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与社会理想的综合呈现,是民族文化的魂魄和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标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天人合一、和平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屈、不为神役等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涵和实践经验之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沉积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 本书阐释在数千年中华历史传承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中国文化典籍,全书分七章,以文字训诂为研究路径,阐发和弘扬经典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丰富内涵,旨在为建设当代民族精神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实践参考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杨雅丽,1956年5月生,陕西省武功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陕西渭南师范学院、重庆涪陵师范学院。现任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为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重庆市语言学会会员、涪陵师范学院第二届靠前批学术带头人、重庆三峡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训诂学、先秦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礼记》文本语言训诂及儒家礼学领域取得突出研究成果。主持省级、院级科研立项5项,参加省级、院级科研立项4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 目录 序经典阐释的意义及其他 章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中国学术传统历史回顾与反思 一、“经典”之语源、“元典创生期”与“轴心时代” 二、“六经”、“五经”、“四书”、“十三经”——儒学经典的集结与传播 三、“六经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四、“六经皆文”与中华文章神韵 五、“述而不作”——孔子“六经观”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 六、中国传统学术之经典阐释学历史回顾 七、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第二章爱国精神——经典的核心话语与民族精神之魂 一、《诗经》与《楚辞》:“轴心时代”与爱国精神之萌芽 二、《史记》与《汉书》: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与爱国精神之发扬 三、唐诗宋词:中华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与爱国精神的深层拓展 四、《少年中国说》:近代文化转型与爱国精神之再生 五、中国文化经典弘扬的爱国精神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 第三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与永不褪色的文化元素一、《周易》之“自强不息”与周人修身进德的文化精神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人生信念与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 三、“忍辱苟活”、坚韧不屈——司马迁著《史记》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唐宋诗词高扬的自强不息精神五、自强不息精神对构建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杨雅丽 主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10860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7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7-12-01 |
| 首版时间 | 2017-12-01 |
| 印刷时间 | 2017-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C955.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