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园
内容
编辑推荐

《家园》是美国普利策奖作家玛里琳鲁宾逊的新作,获

2009年度“橘子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中外评论家的注意,

好评如潮。

本书还获《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惹眼图书、《华盛顿

邮报》年度最佳图书、《旧金山纪事报》年度最佳图书、《基

督教科学箴言报》年度最佳图书、《圣安东尼奥快讯》年度最

佳图书和《图书馆杂志》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和英国毫不吝啬地分别把普利策奖和橘子奖这两个

重要奖项授予同一位女作家.这足以说明这位作家的分量。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描写家庭关系和救赎的佳作。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小镇,一位虔敬的老人,在生命之烛昏昏欲灭的垂暮之年,期盼着离家二十年的浪于归来。杰克,是八个孩子墼最难以捉摸、最惹是生非的一个,让老父蒙受了难以想象的耻辱。如今归来,他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心灵上又是怎样的伤痕累累?他每天寄出一封信,那远方的收信人是谁呢?三十八岁未嫁的小妹妹,心里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作者的写作能力令人惊叹,传达的情感力量叫人震撼!于温馨于秩序中,可见风雨欲来;于温和于静默中,可闻骨断筋折。和谐的家园,不和谐的浪子。魂牵梦绕却无法回归,归来却又不得不离去,爱与伤痛,这种张力令人心碎。

试读章节

即使在房子的鼎盛期,园子和灌木丛也不见得特别的像样。也不可能像样了,捉迷藏,还有槌球戏,羽毛球,棒球。“你们曾经有过的那些时光!”父亲说,像是如今稍稍的荒凉是盛大的游行过后留下来的彩纸屑和糖果纸。屋前有棵橡树,比这个街区这个镇子都要老。橡树将树根旁的人行道拱成了碎石,又把数不清的枝条伸到了马路上,横跨了整个院子,枝条的周长比普通的树干还要粗。树干上有一段扭曲,这让橡树在他们眼里像是一位巨人托钵僧。父亲说如果他们能像上帝一样地,以地质计时看视万物,他们就会看到它跃出大地,面朝太阳,展开枝条,沉浸在作为衣阿华的一棵橡树的喜悦中。那些枝条上曾经挂过四架秋千,向全世界宣告他们家的人丁兴旺。橡树照样枝繁叶茂,当然苹果树、樱桃树和杏树,丁香、凌霄花和玉簪花,以前有现在也仍在。母亲种的鸢尾有几棵开了花。到了复活节,她和姐妹们仍旧能采来满怀的鲜花,父亲的双眼会闪烁着泪花,他会说,“呵,是啊,是啊。”像是她们带来了什么纪念品,这些花只是让人愉快地想起了别的花。

为什么这幢坚固直耸的房子让她觉得如此的荒弃?如此的心碎?境由心生,她想。父亲的孩子中有七个尽量地多多回家,他们打电话,寄来短信礼物,一筐筐的柚子。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旦能握住蜡笔,会在地上爬,就被教着要记住爷爷,然后是太爷爷。要不是新的牧师暗示了这个问题,教区居民和他们的儿女、孙辈对父亲的忠诚会耗尽他的精力。还有埃姆斯,父亲的知交。这些年来,父亲对他什么都说,毫无保留,他简直成了所有孩子的第二个父亲,尤其是埃姆斯对他们的了解令他们不自在了。有时候孩子们让父亲许诺对谁也不要说,他知道他们说的是牧师大人埃姆斯。他谨慎得很,不会泄密,只除了在埃姆斯空荡荡的单身汉的厨房里。他们猜测,在那个告解室似的地方,所有的顾虑都被忽略了。还有什么父亲不会说呢?他们怎样告发杰克,告诉他杰克所说所为,或是杰克意欲做什么。

“我得知道啊,”父亲说。“为他好。”于是,他们告发坏小子兄弟。坏小子也知道,又恼又暗暗地觉得有趣。他让他们知道他的行径,又误导他们,让他们紧张疑心,觉得非得告诉父亲他们的疑虑,免得父亲又得应对治安官。他们不是那类喜欢传话的孩子。事实上,他们之间是严格信守不相互告发的,对杰克的例外只是因为他们不敢不那样做。“他们会把他投进监狱吗?”镇长的儿子在他们家的牲口棚里找到自己的猎枪时,他们忧心忡忡地相互询问着。早知道他们可以把猎枪还回去,免得父亲又受惊又受辱。至少,事先知道一点,他就能镇定一下,不会像单纯地受到惊吓那样深受刺激。

不过没事,他们没有把他关进监狱。杰克站在父亲的身旁,又道了一回歉,答应每天早上扫市政厅的台阶,扫上一星期。每天早上,他确是早早地离开了家。落叶和槭树的翅果在市政厅前堆积着。一个星期过去了,镇长把它们清扫掉了。没事儿。父亲总是会替他说情的。父亲是他的父亲这一点总是让说情没什么必要。那个孩子会道歉,流利得像鲍顿家其他任何人说使徒信经①一样。

这十来年大大小小的告密背叛,由于每一方都明白时时刻刻要提防着出事或是即将要出事而变得更不堪,又因为杰克从未以同样的方式报复而变得愈发的不堪,不过这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调皮捣蛋太小儿科了,他不感兴趣。若说他们到今天都对杰克感到歉疚,这有点夸大其词。这些年来杰克远离他们,拒绝和他们有任何的接触,无疑自有他的理由。这是假定——上帝啊,帮助我们——他还活着。回过头去看,很容易设想杰克可能是对所有这一切都厌倦了,即使他们认为这事儿他做得让人郁闷。有时候他像是希望自己能相信一个兄弟,一个姐妹。他们记得,他有时可说是坦诚直白,几乎是热切地诉说着,然后他会大笑起来,那可能是因为他觉得不好意思了。

那些年之后,他们对父亲很关注,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都记挂着他的悲痛。他们之间也非常友善,会嬉闹,喜欢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喜欢翻看老照片,父亲会呵呵笑着说,“没错,没错,你们都挺顽皮的。”所有这些,因为心里的歉疚,更像是有这么回事了;如果不是歉疚,那是因为一种近乎负罪感的悲伤。她那些规矩、善良又开朗的哥哥姐姐们是自觉自愿的规矩、善良和开朗,谁都看得见。他们事实上是好孩子,而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别人这么想,连在小时候都是这样。这其中有点令人不安的类似虚伪的成分,虽说这只是为了弥补杰克的过失。他坏得如此的昭然若揭,给整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父亲能指望他们有多快乐,他们就有多快乐,甚至还更快乐一点。如此尽情地玩乐!父亲一直笑着与他们同乐,和他们一起听着留声机跳舞,和他们一起围着钢琴唱歌。他们是如此美好的一个家庭!而杰克若是在家,会在一旁微笑着观看,却从不参与。

现在都成人了,他们认真地安排在节假日聚在一起。自小时候起,格罗瑞都有好些年没见到屋子空荡荡静悄悄了。即使在其他孩子都上学去时,有母亲在,而且父亲也仍有精力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哼哼歌,嘟哝嘟哝,搞出些声响来。“我搞不懂他为什么关门要这么响!”父亲出门去料理一些教区的事或是和埃姆斯玩象棋时,母亲会这么说。他几乎是跳跃着走下了台阶。杰克和那个女孩以及她的小娃娃的事让他震惊,让他气急,但他仍旧是相当地有劲,信心十足。后来,虚弱的身体终于把他压垮了,母亲也过世了。那之后,也仍旧有一大家子人,那些表兄弟姐妹们嬉笑玩闹、吵吵嚷嚷不时地转移打断大人的谈话,免去了询问她具体的处境。她还在教书,还订着婚准备结,是呀,长久的订婚最好了。有两次未婚夫还真和她一起回了家,握了一圈手,在他们得体的审视下微笑着。他到过他们家了。他只能逗留一会儿,但他见过父亲,而父亲也说挺喜欢他的,这稍稍减轻了一点疑心。他们的和她的疑心。这下她单独和可怜的老爸在一起,悲伤的老爸。他的肩头,基列长老会二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曾伏在上面哭泣过。没必要说什么,也没指望能隐瞒什么。

这下她回来住了,镇子看起来不一样了。她完全习惯了把基列当作怀旧的对象和背景。只除了杰克,所有的哥哥姐姐都喜欢回家来,而他们也很乐意再次离开。于他们,老地方旧时的故事是如此的亲切,而他们又离得有多远,散落在四方。昔日,留在老地方,是件非常美妙的东西。但她现在回来了,照父亲的说法,住下了,却让记忆变得可怕起来。任记忆越过界限朝这头蔓延过来,成了现时,可能也成了未来——他们都知道,这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想到他们的怜悯,她心里难受极了。

大多的家庭拆除外屋卖掉牧场已经很久了。在他们的房子之问冒出来不少新近式样的小房子,让老房子看起来越来越不相称了。基列的房子曾经矗立在小农场中,有园子,浆果丛,鸡屋,还有柴草棚,兔子窝,牲口棚里养着一两头牛和一两匹马。这些只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汽车改变了这一切,父亲说。人们无须像过去那样自给自足了。这是一种损失——没有什么能像鸡粪那样让花儿长得旺了。P2-5

序言

自一九八一年起,美国作家玛里琳·鲁宾逊(1943-)已出版了三部小说。但无论是最早的《管家》(1980)还是较近的《基列家书》(2004)和《家园》(2008),每一部小说都迅速引起了大众读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英国美国研究协会二○○九年会有专组讨论鲁宾逊的作品,诺丁汉大学美加研究院的理查德·金教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专门开设了鲁宾逊专论的课程。我在翻译《家园》期间,有一次在火车上看《基列家书》,对座有一位六十开外的太太,从手提包里掏出一本书,也是《基列家书》。我们相视大笑。她说,朋友推荐了《家园》,读完后喜欢极了,马上就去买了《基列家书》。

《管家》是鲁宾逊在华盛顿大学读博期间的副产品,但即刻受到评论界、学术界的关注,获得海明威笔会最佳处女作奖,并被提名普利策小说奖。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鲁宾逊却没有继续写作小说,而是转向探讨核污染问题和基督教神学。一九八八年,鲁宾逊出版了《祖国:英国,福利国家和核污染》,揭露英国建立核工厂使北海遭受污染的问题,同时对英国政府和绿色和平组织提出批评。结果,鲁宾逊被绿色和平组织起诉,而书一段时间内被英国政府禁销。十年之后,鲁宾逊结集出版了她对加尔文神学、达尔文主义等思考和批评的论文《亚当之死:现代思想论集》(1998)。尽管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宗教倾向,甚至还在她所属的公理会教堂牧师缺席的时候代为布道,然而她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束缚她的思考,而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的高度结合。阅读是鲁宾逊最大的乐趣,量子力学、天体学、马克思著作等等无不涉足。鲁宾逊的思考拒绝二手资料,而是从各种学说的源头寻求答案。在一次访谈中,鲁宾逊提到,有一次为了研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她割开了一些出版于十七世纪的书的书页,那些书自出版之日起还从未有人读过。历史,无论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还是家族个人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这样还不曾割开的书页——曾经被书写却被遗忘被湮灭了的书页。

在第一部小说出版的二十多年后,鲁宾逊在二○○四年、二○○八年相继出版了《基列家书》和《家园》。这两部小说正是打开了这样久已不被人阅读的书页,让读者重新看到了美国中西部衣阿华州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和它的历史。《基列家书》获得二○○五年度普利策小说奖;《家园》获得二○○九年度橘子奖。两部小说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和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郡一样,基列是座虚构的小镇,但确有所据。这个来自《圣经》的地名在十九世纪初期的美国颇为常见。据鲁宾逊的解释,是因为在这方土地上定居下来的人们“满怀乌托邦式的幻想。他们希望能创立一块有乳香的地方来疗治在别的社会所受的痛楚”。伤痛、救赎、宽恕和爱正是贯串这两部小说的主题。

《基列家书》是公理会牧师埃姆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写给年幼的儿子的信。他告诉儿子家族的历史:曾经与激进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一起参加废奴运动,继而又作为随军牧师参加南北战争的爷爷,因反对暴力持和平立场而与爷爷发生矛盾的父亲。埃姆斯也娓娓道出自己的一生,和他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浪子”杰克回家。杰克是他的好友鲍顿的儿子、他的教子,行事乖张不羁。离家二十年后突然归来的杰克让他对自我、神学和历史有了另一番思考。  鲁宾逊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故事写完后,她想念其中的人物,犹如“丧失亲人般地”想念。于是,《基列家书》中的那些人物又一次出现在《家园》中。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故事情节也有重合之处,但不同的视角却让两部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相互映照、折射而令其旨趣更加深刻隽永。可以说,《家园》不是《基列家书》的续篇,而是平行发生的姊妹篇。

《家园》是从鲍顿家的小女儿格罗瑞的视角写的。三十八岁的格罗瑞因一场失败的婚约而回到家乡,操持家务,照看垂死的父亲。不久,二十年鲜闻音讯的哥哥杰克也回家来了。一个从小遭受哥哥姐姐冷落戏谑,成年后又遭受“未婚夫”的欺骗:一个自小惹是生非,长大后又酗酒生事,是家中的“害群之马”。两人揣着各自的秘密,试探着慢慢走近对方,慢慢打开心扉。在。寻常的兄妹骨肉亲情之外,透露出一种神性的悲悯和仁爱。

第一人称叙事的《基列家书》让读者看到了埃姆斯牧师对自己坦荡的剖析,从而对人性有了纵深的窥测。而《家园》则是由格罗瑞作为旁观者,对杰克与父亲和教父之间的误解和理解、爱的传递做出全面的观照,由此凸现出对“家园”这个意象的思考。家园不仅仅是居家所在,或是遥想童年时的故乡,更重要的是灵魂的归属。小说中几乎每一位人物都在追寻、经营“家园”,包括相对次要的人物,埃姆斯的妻子莱拉。这位不知从哪儿来的女子在皈依基督教和埃姆斯结婚后,找到了自己身心的家园。

与“家园”并存的意象是“放逐”。“家园”是显明的,“放逐”是隐含的,是“家园”的求而不得,得而再失,是身心的无所依归。埃姆斯的辞世会让莱拉和儿子失去家园,离开基列,走上“放逐”之路。而格罗瑞虽然回到了家,她却依然恋恋地怀着对“真正的家”的梦想。杰克从小在家中就格格不入。他终于找到的家却被轻易粉碎,重建的努力也付之东流。不信教的他对灵魂家园的追寻比两位笃信的牧师父辈更加执着因而也更加艰难。格罗瑞和杰克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家而非家的感觉或许能归结于个体的人生体验,但鲁宾逊对此有另一层更深刻的喻指: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生存状态。

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衣阿华州就有像埃姆斯爷爷那样的人物积极参加废奴运动。一八六八年,衣阿华赋予黑人男性选举权,是新英格兰之外做出此举的第一个州。而整整一个世纪之后,鲍顿牧师对黑人民权运动的评论是黑人“闹事”,“自找麻烦”。一百年前,基列曾经藏匿、帮助过逃跑的黑奴,而一百年之后,黑人却依旧无法安家。衣阿华州曾经因为在解放黑奴运动上的努力被格兰特总统称为“激进主义的闪闪红星”,然而,当杰克像“一只历经风霜的飞蛾”奔向红星时,却无法疗治他因种族歧视带来的妻离子散的伤痛,最后又走上“放逐”之路。大半个世纪之后,埃姆斯爷爷的诘问仍旧回响着:“如今衣阿华州留下的是什么?我们基列留下的又是什么?”

有书评人称《家园》是她读过的“最悲伤”的故事。②然而,鲁宾逊并未让它成为一个绝望的故事。鲍顿家四个女儿的名字都富有寓言意味,其中Hope(希望)最美,而Hope(希望)是没有真正出过场的人物,她隐隐绰绰地出现在背景中。“在基列岂没有乳香呢?”即便伤痛不能痊愈,也会有乳香来舒缓安抚。莱拉坚定地说过:“万事都能改变。”或许,希望是抚伤的乳香。留下来守护“家园”的格罗瑞,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杰克的儿子出现在门前的那棵大橡树下。或许,抚伤的还有一畦母亲留下来的鸢尾花,妹妹手中新摘的草莓,一锅家传做法的鸡汤……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基列家书》,《家园》能带给你悬念重重的阅读快感。如果你已经读过《基列家书》,知晓了谜底,就更能享受鲁宾逊细细缓缓地讲述,那是一种离你很远却感觉很近的历史和生活的真实。

应雁

二○一○年三月

于伦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玛里琳·鲁宾逊
译者 应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9117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