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访历史人物的踪影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本书是“方仁工教育文选”中的一本,不仅是作者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他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全书除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还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内容推荐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方仁工教育文选”,是上海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作者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探讨了古代文学家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以及关于中国著名文学的故事。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青少年时代

橘林深处的诗

——屈原的故事/3

跳“龙门”的“金鲤鱼”

——司马迁的故事/7

出人意料的回答

——孔融的故事/11

“其强记默识如此!”

——王粲的故事/14

别具一格的拜师礼

——曹植的故事/17

铁锤叮当响

——嵇康的故事/20

《三都赋》与洛阳纸贵

——左思的故事/24

滕王阁上一少年

——王勃的故事/28

锋芒初试

——李白的故事/32

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的故事/36

离离原上草

——白居易的故事/40

笔补造化天无功

——李贺的故事/44

并非无病呻吟

——杜牧的故事/48

接受皇帝的考试

——晏殊的故事/52

为老师改诗

——苏轼的故事/56

男儿堕地志四方

——陆游的故事/60

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的故事/64

不怕挨打的放牛郎

——王冕的故事/68

胸中磨损斩邪刀

——吴承恩的故事/71

不做卑躬屈节人

——汤显祖的故事/75

万岁千秋 不销义魄

——夏完淳的故事/79

日知其所无

——顾炎武的故事/83

“劳山道士”的启示

——蒲松龄的故事/86

文海泛舟——中国文学故事大观

响当当的铜豌豆

——元代杂剧和关汉卿/93

红娘反驳老夫人

——王实甫和《西厢记》/98

杂剧中的“黑旋风”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103

壮烈的大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07

包待制陈州粜米

——元代的包公戏/112

为富不仁的吝啬鬼

——郑廷玉的《看钱奴》/116

关心流民的父母官

——散曲和张养浩/121

百姓眼里的皇帝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125

赵五娘寻夫

——高明的《琵琶记》/129

乱世中的悲欢离合

——《拜月亭》和四大传奇/133

杰出的蒙族词人

——萨都剌的诗词/138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刘基的寓言散文/142

丈夫有泪不轻弹

——李开先的《宝剑记》/147

真实生活的写照

——王磐和陈铎的散曲/151

玩世不恭的江南才子

——唐寅和吴中诗人/155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李贽的《焚书》/159

坎坷一生的狂客

——徐渭和《四声猿》/163

为国殉难的师生

——陈子龙和夏完淳的爱国诗文/167

奔走呼号烈士心

——顾炎武的《海上》诗/171

金缕一曲见友情

——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的词/175

监狱里的黑幕

——方苞的《狱中杂记》/180

谈狐说鬼刺官场

——《聊斋志异》的现实意义/185

“哭庙案”的牺牲者

——金圣叹批“六才子书”/189

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升的《长生殿》/194

贞烈女子李香君

——孔尚任的《桃花扇》/198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画竹诗/203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207

外交官当诗人

——黄遵宪的“新派诗”/211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的翻译小说/215

投身革命的奇女子

——秋瑾的革命诗歌/220

将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斯巴达克的故事(节选)/227

史可法的故事(节选)/283

杨靖宇的故事(节选)/320

试读章节

出人意料的回答

  ——孔融的故事

河南尹李膺有个怪脾气:凡是到他府上拜访的,除非是当代名家或者至亲好友,否则,一律都吃“闭门羹”。李膺本来就是一位名士,这样一来,他的名声也就更大了。

这一天,李膺宅邸门前,出现了一个小孩。这小孩眉清目秀,衣着朴素,一会儿从李宅大门东头走到西头,一会儿又从西头走到东头,一边走,一边还不时地瞅瞅李宅那两扇敞开的朱漆大门,似乎在等待着谁。大约过了半晌工夫,他突然走到李宅门前。

“烦请通报李公,小子要求拜见!”那孩子不慌不忙地说。

“你可知道我们府上的规矩?”门子不屑地瞥了孩子一眼,心想,这么个毛孩子,过去从未见过,语气显得严厉。

那孩子并不示弱,立即反唇相讥:

“既然尊府立有规矩,难道像我这样与李公有通家之好(即祖上世代有交情)的人,应当被拒之门外吗?”

门子一听顿时一呆,说了声“你等着”,便进去通报了。

那孩子姓孔名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前几天,他刚刚随着父亲从故乡来到洛阳。孔融从小聪颖过人,有一次,一家人在一起吃梨子,他挑了个最小的。大人们都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他回答:“大人吃大梨,小孩吃小梨;我在家中年龄最小,当然就挑小的了。”这一回答,赢得了一家人的称赞。这次,他来洛阳后,听人议论李膺的为人和名声,就很想前去拜谒,无奈父亲只是个都尉,与李膺素无交往;自己又只有十岁,怎能独个儿贸然前往?思前想后,他就决定先到李膺家门口相候,倘遇李膺刚好外出或归家,便可一睹李膺这个名士的风采。但是在门口徘徊多时,竟不见李膺踪影,终于他决定只身一人,上门求见。

此时,李膺正与几位名士在书斋闲谈,听门子说有个与他有通家之好的“小少爷”上门求见,心里不觉纳闷。因为在他的记忆里,自己的通家之好当中,并无这么大年纪的小孩。但既是自称“通家”,想必总有根据,于是他便微微点头,说道“有请”。

“请问——”等孔融走进书斋,李膺朝他瞅了一眼,就开门见山地问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孔融回答得有条不紊。

李膺听了,觉得自己家与孔融的祖上毫无瓜葛,便把脸一沉:

“这么说来,俺李氏与你孔家,平素毫无交往,不知你祖辈父辈,与在下有哪些关系呢?”

李膺书斋中的一些名士,也在一旁指指点点,对孔融不无非议。

“大人,老子是您的先祖吧?”孔融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反过来向李膺提了个问题。

老子是春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膺听孔融提到老子,就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

“当然,这是尽人皆知的事。”

“我的先祖是孔子。”

“你姓孔,孔子当然就是你的先祖,何用多言!”李膺的宾客中,有一个显得有些不耐烦,便在一旁插话。

“既然如此,”孔融扫了大家一眼,红扑扑的脸上漾起了笑容,就背了《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一段话……

“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是众所周知的嘛!”有人打断了孔融的背诵,不耐烦地说道。

“对,这是众所周知的,”孔融说,“既然如此,我的先祖孔子与老子,同德比义,而相师友,这不正说明孔李两家,早在五六百年前就结有通家之好吗?那么,在下与您,不就是累世通家吗?”

“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孔融这出人意料的回答,李膺打心底佩服。他收起了刚才的疾言厉色,亲昵地与孔融攀谈起来。

正当李膺与孔融交谈得起劲的时候,李府中又走进一个人来。此人姓陈名韪,官至太中大夫,是李膺府上的常客。看到李膺与一个小孩谈话,便向邻座打听这小孩的情况。听了邻座的介绍,他有点儿不以为然,觉得李膺如此抬举孔融,未免有失身份。于是,他就故意大声地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小时候聪明,到了长大之后,未必就能够保持。李膺听到了陈韪的这句话,知道陈韪是想贬低孔融,但不知孔融能不能给予恰当的回答,就故意重复一遍,问孔融道,“文举,你觉得陈大人的话有道理吗?”

“有理!有理!”孔融早已听到了陈韪的话,但他并不显得难堪,只是应声回答道,“想来,陈大人在小时,一定是个非常‘了了’的人,不然,他又怎会知道‘大未必佳’呢!”

陈韪一听,顿时满脸绯红,心想:“啊!这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我原本想让他为难一下,如今反倒自找没趣!”

孔融敏捷而又巧妙的言对,又一次使在座的名士们大为佩服。李膺的书斋里,响起了名士们一阵阵赞美孔融的发自内心的笑声……

         P11-P13

序言

   五十而不惑(自序)

     方仁工

我是1956年秋季从学校毕业后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先在共和中学工作了五年(当时的校名是上海市第十三初级中学),后因培训教师的需要,1961年被调到了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文革”期间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关门,我被安排到了一所新建的以当时英雄模范“门合”的名字为校名的中学里教语文。“文革”结束后,又回到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当时叫教育学院),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修和备课服务,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函授的辅导老师。后来,我被任命为区教研室的副主任。1986年入党后不久,我便被任命为市北中学校长。校长当到1999年,由于已经“超龄”,便不再担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我为市北中学名誉校长。现在,我担任民办沪北中学董事长;区教育局批准了我所设立的“方仁工作文教学传习所”为闸北区的名师工作室之一,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作一些思考和实践。

这一套“方仁工教育文选”,是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我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我感谢沈校长,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爱好语文,喜欢写作,而且希望将来能当一名作家。但由于当了教师,我的业务是教书,我无法用更多的时间去搞教书以外的事,因此所写的东西,大都离不开教育,而且显得很“杂”。“杂”,一是因为不少文章都是“有感而作”,存在决定意识,时代在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当然也不能不“与时俱进”,因而显得并没有什么专门的研究和专一的主攻方向。二是不少文章为受人之约,属“完成任务”,如有关童话的研究等等,原先根本一窍不通,但既然接受了任务,便只能勉为其难,边学边写,边写边学。编历史故事也是如此。因为接受了相关的选题,那就要集中精力,找有关的资料,加以整理编排或进行改写。在我写的东西中,直接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如阅读分析和写作教学,大都是教学实践的总结。给青年学生的书信,也是根据自己与中学生的接触和过去当班主任的体会而写出来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文章,则是当了校长之后的学习心得和认识。

除了一个“杂”字,我觉得我写的东西比较“浅”。根基不深,当然深不了,而“浅”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我喜欢写自己的确有切身体会的东西,并且喜欢至少用自己懂得的语言来写作,故作高深,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是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几个“禁忌”,千万不要去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样一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个“浅”字。但聊以自慰的是,我觉得自己说的话大都出自内心;即使有些文章有些话不正确甚至错误,在当时,也不能说不是出于内心。这些不正确与错误,要等到事后,才有可能回过来重新加以认识,并反思自己不正确与错误的来源。回看五十年来走过的脚印,我对此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正确,错误,错误,正确,一个人的前进,仿佛就是在这种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幸好我们今天真正重视了“实践”,真正重视了“科学”,也真正重视了“和谐”,我们也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多研究些问题,多考虑一些实在的东西,从而也可以使自己真正少一些犹豫、彷徨、迷惑甚至担心与害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的事。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他是圣人,他当然能够做到。我们凡夫俗子,如果能够到了五十而“不惑”,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从年龄而言,我已快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但从我的教龄而言,我只有五十。我希望自己到了这样的教龄,能够真正做到不惑,或者说,到了这样的教龄,自己一定要用“不惑”作为自勉、自测与自励。

有鉴于此,我便将这篇自序名之为“五十而不惑”。我衷心希望得到大家对我的帮助,尽可能在不惑的路上走好。

吴敏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资料选编工作,陶东生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照片。在此深表感谢。          2005年11月6日

后记

    一份金秋的收获(代跋)

        陈军

在春雨潇潇之夜,在夕照抹亮柳色的时分,或者是在雪朝的鸟鸣声中……当你阅读这部“方仁工教育文选”,我想,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浸润在朝气蓬勃的智慧之海里。

仁工先生是一位智者。美丽的校园,分明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园中的一枝一叶,一语一笑,一疑一思,分明都化成了先生的思想颗粒。近二百万字的论著,又分明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治校、治教、治学,根,始终深植于校园沃土,而这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又分明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仁工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先生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

这,便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2005年金秋的一段生命体验的感怀。

仁工先生是我的导师。为了编辑这部书稿,上海教育出版社盛情邀请我参与了具体的编务。因此,我也有了一份金秋的收获。

         2005年11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访历史人物的踪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仁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04938
开本 32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