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法无边(4觉悟)
内容
编辑推荐

基于个人的真实体验,袁了凡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以及生活态度写成四篇训子之文,用以训诫其子嗣。所谓“四训”是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因此此书通称为《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传世之作,是东方的励志宝典。

内容推荐

本书译者通过对明代大善人袁了凡《了凡四训》的解读、感悟,编译整理集成此册。书中阐述了人的命运可以由自己创造的理论,鼓励人们向善立身,慎独立品,造福人群,造福社会,从而改造自己的命运。

生活浮躁,没有一次真正地沉心探究,佛是什么,佛给予信徒什么。本书多次引用偈语,以示在佛理和参禅方面的高深,来满足自己造作的虚荣之心,来抗衡命运的颠离。

目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五篇 人生之价

第六篇 做人之法

附录一 佛经上一○八条做人的道理

附录二 功与过

译注者的话

试读章节

四、做人的真谛

云谷禅师接着再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么样,某年有官做,多大就要死的话详详细细地告诉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么?应该有儿子么?我反省过去所作所为,想了很久才说:我不应该考得功名,也不应该有儿子。因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并且我不能忍耐担当琐碎繁重的事情。别人有些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为我的性情急躁,肚量窄小。有时候我还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干、智力去盖过别人,心里想怎样就怎么做,随便乱谈乱讲。像这样种种举动,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喜欢干净,本是好事,但是不可过分,过分就成怪癖了。所以说越是不清洁的地方,越会多生出东西来。相反,很清洁的水反而养不住鱼。

我过分地喜欢清洁,就变得不近人情,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

天地间,要靠温和的日光、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我常常生气发火,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昵?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

仁爱,是生命的根本,若是心怀残忍,没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样,没有果仁,怎么会长出果树呢?所以说,残忍是不会生养的根。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积些功德,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

说话太多容易伤气,我又多话,伤了气,因此身体很不好,哪里会有儿子呢?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

人全靠精气神三种才能活命,我爱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个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儿子,也是不长寿的,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

一个人白天不该睡觉,晚上又不该;~lll觉;我常喜欢整夜长坐,不肯睡,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

其他还有许多的过失,说也说不完昵!云谷禅师说:岂只是功名不应该得到,恐怕不应该得的事情,还多着哩!

当知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

譬如这个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一百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比如说善人积德,上天就加多他应受的福。恶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应得的祸。上天不过就他本来的质地上,加重一些罢了,并没有一丝一毫别的意思。

接下来这段是云谷禅师借俗人之见,来劝了凡先生努力积德行善。

就像生儿子,也是看下的种怎样,种下的很厚,结的果也厚;种下得薄,结的果也薄。譬如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至于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绝后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恐怕他的罪孽,还积得不少哩!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尽心尽力改得干干净净。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和气慈悲,一定要替人包涵一切,而且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了。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定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书经》《太甲篇))上面说道: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间了。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对人、对事都绝对离不开“真”,“真”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

“真”是一种态度。“真”意味着酒家卖酒不掺水,小贩买卖不缺斤少两,也意味着买萝卜者不偷大葱,买书者不“怀中藏宝”……“真”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更不互损利益,而是互相礼让,坦诚相待。

“真”也是一种精神。“真”意味着东家送上一盘葡萄,西家赠上一个西瓜,一人有难众人扶持,昨天你帮我抬椅子,今天我帮你插秧苗……

“真”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融洽相处,不忘前人之助,知恩图报。

“真”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以他人笑为己笑、以他人乐为己乐的豁达境界。人做得好,尽管他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但他所到之处何曾不放出“真”的光芒?

朋友们,让我们都做“真”的人吧!用真诚对家人、朋友微笑,用真爱去救助困难中的人,用真心去为明天奋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个人从生到死几十年不算短,但却用尽一生精力也难写好一个“人”字。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觉得,这句颇具哲理的警语,其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以自信,鼓舞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写下人生最壮丽的诗篇。其实,你若仔细想一想,认真观察一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这句话值得商榷。

弄清人生的被动状况并非自我放弃、听天由命,而是树立一种人生的达观态度,不应由于自己命运多戾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当你一个人,没有别人干扰的时候,你可以静静地想: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能否做到问心无愧。

P17-23

序言

以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潜心修行的人每天都在树下打坐、冥想。有一天,他打坐时久,感到疲累,就起身到林间散步,走过一个莲池,莲花开得正盛,修行人在心里赞叹:多美的莲花啊,若摘下一朵放身边,莲花的清香一定有助于打坐。于是,他弯下身来,在池边摘了一朵,正要离开,耳边响起一个声音:“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修行人茫然四顾,不见任何人。

修行人对着虚空发问:你是谁?怎么说莲花是你的呢?

莲花池神站在云端说:“这池里的莲花都是我的,枉费你还是修行之入,心里起了贪念,偷采了我的莲花,不知反省,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修行人深深惭悔。

正在修行人惭悔之时,又有一人走到莲花池边,看到整池大朵的莲花,不由惊呼:好肥的莲花啊,待我采了拿到山下,一定能卖个好价钱,用卖莲的钱赌一把,说不定就能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

莲叶纷落,污泥四溅,那人把池里的莲花采了个精光,还把莲池践踏得不成样子。莲花池畔,一片静默。

修行人深深迷惑,心想,我只不过在池边采了一朵,就遭莲花池神斥责,那人采走了池里所有莲花,还毁了整个莲池,莲花池神竟然不说一字。

修行人把不解的眼神望向虚空。莲花池神的声音在空中悠然响起:你本是修行之人,就像一匹白布,一点点的污垢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提醒你。那人本是恶棍,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也无所谓,我也帮不上他什么,只能任他自己去承受恶业,所以我才保持沉默。你不应埋怨,应当欢喜,你的污点还能被人看见,并被纠正,表示你的布还很白,还值得清洗。

很喜欢这个故事:心中有佛便看见佛。佛在提醒我的时候,说明我还有纠正的机会。

直到一天,一位挚友告诉我:透过你的眼睛,看到你的内心不是那么澄净。他“呵呵”一笑,又道:潜心思考吧,生活也许不一样。我相信了宿命。亦承认是这浊世折堕了自己纯朴的信仰和坚持。当我沉默并且独自用力,抬脚跨过这道槛时,亦是了断偿清了命数中前世所亏欠的情债和恩怨。

怀疑自己前世时也许只是佛前的一株青草,坠入轮回时也许走错了六道,被佛开了一个玩笑而走入了人道。不再是风抚雨淋的单纯,有了一颗心,一颗装满的全是稻草的心,被挤入这纷扰复杂的世界,只留下被麻雀啄过的苍凉。

生活浮躁,没有一次真正地沉心探究,佛是什么,佛给予信徒什么。但在我的文字里多次引用偈语,以示在佛理和参禅方面的高深,来满足自己造作的虚荣之心,来抗衡命运的颠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法无边(4觉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了凡
译者 释德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0126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