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比尔的父母考虑问题周到,又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就希望儿女们同样如此。从孩提时代开始,比尔就受到鼓励.要有能够开发智力的兴趣爱好。譬如,在上学日晚上禁止看电视。相对来说,盖茨对这条家规还容易顺从。正如1986年他告诉一位采访者那样:“虽然我并不属于讨厌电视的人群巾的一员,但是我认为电视不能够很大程度地肩迪心智。”盖茨一家人并不沉迷于看电视,而是乐于聊天、游戏和阅读之类的活动。

阅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从根本上塑造了盖茨的人生,我们将在后面看到他与书籍的深度关系(见“像比尔·盖茨一样阅渎”一节)。那个时候,从时事政治到文化、体育和每天的生活琐事,这种无所不谈的家庭讨论确保了年轻的比尔具有广博的兴趣和清楚明白地表达意见的能力。与人们心日中的创新技术极客的形象正相反,比尔从来就不是躲在电脑屏幕后面寻求舒适的内向小男孩。

实际上,他的性格颇有几分外向,属于一种高度竞争的外向型。盖氏家族鼓励竞争,授予他一个与玩纸牌有关的绰号,盖茨的性格倾向似乎并不出人意料。譬如,这一家人每年都要去普吉湾的胡德运河之滨度假。盖茨一家会与其他年轻的家庭结伴同行,这样的度假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有一场人人奋力争先的微型奥运会。虽然比尔个头小,但是他勇猛顽强,意志坚定。只有那些有勇无谋的伙计会低估他这个对手。1998年,比尔·盖茨在与作家珍妮特·洛交谈时披露:“在夏天,我们会……玩很多竞争性的游戏——接力赛、扔鸡蛋、夺旗。这样的度假让所有人都非常开心,无形巾培养了一个意识,那就是我们能够竞争并且成功。”

比尔对战略性的游戏情有独钟,尤其是象棋(他渴望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与围棋,回首他的童年,了解了其巾原委,这就不足为奇了。他的成就得益于对逻辑的自然掌握和过日不忘的记忆力。有一次,牧师在家庭教堂里布道,他宣布凡是能够背诵耶稣“登山宝训”的一律颁奖。盖茨是志在必得,轮到他的时候,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牧师大为惊异,问他如何练就了此等绝技。盖茨年少气盛,不屑一顾地说道:“只要下定决心,我无所不能。”

长大之后,他的超强记忆进一步得到证明。存高巾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戏剧表演,登台亮相毫不怯场,说起台词如瓶泻水,滔滔不绝。他对计算机编程的热爱日益浓厚,这样好得无懈可击的记忆力真是如虎添翼,记忆大量的电脑编码的能力使他能够预见游戏的演绎方向。

盖茨是伴随着太空探索的《男孩自己》系列故事长大的,他也乐于接受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6岁时,他参观了在西雅图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高耸人云、颇具视觉冲击力的观察塔,那就是有名的“太空针”。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未来就是凡事皆有可能的时代,盖茨衷心赞许这一观点。从盖茨的例子可以看出,少年是真正的人类之父,但凡是一个梦想,他就绝不让它熄灭。

童年的盖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但是他的注意力往往开小差,所以当他11岁上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将他转学到私立的湖滨学校,希望该校能够给他一些作业来开发他蓬勃发展的智力。1973年他参加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他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展现出特殊的潜能,光数学部分就得了完美的800分。然而,他不是那种只会玩一个把戏的小马驹,而是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因而在高中时对戏剧喜闻乐见,对政治也关注有加。多年以后,他承认少年时代是他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盖茨对《黑客:电脑革命的英雄》一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宣称,他17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软件大脑”。

P4-6

作者简介
丹尼尔·史密斯,以作家、编辑和纪实作品研究者的身份供职于出版业。他之前为迈克尔·欧玛拉图书出版公司撰写的书籍有《像夏洛克一样思考》《像史蒂夫·乔布斯一样思考》《像曼德拉一样思考》《像爱因斯坦一样思考》《像丘吉尔一样思考》和《伦敦的语言》,每一本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销售业绩。目前他与妻子、女儿以及各种鱼类生活在东伦敦。
彭汉良,男,1954年生于汉口,祖籍湖南宁乡。武汉理工大学外围语学院副教授。一生从事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走过英美,做过文化交流。著作和译著颇丰,出版有《BBc新闻英语》《如何成为很好的大学老师》《美国总统智慧妙语》和《爱情英语900句》等图书。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比尔开办的是一个热狗摊,他也会成为世界热狗之王。

——沃伦·巴菲特

我不是一个教育家,但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工作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我被热爱学习的人包围了。

——比尔·盖茨

微软每做出一项重要的决策,都会有思想上的冲突。这是一个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公司,不仅要与对手斗,还要跟自己斗。

——帕斯卡尔·扎卡里

钱多得超过了一定数额,对我就毫无用处了。它的用处就是成立一个组织,向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散尽家产。

——比尔·盖茨

后记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对我而言,虽然他远在天边,但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让我们通过文字有了一种精神邂逅,其人其事萦绕脑际,陪伴我走过2016年。这一年,我潜心翻译《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这本书,不停地在中英两种文字之间解码编码,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穿梭跨越,通过精神的交流碰撞,进发出心灵的火花。

那是2016年2月,在武汉出版社的咖啡厅里,我端起一杯浓香四溢的热咖啡,接过该社从英国引进的原版新书,一时间忧喜参半。喜的是人家重视,请你担纲翻译;忧的是翻译犹如烫手山芋,译好谈何容易,尤其是交稿期限紧迫,好似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压力山大。新年伊始,别人都在饱览大好春光,我便忙巾偷闲,利用教学之余,孜孜石乞砣钻在书里猜字谜,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绞尽脑汁做翻译,反复斟酌如何用中文传达出原文读者的感受。

翻译从来就是一种挑战。翻译的困难无处不在,这次翻译更是如此,书里面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路媒体杂志网站交替出现,俚语俗语俏皮话俯拾皆是,稍不留神,你都可能掉进文字的陷阱。困惑之时.我通过学生李盼盼请教过湖北商贸学院的美籍教师Alex Gonzales,他看到我用微信发过去的文字,立马用英语详细地答疑解惑。感谢他的古道热肠,让我受益匪浅。翻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不能闭门造车。在我的翻译生涯中,生平第一次如此便捷地解决难题,这完全是一种崭新美妙的体验,真的要感谢因特网这个伟大的发明。

记得台湾作家老康说过:“翻译就是把外国的东西磨成粉,倒人中国的模子里。”我从中领悟到了翻泽的方法,学会了摆脱原文形式上的羁绊,按照巾国思维和习惯来表达原文的终极意思。翻译最忌讳望文生义,忽悠读者。前两年网络盛传有人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泽成了“常凯申”,令国人大跌眼镜。此类错误成为我翻泽工作的一面镜子,让我字斟句酌.如履薄冰,不敢马虎。

当然,翻译也是苦中有乐。十年前与朋友一道,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过一本《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的书,曾引发一系列的趣闻花絮。许多大学校长慧眼识珠,让他们的教职员工人手一册。而《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这本书的读者面更加宽泛,商界人士、领袖人物、公司白领、公务员以及在校学生,但凡想要成功或更上一层楼的人.想必多少都需要一点比尔·盖茨那样的思维。所以我希望,这本书出版后,也能有奇迹发生。

翻译此书还让我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美国的人文景物力透纸背,加之本人与盖翁年龄相仿,亲近感油然而生(比尔·盖茨若是生在中国,应该是71届知青)。书中的人物、事件与年代时时勾起人的记忆,让我的思维情不自禁地在时空上往来穿越。对比两个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追求,让人感触万千。而这种思绪,大大有益于我的翻译工作。

在译“传奇人生的里程碑”这一节时,心里最为触动。1970年,盖茨与艾伦写下一个交通监视程序,为此两个少年赚了数于美金;这时的我,年满16岁,即将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去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让我欣慰的是,在那穷乡僻壤,英语成为我文化沙漠中的甘泉,滋润着我的灵魂,让我如痴如醉。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收听VOA电台,自学英语的。

斗转星移,一个花甲已经走完,如今比尔·盖茨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慈善大家,叫人高山仰止;我这个“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70届知青,拜英语所赐,回城后在大学里教了一辈子书,如今又机缘巧合,有机会翻译一本揭秘一个美国同龄人的新书。

“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盖茨小小年纪,就说出这样志大才高的话。当我们拼命努力,渴望有一天能够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居然敢把名牌大学玩了一把,从哈佛退学去创业,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感慨系之。为了创业,他那种饿了啃披萨、困了睡地板的拼命精神,有多少人能望其项背。为什么他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大势?为什么他既霸道专权又能网罗一大批天才精英为其所用?为什么他能够把科研发展和经商之道完美结合而成为世界首富?为什么一个哈佛退学的技术男能够赢得优秀才女的芳心?他的家庭对他的一生有何影响?为什么他要散尽家产做慈善,去关心普天之下的陌生人?通过这本书,你能够一一找到答案。

这位科学家、慈善家与大商人的经营之道和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与借鉴。譬如,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往往遭遇一个现实悖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想想看,你不给我工作机会,我何来工作经验?我没有工作经验,就永远没有工作机会。这简直是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可是比尔·盖茨说:‘我们的招聘永远把焦点对准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人……我们要求他们带着清晰的头脑来,不要被什么其他的方法污染了。”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他则认为:如果你把质量奉为圭臬,上市期限并不重要。

比尔.盖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晚年的乐善好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给富人做了一个表率,摒弃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得、得、得”(take,take,take)的文化,成为21世纪“舍、舍、舍”(give,give,give)运动的领军人物。身在大洋彼岸的比尔·盖茨,也很关心中国的慈善事业,“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北京设有办事处。

行文至此,我浮想联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加深对盖茨其人其事的了解,学习和借鉴他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毋庸置疑,这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是有益的。

彭汉良

2016年11月28日

目录

前言

传奇人生的里程碑

天生我才必有用

盖茨心目中的英雄

找到你真正的使命感

拥抱你内心的极客

抓住大好时机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只雇用一流人才

敢于梦想

创新,创新,再创新

盖茨与知识产权

身先士卒

从错误中学习

跟踪了解竞争对手

在商言商

幡然醒悟:无人是孤岛

享受你成功的排场

花点时间重新启动

像比尔·盖茨一样阅读

回馈社会

重新定义慈善

创造性资本主义

善用名人效应造福世界

慈善目标:提供教育与机会均等

慈善目标:与疾病作斗争

盖茨与上帝

盖茨的“遗产”

译后记

序言

他不但具有技术睿智,懂得什么东西是即将面世的尖端产品,而且有向我们推销产品的商业智慧。这两种天赋的强势结合,使比尔·盖茨成为企业家当中一个非常稀缺的旷世奇才。

——德斯·狄洛夫,1999年

比尔·盖茨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具有多重角色。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天才,其软件已经驱动全球贸易三十多年;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征服世界的极客怪才。诋毁他的人则把他看作一个40岁前就贵为世界首富的无节制消费的偶像。然而,在过去的数年中,或许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的是,盖茨被誉为终极的社会改良家,重新定义了慈善事业。

盖茨极不寻常的阅历展现出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安逸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涉及计算机,很快就显露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他人生最初的几十年一直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忙于编写代码和发展他的商业帝国。到20世纪80年代,盖茨已经把微软公司变成了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他和乔布斯是两位如雷贯耳的科技时代的巨兽,他的这位强劲对手(有时也是朋友)给计算机行业带来了一股豪放不羁的气势,而戴眼镜的盖茨最终成了古板却又蓬勃发展的美国商业标致性的领袖人物。

作为一名商人,他获得了一个敢于决断的名声。他不仅知道如何为市场研发产品,而且也精于向市场推销产品。实际上,有些人控告他过度智取他的商业对手,这一起诉导致了经年累月的官司,涉及好几项微软公司商业操作的合法性问题。这就是盖茨驱动全世界个人电脑之软件的主宰优势,其他研发商审时度势,感到留给自己发展的空间所剩无几。反过来,盖茨辩称,微软仅仅是收获一个创新巨头的回报而已。

从卧室里起步,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盖茨发现自己从一个有几分胆量、受人们支持的小伙子,转变成了遭到许多人诟病的一个全球帝国的首脑。一旦你的个人财富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GDP相形见绌,你就很难被说成是“沧海一粟”了。虽然盖茨聪明盖世,能说会道,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滚进他的银行账户,但他依然缺乏乔布斯那种与生俱来的超凡魅力,那种足以赢得流行音乐明星般的受欢迎程度。

不过到了90年代中期,盖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那个每次要花几天几夜工夫完善电脑软件的书呆子技术男正在步入中年,他娶妻生子;更重要的是,他从显示器前走开,向外去看世界,结果他目睹到的人世间的不公正让他感到震惊和胆寒。他不曾想到,一个人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甚至体面长寿的生活,都同你投胎出生的国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像撞大运中彩票似的。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才智,使自己大富大贵,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几十年。有一天,他决定是自己回馈社会的时候了。他逐步淡出日复一日的微软管理工作,转而将自己的精力投身于慈善事业。他改善世界的希望绝不是要证明这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狂热。他与爱妻在2000年成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现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慈善组织之一,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个走势来看,该组织的运作方式会慢慢影响到慈善机构如何从事它的事业。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热心追捧基金会的筹资或如何分配资金的方式,盖茨也承认并不是基金会的所有慈善活动都已经达到他的既定目标。但是,对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美国和广阔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几乎没有争议。正像很多人所期待的那样,如果类似小儿麻痹症这样的杀手在未来几年中被消灭,那么必须给盖茨基金会在这场战役巾的贡献大力点赞。

这时的盖茨已经完全“洗心革面”。一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得、得、得”文化的知名人士,业已成为21世纪“舍、舍、舍”运动的领军人物。《时代周刊》杂志提名盖茨为20世纪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现在我们很想知道,他最大的财富是要捐赠给计算机的研发事业,还是重新配置给我们所认为的慈善事业。

撰写《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一书,旨在审视他个人性格与思想观念的主要方面,以及考量对他一生中不同阶段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某些因素。如果该书可以证明点什么,那就是,伟人的人生并不简单,盖茨与其他伟人相差无几。他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在事业打拼中争强好胜,有时候表现出必要的残酷无情。他本质上是一个破解难题的人(无论是使电子制表软件效果更好还是如何减少全球贫困),早年被追求出人头地和发家致富的欲望所驱使。然而,随着人到中年,盖茨的兴趣已经不在积累个人财富,而是琢磨如何最好地使用财富的方法。这一人生转折引人入胜,他的生平各章将持续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比尔·盖茨是他这一代人里面最伟大的企业家,帮助发起了个人电脑的现代化时代,并且永远改变了世界经商的方式。

比尔·盖茨1975年创立微软公司。到1985年Windows的第一个版本发布的时候,他已经把微软变成了这个星球上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他有过冷漠无情的名声,他不仅懂得如何为市场开发产品,而且精通营销之道,他的成功使他不到40岁就成了世界首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电脑中,盖茨的贡献无处不在。但是,他最近所从事的慈善工作,意味着他为反贫困所做的贡献跟他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一样大,一样为人们所铭记。

丹尼尔·史密斯著的《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精)》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将世界上最著名的技术天才的人生哲学同其精心打磨的技术融为一体,邀请你去探索比尔·盖茨与众不同的技术天赋和经商之道。是什么理念和因素造就了他的成功?本书将对此做深入的剖析,并会告诉你如何把他的方法运用到你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周刊把他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而我们可以学习像他一样思考,继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不仅是微软王国的创始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生意人。丹尼尔·史密斯著的《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精)》向大家展示了比尔·盖茨成功的关键动机、策略和商业哲学,并告诉读者他是如何磨练他的商业头脑,如何面对竞争对手,克服逆境,取得压倒性优势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像比尔·盖茨一样思考(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丹尼尔·史密斯
译者 彭汉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8206450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440
CIP核字 2016226256
中图分类号 F471.244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8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