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五十半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部书。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就是书写“人生”这部书的过程。当然,每个人写就的人生之书不尽相同:或长,或短;或繁,或简;或巨,或细……伟大的写就伟大,平凡的书写平凡,一生阅历,十载面壁,百年事业,千秋文章,万代流长。

在本书中,作者对自己人生前五十年作一个坦白的、简要的回顾,与各位读者朋友以文相会,以诚相待。略可归纳为“五个一”,即:“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公务员,一个学习者,一个健康的人”。

内容推荐

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公务员、一个学习者、一个健康的人,以自己的一颗真心、一片真情、一段真话写了本书,是为了以文会朋友,以诚待读者,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勉。作者前半生的实践证明,真正地长期照着“一个健康的人”的体验去做,对于保持身心的健康极有益处,具备了这一点,其余就比较简单了,实可谓“善莫大焉”。所以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体魄,更加注重修养自己的心理,不断地健全人格,仍是我们人生后半部书的主旨。

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这些文章,是作者从1986年至2005年这20年来的部分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为便于读者阅读,书中专设了20年中每年度作者参与的重点工作项目和与学术文化有关的活动“大事记”,而日常工作中的讲话、报告等一律未予收录);是作者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不停地学与思、不断地行与为的“成果”、“收获”和夜读“体会”。

目录

真心真情真话——《人生五十半部书》自序/1

谈谈中国文物出国展览/2

记周谷城谈文物保护工作/10

试谈博物馆建筑选址问题/12

新中国文物立法的回顾与展望/16

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32

论中国精神与现代化——写在《中国精神》一书出版之际/35

论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38

关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思考/44

关于“实达模式”的思考/46

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48

论抗战的胜利是中国精神的胜利/54

思想文化建设重在务实/58

第三次浪潮奔来眼底——关于知识经济的几个问题/64

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75

认识的过程大浪淘沙——关于知识经济介绍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86

发展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核心/98

论世界主题/111

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断想/122

关于当前云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若干问题的思考/128

和平思想的发展历史述评/136

关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若干问题的再思考/184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历史考察/193

市场开拓中的“文化沟通”——关于一个非“经济学”问题的思考/221

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28

论创新/236

论理论创新/251

新的亮点新的支柱新的增长点——关于做大做强云南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260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进云南辛亥革命史研究/269

论科技创新/276

论文化创新/29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分类指导原则/311

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316

党员领导干部素质漫谈/321

说利益/330

说“大气”/333

再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336

论民族精神/346

不写后记的说明/371

试读章节

1986年年初,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回到北京,仍到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工作。

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按照梁启超先生“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的教诲,一面做好规定的学习“动作”,一面做好自选的学习“动作”。与德永华等同志合作,在谢辰生等先生的指导下,编成《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一书,由文物出版社1987年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这方面的一项空白。

本年度参与的重点工作项目和与学术文化有关的活动有:

※毕业之际,国家各方面事业面临“开拓型人才即有勤奋自学能力、准确选择能力、独立组织创造能力、实践决策能力的人才少,单纯执行型人才多”的状况,把既做一个开拓型人才又做一个执行型人才作为终生努力目标。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之余,勤奋自学,结合实际,确定选题,独立思考,不怕坐冷板凳,不怕瞧冷面孔,下定决心,进行到底,终得完成了《谈谈中国文物出国展览》一文,发表在《文物工作》杂志1986年第4期。

筹办了亚洲国际文物保护学术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出席此次会议开幕式并作了讲话。

谈谈中国文物出国展览

中国文物出国展览,是指国家根据外交事务活动和民间交往的需要,从浩瀚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物中,选择适当数量和质量的器物组成一个能够从不同侧面体现中国历史发展概貌的画面,到国外进行短期展出的文物展览。它是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文化宣传活动,是当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有影响、最富有成效的形式之一,是文物博物馆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境内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仅十分重视文物保护,而且非常重视文物利用。在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挥文物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截至1985年底止,我国先后组织了84批(次)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文物展览到世界的亚、大、欧、美四大洲的24个国家(地区)进行展出,受到各国朝野上下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接待观众累计达4,000多万人次。配合展览活动出版发行的有关文物图录共300多万册,印发明信片及各种宣传品数以千万计,销售各种文物仿制品、纪念品等百万余件。中国文物展览所到之处,都掀起一股“中国热”的浪潮。最近,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出国展览工作作了一些粗浅的调查分析,为了给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现将有关情况和个人的一些看法叙述如下。

我国文物出国展览是随着国家外交活动和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建国之初,为了促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国家文物局于1950年10月在苏联开展了“中国艺术展览”活动,共展出600件文物。王冶秋局长曾在列宁格勒“中国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指出:“这次‘中国艺术展览’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外举行这样大规模的展览,也是新的人民中国第一次在苏联的展览。”在苏联舆论界的宣传配合下,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打响了中国文物出国展览的第一炮。此后,1950至1958年间又分别组织“中国艺术展览”、“中国佛教艺术展览”、“敦煌艺术展览”、“中国敦煌艺术展览”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印度、波兰、日本进行展出。这些展览,其中大都是以文物展品作为部分内容或主要内容。文物展览作为独立的形式活跃于国际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舞台,是从1963年8月赴日本举办“中国永乐宫壁画展览”开始的。这个展览是为了加强民间友好交往,逐步消除战后两国人民心灵的创伤,恢复传统友谊,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由日本,的中岛健藏、正力松太郎等友好人士倡导,由中国的廖承志、王冶秋等同志主持,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名义共同举办的。P2-4

序言

人生是一部书。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就是书写“人生”这部书的过程。当然,每个人写就的人生之书不尽相同:或长,或短;或繁,或简;或巨,或细……伟大的写就伟大,平凡的书写平凡,一生阅历,十载面壁,百年事业,千秋文章,万代流长。正是这无数部长短不一,繁简各异,巨细有别,伟大中有平凡,平凡中寓伟大的人生之书,汇就了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构筑了璀璨的人类智慧宝库,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文化力”源泉。

不知不觉,自己的人生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就人生这部书而言,到此时似可以半部论之。农民出身、军旅日子、基层公务员履历构成了自己人生半部书的三个草章。虽然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经常会有变动,但是,自从入伍受军队这座大学校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党性教育和修养之后,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改变过;苦干、实干从未间息过。如果要对自己人生前五十年作一个坦白的、简要的回顾,与各位读者朋友以文相会,以诚相待,那么,略可归纳为“五个一”,即:“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公务员,一个学习者,一个健康的人”。

……

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公务员、一个学习者、一个健康的人,以自己的一颗真心、一片真情、一段真话作为一本书的序言,是为了以文会朋友,以诚待读者,也是因为自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勉。自己前半生的实践证明,真正地长期照着“一个健康的人”的体验去做,对于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极有益处,具备了这一点,其余就比较简单了,实可谓“善莫大焉”。所以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体魄,更加注重修养自己的心理,不断地健全人格,仍是自己人生后半部书的主旨。

宇宙浩浩,时光匆匆,人海茫茫,往事悠悠,重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的先人前辈通常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之事。我以为,功不必求,亦不必计。但一个人立于天地间,德不可缺,行不可少,言不可无。因而立德、立行、立言当是极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自己不揣简陋,将20年来的部分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整理选编出版,以飨读者,并作为自己人生后半部书的“引子”。诚挚地欢迎批评和讨论。

顾伯平

2005年7月于任所

后记

值此《人生五十半部书》即将付梓之际,照例应当写一篇规范的“后记”,实因这本集子仅为“半部书”,而且仅是本人文化学术思考方面的“半部书”,没有能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还不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半部书”,所以,就不写“后记”了。然而,毕竟经过几年的思之虑之、琢之磨之,始能把这本集子的稿子整理选编完成。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和欣慰之意油然而生,特写下这些文字,聊作不写后记的说明。

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这些文章,是我从1986年至2005年这20年来的部分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为便于读者阅读,书中专设了20年中每年度作者参与的重点工作项目和与学术文化有关的活动“大事记”,而日常工作中的讲话、报告等一律未予收录);是自己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不停地学与思、不断地行与为的“成果”、“收获”和夜读“体会”。尽管这些“成果”、“收获”和“体会”在“大家”看来是何其粗浅或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这些都是自己一颗真心,燃烧真情,写下的真话;也是“敢从肝胆吐真情,发自肺腑见真言”自觉为人类学术文化大厦尽添砖加瓦之责。自己不能不为此而感到些许的慰藉。

饮水当思源。这本集子的形成和出版,客观地、真诚地说庳该归功于曾经培养、教育、指导、支持与帮助过我一路走来的首长、老师、领导、战友、朋友们。许世友、彭绍辉、杜平、肖永银、周纯麟等老一辈革命家、老将军的耳提面命;周谷城、王冶秋、冯文彬、李力安、王蒙、王天玺、刘吉、白恩培、秦光荣、王学仁、厉以宁、吴敬琏、贾春峰、王彦峰、郭劳为、张冀、王立梅、宋北杉、彭卿云、孙异、庄锡昌、姜义华、朱维铮、吴浩坤、袁樾方、启功、谢稚柳、马承源、汪庆正、李江、刘亚洲、范晓光、吴晓鸣、亓成章、薛泽高、张文勋、晓雪、易中天等良师、恩师、领导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培养指导;马勇、袁放生、陈建国、陈建平、刘春健、王和、毕晓明、赵铁伶、胡钢、王晶、陈克伦、郝一峰、杨流昌、松雁群、张玉亭、伊建年、任超、朱金元、胡廷武、罗杰、沈培平、汤汉青、范建华、蔡春生、赵立雄、何金平、赵波、赵有生以及陈光俊、叶永新、李文才、肖云江、李勇、孙小兵等挚友、同事、战友的倾心支持帮助,自己将永志不忘。如果没有各位首长、老师、领导、战友、朋友们的培养教育、指导、支持与帮助.我只能空怀赤子之心。而无施展之技,更无报效之门。我怎能不顿首向各位首长、老师、领导、战友、朋友们(包括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列入姓名的许多位首长、老师、领导、战友、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贾立钢同志为本集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二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集子中的所有文章对引用和参考的资料都尽可能详尽地注明了出处,若有遗漏,还望谅解,亦请批评教正。

作者

2005年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五十半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伯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68855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