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立足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背景,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发掘与分析,并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学科理论,来探寻该时期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的轨迹、特点、动因及影响。这不仅可弥补目前学界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甚少从劳资关系视角探讨的缺憾,而且还能为中国近代职业群体互动研究提供典型样本和区域实证。 作者简介 霍新宾(1972年2月―),江苏连云港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2月―2013年2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级培养对象。 目录 章绪论 节选题旨趣 第二节学术史 第三节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劳资合行:传统劳资关系的行会特质及功能 节行会特质:劳资合行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身份控制:劳资成员的会籍管理 第三节运行机制:劳资合行体的社会经济职能 第三章劳资分离:清末至五四前后行会工会化演进 节行会式微:行会工会化之内力驱动 第二节多因联动:行会工会化之外力催化 第三节组织分离:行会工会化的艰难蜕变 第四章阶级觉醒:正式政府时期劳资关系的新态势 节工潮诱因:正式政府时期劳资纷争格局之生成 第二节劳资纷争:正式政府前期劳资阶级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归于沉寂:正式政府后期劳资关系的主题转换 第五章双重变奏:大元帅府时期的劳资合作与冲突 节祸及工商:社会经济的生态失衡 第二节劳资合作:经济困境中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劳资冲突:国共合作前后的阶级分野 第六章民族主义:省港罢工期间的劳资利益博弈 节商界始应:复杂的心态取向 第二节特许证之争:“爱国”与“私利”的激烈碰撞 第三节工商联合: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的最佳契合 第四节内外交织:工商联合之成因 第七章党派政治:国民政府时期劳资关系格局演变 节袒工抑商:国民政府前期“劳强资弱”的格局演绎 第二节袒商抑工:国民政府后期劳资关系格局的权势转移 第三节“无情鸡”事件:国民革命后期劳资关系的实证考察 第八章结语:行会理念、阶级意识与党派政治 节清末民初劳资关系变动的轨迹及特点 第二节清末民初劳资关系变动的因素与思考 附录 一《暂行工会条例》 二《工会条例》 三《工人运动决议案》 四《商民运动决议案》 五《劳工仲裁会条例》 六《国民政府组织解决雇主雇工争执仲裁会条例》 七《广东省暂行解决工商纠纷条例》 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解决工商纠纷六项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霍新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60609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9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49.276.5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