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城记(下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原《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程益中;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作序推荐。

我们经过的,是一个被圣火沿途照亮的中国,那些有幸分享到奥运荣耀的地方,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我们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野心,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次,我们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略地勾勒出改革开放30年之际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内容推荐

在热闹中冷静,在喧嚣中寂寞,逃离人山人海的大道,独步落寞寂寥的巷陌——“百城记”另辟蹊径,既热心又冷淡,既参与又掉队,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当其他的媒体使用录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时候,“百城记”拿起有点落伍的画笔,玩起了大写意速写。

作者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着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系列速写,大略地勾勒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之际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目录

运城:大家都是运城人/1

平遥:走出城墙/4

大同:两所房子的故事/11

酒泉:新城来了玉门人/17

中卫:快速膨胀的城市/21

吴忠:新农村的微观经济学/27

银川:罗马是一天建成的/32

延安:红与黑/37

杨凌:绝望的希望/42

咸阳:郑国渠的前世今生/46

西安:再造盛唐/51

敦煌:民族飞天的希望/55

嘉峪关:欢迎回到单位的怀抱/58

兰州:杨丽娟向左,《读者》向右/64

兰州:过客之城/70

呼和浩特:不再面目模糊/74

鄂尔多斯:明天会更好/80

包头:文明的征途/82

赤峰:你要秀哪一面/87

哈尔滨:交叉文化的花园/92

大庆:一个城市的鸿沟/98

齐齐哈尔:观念正在消融/104

长春:往事渐成云烟/108

松原:经济之后是教育/112

吉林:并不是只有一座化工厂/115

延吉:我们是中国的朝鲜族/120

沈阳:漫漫复兴路/125

鞍山:迟来的春天/129

大连: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134

青岛:美丽的别人的城市/139

临沂:比温州更夸张/145

曲阜:即将建立的大城/150

泰安:国泰民安的祈愿/154

济南:半个山东的省会/157

郑州:迈向枢纽2.0/162

开封:辉煌如过往烟云/168

洛阳:古都的骄傲与焦虑/172

安阳:厚重历史下的小城/180

石家庄:脱“庄”的冲动/185

秦皇岛:双核的城市/188

唐山:逝者安息/191

天津:冷与热/195

广安:大家一起来思源/20l

乐山:背靠背,脸对脸/205

成都:继续,优雅地自恋/210

北京:我的N个房东/217

北京:两个北京城,两种北京人/221

北京:关于政治,关于机会/228

终篇:继续倾听、记录你的心跳/231

附记:爱是一种挑剔/234

试读章节

杨凌:绝望的希望

文/陆南

这一天,6月29日,李正邦坐在他位于杨凌西农路的小卖店里看着眼前驶过的一辆辆出租车。这些出租车一整天都没有停过,载着离校的学生从大门口到火车站。一些人将在两个月后回来;另外一些人,则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凌,西农依靠着这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大部分人也依靠着西农。1997年,杨凌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此后,西农成为西北高校中的明星,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一起,成为国家“985工程”院校。这是一个中国冲击世界级大学的名单,大概40所学校名列其中。西农得到了许多钱,建了许多楼,招来了许多学生,3万多人的规模,填满了这个小镇。

小镇只有简单的几片区域,示范区和会展区的路宽阔地让西安人羡慕,在会展中心门前半个小时都看不到一辆出租车。小镇的人气更多地集中在西农所在的区域,一旦学生放假,这里就成了一座空城。

李正邦早已经习惯了学生离校的场面。他嘟哝着,过几天店得关门了——离开了学生,很多人的生意都难以为继。自从1997年杨凌一飞冲天,李正邦的地成了示范区的地。这里的农民不用在土地上耕种,他们都成了生意人。

天已晚,李正邦的店里来了一个学生,买了一包烟,分给周围送行的同学抽。买烟的学生沉默不语,拍着旁边用自行车帮他驮行李的兄弟的肩膀,一些离别前的伤感。这是一个奇怪的场景,至少对博士生H来说,杨凌是她急于离开的一个地方,但由于生活的惯性,离别前的留恋又成了必须寻找的生活注解。急于离别的伤感,绝望中的希望,杨凌大概可以这样被概括。

我们的故事从小吴开始。他算是一个对未来有看法的人,报考西农是因为看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出身农家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将来投身农业。还有一点,既然这里是示范区,或许菜价更便宜,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不是每个来到西农的人思路都这么清晰,H和其他一些人就是被调剂到这个学校的。他们从外地买到的车票上,杨凌还被写成杨陵镇,因为这里过去是隋文帝杨坚墓的所在地。H的两个同学在大一下学期就退学了,更多的人选择坚守,过着教室、图书馆、食堂、寝室四点一线的生活。

小吴说:“除了学习,我们无事可做。”

在学校的官方宣传口径里,他是扎根西部和农村的典范,而在更多人心里,他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如此封闭。“大学四年,每年寒暑假回家,和高中同学聚会,我都是最土的一个。在西农,你可以穿四年校服,在别的大学能行吗?在西农的四年,只买过两件外套、两条裤子、一双皮鞋和一双旅游鞋,全部加起来也没有500块钱。不知道有多少西农学子是大学毕业后才第一次吃麦当劳和肯德基,我是其中的一个,直到北京才第一次吃上这种快餐。当时都不会买,先看看别人是怎么买的,依葫芦画瓢也就会买了。”

小吴这样回忆他的大学生活。他在曾经令他感到自豪的生物技术专业学习,那是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专业。刚进校的时候,西农培养出了自己的克隆羊。多少年过去,这只克隆羊仍然被关在博览园里供游客参观。这里还种出了硕大无比的西瓜、猕猴桃,每年在农高会上展出。

“第二年我就不愿意去了。”H说起自己印象中的农高会,那像一个赶集的大会,展厅内是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前来参观的人群,外面则是附近农民的集会,便宜的衣服、日用品,人山人海。

问起在这里生活了8年的H对示范区的印象,她好像至今仍然不理解示范区的真正意义。对于西农人来说,谈到杨凌的变化,更多的是那个无比壮观的红楼——西农的行政楼及图书馆构成的巨大建筑群。  示范区呢?小吴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上大二的时候,高中时因为鼻窦炎而退学的同学老吉和他叔开了一个养牛场。他们当时知道了胚胎移植技术,正好我在农大,就让我帮问问在学校或杨凌是否有传授胚胎移植技术的。我找不到相关的人,于是跑到杨凌南部的科元生物。人家告诉我学习这个东西需要什么学历、多少钱云云,而且还不一定能学会……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这是我在这里听到的不多的和农业有关的故事,当然,人们也向我谈论起这个学校远至甘肃、宁夏的试验田,虽然没有人可以更准确地予以描述。我倾向于认为,杨凌更多的故事应该来自西农那些平凡的学生和教师,以及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农民,而不是示范区。在这个小镇上,农民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学生们更多地在考虑自己的就业,整个学校都在学英语,出名的教授们到世界各地访问学习、参观指导,一年四季,很多人甚至不会待在杨凌这个地方。

4年的时间,小吴要告别这个城市了。生物技术,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在就业面前显得那么沉重。班上超过一半的人考上了研究生,在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面前,考研究生成了大学生逃避生活的一个捷径。

从事农业工作终究没有成为小吴的一个选择,他和朋友一起到北京创业,开了一家IT公司,虽然对他来说,投身农业可能是毕生的梦想。他开始怀念西农的日子。他说这里朴实,不浮躁。当然,除了踏踏实实地活着,似乎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怀念总是发生在事后;当你身处那里,更多的是抱怨和哀怨。

H也谈到了高校扩招的盛况。在她读研究生的前后,到高校当老师是农学院学生找工作的一个重要去向。全国的高校扩招需要大量的老师前去填充空缺,但很快,等老师招满了,就业形势一下子又黯淡了下来。

她马上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去美国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项目。她对我说,终于要离开了。8年的时间,她在这个被视为鸡肋的地方待着。8年后,托“985工程”的福,她成为一个公派出国的学者。两年后,她将回到中国。至于对未来的打算,换一个地方就是换一种希望。

这几年,杨凌、西农看起来得到了许多经费,因为他是西部大开发的样板。在6000多亩校园里,每年都能看到新楼拔地而起,一年光是校园绿地的维护就得耗资数百万。但是西农偏僻的地理条件,和以农林为号的校名,很少能吸引到人才。虽然学校这几年也开始通过免费住房的方法来招揽人才,但一签就是10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H说起了学校的一位老教授,西农人一直传说,教授的儿子因为在杨凌无法接受很好的教育,耽误了,现在只能受照顾,成了学校的保安。

6月30日,杨凌下起了雨,街道更为空旷。在修饰一新的杨凌火车站前,周克的手里攥着一张去河南兰考的绿皮车车票,身边是他的背包。他和送行的同学拥抱在一起,大家都哭了。

我问周克:“你还会回来吗?”他擦干眼泪说:“不会。”他的家在河南,当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大骂他不争气。对于周克这样的家庭来说,耗资数万的学习工程看起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获。

他是一个农学的学生,正打算去北京卖电脑。他对我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卖电脑为什么需要念4年的大学。”但看得出来,他对未来还是有着美好的憧憬。“终于从这里走了,去北京会有希望的。”

P42-45

序言

很多人不止一次暗中想象,如果某天能有闲有钱与几个死党结伴全国旅行一次,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完美。因为奥运火炬的传递,这种人生理想突然就馅饼般掉到了我们头上。是的,以撰写国内、国际新闻为业,却整日在北京二环内的写字楼和外环之间奔波,在自己国家的大部分土地不曾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留下足迹,这种生活,想想就觉得可笑。

我很少感谢自己的老板,但在这里不得不对就职的网易公司表示一下赞赏。只有这样的公司才有可能筹划一次奥运火炬的全程追踪,才有可能追逐着火炬,但却着眼于城市本身。职业的行为与个人的理念能够完美融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于是,就有四个人聚集在了一起:胡贲,1984年生人,一个聪明过头所以每天都有不同人生规划的人,2006年,还是实习记者时,因一篇中国境内朝鲜难民的报道获《南方周末》年度致敬;陆南,1981年生人,一个聪明且对新闻有执著追求的人,2007年,与胡贲合作《叶利钦》获《南方周末》年度致敬;至于我,黄章晋,1970年生人,一个结交了各种聪明人且能忽悠他们在一起做事的人,曾是陈、胡二人的编辑;比我还老的老男人是王小山,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介绍这个经历复杂且有着无数男女粉丝的偶像,还好,维基百科和百度词条上都有他的介绍。

除了使我们能聚在一起,奥运火炬传递于我们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它提醒了我们:和众多待在北京的人一样,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北京是一切新闻的现场,是历史聚光灯下的舞台中心,这座伟大的城市,每天看上去都有许多重大事件要发生,而奥运盛典的指日可待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更加深了我们这种错觉。

奥运是一场倾全国之力举办的盛会,火炬在境外传递的过程中,海外华人一路燃烧的热情,更告诉我们:新闻的现场、历史的现场远非北京。如果把奥运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之时最辉煌的庆祝仪式,那么这场伟大改革中那些最值得记录的变迁,几乎都不在北京。

是的,我们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野心,我们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次,我们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着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致勾勒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时,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出行前不足一个月时,为此行有一个好的概念、一个抓人的名字,我们还在反复争论。突然之间,一切问题变得简单了:我们原本就是以圣火追踪报道之名而行,就是为看看圣火途经的中国。于我们自己,是以个人的直观体验去置换脑海中关于那些城市、那些乡村道听途说甚至一直只作为方块字的模糊印象,让它从此鲜活起来,尽管只是急匆匆的走马观花;于读者,是提供我们四人对2008年的中国的速写;于那些“途经之地”的家乡人,则是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观察,它一定不是全面、客观而准确的。

因为此行将走过中国31个省和113座城市,于是,就有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百城记。

113个城市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这个名单只是某种标准下精心挑选和互相角逐的产物。所以,我们摒除了报道一个完整“中国”概念的野心。我们的角色和身份,使我们不太可能跻身紧贴圣火传递的第一报道方阵,这反而使我们可以相对从容地观察所经过的地方。相对圣火传递这个焦点,我们更关注的是所经过的城市、乡村和那里生活的人们。

无疑,于我们四人而言,这是有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疯狂奔走,见缝插针地对途径之地采访观察,以我的有限阅读,这种高强度的奔波写作,似乎史无前例。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诚实地告诉各位读者:我们尽可以对自己施加巨大压力,但我们肯定不能令自己满意,更从未指望被读者充分肯定;尤其在那些圣火经过自己家乡的读者朋友们面前,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板砖的思想准备。  我们的观察,对不同地方可能会采用多种方式——

或是某种整体直观印象,一切采访和资料的组织运用,全部围绕着它:无疑,它可能只是某种城市偏见的再次重复和强化,虽然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尽一切努力避免,并希望能够发掘出前所未有的视角;对一个对自己家乡又爱又恨的人来说,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挑衅。

或是只对一地某一特征感兴趣,以此为横断面的观察和阐发:这种特征或横断面在您眼中未必具有典型特征,它天然就是以偏概全的观察方式。

或是借由一物一事一景一时的刺激为起行,借由一地阐发对各地共同现象的评述;如果这种评述对象是负面的,如果这种我们绝对想避免的情形当真发生了,请原谅我们的鲁莽;不过,没准我们会疯狂赞美您的家乡的。

或是时间足够,且碰到好的素材,我们会尽可能做一些特写报道:它不是野心勃勃地对某地或某地人们的观察描述,仅仅是记录的职业本能,就好比您在大街上看到美女帅哥而自己又正好手持DV……

我们经过的是一个被奥运圣火沿途照亮的中国。在北京,全社会的一切早已与奥运概念挂钩,甚至小商贩的推销也自觉与奥运建立了亲密联系。但离开北京,那些有幸分享到奥运荣耀的地方,又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中国地图正在书桌上静静摊开,上面被我们讨论过无数次的城市被画满了圈圈。窗外的北京被太阳唤醒,精神焕发或神情懒散的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希望的、心满意足的或没有希望的人们,驾车的、乘公交车的、骑车的和步行的人们,晨练归来的老人、被家长驱赶到学校去的学生、辛苦的上班族、满面风尘的拾荒者……无数的人正涌上街头。同一轮太阳下,在中国地图上只是方块字的那些地名,应该和北京相同吧——喧闹的大街,表情各异的人们的内心当有着与北京大街相同的参差各态吧?而各地奔波的人们身旁,无论是政治标语还是商业广告,是否有着同样的内容?

到现场去,到现场去。是为序。

黄章晋

2008年4月28日上午9时

后记

爱是一种挑剔

不少读者批评我们一直在以偏见观察经过的城市,或者是从“不客观和不全面的”角度记录一个城市。不客气地说,我们从来就没打算要客观全面地写一个城市,因为在我看,世界上从来不可能有那种“全面客观”地写一个城市的文章。只要是人而非上帝,那他的观察就一定是主观的:只要是人而非上帝,那他掌握的信息就一定是片面的。

这一点,序言里说得非常清楚:“我们原本就是圣火追踪报道之名而行,就是为看看圣火途经的中国。于我们自己,是以个人的直观体验去置换脑海中关于那些城市、那些乡村道听途说甚至一直只作为方块字的模糊印象,让它从此鲜活起来,尽管只是急匆匆的走马观花;于读者,是提供我们四人对2008年的中国的速写;于那些“途经之地”的家乡人,则是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观察,它一定不是全面、客观而准确的。”

曾有一位朋友在读了《昆明:失忆的十年》一文后给出如下反馈:“为什么不说说聂耳、不讲讲郑和,不说说讲武堂、不讲讲朱德?云南以外的民众有多少人了解呢?红嘴鸥飞来飞去20多年了,却飞不进作者的心,还在关注GDP、关注明星官员……你的重心偏了,偏了很远。”

我在这里简答如下:如果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根本没必要去昆明,待在北京抄书就够了。而且,这和2008年的昆明以及昆明人有何关系?如果人们最关心的都是历史名人,那您说的那些名人除了昆明人还有谁在乎?因为人们都该去关心自己的历史名人。我们在昆明,采访过普通官员,采访过普通职员,采访过小商贩,采访过出租摩托车司机;我们记录的,正是人们最想告诉我们的。

我们到一个城市,关注的是什么,序言里也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的观察,对不同地方可能会采用多种方式——或是某种整体直观印象,一切采访和资料的组织运用,全部围绕着它,无疑,它可能只是某种城市偏见的再次重复和强化,虽然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尽一切努力避免,并希望能够发掘前所未有的视角,对一个对自己家乡又爱又恨的人来说,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挑衅:或是只对一地某一特征感兴趣,以此为横断面的观察和阐发,这种特征或横断面在您眼中未必具有典型特征,它天然就是以偏概全的观察方式;或是借由一物一事一景一时的刺激为起行,借由一地阐发对各地共同现象的评述,如果这种评述对象是负面的,如果这种我们绝对想避免的情形当真发生了,请原谅我们的鲁莽,不过,没准我们会疯狂赞美您的家乡的。”

我知道,许多读者希望在我们的文章里听到对自己家乡的赞美。说实话,对有这种要求的朋友,我建议他去看自己家乡的党报。表扬和赞美这样的任务,我们肯定不能胜任,不过,我们基本上一路都没有忘记赞美经过的城市。我知道看到这里,许多朋友会觉得我这个人太无耻了,那么我就再无耻一句吧,我在序言里就说过:“我们肯定不能令自己满意,更从未指望被读者充分肯定,尤其在那些圣火经过自己家乡的读者朋友们面前,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板砖的思想准备。”

请不要认为“百城记”是在一路蓄意挑衅各地朋友的感情。不,绝不是这样的。出发前,我们就与将要经过的城市的陌生朋友不断交流。我们对每个城市都心怀诚恐,因为在我们看,一个城市远不是一个附丽着种种辉煌历史和传奇的地名,相对那里生活着的一个个普通的生命,相对每个平凡生命的奋斗与成功、挫折与失败、他们的幸福与沮丧、他们的苦痛与挣扎,那些为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与传奇,其实是无足轻重的。毕竟,于每一个平凡人来说,现在与未来才是最真切的。这就是我们希望能观察和记录的。

所以,在与一位山西的朋友的信中我曾说:我长期待在北京,辗转于各种圈子之间,总能听到种种宏大的理想与观点,久而久之经常会有那种就待在历史现场的错觉,因为与这块国土最真切的社会日渐疏离,我深为文字愈发空洞和贫乏而恐慌。所以,我希望这次我们能有机会真切地接触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哪怕它仅仅是一种肤浅的体验,但它总会激发我们内心一种被呼唤的情怀,写出我们内心认为最好的文字——那种带着自己血肉温度的文字。

带着自己血肉温度的文字,是与自己脚下的这片国土、这片国土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命运和感知相连的文字。它一定不是无条件赞美和无条件歌颂的文字,因为我们的国家远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她是一个正在经历着转型阵痛的国家,她的阵痛,正是孕育这个国家伟大未来的产床。我们从来不为不能像一些朋友希望的那样赞美他的家乡而羞愧,只为没有能力记录最真切的过程而羞愧。

我理解一些朋友出于爱乡之情对我们的责备,但许多朋友对自己的故乡、国家的深切之爱,更令我们心折。他们的爱,是对转型阵痛时家乡的忧思,是对正经历剧烈变革时悲欣交集的普通人的牵挂。没有人比他们更能看到和关注自己家乡的种种不足,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最朴素的情怀:爱,是一种挑剔。这是一种大爱。

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热爱自己的族群,是人类群居社会的本能;热爱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是族群保持共同情感的纽带。但为我们的所爱增益真实的骄傲,首先是真实的认知,否则我们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爱,如何才能突破乡愁仅作为一种味蕾的怀念或乡音的亲切的层面?

其实,我们从无专揭阴暗面的用意,否则就不会赞美广州城的宽容精神了。据我所知,广州部分本地人现在依然排斥外地入;10多年前,广州的大姐们曾举着“北妹滚出广州”的牌子上街。我不加保留地赞美这座城市,因为相对它容纳的巨大外来人口,它的市民文化和行政施为是今天最具包容性的。

一些读者批评我们潜意识里喜欢拿不同城市做比较。说实话,这哪里是什么缺点?有这样一群人,在几乎同一个时段,走遍了100多个城市,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始终采用同样的坐标体系。您,热爱自己家乡的您,难道不想对自己的家乡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么?

不过,为我们的读者用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提供一个坐标体系,这也许是我们内心不切实际的想法。为此,我们会一直努力,请相信我们的谦卑和诚恳。

因为,本质上,我们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因为深切的爱,而观察描述。

黄章晋

2008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城记(下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章晋//陆南//胡贲//王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2729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11.2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