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刺杀巴顿(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四个月后,巴顿知道争夺梅斯的战斗失败了,E连队的兵员正在锐减。更令人难堪的是,他得到的锥堡守军的情报是错误的。他被告知守卫锥堡的是一些厨师、文员和新招的士兵,但事实上不是。守军是一些久经沙场,愿意为他们的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去死的德国老兵。他们不会投降。从战场上传来的消息是攻击已经停止了。6天中的第二次,对锥堡的攻击已处在失败的边缘。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巴顿可能早就跳进他的指挥车赶到战场去指挥战斗了。不止一名士兵因看到将军在前线发号施令而感到震惊。但现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了。风险太大。因此,巴顿只能在他的司令部里独步并恼怒,大声咒骂,为因缺乏汽油和子弹而限制了他对锥堡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而怒火中烧。由于供应短缺,巴顿只能够派遣两个连,总共才300人的兵力去占领这个堡垒。这简直是在发疯。他应该配置远比此更为强大的火力。

巴顿有众多的理由要打败锥堡的德国人,但最大的理由之一是对战斗的深深的渴望。上面的命令和后勤供应的困难迫使第三军在6个星期不间断地战斗之后来了个急刹车。他曾希望这次横扫法国的攻击会继续穿过德国,一路直捣柏林,他计划在那里一手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将攻击,再攻击,直到筋疲力尽,然后我们将再度出击。”他大胆地下命令给他的部队。而他们执行了他的命令。巴顿的进攻战术使第三军远远超前于正在接近德国北部的英军的战线。但现在,欧洲盟军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已下令巴顿转入防守,把汽油和子弹这样的珍贵物资送到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的军队手中。蒙蒂是一个挑剔并自以为是的英国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远优于巴顿的将军,他已被授权对德国的莱茵河发起决定性的进攻。眼下,将不允许第三军再向前运动。

巴顿认为这是艾克基于他的错误的战场评估而作出的决定。盟军里的政治斗争也起了作用。英国受了5年的罪,伦敦在德国的轰炸下被摧毁了。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死于街头。温斯顿·丘吉尔和他的政府希望向德国人复仇。

如果不是人侵苏联,纳粹独裁者希特勒或许已在胜利的边缘,甚至可能迫使英国屈服。由于两线作战,希特勒对他凶猛的军事机器施加了太多的压力。1000万人的国防军不可能控制它征服的所有的几千万平方英里土地。所以纳粹不可避免地开始撤退了,而现在已进入了撤退的最后阶段。

但当盟军逼近莱茵河边时,德国人勇猛地保卫着他们的家园。战斗是艰难的,并事关个人荣誉,而巴顿绝对想要露上一手。但艾森豪威尔却把对巴顿的燃料供应和补给线减少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

然而巴顿并没有遵照艾森豪威尔的指令待在原地不动,而是选择了横渡摩泽尔河并攻占古城梅斯来“调整他的战线”。问题是为了占领梅斯,他必须先拿下锥堡,因为锥堡的大炮可以将炮弹打到城市的广场。只有在占领了梅斯之后,巴顿才会接受艾森豪威尔的命令,让第三军停下来。

现在,那一刻似乎还很遥远。

事实上,巴顿迫切需要的是他有一位士兵能采取大胆的行动,在这场令人绝望的战斗中力挽狂澜。

那位士兵,那个默默无闻的人,就是一等兵罗伯特·W.霍姆伦德。

德国人正在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召唤火炮打向自己的位置。

炮弹一颗接着一颗在锥堡的顶上爆炸,一等兵霍姆伦德将他的身体紧贴在了地面上。每次爆炸的冲击就像用力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阵阵恶心碾过了他的全身,他的耳膜好像就要破裂了。

德国人不再与B连队进行防御枪战了。相反,他们通过无线电呼叫邻近的德国炮兵,要求他们炮击堡垒的顶部,以消灭在那上面的美国人。处于暴露和脆弱的地位,B连队的士兵们无力反击。P14-15

书评(媒体评论)

在《刺杀巴顿》一书中,比尔·奥莱利和马丁·杜加尔德描述了一个生动并带挑战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巴顿将军之死和“二战”最后一年中与盟军在欧洲胜利有关的重要事件展开的。书中充满了有趣的细节和真实的战斗场面。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多个历史重要人物,如艾森豪威尔、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舞台上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些人物,以及巴顿的生与死。

——约翰·麦凯恩

《刺杀巴顿》一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重要的一些战役的进程,并对许多战役的主要推动者在战场以外的生活不吝笔墨,从而让他们的个性在精心构思的叙事中栩栩如生。

——《华盛顿时报》韦斯·弗农

后记

如果你已经看过《杀死肯尼迪》,你就知道马丁-杜加尔德和我不是阴谋论者。我们立足于实事求是地写作,并没有任何诉求。

如果一个人完全接受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乔治·巴顿将军的死只是一次意外事故的结果的话,他的死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景象。

我们首先从罗伯特·汤普森军士和他的两个朋友说起,他们应对撞上巴顿的专车负责。事故发生后不久,汤普森声称为了他自身的安全,美国陆军情报机构已经将他送到了英国,因为不少崇拜巴顿的美国士兵也许会对汤普森造成人身伤害。然而,在碰撞后仅短短的四天,汤普森就神秘地回到了德国。美国记者霍华德·K.史密斯在那里采访了他。在史密斯12月13日发回通讯社的报道中,汤普森声称巴顿的驾驶员超速并应对事故负责。

汤普森还称,当他的卡车撞上巴顿的专车时,他是独自一人在卡车驾驶室里的。但盖伊将军和一等兵贺拉斯·伍德林发誓说看到还有其他两个人与汤普森一起在卡车驾驶室里。事实上,一份1945年12月18日来自第七军宪兵司令部的报告就指出,第一装甲师第一百四十一信号连(汤普森的连队)的一位名叫弗兰克·克鲁墨的德国平民雇员工在事故发生时就在卡车上。报告没有提及另一位乘客的名字。

但那份报告,与那次意外事故有关的所有其他文件一样都消失了。因此,从未对汤普森的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过官方的审查。他对事件的陈述不曾被宪兵审核。他没有因为与那次事故有关的任何事情被逮捕或拘留过。

罗伯特·汤普森很快就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只是当他于1994年6月5日死在新泽西州卡姆登时他的名字才出现过。弗兰克·克鲁墨也消失了。如果那辆卡车上还有第三个乘客的话,他的名字至今仍然是未知的。

尽管巴顿位高且有名气,宪兵在做事故记录时只是把它作为一起车祸来处理的。犯罪现场调查是由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彼得·K.巴巴拉斯宪兵中尉着手进行的。他所在的驻扎在曼海姆的第八百一十八宪兵大队的宪兵询问了两位驾驶员,对两辆汽车的损坏作了笔记,并撰写了一份标准的事故报告。尽管巴顿的司机作证说:“卡车司机和他的乘客都喝醉了,所以没有感到疼痛。”罗伯特·汤普森军士的血液酒精水平从未被测试过,他也从未被控酒后驾车。也没有对汤普森所占有的信号连队的卡车提出过疑问,尽管他的事故出在他工作地点以北近60英里的地方,他也没有明显的理由要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周日上午出现在曼海姆。汤普森强调说,当事故发生时,他正在转向一座军需库去送回卡车。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车库还在几百码之外。实际情况是,当伍德林开车经过那座车库时,乔治·巴顿还作了几句评论。

汤普森的醉酒、疏忽和毋庸置疑的偷盗没有受到追查。事实上,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宪兵曾试图逮捕巴顿的驾驶员一等兵伍德林。只有经过盖伊将军的调解,那位宪兵才让伍德林走人。

这个案件随后就宣布结束了。没有正式的审讯,没有试图和在医院的巴顿联系,了解他对事件的陈述,在他死后也没有人来查询事件经过。罗伯特·汤普森军士的军队档案,其中可能包括对他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的详细记载,于1973年7月12日被烧毁了。发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的火灾烧毁了近1800万份官方的军人档案。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巴巴拉斯中尉的报告也消失了。印第安纳州《加里邮政论坛报》1953年获取事故报告副本的请求收到了来自军队的官方回应,第一,“档案中没有调查报告”;第二,“伤亡管理部门没有关于那次事故的任何文件”;第三,“在盖伊将军的201‘个人’文件中没有关于事故的任何信息”。

为了寻找更多与他朋友死亡有关的信息,第七军指挥官杰弗里·凯斯将军立即对事故展开了他自己的调查。但凯斯的报告也失踪了。事实上,留下来被人传阅的一份奇怪的文件据称是写于1952年,由巴顿的司机一等兵贺拉斯·伍德林签了名的唯一一份报告。当1979年询问他的时候,伍德林发誓说,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陈述或在这样的报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他认为那份文件完全是伪造的。

本书的作者们试图找到官方事故报告的努力均告失败。如果它确实存在,它实在隐蔽得很好。

1979年,战略情报局杰德堡行动成员道格拉斯·巴扎塔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说法,他说他参加了一个等待巴顿专车到来进行攻击的小组。他声称撞车后,他发射了一颗低速弹丸打在巴顿脖子的背面,试图把脖子折断。巴扎塔说,当时巴顿并没有立即死亡,将军是在医院被苏联内务部的特工用一种无味的毒药谋杀的。巴扎塔还发誓说,野比尔·多诺万为他在巴顿死亡中所起的作用付给他1万美元,加上800美元的开销。

但许多人认为巴扎塔的故事非常牵强。从来没有发现过弹丸,伍德林和盖伊将军肯定会看到任何一个暗杀小组。然而,巴扎塔坚持他故事的真实性。1979年9月25日,他向团聚在首都华盛顿希尔顿酒店的450位前战略情报局特工描述了对巴顿的暗杀。

巴扎塔确实有一定的可信度。他曾因在杰德堡行动中做出的贡献而受到重奖,获得了杰出服务十字勋章,四枚紫心勋章和法国的英勇十字勋章以及两条棕榈叶绶带。

战争结束后,他在1947年以少校军衔离开了军队。巴扎塔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继续留在法国,在那里他学会了酿酒,并且成了一个成功的职业画家,在温莎公爵夫人和摩纳哥格蕾丝王妃的赞助下展示他的作品。巴扎塔自己也成了抽象派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油画对象,达利将前杰德堡成员打扮成堂吉诃德的模样画到了画布上。英国艺术评论家马克·韦伯于1969年指出:“巴扎塔的一生有这么多的故事,可以写上一打小说。”

这是巴扎塔荣获杰出十字勋章时的授勋引文:“由1918年7月9日美国国会法案授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很高兴地将杰出服务十字勋章授予美国陆军上尉(步兵)道格拉斯·D.巴扎塔,以表彰他作为战略情报局派出的抵抗力量的组织者和指挥员,在1944年8月27日至10月6日与武装敌人战斗的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英雄主义。在被空投到法国上索恩省之后,巴扎塔上尉组织并武装了7000名抵抗力量战士;制订并执行了破坏敌人铁路以及公路标志的行动计划,致使德国车队转入二级公路,遭到抵抗力量做了充分准备的伏击,造成了德军人员和车辆的大量损失。所有这些任务都是在穿着便衣的情况下执行的。巴扎塔上尉的表现,体现了他自身的巨大荣誉,与美国武装力量最崇高的传统是完全一致的。”

巴扎塔声称他杀死了巴顿的声明,在聚集在华盛顿希尔顿酒店宴会厅里的前战略情报局成员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一些人相信他。然而即便在他发表了那个惊人的声明之后,美国政府仍然雇佣了他为政府工作。在里根政府时期,他曾担任过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的特别助理。当他于1999年88岁高龄死去时,在《纽约时报》上曾有过一个长长的讣告,但没有提及众所周知的他曾杀死巴顿的声明。

然而,由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诺兰撰写,在1974年出版的书名为《阿冈昆项目》的小说中,一名刺客在事故发生后立即爬到巴顿的车上,将一颗低速子弹打在将军的脖子上。已经证实的是,巴扎塔看过这本书。两名与巴扎塔有深交的前杰德堡行动成员和《华盛顿星报》记者乔伊·比尔灵顿都声称,巴扎塔早在那本书出版前两年的1972年,曾私下对他们透露了对巴顿的暗杀。

美国军方的调查人员应该对乔治·S.巴顿的奇异死亡进行复查。虽然线索已经冷却多年,技术的进步是可以揭开一些谜团的。

毫无疑问,巴顿将军是作为一位英雄死去的。时至今日,历史对这一点还是肯定的。但坚强的老将军并没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死,而围绕着他的死因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被提出来。

比尔·奥莱利

马丁·杜加尔德

2014年5月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后记

后序故事

附记

资料来源

致谢

内容推荐

福克斯新闻主播奥莱利与杜加尔德凭借他们畅销的历史写作找到了他们的制胜法则——以“刺杀”为题夺人眼球:《刺杀林肯》、《刺杀肯尼迪》和《刺杀耶稣》。这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二战”中美国著名的陆军上将——巴顿将军。比尔·奥莱利、马丁·杜加尔德著的《刺杀巴顿》一书通过深入挖掘“二战”时期的绝密史料,以鲜活的笔触,讲述其战争中的功过成败,全面追溯了这个非凡的战争狂人波澜壮阔的军事历程,历史性与趣味性并存,为我们从多维的视角讲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巴顿。而书中所讲述的“巴顿之死”更为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编辑推荐

在《刺杀巴顿》一书中,比尔·奥莱利和马丁·杜加尔德描述了一个生动并带挑战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巴顿将军之死和“二战”最后一年中与盟军在欧洲胜利有关的重要事件展开的。书中充满了有趣的细节和真实的战斗场面。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多个历史重要人物,如艾森豪威尔、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舞台上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些人物,以及巴顿的生与死。

《刺杀巴顿》一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重要的一些战役的进程,并对许多战役的主要推动者在战场以外的生活不吝笔墨,从而让他们的个性在精心构思的叙事中栩栩如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刺杀巴顿(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比尔·奥莱利//马丁·杜加尔德
译者 (美)邵杜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8077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
CIP核字 2016038974
中图分类号 K837.125.2=53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字01-2015-2468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