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思想之自由乃我毕生不渝之追求 |
内容 | 作者简介 葛涛,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外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译著有《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等。 目录 前言 (1945年1月-1949年5月) 家庭情況和我的童年 入党和迎接抗战胜利前后 我的老师赵宪初 转校、转系——我的动荡的求学生活 我的第一位领导——吴学谦同志 二、在新社会中蹒跚曲折前行 (1949年5月一1966年5月) 解放初的青年动员革命工作 “大鸣大放”的旁观者——逃过一劫 “”的“促退派”——“再”劫难逃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在规律问题上与王若水的商榷 加强“内控”和参加“四清”——“”被揪斗的前奏 三、经历“”折腾,从迷茫中逐渐醒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三反”分子的加冕 在“五七”干校的改造 重当编辑的经历 四、从“评法批儒”转到揭批“四人帮” (1976年4月一1979年8月) 对古今桥梁的实地考察 对“四人帮”的集中揭批 五、形成“四人研写组”,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1979年8月一1990年7月) “四人研写组”形成的过程及其缘由 领导科学的创立 四人合作的方法和分工 六、参与咨询工作,为地区战略和上海发展献策 (1982年3月一2010年10月) 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 世界博览会和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七、研究理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 (1992年9月-) 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 八、难忘长期兼职主编的两本杂志 《世界科学》(1928-2005年) 《上海理论》内刊(1988-1997年) 九、剖析个人治学特点 十、铭记对个人成长有重大帮助的5位长者 周克 洪泽 汪道涵 郭绍虞 郑成美 十一、不忘家庭作为后盾的支撑作用 十二、将思想之自由贯彻到人的生死观中 附录 附录一 纪念我的高祖夏同善 附录二 大事年表 附录三 著作目录 后记 内容推荐 夏禹龙同志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毕生从事理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性贡献,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全国很旱的理论中心之一。此外,他还与汪道涵等领导同志熟识,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世博会举办等重大活动的咨询决策工作。夏禹龙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于南洋模范中学加入地下党,建国后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及著述,饱经沧桑,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是目前上海宣传系统屈指可数的前辈。由葛涛、夏禹龙编著的《思想之自由乃我毕生不渝之追求——夏禹龙先生口述历史(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60周年口述系列丛书》为夏禹龙同志对其一生的口述回忆记录,糅合了他的人生经历与治学道路,包含着他对历史的总结与匠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思想之自由乃我毕生不渝之追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涛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300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15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5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