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胡显斌(1982- ),湖南省龙山县人,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张家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参与创作《图说中国雕塑艺术》(2009年)、《中国符号》(2012年);参与翻译《中外文艺论丛(下):西方艺术谭》(2012年);参与编写《审美中国丛书:审美中国·艺术美学文选》(2009年)、《福建文化产业年鉴》(2015年)。在《装饰》、《马思主义美学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人文靠前》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博士论文获评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价值 第二节文献回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二章湘西观:中华文化圈中的形象生产场 第一节缘网湘西:从外在到在场 第二节路径湘西:从器物到思想 第三节织品湘西:形象场中的精神产品 第三章湘西形象:形象生态的原型、类型 第一节原型:套话的“套娃”结构 第二节类型:边、蛮、巫 第四章湘西形象:文学、影视、表演 第一节文学湘西:从右洞庭到左沅澧 第二节影像湘西:从精英到大众 第三节表演湘西:从陈列到表演 第五章形象重塑:湘西人的自我想象 第一节“自画像”:边缘的中心守望 第二节形象湘西的实践 第三节湘西经验 第六章文化逻辑: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一节权辨夷夏:想象湘西 第二节礼求诸野:发现湘西 第三节协和万邦:发明湘西 第七章结语:未来湘西形象——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一节边的机遇:“一带一路”中的开放湘西 第二节“蛮”的转型:从他者到我们的兄弟 第三节巫的升华:美美与共的湘西本位 参考文献 致谢:守望者说 内容推荐 本书在总体思路的导引下,分七个部分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湘西观:中华文化圈中的形象生产场;湘西形象:形象生态的原型、类型;湘西形象:文学、影视、表演;形象重塑:湘西人的自我想象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显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64672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8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0 |
CIP核字 | 2016235623 |
中图分类号 | K296.4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6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