隔不到24小时的两张天安门影像/208

岗伞式信号灯亮相天安门前/210

天安门前参加义务劳动/211

迎国庆35周年天安门开始整建/212

1984年的天安门/213

用心记录天安门广场的人/219

1985年国庆时的天安门/222

1986年的天安门/223

天安门地下通道顺利竣工/226

天安门前的花海/228

1988年天安门城楼大开放/230

1988年国庆节时的天安门/233

1989年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在天安门前/234

1989年的天安门/235

天安门广场花坛凸显亚运会主题/238

天安门广场新的升旗仪式诞生/242

天安门广场摄影发烧友的历史记录/245

1991年组字花坛亮相天安门/248

1992年国庆节时的天安门/249

天安门前欢乐的海洋/251

新式礼炮首次亮相天安门/252

国庆节前的天安门/254

国庆节前夜更换毛泽东巨幅油画像/255

首都第一代巡警亮相天安门/257

天安门前搭彩虹/258

天安门金水河碧水长流/259

丰收麦田摆到天安门广场/260

1997年天安门前大红灯笼迎新春/263

天安门前悼念伟人邓小平/264

天安门前庆香港回归/266

天安门女交警中的退伍兵/268

天安门前大花篮里盛开紫荆花/269

1998年天安门广场布置春节景观/271

1998年“老爷车”来到天安门前/272

天安门广场执勤的女交警配备新式摩托/273

天安门前的“五谷丰登”/274

1999年天安门城楼世纪大美容/275

1999年国庆庆典时的天安门/278

北京天安门花车代花坛/282

天安门前欢庆澳门回归/283

2000年1月1日天安门前举行集体婚礼/284

“两会”工作人员留影天安门前/285

少林武僧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286

30万盆鲜花点缀天安门广场/287

“五朵金花”亮相天安门前/289

天安门“申奥有我”万名少儿健身活动/290

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欢庆申奥成功/291

鲜花绽放广场迎国庆/294

天安门前庆祝中国足球的“大年三十”/295

艺校女生天安门前载歌载舞/297

巨型地球花篮落户天安门/298

纳米国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300

农历新年的天安门/301

“非典”期间的天安门广场/302

北京天安门广场用鲜花造出新景观/304

雪霁天晴时的天安门/307

天安门前将不再出现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308

天安门广场有了巡逻警犬/309

北京天安门观礼台开始翻建/3 10

为天安门城楼檐柱“输液”/312

雅典奥运火炬北京天安门前交接/314

“神舟”五号模型吊装在天安门广场/315

2005年“两会”时的天安门/319

北京天安门广场竖立孙中山画像/320

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321

以奥运为主题的三大造型花坛/322

天安门广场将换新草坪/325

天安门盛装迎“两会”/327

福娃撑杆跳进天安门广场/329

迎接“中非合作论坛”天安门前再摆花/332

冒雪观看升旗仪式/333

市民体验天安门广场执勤/334

《印象·丽江》演员天安门圆梦/335

2007年8月8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336

园林工人巧手装扮天安门/339

2008年天安门迎来开放20周年纪念日/341

2008年“两会”时的天安门/342

北京2008奥运火炬接力在天安门前启动/344

天安门第一次为遇难普通人降旗致哀/346

百万盆鲜花盛开天安门/350

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脚印”飘过天安门上空/352

老北京天桥“绝活”亮相天安门/353

残奥会会徽矗立在天安门广场/354

欢庆十一,巨型宫灯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355

亚欧首脑会议主题花坛亮相天安门/356

修缮天安门前金水桥/357

天安门广场上的“红花”/358

金水桥修缮工程竣工/359

五一时的天安门广场/360

汶川地震一周年时的天安门广场/361

56个民族学生代表欢聚在天安门广场/362

检修天安门广场上的华灯/363

参考书目/364

后记·红色收藏:天安门见证历史/兰草/365

特别说明/376

试读章节

张致祥被“钦点”布置天安门城楼

1949年7月底,中共中央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在开国典礼上要举行阅兵。

关于阅兵的地点经过多方考虑,最终确定天安门作为开国大典的主席台和阅兵的阅兵台。

开国大典筹委会把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宣传部部长张致祥领衔接受了这个任务。没等会议散场,就三步并作两步奔到门外,驱车去天安门城楼看地形了。

张致祥曾在北平做地下工作,虽然离开了十年了,但他没有料到天安门城楼破败得如此不像样子,墙皮、木皮翻卷,砖石、瓦块剥蚀。最扎眼的是几个又小又破的六棱形宫灯,很脏,像几件流浪汉的破衣衫,让人不忍再看第二眼。

张致祥叹了口气,转身调兵遣将去了。

张致祥是宣统元年生人。他自己说,沾前清的边,可算是前清的“遗幼”。

2008年5月,笔者来到张致祥的家中。已是百岁老人的张致祥身体硬朗,幽默健谈。每当说起一件事,就点燃一支烟,可谓烟不离手。他的老伴,87岁的伊之在一旁不时地对一些事进行补充。随着话题的深入,渐渐地明白了百岁老人张致祥清晰而传奇的人生:

书是跳着级念的。天资聪颖的张致祥一上学就读三年级,一上中学就读天津南开学校的初二。在学校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和共青团支部书记,社会活动很多,有时还组织学生和校方唱对台戏。张致祥说,学校规定旷课3小时就要降级,用这个来限制同学们的社会活动,同学们对这一条意见特别大。我代表学生会和校方交涉,据理力争,但最后是被校长张伯苓强行除名。当时的《议事报》刊登了这条消息,报上说我是“赤色分子管亚强”。

张致祥原本姓管,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叫“管亚强”。因报上说他是赤色分子,所以他索性就把名字改成了“管彤”。 “彤”代表红色。

因为被学校开除,他便来到北平。基于当时的情况,他只能考私立的中国大学国学系,经过考试,学校同意他直接读二年级。进了学校,入了教室,他嫌当时的老师章太炎的弟子吴承仕太“古董”,拒听他的课,要求教“新文学”。后来学校请来新派人物陈伯达。陈伯达边教学边做党的工作,后来把那个“古董教授”吴承仕也发展人了共产党了,而党小组长就是学生张致祥。

张致祥读完大学三年级后,报考清华大学四年级。但因他在中国大学就读时,在国民党教育部没有备案而被拒。翌年,中国大学备案扶正,他径直来到清华,直接考研究生。凭着他过目成诵的惊人记忆力,直取金榜,成为当时清华录取的一文一武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另一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陈省身。

大学期间,张致祥经常旷课,按组织上的要求,作为北方学生代表到武昌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并担任大会秘书长。除了革命工作,还在山东和北京等地的民办中学和大学兼职挣钱,所以没有坚持到毕业。

1939年,张致祥来到聂荣臻、肖克领导的晋察冀军区,这时他的名字便正式由管彤改为张致祥。

在根据地,张致祥进了《晋察冀日报》做副主编,邓拓是主编。全报社共百十号人,报纸是铅印四版。最难的是在反扫荡中也要坚持出报,把常用字收集在一起做成简易字盘,用牲口驮着到处转移,到了一个地方马上支起电台收听新华社消息,立刻编稿出报。这段办报的经历促成了他后来就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张致祥1944年正式参军,到华北军区工作。在前一年,他与在《挺进报》电台工作,后到《晋察冀日报》工作的伊之结婚,主婚人是姚依林。

1948年底,张致祥随聂荣臻部队进入北平城,建国前夕,由周恩来、彭真点名,让他来布置开国大典的主席台。

他是怎样被周恩来“相中”,指定为布置开国大典主席台负责人的呢?说起来也很传奇。

当笔者面对百岁老人,问这个问题时,老人点燃一支烟,吸了几口,讲述道:

1949年7月,我作为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在北平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带着大家去见周恩来。周恩来连夜开会,一直等到凌晨周恩来才过来。周恩来对大家说:“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我管不住爱说的嘴,开玩笑回了一句:“没事,天还没亮呢。”这句话把周恩来和大家都逗笑了。可能就是这次,总理记住了我。

当时聂荣臻同志是军委代总长,建议张致祥作助理,鉴于军龄较短,授予他少将军衔,但周总理却提议张致祥做文化部副部长,于是张致祥成了个“没有军衔的少将”。

政协会后,中央召开了开国大典筹备工作会议,9月23日,最终在西郊和天安门两个方案中敲定了天安门。

由于周总理提名,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安排张致祥负责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指挥工作。距大典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了,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一片荒芜,到处是比人还高的蒿草,布置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只能夜以继日,住在了城楼下面。

每天要面对的难题太多了:挂旗、挂领袖像,救火队的梯子远不够长的问题,用什么办法升国旗的问题,搭建临时观礼台的问题,就连检阅时骑兵马屁股后面挂什么样的粪袋都要考虑到。还有安全问题,张致祥陪罗瑞卿同志一起检查,结果真在城楼西面的门洞里清出了一枚炮弹。仔细清理后,准备将门洞留作一旦发生非常情况时,供党和国家领导人藏身之用。

临时观礼台是用双层加厚木板搭建的,为确保万无一失,防止“垮台”,张致祥调了一个工兵营的战士上去蹦,去踩。

城楼的布置是筹备丁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征集方案时,张致祥所在军区抗战剧社有两个投诚的原日籍美工,他们提出的方案是最初的蓝本。最后,张致祥把“八面红旗,两条标语,毛主席像挂正中,楼上八个大红灯笼,金水桥上布满鲜花”这套方案报给周恩来,周恩来否定了金水桥摆花这一条,认为小家子气。其他意见拍板采纳。这个经典的布置一直沿用至今。

10月1日这天,张致祥来到天安门,他站在城楼西边的一个角上。此时,为大典的进行整整忙碌了一个星期的他依然不能闲下来,他要随时观察进行的情况,要注意保持与乐队的联系。升旗、讲话、检阅、游行……一切都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领呼口号。这是前几天,开圉大典群众游行总指挥、副市长刘仁交给他的,南他和荣高棠两人分别按照游行队伍的情况带头呼喊口号。“虽然有扩音器,但我的嗓门小,荣高棠的嗓门响亮,他喊得多,我喊得少。”张致祥笑着说道。

从开同大典起,以后每年的国庆和五一两次大典,张致祥差不多都参加了筹备工作。回顾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次庆典,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在开同大典结束时喊的一句口号——“人民万岁”!

张致祥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游行活动结束后,毛主席走到城楼东边的角上,向着广场挥了挥手,最后喊出了这句口号。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主席把一切都归功于人民,实在了不起啊!”P10-12

序言

书稿阅读了三遍,就像小学生初读课本一样的认真和好奇。一边抄录、一边赞叹;有时还翻找出资料和考证年表,这是我认真阅读历史书籍的第一次。因它离我们的生活久远、读来爱不释手,总想一气呵成,快些获得知识和力量。

这部厚重的书,以数百幅历史照片和短小文字,详细描述了天安门历史老照片的背景故事、皇宫遗事、历史脉络。当你读完此书时,就会回到589年前的鲜活真实的历史中,犹如身临其境。

有一次,我去西单图书大厦购书,在书海里突然翻出一本叫《天安门历史档案》的书,编著者叫闫树军,名字有些陌生。顺便买了一本,回来看了一遍,感觉不错,估计作者是专门研究天安门史料的人。

2007年春,接到闷树军同志打来的电话,他自报家门,将他找我的意图讲了一下。当时,我蓦地想起《天安门历史档案》那本书,“你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吗?”“是啊,我叫闫树军。”我俩对答着。他说《天安门影像志》以及《天安门旧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老照片》、《天安门新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照片》等书中要用我拍摄的许多有关历史画面和建国前后天安门的照片。

几天后,他到我家,带来解放军出版社兰草编辑,专门给我写的几句话:“孟老为新中国、天安门和众多领袖人物拍摄了大量无可替代的影像,他的历史高度与独特位置无人能比。他的威望与认可将会为本书增色添辉。他的墨宝大文,将会激励我们后辈,继承老一代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将天安门文化传承万代。”

从那时起,树军经常到我这里选照片,通过与他的交往,逐渐地加深了印象——他是一位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痴迷研究整理天安门589年历史的变迁,八小时以外是他学习、著书成长的无限空间。除了白天搞好本职工作外,几乎每个晚上七时到凌晨两三点钟,他都在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勤奋执著地为《天安门影像志》这部博大精深的书忙碌着。事实上,树军已经成为天安门历史著书立说的第一人。

我理解树军对天安门的热爱心情。他从小生活在农村,7岁时在学校第一次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时,还不太明白其涵义。他向往天安门,做梦都想到天安门看一看,这种感情本能地和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相连着,和伟大的党领导全国人民翻身解放紧紧相连着。他21岁才来北京见到真正的天安门,当时对天安门的历史一点也不知道。后来,他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才萌发了研究天安门的想法。

从那时开始,他如鱼得水,18年来,痴迷地投入到对天安门历史的探索和研究中,而且成果丰硕:以历史档案为主体的《天安门历史档案》、《中南海历史档案》、《钓鱼台历史档案》、《中山陵历史档案》一套丛书先后出版。

说到这里,我与树军对天安门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念。我深深地热爱着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个永恒的主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我用相机拍摄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后60年,每年国庆阅兵、游行庆典,我都用相机记录着天安门的历史变迁。“文革”后,国庆不搞阅兵和游行了,就改成在天安门广场摆放造型各异的花坛,天安门成了花的海洋,映红了广场,映红了世界。

那时,每年我都要去拍花海、拍人民的欢笑和幸福。美丽的天安门——祖国的心脏,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也是世界人民热爱、期盼美好、和平、友谊的象征。每年金秋来临之时,特别是祖国的生日——十一前后,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鲜花和人群,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欢乐、温馨、陶醉……

在我的记忆里,1949年是中国人民胜利的一年,几乎每一天都是激动人心的。

从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起,我作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就开始用相机记录着北平的新生。我先后拍摄了北平人城式、新政协筹备会、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幸福时刻,看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的奋进精神。我有幸拍摄了后来的历届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三个多小时的庆典活动中,我忙上忙下,似乎每一秒钟都在拍照:首先拍下了军乐团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镜头,又拍了升国旗的珍贵场面,紧接着,快速爬到临时搭成的高架上,拍了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一一开国盛况的大场面;从高架上跳下来,直奔广场,拍了人群欢呼雀跃激动人心的镜头;分列式开始了,步兵分队在军乐曲的演奏下,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检阅台。我一张接一张地拍摄着,先是用莱卡相机拍摄,后来用16张120相机拍;接着拍天安门广场的大场面。就这样,一直拍到各兵种出现的镜头。从而,为祖国留下了一个个美好难忘的历史经典瞬间。

我和全国人民一样热爱着天安门。在全国各地生活着的人民,他们都把一生能看到天安门作为最大的心愿。

天安门这座宏伟的建筑已有589年历史。在此之前,天安门老照片,我几乎一点也没有看到过。作为从事摄影工作一生的我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只有这次我才有机会知道和看到这部书稿,这一瑰宝对我来说“封闭”了整整60年。今天才对接在一起,天安门从兴建到今天这589年的影像记录,一下就完整地展现我的面前了。

恰逢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这部书稿可是向国庆敬献的一份厚礼呀。现在,我从树军书中才知道天安门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是一位江苏农民出身的木匠设计建筑的。他的确是我们民族古典建筑的骄傲,他的艺术价值可与国外同时期设计建筑大师相媲美,他是名副其实世界级设计建筑的泰斗。

《天安门新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照片》这部书,是一部集历史性、政治性、礼仪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的,很有震撼力的佳作。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天安门历史教科书,它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民族的最好方式。

我愿借此机会向读者推荐这部书,看了后,会使你更加热爱天安门,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后记

红色收藏:天安门见证历史

说实话,我对闫树军的“天安门”收藏和天安门系列丛书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2009年的10月1日,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将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迎来共和国建国60周年华诞。我们以当代军人朴素的情感迎接并感悟着这种“不平常”,我们以铁血军人的忠诚,与共和国共舞。

一、天安门研究让我们的后半生丰富起来

早在2007年8月,我就申报了“天安门”丛书的系列选题。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儿。我认定树军的天安门研究和天安门丛书,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出版物。这套为纪念建国60周年而提前两年就着手准备的献礼书,立刻得到了我社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如果我说,在中国收藏历史的人物多了去了,可专门收藏“红色”天安门,并以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为轴心,也同时收藏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甚至毛主席纪念堂的人却寥寥无几。

收藏界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令我们钦佩臣服的也很多。但闫树军却真的与众不同。把那些历史图片、影像文物据为己有,算不得什么大能耐。而能从这些历史碎片中,深挖出有意味的历史细节才是真功夫。或许,这才是收藏的本质和要义。

他的天安门收藏真是天下一绝的大手笔。树军的收藏,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天安门“红色收藏”的第一人。这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收藏天安门历史影像最全面的个人收藏。收藏天安门,研究天安门,少不了收集天安门的图片资料。但要把从1949年~2009年与天安门相关的2万多张历史图片,一年不落地全部收齐,是要付出代价,也是要真功夫的。

收藏品是展示各个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证物。作为个人,收藏了如此丰厚的天安门资料与藏品,所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呕心沥血,侠之大者,也愧不如也。

天安门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路历程最重要的标志物。他从小仰慕天安门,第一次来北京,看到真切的天安门,十分激动。他圆的不仅是他自己的梦,更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再度崛起的梦。

参观过树军的天安门收藏的人都说,那是独一份的东西。金钱有价,精神无价。官方做不到的,人家做了,做的还不错;官方没有的,人家有了,这就是绝。

收藏天安门文物的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我们的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有心人,来把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保存下来。他用自己18年的功夫和积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也让我们的后半生充实而又丰富起来。十年之后,谁与争锋?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他的天安门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我的同学闫树军便走进了我的视野。与其说他走近我,不如说我走近了他。因此说,我被树军带进了天安门收藏和研究的领域,并成为他的同道,一点不为过。

从2008年初起,除了积极参加社里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学习和正常的编辑工作外,我尽可能地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他的天安门收藏与研究当中。几乎每个晚上,他都是写完一节,就从网上传给我一节。我们就在网上即时交流与磨合。他新收的每张天安门图片和每件收藏品,我都是第一个欣赏者。我真的也天天沉醉在他的天安门研究与写作当中了。有时,甚至分不清我是编辑出版者,还是与他一样成了“研究者”。

一个人,一个有着超凡恒心和毅力的人,是让人敬仰的。况且,树军的天安门收藏世界,太让人激动了。不管怎么说,与他一起熟悉“天安门”的所有细节,是让人愉快的。

二、主攻方向是“天安门”  我和树军是18年前的军艺同学。那时,我在文学系,他在文工系。一个锅里搅马勺,一个教室听大课,一个老师论短长,一个心思搞创作,一个信念写春秋。

树军在文工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没怎么弄过文学,只写过一些短文。那是自谦。他的《铜盆》和《蛇阵》等几个短篇小说,深得黄献国、邢军纪等老师的赏识。我知道,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你怎么就认定和凭什么断定人家日后“闭门”造不出车来?这种人不发是不发,不发是给我们这些假装特爱好文学的人留足了面子;人家要是一发,那就是黄河决口、长江溃堤,谁也挡不住啊。

1993年那一年,以树军为主笔的畅销书《天安门广场备忘录》突然异军崛起,这让文学系的人大为惊讶。在我们把文学看得特别神圣的时候,树军横刀一顺,弄出的这本《天安门广场备忘录》,应该是中国出现较早的一本详细介绍“天安门”的书。

那本多达31万字的书,将天安门广场及周围的历史事件、奇闻轶事、人文景观、自然风物融为一体,以天安门地区建筑物为基点贯穿历史事件,用平民视角,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天安门广场的文化档案,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树军也一跃成为研究北京文化,特别是研究天安门广场文化的领军人物。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穆青先生曾打过他的电话,开口便称他为“闫老”。着实让刚刚30挂零的树军惶恐了一回。老先生以为,树军这位后生小子是一位上了年岁的专事北京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呢。这样的鼓励,怎么能不是他继续将天安门研究下去的动力呢?

当我们浮躁、并浪费着大块时间,胡思乱想闭门造车的时候,树军却成天泡在北图,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国家图书馆所有的地方史志类书通览了一遍,积累了大量的史学知识。他从《明清史》、《清史稿》、《民国史》、《天咫偶闻》、《日下旧闻考》等典籍中,寻章摘句,考据追问,不一而足。一个馒头,一壶水,就能在图书馆泡一天。真可谓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刻苦,令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大为感动,称他的读书精神为“马克思精神”。

……

九、天安门博物馆的梦想

树军的天安门红色收藏,就像登上了一辆高速运转的战车,怎么也停不住脚步了。他每时每刻仍在不停地运转着兴奋的神经。

2009年1月13日上午,树军以“天安门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出现在《全国首届(2009)民间博物馆论坛》会上。这是由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玩研究院、中国民间博物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论坛。论坛就“中国民间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资深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博物馆的相关情况,进行民间博物馆经验与问题的交流,来自民间博物馆的代表也就民间博物馆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研讨。

面对收藏界的名家高手,树军胸有成竹地在会上做了“天安门博物馆’’的专题发言。

他说:一座天安门图书馆,一座天安门博物馆(影像馆),一座天安门实物馆,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这三个公共空间的气质是相通的:寂静、肃静、神秘而圣洁。步人其间。犹如探访一位睿智的老者,又或是徜徉于记忆的森林之中,空气里仿佛都荡漾着文化的气息。天安门图书馆是收获文化的历史,天安门博物馆则是辑录历史的文化,天安门实物馆是图书馆和博物馆(影像馆)的集中表征。三者如同用思想的笔墨书写着北京这座城市的鸿篇巨制,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漫长岁月去阅读,去品味,去思考。天安门实物馆的每一个物件,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载体,都传承着她独特的文化底蕴,见证时代变化,社会嬗替……  他的精彩发言和独特的收藏品类,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惊叹。在所有的收藏中,他是最独特的。他是先研究而后收藏,收藏又带动了研究的深入。

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的理想是:天安门图书、影像和实物的三者合一,立体交叉并进。他的梦想是在不远的将来,建起三个馆。即:天安门图书馆、天安门影像馆、天安门实物馆。

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天安门文化研究中以为基点的天安门博物馆就能亮相于世人面前。

十、天安门红色收藏开始释放成果

随着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的临近,“天安门”题材,成为众多新闻媒介和各家出版社争抢的焦点。他们心怀美好,渴望出版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的好书,他们慕名而来,向他约稿。

2009年8月,我与树军的5本天安门系列丛书,也已经进入到出版印刷的最后尾声。《天安门旧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老照片》、《天安门新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照片》、《天安门编年史》、《天安门旧影——老明信片记录的历史》、《中华门老照片》已陆续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也即将出版他的《天安门影像志》、《红舞台上的永恒——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八版画像的由来》、《共和国生日》、《我爱北京天安门》。

从2009年3月起,闫树军陆续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的专题采访。《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信报》、《中国政协报·春秋周刊》、《北京法制晚报》、《藏书报》、《解放军画报》、《军营文化天地》、《中国武警》、《凤凰周刊》、《中华儿女》、《中国之翼》等报刊相继刊发了对他的专访。

有谁完成过每张不同时期的天安门照片收藏?有谁的天安门收藏不仅不断代、不缺年,甚至每月都有?有谁有过数万张你没见过的天安门老照片规模?哪个天安门研究者,能收藏数万张天安门新老照片?有谁下过这样的功夫?

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天安门照片,收集在一起就是了不起的研究。

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这是一部前人不可能完成的大书。

历史是一出声情并茂的话剧。收集老照片,正是为了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瞬间。天安门老照片记载了逝去的过去,就像白发和皱纹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天安门老照片也带给我们对岁月、对生命的感恩。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历,而这一经历又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程。

在研究中收藏,在收藏中收获,在收获中再研究,终使他完成天安门600年历史的辑录,这一辑录又是以影像志的形式出现,当属唯一的一部天安门史书、志书。

因为天安门与众不同,它才会永远地被人们憧憬;

因为天安门高大雄伟,它才会吸引人们频频登临;

因为天安门磅礴厚重,它才会容纳百川吞吐四海……

这就是中国的天安门!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天安门!

天安门与我们的祖国一起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安门新影(1949-200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树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9119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8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4-64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