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谋略之道/国学大讲堂
内容
试读章节

交心——推心置人腹,安得不投死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中有一句话:“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说,萧王(刘秀)把自己的赤诚之心都交给了别人,我们怎么能不为他效死呢?这便是成语“推心置腹”的由来。

西汉末年,皇权势弱,王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朝。王莽在称帝时期,全凭个人的感觉来下达命令,因而经常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形,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在所有农民军中,以绿林军势力最大,绿林军拥护汉室正统刘玄当皇帝,而刘秀则是偏将军。

王莽数次派人去攻打刘玄,然而始终却无法取胜。再后来,绿林军大破长安城,王莽被杀死,而刘秀也在攻打昔日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杀死了自称天子的王郎,此后刘秀因为多次建立功业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秋,刘秀攻打铜马军,两军对阵超过一个月,之后铜马军的粮草不足,只能被迫后退。刘秀看到敌方后退,连忙乘胜追击,最终俘虏了铜马军的将领,铜马军所有将士都投降了。刘秀收编了投降的将士,还给投降的将领封了官。然而投降的人对刘秀并不放心,害怕刘秀不是真心要招揽他们。

刘秀得知了这个情况,就开始安抚这些将领。刘秀下命令,让所有投降的士兵都回到原有部队之中,而刘秀却轻骑到各个部队巡视,一点都没有戒备的意思,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信任投降者的。如此一来,投降的人都明白了刘秀的意思,纷纷私下里议论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有名的谋士,他自小生在士族之家,拥有着丰厚的产业。鲁肃自小就勤于读书和练武,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去建功立业。没过多长时间,鲁肃就名声在外,成为少有的有识之士。在那时,与鲁肃年龄相仿的周瑜已经是袁术手下的居巢长了。周瑜很早就听说鲁肃的不凡,一直很想与他结交。

有一天,周瑜决定去鲁肃家里拜访他。周瑜故意带着数百军士从鲁肃家旁边走过,走到鲁肃家门前时进入拜访鲁肃。经过一番寒暄,周瑜告诉鲁肃:“兄弟我军中缺少粮草,不知道鲁肃兄能不能资助我一些军粮?”鲁肃看着相貌堂堂的周瑜,心里早就生出了几分结交之意。这时听说周瑜想借军粮,心想这就算是给周瑜一个见面礼了,于是鲁肃就满口答应了。

鲁肃带着周瑜来到自家后院的米仓前面对周瑜说:“这里有两困米,每一困里面有三千石米,兄弟你随便拿一困就行。”周瑜听了鲁肃的话,十分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方和高洁品格非常赞赏。从此以后周瑜与鲁肃往来密切,成了莫逆之交。

东吴孙策死后,孙策的弟弟掌权。当时孙策临终前告诉孙权,以后内部的事务要请教张昭,外面的军略要请教周瑜。周瑜为了辅佐孙权,特意从外地赶到了吴郡来辅佐孙权。周瑜告诉孙权说:“张昭的确非常有才能,然而我的能力却有所不足,恐怕将来会辜负了你大哥的重托。为了不至于此,我想推荐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和我一起来辅佐你。”

孙权听了周瑜的话非常高兴,询问周瑜那个人是谁。周瑜说:“我说的这个人叫鲁肃,他是临淮东城人,他的军略才能很强,而且学识十分渊博,有很大的志向。”孙权听了周瑜的话后表示同意,于是就让周瑜请鲁肃过来,从此自己身边增加一个可以出谋划策的高级谋士。此后,周瑜和鲁肃就作为孙权军事上的左膀右臂。孙权建立东吴政权的漫漫长路中,周瑜和鲁肃合力为东吴做了很大的贡献。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怎样才算是谨慎交友,怎样才算是择善而交?首先,要拥有宽广的胸怀,要多交一些诤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手里有权,你的周围很多是巴结你、讨好你、拉拢你以及腐蚀你的人,这时候敢于对你说真话的诤友就非常可贵了。如果你身边有很多敢于向你提出不同意见的朋友,有很多敢于违背你意愿的朋友,有很多敢于和你据理力争的朋友,恰好说明了你具有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特质。相反,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对你都是和和气气,从来没有人反驳过你的言论,那么就十分不正常了。对于身边敢于向你直言、敢于善意批评你的人,作为党员干部而言,一定要有足够的肚量,这些人就是你身边最能信赖的朋友。

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结交那些可以让自己“见贤思齐”的朋友。作为党员干部往往都会担负重任,负责各个方面,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如同唐太宗说的那样,优秀的朋友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的缺点并让你有所进步。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交友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要常常和见识广博、有思想的朋友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P11-14

目录

第一章 心胜

 一◎ 胜己——志之难在自胜

 二◎ 识人——知人者智

 三◎ 交心——推心置人腹,安得不投死

 四◎ 敢诤——百家之言政者,尚矣

 五◎ 理谏——能矫之者难矣

 六◎ 宽仁——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七◎ 帮扶——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八◎ 底线——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第二章 察势

 九◎ 应时——礼义法度,应时而变

 一〇◎ 顺势——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一一◎ 造势——借冕播誉

 一二◎ 机遇——因时施宜

 一三◎ 察情——以民情验天心

 一四◎ 解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一五◎ 预见——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一六◎ 备需——有备则制人

第三章 实践

 一七◎ 执行——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一八◎ 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九◎ 创新——天下之治,有因有革

 二〇◎ 同心——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二一◎ 察觉——不明察,不能烛私

 二二◎ 求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二三◎ 多维——三思而后行

 二四◎ 转换——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四章 决策

 二五◎ 逐源——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

 二六◎ 符实——闭门造车难合辙

 二七◎ 熟虑——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二八◎ 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二九◎ 集思——集众思,广忠益

 三〇◎ 缜细——河海不择细流

 三一◎ 推敲——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二◎ 恒用——政贵有恒

第五章 道义

 三三◎ 合心——人心齐,泰山移

 三四◎ 遵法——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三五◎ 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六◎ 守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三七◎ 崇义——守正直而佩仁义

 三八◎ 端正——心正则笔正

 三九◎ 诚挚——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四〇◎ 敬天——能敬必有德

第六章 慎权

 四一◎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四二◎ 施德——无德而禄,殃也

 四三◎ 礼治——礼也者,犹体也

 四四◎ 威严——公生明,廉生威

 四五◎ 知遇——人多知遇独难求

 四六◎ 作则——以身教者从

 四七◎ 养晦——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四八◎ 慎权——天下之权,惟民主是主

第七章 借力

 四九◎ 假物——君子生非异也

 五〇◎ 求本——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五一◎ 迂回——屈节者所以有待

 五二◎ 勤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五三◎ 监督——知止可以不殆

 五四◎ 惩戒——无术则弊于上

 五五◎ 试点——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五六◎ 效仿——人不率,则不从

第八章 柔胜

 五七◎ 怀柔——人好刚,吾以柔胜之

 五八◎ 待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五九◎ 相交——相知无远近

 六〇◎ 和缓——水深则流缓

 六一◎ 亲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六二◎ 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六三◎ 动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六四◎ 藏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九章 关键

 六五◎ 持正——守正不挠

 六六◎ 原则——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七◎ 针对——针害身之膏肓

 六八◎ 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六九◎ 慎始——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七〇◎ 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七一◎ 担当——岂因祸福避趋之

 七二◎ 务实——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第十章 戒满

 七三◎ 纳谏——受谏而不厌

 七四◎ 谦恭——满招损,谦受益

 七五◎ 受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七六◎ 敬业——业广惟勤

 七七◎ 善学——学问不厌

 七八◎ 患忧——明者防祸于未萌

 七九◎ 改革——穷则变,变则通

 八〇◎ 深化——凿不休则沟深

序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广义的国学,即胡适先生所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包括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国学,则集中体现在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

如果将国学比作一座文化大厦,其中经部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大厦的钢筋结构,史部所记载的文明进程是大厦的水泥浇筑,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学的主体部分;子部的百家思想,则是大厦的门窗,可以让室内空气流通、充满生机;集部中的各类文集就是大厦里的装潢、家具、内饰等,丰富多彩。

人们初次走进一座大厦,往往先被大厦中的装潢、家具、内饰所吸引,就如同人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集部中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开始的。故此,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结构,必须从对集部的喜爱,发展到对经、史、子、集各部的研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国学经典浩如烟海,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比如大同世界的伟大理想,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民贵君轻的理政思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仁慈兼爱的博大胸襟,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忠恕孝悌的人际准则,崇礼尚义的道德风尚,执两用中的中庸法则,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日日精进的治学精神,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些精神资源,是中华文明萌发壮大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滋养。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能够开阔胸襟、改进方法、增强智慧,提升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执政使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阅读、理解、掌握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我们出版了“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包括《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谋略之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贴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希望“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和修养的镜鉴。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偏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推荐

申圣云编著的《谋略之道》分为十章,分别阐述古今中外谋略之道中的察势、实践、决策、道义、慎权、借力、柔胜、关键、戒满等十个方面,注重从《论语》《吕氏春秋》《孟子》《新语》《围炉夜话》等典籍中选取有关谋略之道的经典论述,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使本书既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

编辑推荐

“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申圣云编著的《谋略之道》是其中一本。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智谋的民族,对于谋略的研究和运用有着杰出的成就和丰厚的历史遗产,《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谋略经典。早已风靡海外。本书通过总结古今经典案例中的重点部分,将其分成察势、实践、决策等十章,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谋略的大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谋略之道/国学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申圣云编
译者
编者 申圣云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19654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6-07
首版时间 2016-07
印刷时间 2016-07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6
CIP核字 2016192069
中图分类号 C934-49
丛书名 国学大讲堂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5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6:14