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下一心
内容
试读章节

三、人物统一,无产有恒

人物统一,人统一物。知性得真,顺性得正。应时得生,化性得成。宜人为经,开用为济。以物济人,资性人用。天下大物,天地人心。天下大是,仰观光明。天下大势,今古同心。天下大产,地利独尊。天下大方,资性为人。天下大有,百命赖今。人物统一,创新之根。崇本问命,学习用性。

物之于人,略可类分;物产产物,人物物人。物产,有以动物为产的天产和以植物为产的地产。产物,即人造之事物,其中物态的为文物,理态的为文化,合称为文明。核心概念之于人,核为物质之实在,心为精神所寄存。将精神与物质统一在人物一统之上,将物产产物统一在人伦序列之内,则天下有道,自归心于天人伦理之中,同心相聚,同命相亲。舍天人伦理而独论物质与精神之统一,如似杯水浮茶难以远航。人之于产物是主动的,人之于物产是被动的。明辨物产产物之关系则难易分明,顺时乘势,事半功倍。正如,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不如待时,此“时”便是分清了被动与主动,知顺识逆之时空关系,以最简易的方式成就人生作为。因此,天产地产,物态理态都在人物关系的范畴之内,全在人物统一的范围之中。

俗言:情酒红人面,财宝动人心。直抵人心者,莫过义系利;直抵人命者,莫过病成灾。西学重物,所言资本,资物计算。东学重产,资性本人。资物私有虽暂富胜于资性,其必归于本物利人之常规。以物性益人而不关物利,乃“乌托邦”。以物利屈人而不法物性,即资物之悔。资物屈人,必催生出强权之心而不自知,纵欲无度,破坏平衡,唯利是图,必造成人吃人的结果而不知“齐人攫金之错在何处。唯论资本,必伤人情。资物之本,终归资性。物性无不待人,有不知物性之人,无不待人之物性。以性观用为哲学之命,以用观性为哲学之理。

唯物唯心之根在唯性。唯物以人用为本,唯性以明道为根,唯心与唯物统一即万古不移的为人用所服务的哲学。往复人、物、性、用之间,得失尽是学人的自学自考自答案,福祸全是心行的自检自验自判断。道由人定,德在人为。用始于学,明开于悟。

产之于人,初始为产生,再续为生产,不可续生为绝产。例如建筑,古代建筑为产物之一,秦砖汉瓦,凤毛麟角,残而不废,遗迹为宝。今日建筑,一旦时至产权期或使用年限,不但难有艺术与文史意义,而且统称为建筑垃圾。如则无异今日之时人,尤其是城镇人口大多居住在明日的建筑垃圾之中!古代许多生活用品今日多被视为古董,珍怀宝藏。而今的一次性物品,历时少至几分钟多至若干小时便成了废品。这种滋味好像给时间装上巨大的翅膀,如同将钟表安装上飞机的引擎。试想,天下道器多是绝产死产之废物,那么身居其中的人心中情愫唯居者自知!所以,识产知物,正物养人,时不可待。正所谓:不出斗室,闻道可知是邦有圣;马上远观可知此山有贤。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在有学之人侧重物产之产(过程),未学之人侧重物产之物(结果)。以产为物则累官,以物为产则累民。学与未学,先造成了物产与人心的对立,后推衍成官与民的对立,唯有与不学之心对立方可统一对立。学而优则仕。“仕”字与“任”字只差“士”字之上一笔。仕,字典义主要有为官和做事之意。仕,是人从侧面与从属的角度体现所学的价值。任,是人从正面与主体力学的角度努力实践。所以,古“士大夫”多是一些有成就,有一定地位和权威的知识分子,其缺少的正是正面的“王”的担当和承载。

“王”,是上通自然,下通时用,中通人心的标志和原理图,还是正观人生的理想和学习的知识结构图。据此,反观“学而优则仕”之上,应是学而通则任,通而达则立,顶天立地不愧于学之初心。学而通则任,从本质上解决了人物统一的实践问题,“学而优则仕”只能在从属的角度偶有提示于“王”已至其极。优是相对的,通是绝对的,“通”统一“优”,“优”不可能统一“通”。世待通学通才通用,待“优”至“通”以致人物统一,方可做真事与实事。“共产”是坚定了物产之性,以“产”之共性为性,定性开物,资性人用,此正是人统一物的最高境界。人创产物,物产养人;以性发用,以用证性;共仰人性,天人并育。(并字倒置,并化共生)学悟“公共”一词之理是谓今生向上之基础,从而以性为体,以物为用,把人与物统一于知恒性(共性)者有恒仁,有恒仁者有恒人。恒仁为恒人之根本。识恒性者识恒用,知恒用者有恒心。有恒心者开物生利以致公用,无恒心者守物趋利贪私用。所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句列篇首,催人学习。唯学而有识之士,能“无恒产而有恒心”,界定了积极与消极的人生。孟子将“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句列篇后,不舍不学,劝俗务产,慈悲甘愚不学的人肉之身。

P32-36

作者简介
王瑞山,男,1970年生,黄石师范学院毕业,河北唐山人,1992年湖北黄石师范学院毕业,1997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专书法毕业,1998年中国美术馆展出,1999年全国首届艺术家博览会副主任。
后记

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处处有亲人。今日革去昨日命,先人开放后人新。首论哲学理根本,再看哪个意量宽。古来量小非君子,大道取舍在眼前。

大势皆大事,共论则不偏。水火土外无大事,真善美外无大为。言之所出,心之所照。以道言利为君子,以利言道为小人。利益最大化,实乃取乱之道。

人心向道齐,万事止于一。当世时人,多有文中杂以数据,数学与语文不分、文章与文账不分;汉语杂以外语,语系不纯;开口必言古希腊,不通中文经典、不懂祖宗言语;一题多个方案,静候主人选择等等,实为奴婢思维作怪,而不顾天下本无二心。如是一梦,月升文成,愿大方之家能使天下细言微力一并有一个元始总纲,以便使人人之心行方向、万论殊由有一个爱的源头来导引指正。如则,君携大道请传真,余并百愚仰师尊。肇昭正道,心朝光明。书述根本,疏梳后学。论有所系,则百论一系。时有所正,则浮止于一。一系一止,止系在一。开卷接古,文不立命坠于史;抬眼观世,时不立人待后生。今网络时代,更期定论。一心立定,百命崇正。一心舍利,百业争新。整体顿生中心,心行顿知起点。

此正是:万毫齐力挥笔岂有虚墨,正义在胸行文但凭真心。荒民墨淡命归山河图卷,气正身安请训性命道德。

官师一体,百世同心。天人一体,朝野相亲。得一得乐,不忘根本。遵纪守法,不妄不矜。

人本居于社会之中,争取或重新融于社会的想法纯属杞人忧天。想在心中,心在身中,身心本在社会之中,家亦在天地之中,谁又能离得开现实社会?由是观之,想融于世界的人终会被世界熔化得无影无踪。身心在国外才能受启发的人,其心早已是叛家逆心。西瓜先从籽边烂(外伤除外),白菜先从心里黑。心与祖宗近与远,自读古文各自知。未能深度理解真善美,难以正用特与色。

有道是:

破笔旧墨梦通神,青史情怀笑浮沉。

一人心定生定论,自量自命正自身。

仰观历史,家之数量经常变化,所以家实数虚。数学为“术”,数在道之下。因物定象,象生数成,象是数的根本设计,物是象的底层设计。“若无底石坚,安得山高峻”。底层设计农家事,孝亲爱国白发心。明先后之道为学人,知变幻之道为圣人。古识时务为俊杰,今知终始即成人。观他人主观谓观主,鉴自身之主观谓客观。昔日观他人主观,今朝他人观我主观。观主、主观,观复以知兴衰成败的规律。

天地生人,父母生身。性归己有,命属他人。世有革命之事,难有革性之实。浅观古今,革变皆革至人之本性为止。人之本性皆善存于人心之底,公则显,私则隐;共则鸣,和则平。所以,无一革不是自革自命,复习人性。

荒民浅陋,身薄心红。非精即废,笔仗真情。昼舞大锄斩百草,夜伴小楷问一心。古《尚书》:“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今凭粮农良心祀先农,公问恭行期有用。将正义与权力结合问道天下,将现实与创新结合道问今生。唯理未至真,论未至一,素修难醇是为荒民之憾!请勿计我鄙陋,秉古今之大义远观粮农之浅薄,意量渤水草衣之墨淡。

此正是:

耕田种爱培新命,

教子孝亲问光明。

才疏学浅谁不嫌?

教我大道正直行!

天下一心,期天下人相亲相爱。底层人斗胆研习社科,只为更切实地兼为社科百家提供或有浅益之素材,有不妥处,请予端正。

兹册,字少为省纸,话多误更多。先为自叙自乐自整理,后盼谁有闲心找酒喝。故,高请高怀雅士放雅量,斧正凡夫俗子凑俗文。天下容得小猫小狗与“花花草草”之人,多于能容一人之人,更多于能容得一亲一友之不妥之人。读君大雅,敬请暂忍草衣之哕嗦与文词之龃龉。

天下一心,一题而已,期盼巨笔。存光留玉,草衣洗耳恭听。愚之所思可如君之所想?愚之所愚可是君之所长?生若有缘,期允神交。请将脑中问号,伸为感叹之符,即兴令其倒转,直指天外光明,我将紧承其后。

今生若得情相会,抱鹤扶梅望渡津。平举满杯朝明月,一饮万里共知心。愿与读君挥浊酒,喜歌喜醉喜相亲。

此正是:

而今天下步一心,

自此万古无孤魂。

一家人,

骨肉亲,

述宣子学求正道,

孝亲爱国教子孙。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读者可通过zixueyanxi@qq.com与作者联系。

王瑞山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目录

一、天生大道,人在其中

二、本人问性,本实问命

三、人物统一,无产有恒

四、西东合生,古体新用

五、天下一堂,四海同修

六附

序言

一心

——为《天下一心》序

如闲喜爱书法,对汉字及传统文化多有用心、体悟颇多、见解独到。我与如闲相识,因为地缘,与之相知却缘于对易、道之学的共同兴趣和对彼此观点的理解和认同。如闲兄为人胸怀坦荡、狂放豪情、不计小节,潜心做自己的学问,崇尚唯说一心,只求“能知”不愿“被知”。所幸的是,如今他终于发愿欲将多年的“象学”见解结集出版了。然而,令我既荣幸又惶恐的是:他竞捧手稿嘱我作序!

坦率地说,我绝不是那个能为此书作序的合适人选。但凡为人作序,首先要对该命题有较全面和熟谙的了解,其次要对作者的心性、阅历有深入的体认和把握,而且作序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作为支撑。然而,碍于如闲兄诚挚的恳求,我竟不置可否、半推半就地应承下来了。于是,我不得不搭上所有空闲时间,逐字逐句啃读每篇文章,力求更多地体悟字里行间、文字内外的涵义。然而,《天下一心》立意极高、用词极雅、逻辑严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讽寓结合、嬉笑怒骂……能做到通读已经不易,为之作序实属为难!所以,下面的文字就当是我的读书心得或学习体会吧。

“天下一心”是中华文化碰撞的交汇点和不同学术流派“明明德”的实践过程。其中的“心”字特指“我心”,既是对自我本心的坚守,也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生命的有限和思维的无限的博弈,更是关注民生、净化心灵的大智慧。故佛语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元同亘古今;觉悟古今心是佛,不须向外别追寻。

“天下”一词始于周朝以前“天”的人格化,代指人民、疆土和邦国。《庄子·天下》中,“天下”则特指中国的社会。庄子在《天下》一文中,从“道”的层面系统评述了先秦诸子的为学、参政的方式方法,提出“求一”的观点,即“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更发人深省的是,庄子在《天下》中记述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的情形与当今国际、社会之现状惊人地吻合!因此,我们的“天下”是时候深刻讨论文化、经济、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了。

心是一面有灵性的镜子,不仅映象(相)了物质世界,也感应着思想和精神。为此,当今“心学”兴盛。“心学”二字出自明代王阳明,后经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等文化巨匠传承发扬,演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物一体、天下一心”的政治观。从“体”上讲,“天下一心”即是儒家的“仁”;从“用”上说,“天下一心”是“义(其本意是宜)”,其内涵实为“宜宣天下”。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古代的仁人志士才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正是这种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有序,使上至先秦诸子,下至革命志士(孙中山、毛泽东等)让天下进入大解脱的大循环之中。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天下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发展变化过程中,究竟如何明道、体道、悟道?如何真正践行天下一心?对于上述问题,各时代都有子学名家上下求索、考问、求解。《天下一心》在道体和道用的层面逐层展开,如一剂通调三焦的方药,发人深思,催人扼腕!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道”的面前,人是无为、无知的!而“道”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她统率天地的运行,在无形之中让作为个体的人感受到她的存在,即明理。可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靠什么可以明理呢?当然是靠实践。直至当代几代领导集体,无不在践行“道”的规律,在循行入“道”的法门。《天下一心》的字里行间无不映射体道和悟道的法门。这的确是对“天下为公”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读此美文,体悟“道心”“天心”“孝心”“人心”。读此美文,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会炎黄子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阴阳中和,乾坤如道。最后用如闲微醉时吟诵的诗句结尾:

大梦大道大无踪,

不到石城道不冲;

任人任宜任自然,

道理例法方药中。

李健

2014年6月26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石城,昌黎古名。

内容推荐

天下一心是人物统一的子学体系。天下一心,虽以天下思阈为基础,却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天下秩序,而是子学学子、求是问真的学习体系。天下一堂,一家人骨肉亲。天下同学,学不远人,问根本自照自心,问真是正道直行。

王瑞山著的《天下一心》,是对“天下为公”和《为人民服务》等知识的粗浅学习与体会。

编辑推荐

“天下一心”是中华文化碰撞的交汇点和不同学术流派“明明德”的实践过程。其中的“心”字特指“我心”,既是对自我本心的坚守,也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生命的有限和思维的无限的博弈,更是关注民生、净化心灵的大智慧。

王瑞山著的《天下一心》的字里行间无不映射体道和悟道的法门,是对“天下为公”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读此美文,体悟“道心”“天心”“孝心”“人心”。读此美文,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会炎黄子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阴阳中和,乾坤如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下一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瑞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22679
开本 32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16-10
首版时间 2016-10
印刷时间 2016-10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84
CIP核字 201625650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9.00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